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论文_刘涛

新邵县人民医院 湖南邵阳 422000

【摘 要】 目的:探讨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5年10月我院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定义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组。选择同期我院诊断为脑梗死的眩晕患者作为脑梗死眩晕组。对比(1)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组CT及MRI检查结果。(2)脑梗死眩晕组CT及MRI检查结果。(3)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组磁共振动脉成像结果。结果:(1)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组CT及MRI检查结果阳性率分别为37%、57%,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2)脑梗死眩晕组CT及MRI检查结果阳性率分别为70%、100%,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3)基底动脉A型 80条,B型7条,C型1条,A型 伴B型5条,正常7条。结论:本次研究认为MRI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正确率上明显高于CT检查。

【关键词】 CT;MRI;磁共振动脉成像;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眩晕性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发病率有增多的趋势。眩晕是一个主观症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指以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引起前庭系统的供血不足而发生的眩晕,机制为前庭系统缺血缺氧造成[1]。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使得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等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眩晕病的诊断中。因此本次研究拟收集2014年6月~2015年10月我院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探讨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2014年6月~2015年10月我院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定义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组,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51.3±20.5)岁。选择同期我院诊断为脑梗死的眩晕患者作为脑梗死眩晕组,其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52.7±21.4)岁。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组与脑梗死眩晕组性别,年龄无差异。

1.2 入选标准(1)入选者以眩晕为主诉,表现为头昏目眩,视物旋转。(2)自愿参加试验。

1.3 排除标准(1)纳入研究时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2)炎症、外伤、肿瘤、梅尼埃、位置性眩晕者。(3)精神病者。

1.4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具体如下

1.4.1 CT 采用 GE Light Speed 4 层或 16 层螺旋CT 扫描仪,扫描参数:电压 115 k V,电流 220 m A,检查时间为 5~6 min,扫描时间 408s。范围:上至眉弓上 3 cm,下至下颔骨下 3 cm。

1.4.2 MRI使用通用公司生产的 核磁共振成像仪。扫描参数:矢状位 T1-FLAIR:TR1750ms,TE8.9ms,TI920m;轴位 T2- FSE:PROP,TR5100msTE118ms;轴位T2-FLAIR:TR 10002 ms,TE115ms,TI2300ms;轴位 T1-FLAIR:TR3196ms,TE7.9ms,TI960ms。

1.4.3 MRA扫描脑前后循环的颅内段,采用 3D-TOF 法,TR20ms,TE 3.2ms,层厚 1.0mm。用 3D MRA 图像做诊断分析,

1.4.4 注意事项 CT 表现为脑实质病变的为阳性,无脑实质病变和/或与 MRI 表现严重不符合的为阴性。MRI表现脑实质病变的为阳性,无脑实质病变的为阴性。

1.5 观察指标 对比(1)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组CT及MRI检查结果。(2)脑梗死眩晕组CT及MRI检查结果。(3)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组磁共振动脉成像结果。

1.6 统计学 研究数据录入 SPSS18.0分析系统,两样本率用χ2检验法,当P<0.05,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组CT及MRI检查结果分析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组CT及MRI检查结果阳性率分别为37%、57%,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1。

2.3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组磁共振动脉成像结果基底动脉A型 80条,B型7条,C型1条,A型 伴B型5条,正常7条。

3讨论

血管性眩晕是指以椎-基底动脉系统为主的多种脑血管病变引起前庭系统的供血不足而发生的眩晕,而且眩晕的发病趋于年轻化。有学者指出MRI无骨伪影,成像参数多,图像变化多,对颅脑血管病变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3.1 解剖学

椎-基底动脉系统分出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及小脑上动脉,三条动脉发生病变都可能引起眩晕[2]。小脑前下动脉下游分支是迷路动脉,是内耳的主要血供动脉。此外前庭蜗神经也由迷路动脉供血。此外脑干与眩晕中枢的血供也均来源于椎-基底动脉。后循环缺血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症状,可分为脑梗死和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阻塞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

3.2 CT诊断价值 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组和脑梗死眩晕组的CT及MRI检查阳性率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同样有学者指出CT检查中<0.15 cm梗死灶很难查出,而且对于早期缺血或者梗死CT图像不显示。小脑梗死患者,CT检出率只有 8%~10%。若单纯使用CT诊断,非常容易将梗死造成的眩晕误诊为前庭病变,而延误治疗[3]。

3.3 MRI诊断价值 MRI在临床应用中能清

楚显示整个传导途径,在诊断脑梗死的过程中,能较CT更早的发现病情,显示异常。有学者对29例小脑梗死的患者进行研究,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MRI诊断阳性率为100%。此外MRI还可以明确内耳迷路动脉和前庭蜗神经微细结构,检测出耳道内血管是否对神经存在压迫[4]。

3.4 MRA 诊断价值

MRA 为一种无创血管检查方法,MRA 不需要对比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直观性强,在某些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眩晕诊断中优势明显,还能判断后循环动脉硬化的有无及严重程度。有学者提出 MRA 有代替有创血管造影术的可能性。有学者对比MRA和DSA的差异,结果发现MRA反映的正常血管及狭窄、闭塞血管方面敏感性和特异性在 97%和 98%。但是MRA也有局限性,对三级以上的动脉分枝显示比较困难[5]。

参考文献:

[1] 郭永平.老年颈性眩晕的CT及X线诊断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8):99-99.

[2] 王华宇,刘惠敏.颅脑MRI在老年急性眩晕诊断中应用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4):4889-4890.

[3] 刘怀祥,史大鹏.CT、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业),2012,14(12):255-255.

[4] 赵泽华,王康,王之,等.颈部肿块的CT和MRI诊与鉴别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1,26(5):191-195.

[5] 钟平勇.脊柱结核的CT及MRI影像诊断价值[J].代医学,2011,17(20):9-80.

论文作者:刘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3

标签:;  ;  ;  ;  ;  ;  ;  ;  

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论文_刘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