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培养背景下学生团学工作的困境与思考论文

大类培养背景下学生团学工作的困境与思考论文

大类培养背景下学生团学工作的困境与思考

冯晓琳

(太原理工大学 基础学院,山西 太原)

摘 要: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大类培养模式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大类培养模式的推行,给高校团学工作带来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挑战。本文以太原理工大学基础学院为例,探究大类培养背景下一年级学生团学工作的问题和思考。

关键词: 大类培养;团学工作;困境;思考

太原理工大学于2017年8月针对大部分专业开始实施大类培养模式,基础学院是学校实施按学科专业大类培养的主要载体,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新生入校后,按照学科相近、基础融通的原则,将全校53个本科专业归并为11个跨学院的专业大类,完成大类培养模式设计和相关的运行机制设计,实施专业大类培养,建立通识教育体系,拓宽学生知识基础,增强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学要素的优胜劣汰[1]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厚的知识基础平台,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经过一年的基础知识学习,根据个人意愿和大类排名情况,具体选择不同专业,从而进入到专业学习阶段。通过这种培养模式,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学会思考、学会选择、学会规划,一年级学生学习成绩排名在本专业大类前20%的(含20%)可在第一学期结束后申请跨大类转专业,排名在本专业大类前30%(含30%)可在第二学期结束后申请在同一专业大类内转专业;学生通过努力能够“二次选择”进入到自己心仪的专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意愿,更加符合当前学科交叉的高等教育改革趋势,符合一流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发展方向[2]

但是,大类培养模式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尤其是在高校的团学工作方面。本文将以此作为研究重点,以基础学院为例,探究开展团学工作的新思路。

完善物流配送的法律投诉机制建设,健全物流配送体制。在加强外部管理的同时完善内部的监管,建立健全物流配送体制,相互制约促进其发展。针对网上购物配送中出现货物破损及退货、赔偿等种种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有针对性的法规和政策,以规范网上购物市场,增加广大消费者对网上购物的信任感。因此企业应尽快建立、健全电子商务法规与物流配送投诉机制,这样才可以妥善解决争端,使客户在消费后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使商家能建立起较好的商业信誉,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20世纪80年代,在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影响下,教育改革席卷全球,高等教育如何借力市场发展开始变成一股世界性潮流,加强大学与企业的合作使高等教育更好地实现服务社会的功能。独立学院的举办成功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三条道路”,经过20年的发展,快速壮大的办学规模、办学特色与定位不准带来了独立学院发展的新矛盾。如何能够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成功地找到独立学院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命题。

一 高校团学工作的重要意义

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军,具有组织青年、服务青年、引领青年、维护青年的职责,高校共青团为学生提供广阔平台、组织归属和成长环境。作为实践育人的第二课堂,高校团学工作肩负着大学生思想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重要职责。在引领学生思想建设、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断成为高校抓牢思想阵地、进行思想教育引导的主战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将共青团干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强调要注重发挥共青团、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重视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这些都揭示了高校团学工作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 大类培养模式下团学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 团支部数量剧增

传统专业学院团委大多倾向于结合各自专业特色开展相关活动,基础学院因其独特的培养体制,举办活动时能够覆盖更多的学科大类,打破专业壁垒,使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建立全面多角度思维模式,有利于培养交叉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学生提升未来专业竞争力与创新力奠定坚实基础。

传统学院覆盖了大一到大四全部年级的学生,开展团学工作时也多以学生传帮带作为主要手段,而基础学院每年只有大一新生,缺乏老生的经验与指导,在开展工作时容易走弯路,踏误区,不能够保证高效准确的工作效率。

(二) 缺乏传帮带

大多数人都在度假时想要去别处,包括那些自小生活在旅游胜地的人。英国人最喜欢的度假地是西班牙,因此5月和8月的公众假期,英国人会一下挤满西班牙的城市和海滩。在街上走半天,听见的净是英语。英国人会把家庭聚会或者告别单身的狂欢派对都搬去西班牙,狂呼痛饮,跟在英国凄风冷雨中那些死样活气一锥子扎不出一声来的英国人非常不同。人在异国,不必顾及面子。我的西班牙同事打算与众不同一下,在公众假期选择去都柏林。回来以后我问她都柏林怎么样,她说:“玩得很愉快,对城市印象很好,都柏林的吉尼斯啤酒比别处的都好喝。美中不足的是大街小巷都是西班牙人。”

(三) 学生积极性不高

“传帮带”机制是指通过老生结合个人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经验对新生给予指导传授的机制。在团学工作中,良好的“传帮带”机制能够让新生在短时间内尽快熟悉工作,培养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基于基础学院缺乏老生的现实情况,我们可以考虑与专业学院合作,引进“党员学长”机制,由专业学院选派优秀的学长学姐,指导新生学习和工作。既延续了“传帮带”的优势,又加强了与专业学院的联系,对于团学工作进一步的开展提供便利。

(四) 活动种类缺乏创新

将“绿色原则”引入《民法典》“物权编”,对物权行使极易引发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冲突,主要有两种解决路径。其一,对传统物权的行使予以环保公法规制的路径,即通过引致性规范,打通私法与公法的通道,对自然资源节约及环保义务坚持“物权编”确认,但主要由特别法调整的模式。其二,将生态价值经济化的“物权编”规范路径,突破传统物权法仅关注经济价值的桎梏,将“绿色原则”的法律理念经由规则转化纳入“物权编”调整,回应生态价值观对《民法典》编纂的要求。

三 大类培养模式下团学工作的优势

在大类培养模式下,高校团学工作的重要意义依然不可置否。新的培养模式虽然带来一些困难,但同时也创造了一些独特的优势。

(一) 工作职能更加全面

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以基础知识学习为主,作为大一新生,大多还是对大学的校园文化活动充满热情。我们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学生在基础学院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接触其他专业学科的相关知识,这也是其他专业学院所缺乏的,通过开展普适性高、覆盖面广的团学活动,加强学生对各个专业学科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清自身优势,做好自身规划,也为学生在学期末的“二次选择”专业奠定基础[4]

(二) 学科专业界限淡化

传统学院每年大概会新增10个左右的新生团支部,管理压力不是很大。而基础学院每年新生近五千余人,新增支部高达100余个,体量庞大,工作繁杂,容易导致组织建设滞后,信息沟通不畅,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

四 大类培养模式下团学工作的新思考

(一) 完善“传帮带”机制

面对学院狠抓学风的大环境和转专业的吸引力,学生学习压力大、强度高,大类培养的引导作用还未完全发挥,冷、热门专业的遴选情况依然差距较大,另外,本科教育改革加大了学业压力,基于巨大的专业竞争与学业任务,学生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学习上,不愿意抽时间来参与团学活动。

在全新的培养模式下,团学活动大多还是以“老观念”在开展,容易呈现少数化倾向,虽然学院学生人数众多,但参与团学活动的学生比例不高。活跃于团学活动的大多还是学生社团和学生组织的成员,没有扩大覆盖面。

(二)丰富活动形式,形成卓有成效的品牌活动

由于大类培养模式的独特性,学院更像是一所微型大学,容纳了不同专业的大一新生,“通专融合”的大类培养模式赋予了基础学院团学工作相较于其他专业学院更为丰富全面的工作职能,不仅与上级团委有广泛的工作接洽,与其他专业学院的团委也存在频繁的交流与合作,学院自身内部也需要协调和兼容不同大类特点,无论是工作体量,还是工作职能,都远超其他专业学院团委[3]

(三) 强化通识教育,推进课程供给侧改革

弥补理工科高校通识课程资源的不足,改革课程教育模式,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通识教育,培养“通专融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利用“智慧树”平台免费提供的几百门优质在线通识课程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在线互动、情境创设、活动引导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学生自主参与的在线学习,充分焕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旅游纪念品长“同一张脸”,不仅会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且不利于推广各个景区的独特旅游价值。尤其是同质化、低端化、地摊化的旅游纪念品会大大拉低国人的旅游购物消费。据统计,旅游购物在欧美国家占旅游业收入的50%到60%,在亚洲发达国家占40%以上,而在我国目前只占28%,国内外游客对旅游商品的满意度可见一斑。

(四) 以新媒体为载体,增强团学活动吸引力

传统意义上的团学活动多以线下活动为主要途径,在面对较大体量的学生人数和较重的学习压力时,受限于时间与空间,导致吸引力不足,参与度不高,反馈不及时等问题。新媒体能够较好突破以上弊端。将理论学习逐步转移线上,通过合理的顶层设计,系统组织,扩大团员覆盖面;利用新媒体互动性强的特点,在活动设计和开展等方面广泛征集意见,及时调整活动方案;通过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团学工作通知,展示团学活动成果,扩大团学活动的辐射面,增强活动的影响力;激发团属新媒体平台的活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巩固主流思想舆论;整合新媒体教育资源,统一分类管理,明确教育导向,扩大网络思政育人覆盖面。

(五) 充分利用好大类模式,营造团学工作良好氛围

大类培养模式下,学院学生人数激增,体量可比拟一所微型大学,在开展团学活动时,可类比校级活动开展思路,充分利用好大类之间的联合协作,以大类为主抓手,充分发挥考核评价调节机制,激励各大类根据学科特点开展思想引领、价值引领工作。加强院团委和大类团总支的联系,建立健全联络机制,团委老师与各团总支建立一对一联系,更好地服务师生、指导学院工作[5]

五 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大类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和改革阶段,作为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它给高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高校团学工作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应因地制宜,认真思考,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育人导向,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工作,对标一流、争创佳绩,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大类培养模式的团学工作道路,助力好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陈升,周东辉,王瑞金,等.大类招生背景下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50):1-5.

[2] 王建军.大类培养条件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衔接机制研究——以浙江大学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2(10):100-103.

[3] 马轻轻.新形势下高校团学工作的创新研究[J].文学教育(下),2018(08):144-145.

[4] 刘欢.中国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四川大学.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章)[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四川大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4:6.

[5] 张悦刊,杨俊茹,杨前明,的步伐.本科教育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10(03):27.

本文引用格式: 冯晓琳.大类培养背景下学生团学工作的困境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67):27-28.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7.014

作者简介: 冯晓琳(1990-),女,汉族,山西吕梁,硕士,辅导员,研究方向:学生工作、团委宣传和新媒体工作。

标签:;  ;  ;  ;  ;  

大类培养背景下学生团学工作的困境与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