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十五大精神——兼议“冲破姓‘公’姓‘私’”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正确理解论文,精神论文,兼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进一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它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的确有一个解放思想的问题,但如果把这归结为冲破姓“公”姓“私”的障碍,则是荒谬的。
现阶段所以需要鼓励和支持私人经济发展,进一步发挥它们的作用,这是由现有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我国的生产力总的来说还是很低的,作为主体地位的国有经济和其他公有制经济还没有足够的资本和设备,不可能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把现有的劳动力都组织到公有经济中来。在这种条件下,如果不鼓励和支持个体、私人经济利用他们的资本从事生产和流通,要等到国有和公有经济有能力来吸收这些劳动者,大量的劳动力将会无所事事,找不到发挥作用的场所,资源也得不到开发。这是生产力的极大浪费。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将会损害社会主义的形象,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肯定是不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的。鼓励私人经济的发展,虽然看起来是非公有制经济增多了,比重在一定时期也会增大,但从总体上看,它能起到巩固、稳定社会主义社会的作用,归根结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只要加强对个体、私人和外资企业的监管和引导,头脑保持清醒,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加强。这正是十五大作出的重要决策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一切都是为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
只要我们不存偏见,认真学习文件,这一精神是很清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表明了对非公有制经济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同时,报告着重强调必须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强调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指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强调说:“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报告中提出了股份制可以成为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目的是利用股份制这种现代企业资本组织形式的筹集社会闲置资金的作用,以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加快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报告中强调了国有经济掌握控股权的重要性。这表明在我们国家里,股份制可以被利用来成为国有经济发展自己的一种形式和手段。
这些内容在文件中都写得明明白白,掌握它的精神并不困难。党的政策是一方面充分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鼓励和支持它们的发展,同时,特别关注在发展中不断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保持、增强国有经济的支配力和主导作用。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加快经济建设的速度和社会主义在我国的最终胜利。虽然强调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的重大作用,但其目的是为了社会主义的利益,推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为社会主义服务。
但有些人说:十五大报告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冲破了姓‘公’姓‘私’问题上的疑惑”。说这种思想解放带来了理论上的解放,而所谓理论上的解放就是现在“改革的锋芒已经公开地指向所有制了”。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的特征,不是公有制,而是劳动者成为所有者。
这样我们就很清楚了,他们所反对的“左”的内容原来就是指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包括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认为这些公有制形式没有使劳动者成为所有者。
这种观点并非自今日始,但它是不正确的。全民所有制或国家所有制,就是表明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集体所有制表明生产资料在一个小集体范围内归集体全体成员共同所有。公有制并不像一些人所描绘的是“劳动者一无所有”,而是表明这里每个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上是完全平等的。这种平等体现在任何个人都无权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获取特殊的经济利益和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每个人的收入都只能来自对社会的劳动贡献。这就是公有制的最具体的体现。公有制的另一个具体体现就是对生产资料管理权的平等。由于目前还存在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分工,在管理权的实施上二者还存在着重大差别。但这是由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劳动者的科学素养决定的,而在所有制方面,在全体成员平等参与管理上则不存在任何障碍。
但他们认为这种公有制必须改掉,要建立另一种“劳动者所有”的制度。试问,除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外,还会有什么样的“劳动者所有”制呢?那就只能是把生产资料划归每一个成员私人占有了。可是在劳动过程已经社会化了的大规模生产已经确立的今天,这怎么可能呢?他们的思想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小私有者的观点。这种观点在像宝钢、燕化、一汽、二汽、大亚湾核电站、京九铁路等等现代化大企业的职工中,是不会也不可能引起任何共鸣的。受这种小私有者思想束缚的人,正如马克思所深刻指出的,他们除了私有制以外,不知道或不理解还会有别的什么属于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的所有制形式。如果用这种思想来“改革所有制”,实际只能改革成资本主义私有制。
在他们看来,我们目前经济上存在的一切困难和问题都来自社会主义公有制,特别是国家所有制。公有制没有效率,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必须把它改掉。他们的这种判断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是的,国有经济在转换机制和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效益不理想,发展速度不够快等,但这不能靠非国有化来解决问题。现实有着很好的样板,改掉公有制,实行非国有化的俄罗斯,已经使得国民经济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破坏,破坏的程度甚至超过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至今未能恢复正常。稍为认真地客观地看待问题,真正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判断是非,对这种所谓冲破姓“公”姓“私”的“解放思想”,是不难得出应有的结论的。
分析一下许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尽管国有经济的发展还不尽如人意,但它的优越性是很明显的。国有经济是适合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建立的,它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本优越性已经展现出来。改革开放以来,即使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它仍然获得了快速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通过深化改革,国有经济的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国有企业逐渐掌握了在市场海洋里搏击的本领,并逐步摆脱过重的债务包袱和历史上形成的社会负担,处于市场上公平竞争的环境,它对其他所有制经济的优越性将会更鲜明地表现出来。现在许多搞得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已经昭示了这一点。
从宏观的和国际环境来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性就更加明显。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我国从总体上保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未陷入混乱。从思想理论上来说,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没有听信那些从西方抄来的经济自由主义者的鼓噪,放弃国有制和计划手段。几年来,我们一方面把一切应由市场来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逐渐地都转为由市场调节,大大增强了经济的活力;同时我们又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坚持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和完善宏观的计划调控,有计划地把资金投入到加强农业,发展能源、交通、通讯等建设上去,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东南亚和东亚各国纷纷在金融危机中落马,陷入长期的经济危机中,而我国仍能稳定屹立,进行建设。原因很清楚,就是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坚持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发挥计划在配置资源上的重要作用,较早地强化了国家的计划指导,排挤经济泡沫,严格管理外债和控制资本项目的对外开放,这样才有我们今天的大好局面。这是人人都明白的不可否认的事实。
以上分析可以说明,一些人一再鼓吹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是要冲破姓“公”姓“私”的障碍,这是在歪曲宣传十五大精神,是很危险的。实际上,这种宣传在一些地方、一些干部中已经产生了思想上的混乱,作出了一些不当的工作决策。例如有的地方的领导人把十五大报告理解为“发展私有制、实行私有化的动员会”,有的地方把十五大报告看成是“实行全面股份化的动员令”,说什么推行股份制“已不是星星之火,也不是方兴未艾,而是如火如荼,将成燎原之势”,“不改没有出路”,拉开了大搞股份化运动的架势。还有的地方领导人说什么“十五大的精神就是卖(指国有企业),快卖”。有一个市把本市的利税大户、全省最大的酒业公司卖给该公司的董事长,国营企业的董事长一夜之间变为私营企业主。这是典型的化公为私的行为。而他们却说“地方国企非走民营道路不可,迟走不如早走,早走不如现在就走。企业应该趁兴旺的时候,先走一步”。可见,歪曲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和方针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这方面的教训应当说是不少的。
我们再次强调江泽民同志所要求的,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而不要用错误的理论误导人。这是有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政治方向的大问题,不是可以不问不闻,随心所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