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马尚镇中心小学 255000
《品德与社会》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好品质,塑造好习惯呢?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涉及的知识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安排充实而丰富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表现自己,唤起学生积极进取的自主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闪光点,在自我判断中获得成长点,从而加速道德认知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排演课本剧,在情境中找差距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情节生动完整的课文,文中主要角色形象鲜明,我们可以通过排演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领悟课文蕴含的思想。通过学生的表演,让更多的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发他们的思考,并与自己的认知相结合,通过在情境中寻找差距,增强他们的角色意识,唤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如在《我想要我想要》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情景: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的时候,他们之间因为要买东西而发生了争吵,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父母挣钱来之不易,我们可以提前进行设计,以模拟的百货商场为背景,让学生针对爸爸妈妈和星星之间的争吵这一场景进行现场表演。从双方试图说服对方的争吵中,让学生了解钱从哪里来、多吃零食好不好、什么东西才该买等问题,并通过互相交流、评价,知道在公共场所大声争执,影响别人是非常不好的行为,让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二、开展辩论赛,在争辩中明事理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有些道理需要在反复争辩中求同存异,进而让学生明辨是非。所以,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道德认知的冲突点,让学生在辩论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在辩驳中帮助他们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关于上网好不好的问题,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充分认识网络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我提前部署,利用品德教材中关于“哪些地方不能去”的课文要求,组织学生围绕“上网利弊”进行了辩论,,让学生通过彼此的据理力争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大家的争辩中寻找支撑。在辩论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对活动进行了总结,并围绕正确上网和合理上网进行了引导,既肯定了同学们参与辩论的积极精神,又表扬了他们积极思考、敢于辩论的热情,加深了同学们对问题的认识,取得了对上网问题的一致意见,统一了思想。
三、扎实体验,在实践中升华
《品德与社会》课的最大特点就是知行结合,课内明理,课外导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愉快地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提升道德素养。
如在《我的劳动感受》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知识以及我本人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比如同学擦了黑板,打扫了地面,我们要注意珍惜、保护。同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家长所从事的工作,让他们深入交流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干什么的,从而认识到社会上有形形色色的职业和工作岗位,从事这些职业的人都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他们每天都付出自己的辛勤和汗水,为他人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课的结尾,我布置同学们回家后积极参与家庭劳动,或跟随爸爸妈妈上一天班,了解爸爸妈妈工作岗位的艰辛,体验不同劳动的全过程,从而激发他们对劳动的认识以及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在之后一节课的交流中,有了一定实践经验的同学们纷纷发言,畅谈自己对劳动的认识和体会,爱劳动、尊重劳动者成为每一个参与者的共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重视学生的角色互换体验,通过换位体验来强化学生内心的成长,让他们在亲身感受中,来增强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如班级里有一个父母离异的学生,班里有同学知道后,就说三道四,议论纷纷。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就在班里让学生换位体验:假如自己就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你会怎么想?让同学们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了解这种身处单亲家庭中的感受。正是有了这样的体验,很多同学转变了对该同学的态度,不再去嘲笑、戏弄他,而是去帮助他,和他一起游戏。这样的角色互换体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弱势群体的认知,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之,只要我们注重在各种活动中关注到每个孩子,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行之有效的学习形式,鼓励所有学生都能动手、动脑、动口,学生的认知体验就会越来越丰富,《品德与社会》课上的教学就会越有针对性,学生的道德成长也会更加具有实效性。
论文作者:邹晴晴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5月总第19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0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品德论文; 道德论文; 他们的论文; 同学们论文; 认知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5月总第19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