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从田野中走来——记诺贝尔文学奖新得主希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诺贝尔论文,得主论文,田野论文,文学奖论文,诗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10月5日,瑞典皇家学院宣布:爱尔兰文学院院士、 “植根于爱尔兰土地”的诗人西姆斯·希尼,因其作品洋溢着抒情之美,包容着深邃的伦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现代历史的奇迹,而荣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四面环海的爱尔兰岛,山川秀丽,土地润泽、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巨匠。在希尼之前,这个弹丸之地的岛国已有3 位文学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们是诗人威·巴·耶茨、剧作家肖伯纳和荒诞剧奠基者塞·贝克特。难怪拥有百多万人口的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沸腾起来,从玛丽·罗宾逊总统到市民百姓,都在为这位眷恋着泥土芳香的诗人而祝福,更为他给祖国增添的荣誉而骄傲。都柏林所有书店里希尼的作品倾刻间销售一空,即使有关对他的诗作的评论文集也炙手可热,真可谓京都纸贵了。
田野、耕耘是他创作的源泉
1939年4月13日, 西姆斯·希尼出生于北爱尔兰伦敦德里郡贝拉吉村一个天主教家庭,父母靠一个小农场养育他们兄弟姐妹8人。 身为长子的希尼,从小就跟随父亲在田间劳作。美丽的田园景色,陶冶了他热爱大自然的性情,辛苦的耕耘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源泉。虽在清贫的生活环境中,他还是受到了正规的教育,还学会了拉丁文。
1961年,他从久负盛名的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文学院毕业,并获得一级文学学士学位,从而走进了缪斯女神的艺苑。20多年来,他一边进行文学创作,一边从事教学。他25岁出版第一部诗集,迄今已发表了约20部著作。从1989年开始,他应聘到英伦三岛最著名的高等学府牛津大学,担任诗学教授五年。如今,他在美国哈佛大学执教。
希尼认为,诗歌在文艺领域中的特殊地位在于听众愿意接受由诗歌激发出的灵性和感悟。诗人则有把人的内心与现实世界相沟通的力量。为此,他常常把自己的作品拿到群众中去朗诵,因而他被称为“真正的民众诗人”,甚至在都柏林的街道上,出租汽车司机也能在人流中把他辨认出来。
希尼是从田野中走来的诗人,他的诗作中折射出自然美丽的景色,作品流淌着农家生活的溪水。在《一个自然主义者之死》中,读者看到了乡村古老水井旁的顽童、井水中映出的蓝天、散发出腐植味的苔藓。
心理铭刻着祖国的苦难
但是,作为植根于爱尔兰土地的诗人,希尼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了爱尔兰民族的忧患。
爱尔兰岛,经受过英国数世纪的殖民统治,75年的南北分治,北爱尔兰长达25年的宗教、民族对立导致的暴力和恐怖活动,都给这位渴望南北爱尔兰重新统一的诗人心灵上巨大的冲击,也使他具有一种沉重的使命感。为了他的政治信仰,他受到恐吓,在故乡不得安宁,被迫移居爱尔兰共和国的威克洛,后又迁往都柏林。他在《剖白》一诗中悲愤地写道:“我既非犯人/也非密探/我是一个蓄着长发的秘密的流浪汉。”
他的心里铭刻着祖国的苦难。在他出版的第一部诗集中,《掘土豆》一诗追溯了150年前爱尔兰民族遭受大饥荒袭击的痛苦, 在那次饥馑中,有100多万人饿死,另有100多万人流离失所。他在诗中控诉:“一个生来挨饿的民族/如大地上的草木,掘土觅食/承受着巨大的悲痛/ 希望犹如骨髓,腐烂发臭。”
希尼在其后的许多更为成熟的作品中,如《惩罚》、《田间劳作》、《北方》等,强烈谴责恐怖活动、暴力和凶杀。
去年,北爱尔兰各敌对武装力量相继宣布停火,这是北爱尔兰人民在25年的动乱之后,第一次享受到和平带来的安居乐业的幸福。对此,诗人的感受是:“我不会忘记听到宣布停火那天的感觉:犹如黑暗的屋顶被打开,灿烂的阳光射进来。”
今年56岁的希尼,始终与爱尔兰民族风雨同舟。因此,爱尔兰评论界说,希尼这位土地的儿子仍然恋着根。《泰晤士报》称他是“生活在写作前沿的诗人”,并认为“希尼依然需要他的故里,如果不是作为永久居住之地,也是作为创作启示之源,而他的同胞当然也需要他那文雅的和博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