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研究式审计的帕累托改进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帕累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审计署结合工作特点,创造性地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审计工作方式——研究式审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科学审计理念指导下的新型审计工作模式,也在国家审计实践中初步取得了积极成效。以下试用帕累托最优理论分析如何提升研究式审计的运用效果。
一、研究式审计的内涵
研究式审计具体是指在开展审计工作的同时运用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展开审计课题研究,促进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紧密结合,透过现象研究本质,把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共同推向新的高度,最终提升审计研究成果和工作成效。其核心理念就是立足于审计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有效衔接和相互促进。
博弈论中有一个重要理论——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也称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存在固有的一群人和一批可分配的资源,把这批资源分配给这群人时,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这群人中的其他人的处境变好。帕累托改进就是一项政策能够至少有利于一方,而不会对任何其他方造成损害。以帕累托最优理论分析研究式审计,就是研究如何让有限的审计资源在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中实现最优配置,从而实现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的良性互动,全面提升审计工作成效。
二、研究式审计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研究式审计的做法大体可分为五类:第一类,在审计项目的不同阶段开展理论研究。项目之初,确定课题方向;实施阶段,收集素材,提炼观点;项目结束,审计报告完成,课题论文同时完成。第二类,按人员结构合理安排研究内容。参审人员通过参加主审竞聘,深入研究审计项目实施方案,增加方案的科学性;业务处长或审计组长主讲形势论坛,加强对经济热点、难点的研究,以此指导审计组准确把握国内热点信息、钻研难点环节、剖析重点内容。第三类,健全组织机构,强化计划管理和考核检查。建立以单位领导为组长的理论研究领导小组,下设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组和各处室审计理论研究分组,把握总体目标与方向;同时,增加审计理论研究在处室和公务员考核中的比重,强化考核力度,促进成果提升。第四类,有计划地合理安排理论研究工作。预评估课题本身的研究价值,是否是政府和群众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等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宏观性和地域特色等。第五类,结合实践加强总结研究。审计项目结束后,及时总结审计工作中经验和研究成果,重新评估和完善审计实施方案中的审计重点内容和方法,形成可供其他项目参考的研究成果。
尽管上述做法各有特点,但由于我们的研究式审计刚刚起步,其基础理论研究以及指导实践的效果仍存在薄弱环节,有进行帕累托改进的空间。一是研究式审计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理论体系。现有研究式审计的研究成果基本停留在对审计理论结构组成要素的研究层次,与审计实践只是形成简单互动,有待深入发展。二是研究式审计短时间内发展迅速,但比较被动,理论研究成果还不突出。目前开展的研究式审计理论研究,基本上是沿着解决审计问题的思路开展的,被实践工作推着走,往往是针对现有审计实践的一般性、补充性、描述性解说,缺乏预见性、前瞻性,因此理论成果不突出、不丰富。三是研究式审计的工作已逐步开展,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指导实践的作用尚不明显。研究式审计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以审计工作人员个体研究为主,尚处于萌芽状态,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相应的对研究式审计效果的总结和提炼也较少,阻碍了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的深化发展,审计工作上水平变得困难,难以达到推动审计事业发展的高度。
三、制约研究式审计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研究式审计机制尚未成熟,操作不够规范。一是调查了解阶段,与研究结合得不紧密,实施方案中确定的与研究式审计相关的理论研究专题内容因重点不够明确、操作性不强而流于形式。二是现场审计实施阶段,研究式审计的开展情况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个体的研究能力,选择研究对象、内容、方法时存在较大随意性,可能对同一审计事项得出不同的研究式审计评价结论。三是审计报告和后续阶段,研究式审计成果难以显现。
(二)研究式审计评价缺少评价标准,权威性不够。现有对研究式审计的评判标准规定得比较笼统、抽象,使研究式审计工作缺乏具体的指导,权威性不够,不能达到审计实践的要求。
(三)研究式审计未完全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挑战。虽然审计机关在OA系统中加载了一些新的功能,但都是基于审计人员的上传为主。以AO数据包交互工作为例,其交互情况不理想,具体表现为交互信息量较窄,许多负载非重要信息诸如参阅材料交互量居多;交互不及时,有的甚至是项目结束后也未上传;交互参与人不广泛,许多交互工作仅有主审完成等等,相关人员难以及时掌握和了解可以进行研究式审计的业务信息。
(四)研究式审计对应的审计人员能力亟待提高。研究式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不仅是提高自身理论研究素养,还需要加强审计现场应对能力。这体现在责任感、理论和实务功底、创新思维三个方面,其中理论和实务功底需长期学习实践才能达到所需深度,而创新思维则需在实践中培养。理论研究有自身客观规律,研究素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理论研究人员有待审计科研能力的提高和现场判断经验的积累,但这不是每一次审计实践都能获得的。因此急需创新理论指导的审计事业与审计人员能力的培养形成挑战。
四、推进研究式审计的帕累托改进对策
(一)以制度设计推动研究式审计的观念变革及应用效果提升。一是从制度上引导广大审计人员养成研究式审计的习惯,确保研究式审计的理论和实践渠道通畅。不应将研究式审计限于理论调研、发表文章上,对各方面工作都应明确研究式审计的职责,并将研究式审计的数量和质量作为检验审计活动效果的依据之一。二是建立明确的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要将审计人员上报研究式审计成果的数量、质量和通过研究式审计取得效益的情况作为考核、奖励和升迁的依据之一,同时也要对专职的审计研究人员制订一个符合其工作特点的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考核。
(二)构建与研究式审计相匹配的新型管理信息系统。在研究式审计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有一部分是由于信息化进程与传统审计工作体制不相适应造成的。因此,构建与当前的研究式审计相协调的新型审计工作体制,应突出信息的主导地位。在系统开发上应考虑体制方面的问题,不仅开发只有数据管理功能的信息管理系统(IMS),而应开发建设开放的包括决策、管理、理论支持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MIS),使审计机关的管理者成为体制建设上的参与主体。在组织机构上应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以组织管理系统内部及外部与审计活动有关的各类信息,负责统筹信息需求分析、信息系统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采集、录入、报送、流转、应用分析等,并以所获取的信息情况和分析结论来主导各类审计活动的开展,从而引导审计工作的方向和目的。
(三)推进研究式审计过程中实践业务与理论研究流程的有机融合。一方面,要明确融合是将理论研究过程嵌入到实践业务流程中去,而不是将实践业务活动中所涉及的有关理论信息提取出来以单独的研究方式进行处理。对有一定流程线特点的业务工作如一线审计等应在分解其业务处理环节的基础上明确规定在哪一环节进行研究式审计,哪一环节进行经验总结和应用。另一方面,这一嵌入不应增加业务处理主体的工作量而是应能提高其工作效率。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应根据不同业务处理流程的具体环节和特点来将理论研究中的有关环节嵌入其中。
(四)借助外部专家参与审计机关的研究式审计。邀请或聘请外部专家参与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弥补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欠缺,使得审计人员可以随时从客观的角度了解所审计的内容,并从理论角度分析审计内容的内涵与外延,启发审计人员从理论高度思考审计实践活动,推进一线的理论研究工作。
(五)以理论研究成果完善审计报告。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对基础理论的应用范围进行探索,不断对现有的技术方法进行改进提高,不断对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总结升华成为理论,而理论创新的成果最终要运用和转化到审计工作的实践上。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很多审计报告中都会含有全新的审计事项,需要以全新的视点或审计方法来得出独特的审计结论,相应审计项目的完成过程就是一次理论在实践中的探索,这就需要审计理论的不断发展来获得新的理论成果。因此,以理论研究成果完善审计报告是理论研究为审计工作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的直接体现,也是有效地运用和转化理论研究成果到审计工作中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