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宜州市一中 546300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全球连成了一个整体。人和人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因为取长补短的需要及互联网等高科技的发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使互助合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平时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为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更畅意地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够为建设创新性国家提供创新型人才。
一、评价机制及评价标准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强调:“……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有:1.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2.交流与合作能力。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又例如:《2015年河池市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与高中阶段招生工作方案》要求,各学科中考命题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根据各学科的特点,结合全区和我市社会发展的实际,在试题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热爱家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等重要内容,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杜绝出偏题、怪题及大分值纯记忆的题目。”
要达到以上要求,必须提高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通过取长补短,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的几点做法
1.要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意识是指个体对共同行动及其行为规则的认知与情感,是合作行为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人的合作意识是随人整个心理和行为活动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发展。以2015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强大的互助合作能力成为获奖的前提及保证。例如: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由中国的屠呦呦、爱尔兰的威廉.C.坎贝尔、日本的大村智共同获得;物理奖由日本的梶天隆章、加拿大的阿瑟·麦克唐纳、瑞典的托马斯·林达尔共同获得;化学奖由美国的保罗·莫德里奇、土耳其的阿齐兹·桑贾尔共同获得。
2.重视互助合作能力培养的途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互助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很难通过讲座或讨论形式得到培养,需要通过某种活动,通过人和人的交往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与对各种结果的经历,及成果的分享和责任的共同承担的关系去培养。
3.科学分组,形成合作竞争氛围。小组活动是合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只有科学的分组才能使合作学习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方法,将学生按现有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性别、个性特点等进行混合编组。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提供了可能,以利于合作小组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有助于每个学生能倾听不同的意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而组间同质则争取小组间的零差距,做到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增加合作的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
4.学会相互欣赏。因为团队中的任何一位成员,都可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因此,必须保持足够的谦虚,这种压力会促使你在团队中不断进步,并真正看清自己的肤浅、缺憾和无知。总之,团队的效率在于每个成员配合的默契,而这种默契来自于团队成员的互相欣赏和熟悉——欣赏长处、熟悉短处,最主要的是扬长避短。如果达不到这种默契,团队合作就不可能真正成功,团队成员的个人前途也将渺茫。学习小组应该用客观的目光去看看同组和它组成员到底有没有长处,哪怕是一点点比自己好的地方都是值得学习的。欣赏同一个团队的每一个成员,就是在为团队助增加力;改掉自身的缺点,就是在消灭团队的弱点。
5.学会尊重。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在民族、性别、家庭出身、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法律权利和人格尊严。此外,受到尊重,是人内在的精神需要。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尊重,每个人也应该尊重他人。学会尊重他人不仅是保证我们学习进步和人际交往成功的需要。因此,团队成员只有相互尊重、主动做事、乐于分享,才能共同成长,共达成功的彼岸。
6.善于沟通,敢于沟通、勤于沟通。中国人一直将“少说话,多做事”,“沉默是金”奉为瑰宝,固执认为埋头苦干才是事业走向辉煌的制胜法宝。可却忽略了一个人身在团队之中,良好的沟通是一种必备的能力。作为团队,成员间的沟通能力是保持团队有效沟通和旺盛生命力的必要条件;作为个体,要想在团队中获得成功,沟通是最基本的要求。沟通是团队成员获得职位、有效管理、工作成功、事业有成的必备技能之一。
7.分工合作,强化角色意识。分工是合作的基础,缺乏科学分工的所谓“合作学习”不仅难以达到既定的目标,反而会造成许多学生袖手旁观的弊端,既不利于教学内容的落实,更有害于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所以,分组学习只是形式,要真正达到“合作学习”,必须制订合作规则,小组内部的分工,必须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生互助合作”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模式,是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教无定法,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论文作者:肖洪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1月总第18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9
标签:能力论文; 团队论文; 学生论文; 成员论文; 小组论文; 合作学习论文; 提高学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1月总第18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