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延伸学习的“扭曲”与“回归”_初中语文论文

初中语文延伸学习的“扭曲”与“回归”_初中语文论文

初中语文拓展性学习的“失真”与“回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学论文,初中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处于应试教育阴影下的语文教育,屡屡受到各方的诟病。语文拓展性学习,被适时推到“前台”,越来越引起语文界的关注,尤其是在新一轮的课程建设中,赋予“本真教育”的拓展性课程更是受到学生的青睐。语文拓展性学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强调拓宽语文学习、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作为有效学习方式之一,拓展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广、更生活化的体验过程,这个过程强调一个“真”字,即“本真化”。

      一、拓展性学习“失真”现状分析

      开展初中语文拓展性学习“回归”本真的路径和策略的实践研究,是基于当前初中学生存在着为考而阅读的“功利化”“程式化”,为消遣而读的“碎片化”“快餐化”,为应试而写作的“空洞化”“教条化”,以及体验生活的“虚拟化”“空泛化”等种种倾向而进行的。阅读、写作、体验作为初中语文学习等重要内容因偏离了方向,导致了语文学习较大程度的“失真”,也丢失了语文教育的本义。

      (一)阅读的“失真”

      阅读的失真,一是受功利性考试的影响,阅读教学往往被考试所“绑架”,一堂堂教师口若悬河的阅读讲解课,一册册学生阅读真集练习本,其中虽不乏美文经典文,却被设计好的“阅读题各类考点答题技巧”分解得支离破碎,实在有悖于阅读的本义。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拓展性学习过程中,许多教师并不重视学生阅读的真实体验过程,导致学生阅读文本犹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漠视文本,忽略语言咀嚼和反复吟咏。二是调查200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学生,其阅读环境令人担忧,没有质量的阅读怎会好?难怪作家麦家在成都西南书城签售时,在人群中不小心撞倒一位买了不少书的女孩时由惊喜转为惊诧:人倒了,书撒了一地,麦家上前去扶、去拾,却发现这个女孩买的书是《鬼吹灯》《爱情花园》。为此,四川省作协巴金文学院青少年文学研究室主任、作家邱易东对充满着“三聚氰胺”的阅读环境深表忧虑:“这样的书没有一点文学典型性,其实就是地摊小说,很容易腐蚀青少年。”而在经典名著的阅读调查中,我们的初中生名著阅读量少得可怜,笔者在对九年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教材以外的中外名著阅读量占总阅读量不足13%。阅读5~10本名著的学生占53.7%,有73.5%的学生认为没有时间读是阅读名著少的原因,64.8%的学生在阅读时没有摘抄美文佳句的习惯,且在阅读时没有读书笔记,83.1%的学生没有做批注的习惯,71.4%的学生不会写读后感。

      (二)体验的“失真”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现状也深感无奈:“作文难,难于无米之炊上;文乏味,乏在无病呻吟中”,使学生处在了“言不由衷”或“根本不能言”的困境之中,难怪学生也编出顺口溜:“作文难,难作文,下笔无言难成文;头儿空,肚儿空,空来空去空对空。”空话套话一箩筐,一看便知缺体验。带有“功利性”的作文教学使学生的本真体验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纵观语文教材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编排,编者意图十分明显,为学生的“体验活动”而设计,故在每册语文教材单元教学编排中,都安排了4~5课时语文综合拓展性学习,意在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运用的过程体验。在现实教学中,特别是农村初中往往只上1~2个课时,省略了实践体验,流于“纸上谈兵”。不少教师,将拓展性学习当作训练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种形式和手段,仅做些收集资料、积累素材之类的工作,使拓展性学习成了“装饰”,失去了功能的“本真”。而体验本身就是涵盖着“感受、理解、表达”以及“建构并生成新意义”的一个内隐的综合过程。体验以“活动”为载体,而实际教学中却不乏“活动”狭隘化、非语文化、非体验化等等现象,导致了体验的“失真”。

      (三)表达的“失真”

      语文教学的急功近利思想,驱使当前的口头、书面表达教学更趋于技巧化、表面化。学生在反复操练的公式化布局中,迷失了“自我”,书面表达或“虚情假意”,或“无病呻吟”。学生在被动的学习氛围中,写“官样文章”,导致“‘新八股文’肆虐”。缺少真实表达的体验与内心感受,自然无法享受到表达的快乐。从多次对初中学生考场作文的调查中发现,学生作文能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仅有17.6%;能基本表达出真情实感的仅有18.3%,而套背别人的作文或杜撰事情的却高达63.1%。究其原因,为了所谓“带着镣铐跳舞”的“考场作文”的反复操练,导致“主体性”缺失,以致“自我”丢失,其所写的文章不是“假、大、空”,就是“陈、旧、玄”,令人扼腕叹息。而口头表达上,在作文课中一言不发的竟高达74.2%,更甚者随着年级的增加,发言者比例每况愈下,个中原因可想而知。难怪作家邱易东在一次全国作文大赛中指出:“各种模式化复制出的垃圾多得让人痛心疾首”,因此,当前学生的作文表达“失真”现状堪忧。

      二、拓展性学习本真教育路径和策略的实践

      最早提出拓展性学习概念与理论的芬兰学者恩格斯托姆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将一个简单的观念拓展成为一个复杂的活动目标或者形成一种新的实践形式”。维果茨基的活动理论,也强调了学习者所处的活动系统,是作为共同体的学习者的文化转型和创新。因此基于本真教育理念的观照,初中语文拓展性学习本真教育的策略实践,我们从以下路径开始了系列化的探索和实践。

      (一)真切“裸读”:让感悟碰撞在“大家”的“思想火花”间

      真切“裸读”,让经典阅读回归本真。本真教育的内涵要体现“人本性”,而人本主义也倡导“非指导性教学”,要求教师要有“理智的真诚”,去掉一切伪装面,真实地面对学生。因此,我们尝试倡导教师和学生都不要盲从于考试的“指挥棒”,摒弃考试的“紧箍咒”,从人本性出发,进行不带任何“指令”的“裸读”名著作品。名著是人类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心灵交流,可以启迪智慧,增长见识,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认为,以经典阅读为基础的阅读,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阅读,才可以品味到经典中的感动、悲悯、雅致、美感、圣洁、庄重等宝贵品质,品味到人生的真谛和真正乐趣。

      1.确定经典内容

      按七至九年级,开列名著“阅读清单”,中外名著共计120本左右。上海市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4000万字,九年要阅读400本书,平均每人每年要阅读45本书左右。我们确定阅读内容,因人制宜,安排好各自的阅读量。

      2.编印自选读物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希贵说,“要从孩子的视角选择读物”。为此,我们发动学生推荐自编了阅读读本《百草园》、文学校刊《白云书韵》,还编辑了各类班刊等。

      3.保证阅读时间

      我们借鉴了李希贵老师的成功经验,每周从常规的语文课中至少抽出一节作为阅读课。周六、周日或假期自己阅读时间不少于120课时。为确保阅读时间,发放《阅读时间读书记载卡》。

      4.指导阅读方法

      对接“名士大家”,每篇文后,专设一栏“闪光台”供学生记录“感悟点”,进行“哲理的触碰,社会的评判,生命的诉求”,并摘录美文佳句到《摘抄本》。

      5.创新激励机制

      为达到李希贵老师所说的“要培养孩子阅读的成就感”,开展了诸如“阅读名著征文”“名著知识知多少”等竞赛活动,定期开展了《摘抄本》评比、阅读标兵、阅读达人评比等,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持久兴趣。

      (二)真性“体验”:让语文素养浸润在活动的“源头活水”里

      “真性体验”则是语文拓展性学习的本源,是学生融入到语文拓展性学习中,通过各种语文综合性活动,主动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社会有机融合的一种真实体验而产生的愉悦过程。诚如非常重视直接经验的卢梭所言,“没有呼吸到花的薰香,见到枝叶的美丽,阔步于润湿和柔软的草坪上,哪里能使他的感觉欢悦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注重情感体验,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活动体验”的“活动”是载体,实践是关键。这里所说的“活动”实际上是语文的实践活动,如积累应用、感受领悟、审美鉴赏、发现探究、拓展创新等。这一系列的活动讲究“经历”,强调“实践”,就是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动口、动手、动脑。

      为此,我们精心开展“五感”,即感恩父母、感怀自然、感谢社会、感触生活、感尊生命等系列活动。把教材中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和语文实践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真性体验“五大系列”活动。其内容涉及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特色和生活色彩,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写作兴趣很有帮助。如“新闻发布会”“语言的艺术——广告”“读懂母亲”“科海泛舟”“到民间采风”“走进木雕之都”“当地名人采访”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为写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如王秋珍老师以《我爱我家》体验性实践活动为内容的写作群聊课,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表我心,抒真情”的感人情景,搭建了家长子女齐互动的平台,场面感人,现场不乏泪光莹莹者,甚至还有人出现了感动而泣之状,“情到深处辞自发”。

      由此可见,具有真性体验的活动教学,因与生活“接地”,与社会“接触”,与亲情“接轨”,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源头活水,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大有裨益。

      (三)真情“表达”:让本性之语流淌于生活的“汩汩清泉”中

      “情感者,文学之灵魂。”胡适先生在《文学改良刍议》中就曾指出“文学之大病,在于言之无物”,而所谓“物”,一指情感,二指思想。为克服“虚情假意”和“人云亦云,言不由衷”的窘状,让言语回归本真,我们通过“四真”表达,即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会真趣等系列活动,搭建形式丰富的活动载体,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群星拱月”为一体

      这种活动形式原先是按小组的座位或写作水平来组建,一般6~8人为一个“星群”。在写作水平较好组长(月)的组织下“众星”围绕一个话题各抒己见,最后形成结论。后以自选形式,学生根据自己欣赏的偶像(作者)而充当其“追星族”,组成“追星族”进行聊天。如教师选了《班报》刊登同题作文《父亲,我读懂你了》的7位小作者为“偶像”,让他们谈写作体会,由“追星族”提问。此法一则由于“偶像”的现身说法,“作者”与“读者”“零距离”接触;二则由于自选“偶像”,“追星族”就有崇拜感,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唇枪舌剑”善论辩

      本真语文所要求的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思、辩”等语言综合素养,锻炼其为文的能力。“唇枪舌剑”辩论赛则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特性。辩论课的精髓不在于辩论的规则、流程,而在于这些“思想上的巅峰对决”。如抛出“追星的利与弊”“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中学生是否在校园禁止使用手机?”等论题,确定两大阵营,分为正方和反方,双方各执一词,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剖析入情入理,往往精彩迭出,妙语连珠。同时,想要进行辩驳就必须做好倾听、记录和气势蓄积,听、读、记、说全都包揽,一般做足准备的论题,辩论气氛非常热烈,虽然有时候学生未能很好抓住对方辩友的破绽,但学生确是在进行思想上的交锋。有时辩论结束之后正反方互换位置继续辩论,这样何愁学生议论文不会写呢?当然辨题选择要具备思辨性、有趣性、知识性,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更佳。还可以推广至“法庭辩论”“模拟联合国”等,形式不一而足。

      3.“媒介关联”巧运用

      后现代课程的代表人物多尔把“关联性”作为他的课程理论核心要素之一,他认为课程中的观念、文本、教师、学生、媒体等诸多思想因素互动而形成的庞大网络,同时构成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相互融合。“纸张微博接龙”、博客现场聊天、班级公众号、好友微信群、QQ群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媒介的巧运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校“禁而不止”的尴尬。如博客现场聊天,就是通过班级博客群进入学生各自开设的博客或教师的博客,围绕同一话题或写作的某一问题,畅所欲言,即时交流,达成共识。其优越性显而易见,一则是适应现代社会之“高科技、快节奏、碎片化”的特点,为学生所喜欢的表达诉求;二则可多人同时聊,节省时间,自话自说,自主表达,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先上传一篇学生习作《这一刻,我好感动》。“楼主”(作者):请大家就此文的描写是否生动真实展开讨论,并即时以跟帖的形式在文后发表各自的评论。一节课学生跟帖达200多个,其文字非常可观。由此延伸出另一种方便实用的“纸微博群聊法”,也颇受学生喜欢:在教室挂一个本子让学生“接龙式”续写,或开辟“纸微博平台”,确定一个话题,学生写好自行粘贴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抒己见,不亦乐乎。

      4.“梦想舞台”显身手

      《淮南子·记论训》:“故圣人以身体之”,体验本身与实践是分不开的,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绽放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培养素养的各种体验活动,让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多渠道、多方位地获取信息的过程,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表现。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了每周四下午为拓展性活动时间,学校为有才艺的学生搭建了一个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的“梦想舞台”,其中的“国学讲坛”“评书快板”“道情相声”“课本短剧”“演讲家风采”等等,因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深受学生欢迎。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又给学生增加了写作素材,学生写作怕的是无“米”可炊,如此创设多种情境则是造“米”的有效方法。

      总之,基于本真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拓展性学习的路径和策略的实践研究,必将开启“生态”语文教学的新时代。

标签:;  ;  ;  ;  ;  

初中语文延伸学习的“扭曲”与“回归”_初中语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