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区责任医师队伍建设论文_朱玉华1,朱玉蓉2

浅谈社区责任医师队伍建设论文_朱玉华1,朱玉蓉2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 湖北宜昌 443000

【摘要】文中主要揭示了社区家庭责任医师队伍建设中存在有认知偏差、素质低下、管理滞后、团队意识欠缺、人才缺乏、任务繁重、地位偏低、环境条件艰苦、经费保障困难等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社区 医师 队伍 建设

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功能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乡镇、街办医院为基础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家庭责任医师团队,旨在解决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目前试验运行中存在着认识、技能、管理、保障、职称、培训等诸多矛盾和问题,究竟如何解决这些矛盾问题,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笔者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团队队伍建设是其关键因素之一。下面择其观点,以供商榷。

1 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对健康的需求和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都想“就近看病,及时诊疗”,而“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时有发生,短时难以改观。现实中居民无论大病小病都涌向大医院。大医院“扎堆看病,排队等候,医托操作,人满为患”的现象比比皆是。使本应该以诊治疑难重症为主的大医院,被一些感冒发烧的常见病诊治占为主流,既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又导致了大医院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超容量接纳,床位紧张。医护人员常常累的疲惫不堪,筋疲力尽。而乡镇、社区医务人员工作量不饱和,闲散无聊,无所事事,“寂静无声,门可罗雀”,显现没落衰败景象。纵观举国上下对基层卫生服务呈现:患者怨声载道,社会诉求强烈,管理无力无奈。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几项:

1.1 主观原因

1.1.1认知存在偏差,积极性不高。社区家庭责任医师团队的成员均是从各个临床科室抽调或刚从学校毕业的人员组成,医院当作常规事项,疲于应付了事,骨干医师依然留在病房、专科门诊。被抽调的团队成员首先在主观上认为从事社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对自己的业务水平、知识结构在深度、精度、宽度上都会受到制约,没有个人发展前景。人心浮动,行动迟缓,心不在焉是其普遍现象;经济利益的驱动,也导致部分人员不愿意从事社区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从而产生消极的工作态度,低落的工作热情,致使患者不满意。

1.1.2素质偏低。团队人员自身水平不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临床经验欠缺,难于赢得患者的信任和认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多来自乡村、社区、乡镇卫生院或刚毕业学生,很多人只有中专或大专文凭。因收入、环境、前景等各种条件因素的影响,很难留住优秀的医护人员;高水平的人才也不愿到社区工作。出现社区团队人才紧缺现象。打造队伍,提升形象是其当务之急。

1.1.3管理滞后。对于社区医生服务的管理目前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1),其管理方案,管理手段,管理措施,考核评估等都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事例,在实践中处于被动状态。

1.1.4团队合作意识(2)不浓。团队成员因对社区服务认识程度不同,理解水平各异,交流沟通欠缺,从而行动步调不一,在工作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难免影响整体效益的发挥。

1.2客观原因

1.2.1公共卫生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公共卫生专业毕业人员很少,比如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0人中真正毕业于公共卫生专业的仅仅一人。按小溪塔社区目前要组建16支家庭责任医师团队计算,仅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就缺15人,更不用说全科医生,全科护士了。因此,大力培养社区卫生专业人才是其燃眉之急。

1.2.2社区工作任务繁重。团队成员平时任务繁重,事情纷烦复杂:每月要统计报表,每星期要下队诊疗,日日要建档,年度要健康普查,慢性病要定期随访,职业病要跟踪调查,流行性疾病要随时掌控,共患病要及时通报。杂、乱、多是其特点。各成员对各种医疗文书书写、数据统计要求一知半解,模凌两可,反复多次,浪费时间金钱,严重影响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有些工作已经做了,由于没有文字依据,也没有图片、影像记录,一旦遇到纠纷,拿不出举证材料,出现医患矛盾,导致工作被动。特别是遇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大量工作人员的配合,由于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认识存在差异,指挥乏力,往往搞得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焦头乱额,严重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益的发挥。因此,大力培养实用服务型公共卫生专业通才是其首要任务。

1.2.3社区医师的地位偏低。在患者意识中,社区医生只能起到分诊、转诊作用,没有先进设备和诊疗技能,看不了什么病。根本瞧不起社区医生。即是一点小病也往大医院跑,心理上是怕一点小病引起大患,耽误不起!

1.2.4环境条件艰苦。相对于大医院,社区医院的医生的工作环境,自身防护,福利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都受到限制,难以安心本职工作,也造成了队伍建设的不稳定性。

1.2.5经费保障困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社区医生水平的提高依赖于知识水平更新,操作技能的提高,而培训是其途径之一。当工资及日常费用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不能奢谈培训、知识更新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因此,需要政府给予经费投入来保障队伍建设。

2 对策

2.1转变主体观念

社区医师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提高认识,加强业务学习,针对社区存在的疾病特点、病种分布、患者人数,有针对性选择服务方式,在服务中彰显才干。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舆论宣传,建设队伍,保障投入,强化管理,严格考核等工作。社会要关心支持社区卫生事业,理解医生护士疾苦艰辛,行业特点,以包容宽厚的心态、热情周到的服务来支持社区卫生的工作,以期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社会氛围·

2.2提高医师素质

提高医师素质,除坚持个人自学外,还要通过岗位培训、转岗培训和正规化培养等多种途径,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家庭医生进万家”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讲解社区公共卫生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指导临床操作,亲临现场服务来提高团队的专业综合水平。用团队的工作成绩来提升整个社会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认知度、认可度,从而提高团队成员对自身工作的认同感,满足感,成就感。使其团队成员用良好的职业心态来满足患者的要求,充分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3 精心组建队伍

团队人员组建最好按职称、职务、待遇、发展方向、专业技能合理搭配,实行分层管理。人员配备在职称上高、中、初搭配;在年龄上老、中、青结合;在临床上精、专、徒同诊,在服务中录(录音录像)、说、写同步。通过传帮带的形式来保障队伍的稳定性,工作的连续性。

2.4解决待遇问题

切实解决社区全科医师的编制、待遇、职称评定等问题。要保证编制全额到位,工资福利足额发放,津贴补助一分不少,职称评定政策倾斜。要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用环境留人。使社区医师无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本职工作,脚踏实地地履行职责。

2.5强化舆论引导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提高人民群众对家庭责任医师团队服务工作的认识,改变过去单纯依赖大医院医疗服务的观念和行为,引导患者树立“小病去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理念,教育群众积极参与、主动接受家庭责任医师团队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技术服务。有效促进“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

2.6 探索管理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模式的营造,对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向同级先进中心学习外,还可采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固定联系一个或几个二甲、三甲医院的方式进行。取其所长,去弃所短。既学技术,又学管理。大医院的专家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指导,或社区医师到二甲三甲医院培训交流、挂职锻炼或参予管理,使其亲力亲为,亲身体练,深刻理解,才能灵活掌握。通过这种方式,连续3-5年不间断地学习,就能带动社区家庭医师团队的管理能力、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升。

2.7尊重服务,营造氛围。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会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是惠及民生的好事实事,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政府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政府重视为其关键,社会尊重营造氛围,行业管理提升能力。三者有机统一,方能成就大业。

2.8注重绩效考核

建立健全家庭责任医师团队服务绩效考核体系,合理制订工作目标,明确责任分工,规范工作流程。把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居民满意度纳入家庭责任医师团队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实行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家庭责任医师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实行队长负责制,成员分工制;既分工明确,又统一配合。加强检查监督,实行签约服务。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责任医师团队进行监督、考核。既管平时,又搞抽查;既注重通用性,又注重实效性。不仅仅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各种文书资料进行现场查阅、考评,还可通过走访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党政机关,看他们对责任医师团队的满意度,信誉度的评价来进行综合评估。

3 讨论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建立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新型医疗服务管理机制,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方便、有效、价廉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其方向。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整个社会要齐抓共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是首当其冲,除了加强医疗设备的投入,改善就医环境外,还要激发医师团队的首创精神,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医师团队的整体水平,方能赢得居民的信任和社会认同;引导人们的就医观念向“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才上医院”转变,医疗资源才能有效合理地得到利用。在社区卫生服务方式上,目前推行的“团队式服务、签约式服务、自助式服务、个性化服务”等模式,其具体内涵值得探讨,究竟那种模式适合当地社区患者,有待实践检验,有待探讨。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胡春《从公共服务的角度看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2.吴春容.全科医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

论文作者:朱玉华1,朱玉蓉2

论文发表刊物:《临床医学教育》2017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5

标签:;  ;  ;  ;  ;  ;  ;  ;  

浅谈社区责任医师队伍建设论文_朱玉华1,朱玉蓉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