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实施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中论文,策略论文,化学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成作为新课程的价值取向,这是由其倡导的人本观、课程观和教学观所决定的。从人学的角度说,人是生成性的存在,生命具有不可预测性;它倡导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只是文本而更是课程主体的“体验”,原本就应该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生成充分体现了整个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灵活多变性和艺术性。动态生成课堂的特征包括:参与性(即学生的建构感悟体验)、非线性(即课堂教学的复杂灵活多变性)、创造性(课堂中的讨论质疑反思探究)和开放性(接纳系统外各要素的影响)。本文围绕这四大特征,结合教学实践,对化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进行探讨。
一、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动态生成的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为此,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心理需要,时时处处从“尊重人、爱护人、促进人”的角度,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如果能达到这一点,化学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会得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激发。
例如,在学习“化学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等思维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做到:在学生碰到挫折或焦虑时,多一分耐心的等待,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和鼓励的话语;当学生破解难题时,多一缕嘉奖的眼神、多一种热心的祝贺,来激发学生内在发展的动力。
又如“溶解度”的概念教学。我在创设“溶解之王”争霸赛故事情境的基础上,设计学生活动——角色扮演:硝酸钾的辩护律师、氯化钠的辩护律师、法官,针对硝酸钾和氯化钠给出的证据,进行法庭辩护。通过学生的辩护,最后定下“溶解之王”争霸赛的比赛规则——在相同温度下,比较各自在相同质量的溶剂中都达到饱和状态时(最多)能溶解的质量。在此基础上,师生归纳“溶解度”的概念,课堂生动而又顺畅。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动态生成的源泉
问题情境是指学生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说,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过、新的活动策略,亦即完成创造性活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开放性问题情境,由于设计角度的多样性和问题结论的非惟一性,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容易产生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捕捉这些生成性问题,并将此作为进一步开展教学的源泉。
例如,在复习“硫酸”这节内容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鉴别两瓶失去标签的稀硫酸和浓硫酸?根据两者性质的不同,可以总结出许多鉴别方法。
再如,在“探索物质的变化”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在导课和结尾两个环节设置开放性问题。导课时,先用课件展示四幅化学小魔术图,后给出问题:能描述图示中变化发生时的现象吗?这些小魔术主要表现了哪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结尾时,对导课过程中的四幅化学小魔术图变成练习,请同学们将图中描述的现象填写出相应的反应物,并互相比较看看答案是否惟一?此处将该情境变式为知识归纳与问题解决的综合性要求的开放性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复习内容,分类归纳物质变化规律,同时又创设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解决情境变式题,为学生思维发展营造了低起点、高落点、循序渐进的问题台阶,体现尽可能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设计思想。由于涉及的问题情境伸缩性较强,为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了有利条件,动态生成乃水到渠成。
三、悉心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动态生成的导火线
一堂课,好比一池水,表面虽波澜不惊,内部却蕴藏着无穷的力量。投一粒石子,会激起层层涟漪;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闪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这些精彩稍纵即逝,我们如果能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并充分肯定这些瞬间闪现、稍纵即逝的教育素材,并用这些生动鲜活的课堂元素作用于课堂教学,就会使平淡的教学迸发出极大的魅力与生命力。
如在复习“灭火的方法及原理”时,问学生:你有什么方法来熄灭火柴?理由呢?问题一出,学生纷纷亮相……这时一位平时喜欢调皮捣蛋的学生举手回答说:“我上次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时试过的,可以把火柴换个姿势,让火柴头朝上,火柴梗朝下,很快就熄灭了。”这一办法大家都没想到,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注意。老师在表扬了该学生的细心观察之后,全体学生围绕“火柴头朝上和梗朝下的火柴,为什么很快就熄灭?”展开讨论。
正是该学生的这一回答,形成了一堂由学生的生成而发展的课堂,点燃了师生创新的火花,使教学获得了精彩生成,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焕发了生机,呈现出教学的高水平生态;正是因为教师及时地捕捉住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亮点,鼓励了一个学生,才能激发一批学生,生成满堂精彩。
四、珍视课堂中的美丽“错误”——动态生成的资源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没有大量错误作为台阶,就不能攀登上正确结果的宝座。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教师要留心捕捉和筛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错误资源,据此来调整教学行为。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去剖析,以错引正,正本清源。
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面对这宝贵的财富,我们应凭借自己的智慧,灵活应用,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在“吃一堑,长一智”中增长才干和智慧,塑造完美的人格。因此,面对有意义的生成资源,教师千万不要轻易放弃,而应该及时抓住瞬间的意外,并尽力把它放大、做强,演绎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评价——动态生成的升华
教学评价是根据课程评价标准和教学目标,通过多种方式系统地收集各种信息,通过协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做出价值判断,并对教学行为进行必要调整的过程。
在评价方式上,教师既要关注对结果的评价,更要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在评价对象上,既要重视教师的正面评价,更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以体现评价主体的交互性和多元性。
如在《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的复习教学中,布置学生讨论用铜制取氢氧化铜时,同学们两人一组,设计的方案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也可用图示法表示,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设计方案,完后对所有方案进行评价。比如“你觉得他(她)的方法可行吗?”“你有什么补充?”“你的方案如何?”“比起刚才那位同学你觉得你的方案好在哪里?”在螺旋上升的提问中,在逐层递进的评价中,学生的思维得以深化。又如在三种还原剂()炼铜的优化选择比较中,学生观点鲜明,角度多样,褒贬不一,思维之活跃完全出乎教师的预料。
六、恰当地调控课堂动态生成的时间——动态生成的保证
在实际课堂中,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如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很多情况下是暗示)。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思考能有一定的深度吗?学生能获得多少“顿悟”和思维的闪光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舍得的勇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深入思考,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要灵活地掌控好手中的时间方向盘,做到“放”“收”自如,使所给予的时间与空间和学生实际需要相吻合,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生成有效而精彩。
七、经常地进行自我反思——动态生成的持续性
动态课堂的生成,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它对教师的教育智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具备实践智慧的教师,才能及时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形成新的教育契机和教育生长点,推进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才有可能“将一个没有成效的、没有希望的、甚至有危害的情境转换成一个从教育意义上说是积极的事件。”因此,教师应该在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经常和深刻的反思,在反思基础上积累经验并最终形成教学智慧。有了这样的教学底蕴的积淀,课堂上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成因素,我们就能泰然迎接,并加以智慧的推进、果断地放弃预设的教学程序,巧抓生成的契机,迎来不曾“预约”的精彩。
教师要善于反思,才能不断提高把握教学动态生成的能力。通过反思课堂上处理动态生成的“成功点”“失误点”与“创意点”,帮助自己从更高层面看待教学行为,促使教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意外情况、突发事件、学生的学习状态等进行归类、比较、筛选、整合。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能汲取到更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不断得到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断提高。
总之,教学不是忠实的传递和被动的接受,它不仅是课堂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生成”正是对教学过程中生成可变性的概括,它既是教学活动动态的一种反映,又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不可预见性。同时,精彩的“生成”正是教师个性化的教与学生个性化的学的重要体现,是教学共同体中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善于发现生成性的教育资源,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使课堂有效“生成”,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