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比谈西北地区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北地区论文,大学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 —9925(2000)01—0024—03
人类面临日益迫近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图书馆的社会作用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重要。有感于此,笔者根据有关资料[1],专对西北、华东两地区的大学图书馆作了较为系统的对比分析,并结合西北地区的高校及地区经济的发展现状,提出我们的一系列见解,以为我国广大文献信息界同仁探讨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
一、两地大学图书馆的基本对比简述
表1 馆藏文献情况
图书馆 馆藏文献 馆均文献量
地区
(所)(万册) (万册)
西北763509.65 46.18
华东
262
11226.69 42.85
表2 馆舍情况对比
图书馆 馆舍总面积 馆均面积
地区 (所)(m[2]) (m[2])
西北76
461627.656074.05
华东
262 1002300.403825.58
表3 馆藏文献规模
地区百万册以上50~100万册10~50万册10万册以下
西北614 48 8
华东
263714246
表4 工作人员职称结构
高职比例中职比例初职比例共计
地区(人)(%) (人)(%) (人)(%) (人)
西北951 23.7875 21.37
117729.33003
华东752 7.8
2874 30.00
340938.57035
西北与华东地区大学图书馆(包括普通本科高校、成人高校和部分军事院校图书馆)的简要情况如以上4表所列。
以上情况表明,上述两地区的大学图书馆的异、同情况主要是:
——相近方面。均以中、小型图书馆为主。馆藏100 万册以上的大型馆和馆藏10万册以下的特小馆均占少数;从人员职称看,均呈梯形结构,但两地大学图书馆中,均有相当比例的工作人员无职称,西北占25.63%,华东占23.70%。
——不同方面。华东地区大学相对密度大, 其数量超过西北地区2倍,图书馆的数量同样高于西北;华东地区的大学分布较均匀,除江苏省大学较多外,其余诸省境内大都座落20余所大学。西北地区不仅大学数量较少,且大都集中于陕西境内(陕西省内有37所,占48.69%);西北地区大学图书馆的人员整体素质较高,高级职称占23.7%。从人员学历结构看,西北地区大学图书馆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占66%,而华东地区则为62%。
因汇集材料的角度不同,未对西北地区的大学图书馆现代化水平做对比。但据有关文献揭示,至今我国仍有92.03 %的高校图书馆仅有10台以下的计算机,只有105所高校图书馆拥有10台以上计算机[2]。大学图书馆的现代化水平由此可见一斑。即使具备10台计算机,也未必能在文献信息深层服务中发挥多大效益。故于此不议。
二、大学图书馆与区域发展
大学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主要职能是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但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之际,大学图书馆可能产生职能强化和功能放大效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比以往更重要的作用。
——面向21世纪的教育模式。教育的变革是巨大的、多元的,其中两个要点与大学图书馆关系密切,即重视素质教育和强调终身教育。所谓素质教育,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言:“要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两种教育的基本功能统一起来……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3] 素质教育虽应从基础教育开始,但在社会转型期,大学培养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未来的社会风尚和发展程度。所以说,大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在当前最能收到显著效果。而大学图书馆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又要为推动素质教育提供文献信息保障。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是指个人在生命周期所有阶段接受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教育总合[4]。终身教育的关键之一是要求公众学会学习。 应从高层次人才开始,把解决社会知识总量的指数增长与学校教育时间有限性的问题,作为促进社会“教育行为”和个人“学习行为”结合的关键。大学图书馆正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
——与实施“科教兴国”方针的关系。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500元,是发达国家的1/40,中等国家的1/20, 要使公众“学会按现代科学技术指示的方法工作”[5], 关键之一是发挥高素质群体的作用。据测算,1979年至1990年间,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贡献率低于30%。目前的大学入学率仅占同龄人口的3.8%, 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6]。高素质人才在我国更为珍贵。 大学图书馆既要为所属院校的教学、科研服务,而从大文化角度看,其文献资源亦属社会财富,应在宏观层面的信息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
——从西北地区的现状谈大学图书馆。西北是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其文化教育事业与东部地区亦有明显差距。主要表现为:
第一,教育事业发展相对较慢。本次调查反映(不含高等专科学校),西北地区除陕西省内座落37所大学外,其余省(区)分别为:甘肃13所、青海6所、宁夏3所、新疆17所。另据有关材料反映:1993年,甘肃省高校在校生共40 514人,在全国排名第23位,每万人口中大学生17.3人,比全国平均水平的21.4人低4人[8];陕北的儿童入学率仅为92%,其中升学率为31%[9]。公众的整体文化素质低, 影响了其吸收新思想、新科技的进程,优先发展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并为其配置充分的文献信息资源是社会均衡发展的必要保障之一。
第二,区域文化综合力相对薄弱。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6个省(区),占国土面积的53%,人口仅占6.3%[10]。因受自然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上述地区的文化事业面临着程度不同的困境。如陕西省在1995年对108所地县级图书馆的调查,有56 所馆无力添置新书,占上报馆的54.6%[11]。地区经济中文化含量低的后果之一是,使本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公众生活水平也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加大了差距。从有关省(区)的农民收入变化足以说明这一点。在地区经济的欠发达状态改变之前,较难大幅度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公共图书馆所面临的窘境在近期不易从根本上改变。而大学图书馆是省属或部委属的高等学校的重要部门,其经费来源较有保障。在当前及可预见的未来,大学图书馆是区域文献信息资源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也能够成为提高区域文化含量的保障之一,为振兴西北地区提供支持。
第三,西北地区的民族特点是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目前在某些地方,已在不同的民族间出现收入差距,如1995年宁夏汉族农民人均收入在1 125.95元,少数民族农民人均收入862.66元[12]。收入差距固然与自然环境有关,但不同民族的群体文化水准差别,也是造成差距的重要因素。西北边陲与伊斯兰国家毗邻,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保证少数民族的生活逐步改善,使之与汉族兄弟的生活水平接近或略高于汉族生活水平,不仅是民族经济政策,更是微妙而深刻的社会问题。大学图书馆宜在“科技兴农”、“科技兴产”中发挥信息保障作用,为西北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多做贡献。
三、西北地区大学图书馆发展小识
对我国图书馆工作发展,周小璞同志最近做了较明晰的阐述[13]。但鉴于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三大系统图书馆的性质、基础、工作量也有差别。笔者拟结合对西北地区的了解,陈述发展该地区大学图书馆的看法。我们在了解一些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展望大学图书馆“中期未来”的前景。孟广均先生曾将这一时域界定为10~15年[14]。这是当代人可以把握和直接受益的区间,就此展开讨论可能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20世纪80年代前期,我国图书馆事业经历了恢复和发展。以高校系统为例,1983年有745所图书馆,至1991 年已增至1 075所,总藏书达3.7亿册[15]。可以说,这一阶段主要是沿袭传统模式,取得了“量”的发展。估计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高教事业将保持现有规模。限于经费状况,一般大学也难以较大幅度地增加对图书馆的投入。华东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地方院校或许可能扩展规模;西北地区在中期未来,大学图书馆主要将维持原有规模。这种态势决定了大学图书馆在中期未来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质的方面求发展。内涵式发展必须适应时代变化,必须立足于基础工作。由于印刷型文献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是馆藏文献的主体,而借阅服务仍然是为读者(用户)服务的主要形式之一,图书馆采、编、阅、典、流各环节的工作都应向规范化、标准化靠拢。以坚实的基础工作保证优质服务,是内涵式发展的根本。尤其重要的是,宜从中观、微观层面入手,实现文献资源合理布局。优化区域文献结构,使有限的能量发挥更大的效益是大学图书馆内涵式发展的核心问题。协和医科大学图书馆在这方面的探索,是近年来文献资源布局的良好范例[16]。
——实现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大学图书馆发展的保障。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从发展来看,体制转型时期传统制度有待更新,新的体制规则尚未确立时,容易出现非规范操作。最突出的负面行为是为了“创收”,对图书馆设施的“破坏性”利用[17]。西北地区虽在经济发展程度上逊于华东,但民族自治区较多,宜凭借地方自治立法方面的优势,率先在高教系统图书馆中订立法规。华东地区在这方面已有行动,如上海市政府已于1996年发布了《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山东、深圳等地也在积极争取早日立法[18]。制度创新宜注意导向性与可行性。有不少大学图书馆总结出一些既具有一定普遍意义,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方法[19]。如果使同行在实践中的智慧结晶进入决策层,并通过归纳、总结转化为制度创新,可能会取得较理想的效果。正如袁昱明先生所言:“区域图书馆是宏观布局的基本板块。”[20]借助民族自治区立法方面相对自主性强的条件,对大学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加以制度规范,必然取得建设性成果。
——加速现代化进程。图书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霍国庆先生在对21世纪网络化的构想中,提出“三个阶段”[21]。笔者认为,我国的相对发达地区,可能与上述预想较为贴切,而西北地区信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未必于2010年在图书馆界实现“第二个阶段”的构想,但若能由国家科技部或教育部系统设立专项基金,实行“政策性倾斜”,以必要的投入保证西北地区的大学图书馆“运用网络通信和数字化技术……实现图情档网络化连通”[22],网络化将使图书馆的工作效率极大提高。美国俄亥俄州高校网每月实现联机馆际互借20 000种,72小时内能满足71%的读者需求[23]。西北地区借助网络传播科技信息也取得了良好开端,如杨陵的陕西省科教兴国网每周请专家为农民咨询,并定时培训[24]。科教部门宜以得力举措,保证西北地区的大学图书馆在5~10年内实现网络化。
——全面提高人员素质。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当前大学图书馆以内涵式为主,组织人员群体练“内功”。一方面要优化人员结构,理顺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制定面向“中期未来”的人员教育计划,要稳妥发展正规专业教育,重点强化成人学历教育,持续开展岗位培训,多途径培养高素质人才。总之,要创建大学图书馆良好的信息环境。
收稿日期:1999—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