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一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为了深入探究糖尿病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以及泪膜的变化情况,以为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本文主要应用了对比法、例举法、文献分析等方法针对某院的88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以及100例单纯的白内障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前者为研究组,后者为对照组,且这两组患者都做过超声乳化手术。术后进行随访,检查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以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等。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个时间段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明显下降且研究组要低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均高于治疗之前,研究组的BUT、SIT要低于对照组。结论:白内障患者在进行超声乳化吸出术后会对角膜内皮细胞有损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泪膜的稳定性,而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的情况要更为严重。
关键词:糖尿病性白内障;角膜内皮细胞;泪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相应的需求也就有所增加,就医需求就体现的比较明显,因为这关系着人们的健康,只有及时的就医进行诊断,才能进行确诊和治疗,不免耽误病情,引发更大的后果。而白内障疾病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临床病症,主要表现为视野一片模糊,感觉白茫茫的,而这也是糖尿病患者眼部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在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糖尿病性白内障疾病的发生率也在日益增长,这种疾病会导致患者视网膜病变,视力严重减退等。这就需要有关医疗人员能够加以重视,采取有效的手段加以治疗。而白内障手术是最佳的选择,但实际上,手术很有可能会加重角膜内皮细胞的受损程度,同时对于泪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这就需要人们能够针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和泪膜的变化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为以后临床研究提供帮助,能够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保障,进一步的改善视功能。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某院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88例88眼为研究组,另选单纯性白内障患者100例100眼为对照组。研究组:男43例43眼,女45例45眼,年龄51~61(平均57.23±2.14)岁,病程0.6~3.5(平均2.10±0.24)a。对照组男51例51眼,女49例49眼,年龄50~62(平均55.23±2.13)岁,病程0.6~3.2(平均2.13±0.21)a。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结膜下浸润麻醉进行手术,位于角膜缘内1mm处作一条辅助透明切口,同时作一条主切口,前房放置黏弹剂,连续环形撕囊,直径约为6mm,水分离后选用拦截劈核法,采用原位超声法进行碎核,清除核和余留皮质,将主切口扩大到3.4mm,放置可折叠人工晶状体,冲洗黏弹剂。术后予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药水,4次/d,持续用药2wk,所有患者手术均由资深眼科医师团队完成。1.2.2观察指标分别在术后7d,3mo对随访患者进行角膜内皮细胞检查、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1)角膜内皮细胞检查方法:选用TopconSP-3000p型非接触角膜内皮仪,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d,3mo内进行角膜中央区内皮拍片,连续拍3次,将最清晰的图片放入电脑图像分析系统,分析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和细胞面积。(2)BUT检测:选择无对流、光线温和的房间,用玻璃棒吸取少量荧光素钠液(10g/L)滴在穹窿内,嘱患者眨眼数次后凝视前方,让荧光素钠液分布眼表,利用窄裂隙钴蓝光下重复移动观察泪膜情况,用秒表记录最后一次眨眼直到出现黑斑的时间,持续观察3次,取平均值。正常时间为10~45s,<10s视为泪膜不稳定。(3)SⅠt检测:选用统一标准5mm×35mm泪液检测滤纸,一端反折5mm放在下睑结膜囊肿、内1/3交界部位,另一端自然下垂,嘱咐患者轻闭双眼,在5min后取下滤纸,测定自折痕处滤纸湿润的长度,<5mm视为干眼症。(4)FL检测:记录角膜FL染色情况,选用0~12分制记录染色结果,将角膜分成4个象限,每一个象限根据染色程度和染色面积进行积分,0分:无染色;1分:点状染色;2分:小片状染色;3分:块状染色。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化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根据检测可知,研究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是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的,而且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间段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化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其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图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81.76,P组间<0.05;F时间=344.19,P时间<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图2)。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泪膜检查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BUT、SⅠt、F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UT:F组间=46.42,P组间<0.05;F时间=35.48,P时间<0.05;SⅠt:F组间=64.930,P组间<0.05;F时间=58.240,P时间<0.05;FL:F组间=7.42,P组间<0.05;F时间=6.57,P时间<0.05)。治疗7d时两组患者BUT、F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患者SⅠ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mo时研究组BUT、SⅠ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L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UT、SⅠt、FL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而生活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就会导致各类病症发生的几率增加,糖尿病就是发生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尤其在老龄化人口中发生的概率较大,而随着糖尿病发生率的不断增加,有关糖尿症白内障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有一直居高不下。这就不得不对患者采用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能够帮助患者进行复明。而角膜内皮功能是人们术后所关注的重点,因为这是保证良好视力的关键,角膜内皮结构形态的完整才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而一旦发生受损,就会引起屏障与泵功能的改变,这就对会患者的视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经过以上研究表明,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会有所受损,均有明显的下降,而且泪膜也会不稳定。经过研究组以及对照组的检查对比可知,治疗后研究组较对照组患者的BUT显著缩短,FL染色明显增多。而且研究组治疗后的BUT、SⅠ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就说明了研究组患者经过手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和泪膜变化情况要更大,其中角膜内皮细胞受损程度要更为严重,泪膜功能更差,而且术后的恢复也相对缓慢。因此,这就要求有关医疗人员能够密切注意此类问题,加大对于这类病症以及治疗方法的研究力度,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手段加以治疗和护理,从而更好的改善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患者的视力状况,满足患者的需求,进而促进家庭的美满和谐,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苗苗,金娟,杨怡田.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角膜及泪膜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7(2):75-77.
[2]余玲,谢汉平.糖尿病角膜和泪膜改变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4,33(3):464-467.
[3]宋绪华,陈梨萍,郑振优,等.糖尿病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的变化[J].眼科新进展,2017,37(9):860-862.
论文作者:高岩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角膜论文; 患者论文; 内皮论文; 白内障论文; 细胞论文; 术后论文; 两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