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国民经济学科体系的宏观思考_经济学论文

构建国民经济学科体系的宏观思考_经济学论文

关于民族经济学学科体系建构的宏观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学论文,学科论文,体系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2004)03-0079-05

民族经济学在历经20余年风雨之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些学界公认的理论成果,在林立的学科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我们也要看到该学科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长期以来,争论不断,许多问题始终未能归一。这样一来,该学科存在的理由便被一些人无情地否定,即使面上的争论不明显,但学界私下议论颇多。因而有必要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作一些继往开来的工作,以促进该学科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一门科学,如果不能完成系统的理论架构,不能在宏观上把握现实世界,在微观上又无所作为,那么,这门学科离消逝的时间也就不远了。基于此,笔者就民族经济学发展过程中一些带有共性的、争论较大的问题进行一番梳理和廓清,并对学科体系架构作了初步的框架,尤其认为,民族经济学的发展必须高举为现实服务的旗帜,走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一、民族经济学若干问题的讨论

1.民族经济学研究状况的评价

民族经济学诞生以来,学者日增可观成果,除学术论文外,代表性的著作有:施正一先生的《民族经济学和民族地区的四个现代化》(1987)、陈庆德先生的《民族经济学》(1994)、李竹青先生的《西藏经济的发展与对策》(1990)、高言弘先生的《民族发展经济学》(1990)、杜发春先生的《民族经济发展论纲》(2000)等,还有如《民族经济学教程》等一批教科书。实事求是地讲,民族经济学的研究还是很有生气和成就的,与历史如此之短的学科相比,可以说是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总的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第一,建立起了最基本的学科体系。民族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建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过学者们的不懈努力,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学科体系。尽管对这一体系还有许多值得商榷和反思的地方,但毕竟已有了最基本的框架。[1]

第二,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的已达成共识。一门学科的发展过程少不了争论,对学科的发展而言这是一件好事,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上进的争论氛围,这门学科便是死水一潭,生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民族经济学争论的问题很多,尤其是一些基础性的东西争论日久,如民族经济学概念问题、民族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等,在争论过程中,学界逐渐达成共识,这对于学科的稳定与发展意义重大。

第三,始终坚持为现实服务的宗旨,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经济学从一开始便把研究和解决民族地区的经济现实问题作为自己的学术旨趣,用自己特有的理论、方法和视角,选取了一些全局性的、紧迫的问题开展研究,为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为现实服务,在于能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空洞的说教是苍白的,是没有其生存土壤的。民族经济学在为现实服务方面最具特色,和许多学科相比是走在前面的,这一点,相信理论界不会存有歧义。

第四,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民族经济学建立的时间不长,吸引学者的参与至关重要,没有一批人才作后盾,要谈学科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民族经济学从一开始便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参加,形成了一支蔚为壮观的研究队伍。同时,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各民族院校(还有一些综合院校和经济院校)均开设了民族经济学这门课程,民族经济学硕士、博士生培养方兴未艾,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的肯定。

2.民族经济学学科地位问题

以前对民族经济学是不是一门学科也出现过争论,现在看来这一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招收了民族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即是一证,更何况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的《中国图书分类法》(第四版)中把“民族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经济学分支学科专门设置类目,说明了民族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经历了20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2]

尽管如此,在学术界把民族经济学当作“另类”的看法还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他们认为民族经济学没有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其他经济学科存在着大面积的交叉,其实质是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学,对民族经济学的学科地位持某种程度的否定态度。因此,对民族经济学的学科地位还有必要进行讨论。

首先,民族经济学有其自身特有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形成了较完备的学科体系,作为一门学科当加以肯定。虽然民族经济学从创立至今已有20年,但对一门学科来讲,不断完善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我们不能因为一门学科创立的时间比较短而对其科学性产生怀疑,更不应断然否定其学科地位。很多学科都是在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中日臻成熟的。最近由施正一先生等学者编写的《民族经济学教程》一书,其理论体系较之以往大为完善,但不知是出于什么目的,在本教科书中把该学科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极端的膨胀,从中国到世界,似乎无所不包,对此,我认为有讨论和修正的必要。若按这种体系,把“民族”进行了彻底的抽象,其学术研究的指针就成问题了,很有可能落入到“国民经济”范畴中去。这种体系安排,会影响民族经济学科的健康发展,应该在对其“瘦身”的基础上对该学科进行新的审视和定位,既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也不要给某些人留下口实。

其次,不能因为学科交叉而对其持全盘否定态度,这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学科间的交叉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此,厉以宁先生有精辟之言。他说:“其他学科研究介入经济学研究领域,是必然的。这里不存在经济学界容许还是不容许其他学科介入的问题。经济学研究渗入到其他学科,同样不需要其他学科的容许。”接着,他还就新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形成条件进行了概括:第一个条件是在新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形成以前,已经有一些经济学研究者从事有关问题的研究了;第二个条件是这一即将形成的、新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确实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它可以单独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第三个条件是新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总是处于经济学同其他学科的交叉地带或边缘地带,因此,要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学分支学科,除了经济学研究者的努力外,还有赖于与此有关的其他学科研究者的努力。[3](P3)这几个条件民族经济学都是具备的,至于学科间的交叉问题,厉先生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无需作过多的说明。

3.民族经济学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民族经济学的概念之争从来未曾停息,应该说这也是一件好事,理越辨越明,方向越辨越清。民族经济学的概念最基本的有三个:民族经济学、少数民族经济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学。这三个概念至今尚未统一,混用现象大量存在,其原因就是对这三个概念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科学的、从内涵到外延的概念整合。而这恰恰是一个不得不解决的大问题,如果一个学科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何成其为学科?若让这种状况长期存在,研究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研究成果得不到体现,劲不是往一处使,民族经济学的大厦如何得以建成?

我个人以为,首先要解决学科名称的统一问题,然后才能探讨其概念内涵和体系构建,没有这个前提的任何研究都于事无补。

在民族经济学这个大范畴内,如今的提法五花八门,除上述三个提法外,还有民族发展经济学、地缘经济学、经济人类学、民族区域经济学等等。有的是想在民族经济学科理论及体系上有所创新,有的可以说是以“四级学科”(尽管现在没有四级学科,但也许今后会有)的面目出现,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也都是对民族经济学科研究的补充和拓展,没有建立起学界公认的理论体系。

正因为如此,应该对这些概念要进行从个别到一般的概念抽象,撇开各种不同的提法,统称为民族经济学。其学科和研究的规范不是在名称概念间绕来绕去,而是在研究对象和范围上进行界定,使其体现出科学合理的研究内涵。

那么,民族经济学到底该如何界定呢?从笔者掌握的材料看,不同的定义至少有10多种,大家各有侧重而又未能统一认识。王文长先生在比较了各种说法后,极为赞同施正一先生关于民族经济学的广义与狭义说。[4]施先生的广义与狭义说,对解决长期争论不休的概念问题有重要意义,但对概念本身还有进一步深化的必要。我认为,民族经济学就是研究多民族国家内民族集团与单个民族的经济生活及居住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及其一般规律的一门科学。这一概念体现出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一般即我们把所有少数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有利于我们制定民族经济政策;个别即研究单个民族的经济生活与居住区域的经济增长与发展。这一概念更重要的一点在于,研究民族居住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及其一般规律使民族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形成分野,凸现民族经济学研究的独有领域。

民族经济学研究的范围,要重点研究民族经济生活、民族地区资源开发、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民族经济生活的比较研究、民族经济政策、民族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与一般规律等,具体到各经济部门,如工业、农业、林业、旅游业等还是由产业经济学去研究比较好。

至于民族经济学要不要研究世界民族的经济问题,实际上就是涉及民族经济学的外延问题,还涉及到民族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适用程度。由于世界民族及地区经济发展非常复杂和特殊,各国对民族及民族地区的治理政策大不相同,因而对其进行研究具有相当的难度。要么是一种浅层次的介绍,要么就是开展“中国式”的研究,用我们的酒瓶去装别人的酒,能盛下多少还是个问号。因此,民族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就是中国的民族集团和单个民族的经济问题,不是说该学科就一定是“中国造”,但起码还不具备触及世界各民族的体系扩张能力。事实上,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尚不能完全做到,何况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4.民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从学科发展的趋势看,各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是历史的必然,科学的、实用的研究方法自然被其他学科吸收采纳,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方法没有“专利”。

关于民族经济学研究方法论上的歧义至少有两种:一是认为民族经济学是把民族理论与经济学方法的揉和,体现出较强的定性和逻辑色彩,注重该学科的功利性,因而与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相比似乎没有什么科学性可言,用一部分人的话说叫未入主流经济学的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民族经济学是穿着民族服装的经济学”,在他们看来,现在恰恰是经济学色彩太重而民族学色彩略逊。[5]这两种观点,至少在我看来,是对民族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偏见,第一种观点是纯经济学主义倾向,第二种观点则是从根本上否定了民族经济学的科学价值,把民族经济学看成简单的1+1,若按这种理解,还要民族经济学干什么?

科学的研究要有科学的态度,贬损一方而抬高自己实则是短视与浅见,这种态度是要不得的。以往的民族经济学在实证分析方面显得很不够,数理经济的研究方法使用得不多,但不能说这样的学科就不是科学的,入不得主流。按照这种观点,很多社会科学都不能称其为科学,这站得住脚吗?美国经济学家艾克纳在批评新古典经济学时就指出其一开始就养成“一种几乎是不可更改的演绎推理的偏好”,“过分强调完全公式化理论体系的发展,而缺乏足够的行为假设和前提条件等经验基础。”[6](P115)因此,在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方面,到底要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要针对具体学科、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而定,没有孰优孰劣的区别。其实,我们应该把各种研究方法当作一种科学的手段,不管你用哪种手段,只要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就行。我很同意王文长先生的一段话,兹录如下: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是民族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民族经济学研究必须对民族经济这一社会有机整体演化过程的概念和现象进行解释和描述,作出“是什么”的回答。“是什么”无疑是经济分析最基本的内容,没有这一基础性表述,经济分析便无法进行下去。民族经济学不能不在“是什么”的实证分析基础上展开。但民族经济学仅仅满足于对“是什么”的描述是不够的。民族经济学研究的任务之一是促进民族经济的有效发展,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制度安排、政策选择和行为规范的价值判断等方面,客观上面临着与“是什么”相应的“怎么办”的挑战。事实上,对当前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更迫切需要的是具有应用意义的应该怎么办的规范分析。因此,民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能仅仅在实证分析或规范分析中二者择一,也不宜挥起“休谟的铡刀”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之间进行严格的区分。虽然实证分析被冠以“客观性”,规范分析被涂上“主观性”色彩,但经济分析所涉及的分析者与分析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人,这就决定了无论多么客观的经济分析都不可能摆脱价值判断。诚如缪尔达尔所认为的,不带价值取向的研究不可能存在,人们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人们解决问题的途径,决定了概念的意义、模型选择以及对观察的挑选等。[4]

对于第二种观点,在民族经济学的研究中,经济学与民族学色彩应该孰轻孰重,本身就不是一个问题,正确的做法是二者兼顾,既体现该学科的经济学属性,亦不失该学科的民族学属性。

二、民族经济学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及设想

1.民族经济学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

体系对于学科而言犹如大厦之骨架,没有骨架则大厦难立,没有体系则学科不存,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是,民族经济学发展的未来无不关乎其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建立起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是民族经济学较长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民族经济学体系建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这一问题是我们首先必须回答的。我们认为,民族经济学体系的建构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系统性原则。一门学科应有其完备的学科体系,通过体系把该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统领起来。如果一门学科没有自己系统的学科体系,研究目标不明确,研究范围不固定,由此而来,研究力量得不到整合,研究成果得不到体现,那么也就不成其为一门学科。因而,民族经济学在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系统性原则是首先必须坚持的。

第二,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学科的“根”和“本”。学科本身就是科学原理在某一领域的发现、应用与发展。学科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的基本理论是科学的,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二是它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是科学的;三是研究者具有科学的研究态度。也就是说,一门学科必须始终贯穿科学的本质,体现科学的精神,在尊重科学、坚持科学的理念下开展科学研究,对一些科学问题进行穷尽式探讨,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三,开放性原则。学科的开放性原则应该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学科间的相互开放,吸取有益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二是学科内部学者之间的交流,在学术发展过程中,学者之间会出现不同的观点,为此也少不了争论,有的甚至形成了流派,这本身没有什么奇怪的,但有一点应该明确,学者之间不能相互封闭,要进行多维的交流,在相互砥砺中达成学术共识,以达到学术繁荣之目的;三是要积极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互相促进。

第四,现实性原则。现实性原则是一门学科的归缩,是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如前面所说,如果一门学科不能很好地为现实发展服务,也就是说不能解决客观世界及其现实存在的问题,那么这门学科的就没有建立的必要性。这里只是要分清楚一个问题,即理论研究与现实研究的关系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说,强调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并不是要否认理论研究,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没有理论研究成果,那么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也是盲目的,肤浅的,最终是无所作为的。我们真正要做到的是把理论研究与现实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从而使该学科日臻完善。

2.民族经济学体系建构的大致框架

民族经济学建立的时间不长,体系架构任重道远。从我们掌握的资料看,有种大同小异的意味,大多还是沿袭政治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体系来铺开的,给人的印象就是经济学理论加民族地区数据资料,似乎难见自己独有的理论体系,这一点已受到不少学者的批评。因此,作为民族经济学研究者,我们有责任去探索民族经济学科体系的建构,在此,我提出一个大致的框架。

第一,宏观篇。这是民族经济学基础理论部分,或许我们称之为民族经济学的学科基石。从现有体系安排看存在如下的不足:一是理论特色不鲜明,没有独立完整的理论学说;二是在和其他学科交叉过程中,理论和方法重借鉴而忽视了消化吸收,与相关学科之间存在较大的粘接缝隙;三是在体系架构过程中缺乏明显的章节安排,统而述之,没有给予理论部分足够的重视。因此,我们要强化理论部分的架构,给人以明确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关于这部分的具体内容,我认为应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民族经济学概念、民族经济学研究对象、民族经济学研究方法、民族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族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等。二是民族经济政策,全面研究民族经济政策的重要意义、民族经济政策的法律规范、民族经济政策的宏观运用、民族经济政策的经济学分析等。

第二,微观篇。这部分着重研究民族地区特色产业、人口、市场、城市化、资源开发、科技进步、贫困与反贫困等,全面分析发展环境,寻找问题成因,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

第三,实践篇。这部分要结合国际国内的实际,突出当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形成体系,上升为理论。如WTO与民族经济发展、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与民族经济发展、民族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等。

当然,各部分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要根据体系安排的逻辑联系来恰当处理,有的部分还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总之,学科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学科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的前提下,不断挖掘新的研究领域,在动态中发展。

三、民族经济学的未来发展

1.民族经济学的使命和生存基点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的征程中,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呼唤理论的指导,在此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民族经济学,从一开始便担负起为民族经济发展服务的重任。也就是说,民族经济学既是民族经济发展现实需要的结果,也必须在为民族经济发展服务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自我发展,因而,民族经济学的出发点、生长点和归宿都必须指向为民族经济发展的现实服务这个基点,舍此,民族经济学便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民族经济学要担负起如下使命:第一,为党和政府解决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第二,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或者说为民族地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和顾问。民族经济学还要发挥自身与民族地区联系广泛的优势,提供决策咨询、论证规划、成果转让等方面的服务,建立起民族经济学的应用平台,切切实实为民族经济发展的现实服务;第三,为民族地区培养、输送高素质的人才,使他们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第四,不断完善民族经济学理论体系,把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要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如西部大开发与民族经济发展问题、缩小地区差距问题、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问题等。

2.通过民族经济学与其他学科在理论和方法上的综合,建立起完善的理论体系

民族经济学现在最紧迫的问题是在理论和方法上的突破,如果还是沿袭传统的理论和就事论事的研究方法,那将成为其他学科的诠释者,最后走入死胡同,这是极其危险的事情。我个人以为,研究民族经济问题、传统理论和方法(如田野调查法、规范分析法)固然重要并将起作用,但不能忽视其他学科特别是经济学的诸多理论和研究方法,如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要不断借鉴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并植入我们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之中。这项工作具有开创性,需要广大民族经济学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3.民族经济学要把培养人才放在重要位置,壮大学术研究队伍

民族经济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体现三个层次:一是培养具有研究能力的博士、硕士等专门人才,为学科今后的发展输送和储备人才;二是培养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专门人才,如民族经济学本科学生的培养,他们学成之后回到民族地区,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三是对民族地区现有干部和其他人才的培训,使他们成为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特殊人才。不管是哪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最终他们都将参与到民族经济研究之中,不断壮大学术研究队伍,这是民族经济学科未来发展的希望。

4.民族经济学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通过交流提升自己的学术品味

民族经济学如今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学者们的紧迫意识和忧患意识还不强,大多几乎处于封闭式的研究之中,群龙无首,单兵作战,极少往来,因而,在参与国家重大课题研究方面难以组织起像样的团队,这种现状应该改变。

首先要发挥学会的重要作用,经常性地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出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其次,要建立民族经济学术网站,通报重要信息,了解学术动态,指导研究工作,展示学术成果,使民族经济学研究者得以便捷地参与学术活动;第三,要组织全国性的课题研究,编写出版重要的学术著作和文献资料,锻炼队伍,扩大社会影响,提升学术品味。

5.民族经济学研究者的历史使命

民族经济学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经济学研究者的辛勤劳动,可喜的是,民族经济学科聚集了一大批有志有为的学者,他们的研究工作为民族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动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作为民族经济学研究者不能就此止步,要看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要不遗余力地为民族经济学的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第一,要有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理念,不管研究道路多么困难,要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第二,要脚踏实地地开展研究工作,经常深入到民族地区考察,掌握第一手可靠的资料,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第三,要有开放的意识和宽广的胸怀,善于吸收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学界同仁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同时,对学术界的批评意见要认真听取,并切实加以改革,切不要为一已之见对他人的意见聪耳不闻,无动于衷。第四,要搞好团结和开展协作,为民族经济学科的发展集中智慧和能量,也就是说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突出优势,树立起民族经济学这个学科品牌,这才是民族经济学的发展之源,更是我们每一个民族经济学研究者的历史使命。

四、结语

民族经济学科的发展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其焦点是不少人对理论和方法的质疑,说到底是对该学科生存性的动摇,因此,认真总结过去,寻找新的突破点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作为民族经济学研究者中的一份子,深感责任重大。但本文也仅是就体系建构方面的一些想法,更多的问题还需要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只要大家齐心协力,相信民族经济学一定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收稿日期:2003-11-02

标签:;  ;  ;  ;  ;  ;  

构建国民经济学科体系的宏观思考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