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儿童绘画稚拙表现与其心理疏导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稚拙论文,低龄论文,策略论文,儿童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3岁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其年龄特点决定了婴幼儿的绘画与成人的绘画有本质的差异。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传统的婴幼儿绘画教学中,教师对0~3岁婴幼儿心理特征认识不够,往往对婴幼儿的绘画表现力期待过高,不尊重幼儿情感而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指导,导致婴幼儿绘画作品表现出成人化趋势,这大大违背了婴幼儿绘画教育的初衷。在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的今天,很多教师已注意到婴幼儿绘画作品与心理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婴幼儿绘画作品可以看出,婴幼儿绘画作品具有强烈的稚拙感,而这种稚拙感正是婴幼儿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是对婴幼儿进行健康心理疏导的重要依据,值得我们探索、研究。
一、婴幼儿绘画的稚拙表现与心理分析
婴幼儿绘画有别于成人,往往表现出一种稚拙感。稚拙感是婴幼儿区别于成人的情趣(或幽默、趣味、情调)。所谓“稚”,即稚嫩、天真;“拙”即笨拙、不熟练。有稚拙感是婴幼儿绘画作品的明显特征。
1.构图易稚拙
(1)排列式构图
婴幼儿认为这种排列构图(图1)是最整齐、最有秩序的。他们根据物体属性对其进行分类,再把相等的东西按一定的空间位置组织起来。这是婴幼儿认识上的突破,比那些毫无关联、杂乱无章的表现前进了一大步。这种表现方法不仅存在于0~3岁婴幼儿中,9岁左右的儿童在没有找到新的表现方法之前也是如此。
图1
图2
图3
(2)分离式构图
婴幼儿在绘画初期除选用水平线队列式构外,也经常采用天地分离式构图(图2),把所有属于天上的东西都画在纸的高处,如太阳、小鸟、白云、飞机等;把属于地面的东西画在低处,如树、房子、人、动物、车子等。这是婴幼儿处理空间关系的最普遍办法。
(3)对称性构图
对称性构图,即画面内容呈现出左右或上下的对称性(图3)。婴幼儿往往喜欢采用这种构图方式,他们认为这样的画面整齐而不显凌乱。
2.本性取色较突出
在婴幼儿的绘画作品中,尤其是婴幼儿刚刚开始涂鸦的阶段,我们会看到很多有趣的用色手法。首先,男孩、女孩的选色具有性别差异,男孩喜欢黑色、绿色,女孩喜欢粉色、紫色;其次,个别婴幼儿的图画具有色彩失真的特点,我班的南南作画时经常使用大面积的黑色,而婷婷则一味地使用紫色,这就是婴幼儿本性选色的表现。
虽然0~3岁婴幼儿的认知能力在快速成长,但其情感仍处于幼稚期,十分主观,没什么现实感。因此,此阶段婴幼儿图画中的用色看起来很随意,与所要表达的物体没有明确的关系,但这种随意的用色表现并不表示色彩对他们没有意义。图画的色彩也许与物体的色彩无关,但却与婴幼儿的个人情感有某种关联。婴幼儿在绘画时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喜好,是本性取色,教师要保护婴幼儿独特的审美个性。
二、根据婴幼儿绘画特点进行健康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指的是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方式,通过解释、说明、支持、同情、相互理解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促使其人格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的过程。这里,心理疏导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课堂教学的艺术。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积累性,婴幼儿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心理倾向,在该阶段通过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婴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就成为可能。我认为,对婴幼儿应该实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1.尊重婴幼儿的个体差异,正确解读绘画内容。
在教2岁婴幼儿画苹果时,教师提供了多幅作品和真实的水果让婴幼儿欣赏,婴幼儿本身对苹果也有丰富的认识,但由于婴幼儿的个体差异,最后所呈现出的绘画作品各有不同。
婷婷紧皱着眉头拿着笔在纸上若有所思地画着小圈圈,然后把圈全部涂成黑色,以至于画面上只有几个黑洞洞。
教师:“婷婷,今天不高兴吗?为什么皱着眉头?”
婷婷:“我不喜欢吃苹果。”
教师:“为什么不喜欢呢?”
婷婷:“我不喜欢,因为苹果里有很多黑色的小虫子!”
教师:“真的吗?我怎么没有见过,那虫子是什么样子的?”
婷婷兴趣十足地说:“那虫子在苹果里面,一粒一粒地粘在那!”
原来婷婷把苹果籽当作小虫子,所以不喜欢甚至害怕苹果。教师将课前准备的苹果拿到婷婷面前,然后用水果刀切开。
教师:“让我也来看看苹果里的小虫子,别怕,老师会保护你的。”
婷婷紧张地看着教师手中的苹果,苹果籽慢慢地露了出来。
婷婷:“看!那就是小虫子!”
教师微笑着说:“瞧,这不是虫子,这是苹果妈妈的宝宝,这个宝宝不会伤害我们,如果把它埋到土壤里,过段时间就会长出一棵苹果树呢!”
婷婷半信半疑地用手指碰了碰苹果籽,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个案例说明,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婴幼儿,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最近发展区也有所不同,教师不能按照婴幼儿的一般特点去教育每个婴幼儿。在婴幼儿作画时,教师要善于了解婴幼儿独特的心理特征,虽然从表面上看婴幼儿在胡乱涂抹,实际上他们是在倾诉心声。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分不同的情况和对象,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根据婴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支持,不断促进婴幼儿的发展,帮助婴幼儿排除情感表达的障碍,并引导他们的情感朝健康方向发展。
2.在认同婴幼儿内心情感的基础上解放婴幼儿绘画稚拙的心理。
在进行“下雪喽”的绘画过程中,教师注意到,在乐乐的作品中雪花都是排着队从天空中飘下来的。
教师:“乐乐,为什么今天的雪花排着队从天空飘下来呢?”
乐乐:“因为他们一个跟着一个走,就不会迷路了。”
教师:“你把我们平时排队的本领也教给了雪花,真有爱心!”
教师接着将两手放在嘴边,一边做出吹风的样子,一边发出呼呼的声音。
乐乐:“风爷爷来啦!”
教师:“是啊,风爷爷要和雪花做游戏!”
教师一边发出风的声音,一边用手指在乐乐的画纸上划了一条弧线。
教师:“雪花现在会飘到哪里去呢?”
乐乐兴奋地说:“飘到了这里!”
乐乐在教师手指停留的地方画上了一片雪花,打破了画面呆板的布局。
在传统的婴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虽然也有意识尊重婴幼儿,但由于过多地考虑美术技能的培养,婴幼儿绘画作品中所反映的内心情感世界往往被忽略了。在二期课改的理念指引下,教师逐渐加大了对0~3岁婴幼儿情感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所以,在绘画活动中,教师不能单纯地教授,而要给婴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婴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婴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并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在支持、鼓励婴幼儿积极参加绘画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细心地解读婴幼儿绘画时的内心情感和绘画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用生动的游戏性语言引导婴幼儿关注绘画的合理布局,激发婴幼儿大胆创作的热情,让其体验到创作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