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思考_经济论文

关于建立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思考_经济论文

建立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学的断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断想论文,动力学论文,社会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被经济理论和经济的社会实践所忽略,甚至普遍地被视为是不存在或者是无关紧要,而事实上对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决定着它的运行和发展速度的重大问题,即社会经济发展动力问题,随着当前世界经济大潮的涌动,全球经济大战的展开,各国为争夺经济的世界领先地位的大竞赛而被推上了议事日程。当今世界已经发生而且仍在继续发生的不可抗拒的巨大变革,迫使各国纷纷将战略重点从其他领域向经济发展方面转移。这一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迫切地要求建立一门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学,以便从理论上广泛地、系统地、深入地、科学地研究和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来源、性质、结构、内部矛盾、运动规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式和特点,以便满足各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应上述要求,现将平时有关这方面的星碎之想发表在此,以期引玉。

一、大变革时代的历史使命

建立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学,可以肯定地说是一个全球性的大变革时代所赋予理论工作者的一个历史性使命。

大家知道,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就象一部极其巨大的、极其复杂的机器。它与其他自然机器一样,也是由主机和辅机,或者说是由诸多主件和配件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组成。按现在的话说,它是由主系统、分系统和子系统即中央决策命令及反馈系统,各分决策命令及反馈系统;主调控及反馈系统,各分调控及反馈系统;生产运作系统;流通运转系统;分配调度系统;营销运作系统;消费调节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和安全保障等系统构成的极其精密的宠大的系统。同时,社会经济这部机器也与自然机器一样,它的运转也是需要强大的动力推进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自然机器所需的动力主要是自然的力,例如畜力、风力、水力、热力、电力等等。社会经济这部机器所需要的动力除自然的力之外,主要是需要社会的力,例如政治力、制度力、体制力、法规力、政策力、文化力、利益力、竞争力、市场力、需求力、资本力、科技力等等。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本身也是一个由诸多子系统按其自身特点构成的极其精密和庞大的动力系统。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系统质量的优劣,产生有效动力的大小,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强弱,以及作用方式和可控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这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社会经济运转及其发展速度,进而决定着它们经济实力的强弱,以及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所有的经济学,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都只是把研究重点放在社会经济这部机器系统本身,而忽视或舍弃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部分。不能不说这是理论研究上的失误,或者说是理论研究的缺陷。人们十分懂得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那就是任何一部机器,无论设计怎么精美,结构怎么科学,运转怎么灵活,如果没有推进的动力或动力匮乏,都是不可能运转或不可能快速运转的。因此,科学地、系统地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对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急迫的。

对于科学地、系统地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主要体现在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中。全球性的大变革来势之迅猛,气势之磅礴,不仅各国政府都感受到了它的影响,就连普通的老百姓也都感受到了它的影响。关于这一点,各国敏锐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未来学家、科学家和企业家都纷纷著书立说,分析这场变革的起源、实质、范围、内容、影响及其对策等。归结各家之言可以清楚地看出,这场大变革是围绕着经济发展这个中心进行全球大竞赛而展开的。实际上是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对比变化的结果。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可以看出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在各国参加全球大竞赛的胜败中的关键作用。全球大竞赛始于16世纪,即资本主义形成时期。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通,使各国的贸易有了新的渠道,世界市场骤然扩大,海上贸易迅猛增长。使得一些国家主要是西欧部分国家看到了世界的巨大市场、丰富的物质资源和蕴藏着的巨大力量。于是这些国家首先利用国家权力,集中、组织其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一方面用来大力发展本国经济,一方面用来推动向外扩张。当然,这一时期的竞赛是以最野蛮的最残暴的种族灭绝、瓜分土地和争夺殖民地相伴随。在这一时期参加竞赛的国家并不多,世界大多数国家是处于昏蒙状况之中。他们坚持的是闭关锁国、故步自封的方针和夜郎自大的观念。他们普遍不重视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利用,而是使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处于自生、分散、无意识的相互内耗的自然状况之中,其结果是这些国家无一例外地被少数开放的、充分利用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国家野蛮掠夺。这一阶段的竞赛持续了近3个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 英国等国先后在竞赛中领先,成为世界霸主。在这场竞赛中,充分地利用国家权力,高度集中、组织和利用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实现向外扩张的要数英国表现得最为充分。随着17世纪8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其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开始膨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也随之迅速发展。18世纪中叶,英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已膨胀到超过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等世界所有的竞争对手,其经济和科学技术实力也远远超过了所有这些国家,并先后将这些竞争对手击败,从而奠定了不列颠帝国的基础。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动力膨胀到了顶点,当时的经济威力和科学技术成就也达到了鼎盛时期,世界多数重大科技发明都出自英国,并很快将它们转化为生产力。英国成为世界的霸主,号称为“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就在英国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不断膨胀的同时,那些从昏愦中醒悟过来的国家纷纷效仿英国,特别是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和俄国。他们以更大的热情开发、积聚和集中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用于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并迅速赶上英国。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开始衰减,它的经济也开始日益走向腐朽和相对落后的境地,相对地美国和德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却大大增强。19世纪80年代,美国首先在工业经济方面超过英国,接着德国也超过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和俄国的经济也得到迅速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逐步丧失,“英国享有了将近一百年的工业垄断,现在无可挽回地失去了。”〔1 〕由于彼此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对比变化,各主要竞争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也引起剧烈变化,相互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争夺加剧。各国为了保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力图夺占世界霸主地位,终于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相隔20年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大战的枪炮声把大多数国家从昏愦中惊醒,他们从战争中悟出了一条真理,即谁不充分利用世界力量,不充分利用本国社会经济动力快速发展自己,谁就会贫穷落后,贫穷落后就要被凌辱、被挨打。同时人们也从另一方面总结出一条经验,即要想不被人打,就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于是一部分经济大国调动全部的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投入两条战线的竞赛,即全球经济竞赛和全球军备竞赛;一部分后起的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战败国德国和日本,却放弃军备竞赛,调动全部的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投入全球的经济竞赛。在此同时仍有少数国家处于昏蒙之中。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或者是仍然处于无意识的、无组织的、分散的摩擦和内耗之中,或者赋予某种团体意识,有组织、大规模的相互摩擦和内耗。人们习惯地称这一时期为冷战时期。70年代后期,竞赛结果显露端倪,那些把社会经济发展动力赋予军事发展和经济发展两种意识,用于推动两条战线竞赛的国家有的被削弱(如美、英、法等),有的被拖垮(如原苏联)。那些把社会发展动力只赋予一种意识即经济发展意识,集中用于全球经济竞赛的国家和地区,却迅速地发展和强大起来,例如亚洲的四小龙,南美国家等,就连日本和德国也很快修复了战争创伤,一跃而成为经济强国。毫无疑问,那些仍处于昏蒙中的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无意识、无组织、无方向的,并且处于内耗状态下的国家无一例外地被全球力量抛在了最后面。于是西方一些学者特别是美国的托夫勒、奈斯比特、路易士、阿里森、鲍特金和法国的施赖贝尔等大声惊呼:世界发生了巨变,出现了新的趋势;美、英、法在节节败退,日本、德国和其他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在咄咄进逼;全球大竞争和全球经济大战开始了;世界面临挑战等等。这些惊呼不仅震撼了美、英、法这些搞军备竞赛的发达国家,同时也震撼了发展中国家。各国纷纷采取对策:一方面进行战略重点的转移,另一方面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创造经济发展的全新的环境。中国也不例外,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进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并开始组织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参与全球经济竞赛。所谓战略重点的转移和工作重点的转移,实际上是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转移,是把用来推动军备竞赛方面或其他方面的动力的一部分或全部,转移用来推动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竞赛;所谓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实际上是把用来推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动力,转移到用来推动新兴的技术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方面来,使传统产业失去社会经济发展动力而削弱。这种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大转移,结束了冷战时期,开创了以发展与和平两大主题为核心的全球经济大竞赛的新时期。现在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拥挤在狭窄的、看不到尽头的、充满了机会和挑战的全球经济大竞赛的跑道上。很显然,这场竞赛各国并不是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也不是条件对等的公平竞赛,尤其是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存在巨大差异,竞赛的激烈性和残酷性是可以预见的。现在人们普遍所关注的,所议论的是下个世纪谁将跑得最快,谁将跑在最前面。显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也同对其他重大问题的关注一样,人们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只关注事件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关注事件的发展过程和产生结果的条件。因此,正确的方法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才能跑得最快上,而不是谁会跑得最快上。我们知道,在全球激烈的经济竞赛中,有两方面的要素必须协调好。一方面在竞赛中要始终掌握好前进的方向,选择好最理想的路径,采用最科学的战略和策略;另一方面要充分地运用好现在已有的社会经济发展动力高速地向前推进,同时还要挖掘、激励潜在的社会动力,开拓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动力资源,并把这些社会经济发展动力集中起来,组织起来,注入经济发展的意识,然后源源不断地输往经济竞赛所需要的各个部位,始终保证供给足够多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竞赛所需要的动力。如果丧失或者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以至有效地运用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竞赛所需的社会经济发展动力,那将失去所有的优势,进而失去所有取胜的机会。由此可见,竞赛的实质是由经济和科学技术所体现的、隐藏在其后的、推动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无形的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是要看谁能够尽可能大地激发出社会经济发展动力,谁最能持久地保证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足够大的动力。简单地说,这场大竞赛实际是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竞赛。

也许有人会说,竞争是客观存在,但是竞争本身就产生动力,无须再要其他的动力。这种观点可以说部分是正确的。确实,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会产生和释放出强大的动力,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竞争本身必须要有强大的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推进,否则竞争是无法进行的,因而竞争产生动力也就无从谈起。因为,竞争不是自然现象,因而不可能自然发生。竞争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有意识的、有组织的、有目的的行为。竞争不仅须具备诸多的要素,并必须对这些要素进行大量的、科学的、有效的组织和协调,而且竞争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会遇到竞争对手设下的障碍和陷阱。同时竞争还要做大量的信息情报收集和处理工作,要进行预测和决策,要研究和制定战略策略等等,然而最关键的还在于竞争存在巨大的风险。所有这些并非自然所能进行的,它必须要有强大的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来推进。不参与竞争者就无发展的希望,竞争无力者,就要遭淘汰,这是促进经济振兴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当前,世界竞争是残酷的,时间是紧迫的。好在世界变革正处于大潮之中。虽然全球经济发展已经或正在形成一种世界秩序,它制约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但是目前加速改变世界状态正劲道不衰地持续进行着,竞争胜败还未形成定格,各国还来得及抓住机遇,进行竞争要素的调整,加速本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可能迎头赶上或取得竞争的胜利。如果随着变迁的深入和趋向稳定,竞争条件和结果成为某种定局,优胜者的地位已根深蒂固,并享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占有得天独厚的竞争条件和位置时,后起的国家再要想摇撼其优胜地位是越来越困难,即使能赶上或动摇优胜者,那也势必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在当今的高信息时代,各国经济竞争的资源要素都处于较透明的状态下,是可以输出或输入的。唯一不可量化的,不可比的,具有民族特性而相对稳定,不易整体输入或输出的,又最能利用制胜的极其重要的资源要素,就是处于隐匿状况下的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激发出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并能最有效地用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哪个国家就有希望成为优胜者。那些看到了目前情势的国家,正在利用国家的权力努力地开发、集中和组织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并且做出某些必要的牺牲以便使本国经济能尽快赶上跑在前面的国家,并赢得竞争的胜利。那些不能未雨绸缪的国家,缺乏对当前国际形势的了解,缺乏信心、决心和时间观念,他们非但低估了这场世界经济大战的激烈性和紧迫性,而且未能应用世界经济中某些最有价值最可利用的力量,尤其是未能很好地利用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抓住不可多得的机会发展自己。也许这些国家在今后的发展中还会遇到有限的机会,然而在“国内经济”转向“世界经济”的变迁中,也将会失去这些机会而难以赢得这场竞争的胜利。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对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应组织力量着手进行研究。

二、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概念的基本涵义

在讨论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概念时,我们应当说明自然力、人口、劳动力、生产力不就是社会经济发展动力。

首先,风力、水力、热力、电力、光力、畜力等等自然力属于自然科学中的动力学研究的范围,不属于人文科学中的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学研究的范围。对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来说,这些动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自然动力作用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式,主要是推动生产过程中的机器设备的运转来使生产和科研得以进行,如果没有这些动力,生产和运输是无法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动力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社会经济发展动力这个概念不包括自然动力,它所涵盖的是社会动力,其中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动力,即物质资源、物质财富、货币资本等;二是精神动力,即政治动力、法律动力、制度动力、体制动力、政策动力、文化动力、道德动力、思想观念动力等;三是经济动力即经济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动力,包括生产力、流通力、分配力、消费力、科学技术力、信息力、教育力、市场力、利益力、竞争力等。当然,这并不是说自然动力与社会动力是绝然分开的。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学在研究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在研究社会动力如何作用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自然动力,但这并不妨碍社会经济发展动力这个概念的涵义,也不妨碍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学把社会动力问题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

其次,不能说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就是人口,就是劳动力。人口只是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形成的基础,只有当人口规模、增长速度、文化素质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进步相适应,并且作用于社会经济,促进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时,人口才能形成丰富的动力资源。如果数量过大、增长过快、质量低下、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强、超过经济承受能力的人口,不仅不能成为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资源,而且还会对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副作用,会成为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障碍。劳动力只是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形成的基础或源泉,只有它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有意识地促进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效时,才能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动力资源。相反,如果劳动力不是有意识地去促进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有意无意地对社会经济进行破坏,这不仅不会形成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而且还会形成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阻力,成为反动力或破坏力。另一方面,人口或劳动力即使形成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资源,或者说它能形成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但它也只能是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一部分,因为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不只是人这一种动力,它还包括物资动力、文化动力、经济动力等诸多动力。不过人是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中最重要、最有生机和活力的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核心,是其他动力的基础和源泉。

再次,也不能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就是生产力。人们知道,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取得的一个非常辉煌的成就,就是认识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规律,或者说得出了一条非常科学的公式,那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起反作用。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是直接创造物质资料的能力,是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乃至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最革命的、最具有活力的因素,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如果没有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就无从谈起。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来讲,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将此引伸开去,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就是生产力那就是错误的。我们知道,在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不只是存在生产力这一种力,除生产力之外,还存在分配力、流通力、消费力、竞争力、市场力等诸力。所有这些力都是经济力,但它们不等于生产力。根据马克思经典作家的科学定义,生产力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跟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相结合而构成的征服、改造自然,直接创造物质资料的能力。而分配力则是人们在生产经营和生活过程中,把各种有限的物质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能力。流通力是指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流通手段,把物质资料从生产领域传送到消费领域的能力。消费力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取得自己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和服务以进行消费的能力,等等。由此可见,分配力、流通力、消费力、竞争力、市场力等,无论在概念的内涵、特点、构成要素、发挥的功能,还是在作用方向、领域和程度上存在本质差别。因此说这些力不属于生产力范畴,而是处于同一层次的经济范畴。它们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平行的经济力,不存在包含关系。但是,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的,相互制约的,相互促进的。在这些力中生产力是最基本的主体力,它决定着其他的力。但所有这些影响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力合成为一个系统,即经济力量系统。它们与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之间是一种包含关系,即生产力等诸经济力包含于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之中。按照系统论的划分方法,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是一个大系统,而生产力等诸经济力只是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就是说生产力等诸经济力都是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内容或构成要素。

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呢?我们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可以概括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构成社会的经济的各系统运行所产生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力量的总和。 它具有以下重要特征:(1)它是由社会的、经济的各系统运行所产生的力量,既包括经济系统的力量,也包括经济系统以外的社会其他系统的力量,但不包括社会经济力量以外的自然力量。(2)它是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力量, 对于那些尽管对整个社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不能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力量,例如军事、文艺、体育竞技等力量不包括在内。(3 )它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有实质内容的力量。(4 )不论是物的因素还是人的因素,不论是物质动力或是精神动力,都不是指静态形式,而是指其动态形式,静态的力量不包括在内。因为静态的力量只能说是一种潜动力,只有将其开发出来,调动起来使其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时才能成为动力,否则不能成为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所体现的不是单个的动力,也不是某一方面的动力。它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等方面矛盾运动所产生的一切力量,是一种社会的合力。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是由多个制约影响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多种动力构成的系统组成的一个大系统。例如,政治力、法律力、制度力、体制力、政策力、改革力系统;生产力、分配力、流通力、消费力系统;资源力、物质财富力、货币资本力系统;文化力、思想意识力、观念力、道德规范力、教育力系统;科学技术力、信息力系统;需求力、物质利益力、市场力、竞争力系统;物质激励力、精神激励力系统,等等。可见,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是一个抽象的、高度概括的、内涵极其丰富的经济范畴。

三、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学研究的出发点

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力量推动社会生产、分配、流通、交换、消费。既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快和慢,有的社会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甚至倒退,这说明社会经济中存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存在阻力,就需要对经济内部各种矛盾状况、运动规律、摩擦程度、力量的内耗、阻力的形成、分布和如何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激发调配社会力量去克服矛盾、打破阻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因此,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学首先要回答: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基础是什么,动力的核心即主体是什么,动力的源泉在哪里,它如何决定着其他动力。其他动力又如何制约和影响主体动力?也就是说要回答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学研究的出发点问题。

那么,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主体动力是什么,动力的基本源泉是什么呢?是人,是社会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社会是人类的社会,如果没有人就不成其为社会,当然也就无所谓社会活动,无任何社会的需求,自然也就无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及其发展问题,因而也就无所谓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可见,人口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社会活动的主体,自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主体,是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基本源泉。长期以来,有许多经济理论既然把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个人即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舍象了。他们离开人的社会性,人的历史发展,人在社会生产经营实践中的主导地位,去观察认识社会经济问题,因此,不能了解社会经济的深层的本质特征,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发展的关键及其特点。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和经营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人通过参与社会的物质的生产经营活动,逐渐地了解经济的现象、经济的性质、经济的规律、经济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人和经济的关系;而且通过生产经营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以及作为动力主体的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人类社会的生产经营实践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对于社会经济矛盾的运行规律的了解,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的认识,对于人作为动力主体的认识也就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只能限于片面的认识,这一方面是由于旧的制度、旧的观念对于人们认识的禁固,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对于经济发展动力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并把这些了解变成科学,这只是到了近现代的事情。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和信息业的快速发展,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及其动力作全面了解认识的步伐将加快,人们也将愈来愈多地自由控制社会经济这个复杂的王国。

在不同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在某种物质和利益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社会成员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组成不同的社团,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创造财富以满足人类物质利益的需要。所有生产经营的实践活动,并经过这种实践活动对经济世界内部矛盾运动规律和发展动力的认识,以及设计不同的方式和措施,以不同的组织形式解决这些矛盾和激励发展动力,都是由社会的人来完成的。社会的经济活动,实际上就是社会的人的活动,社会经济内部的矛盾运动,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运动;经济的运行规律、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运行规律,经济的性质,就是人的社会性质。如果离开了人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或核心,去研究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是不可能找到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慢或停滞的最根本的原因的。

再从人力对物质力和其他力的作用中,也可以看出人力在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中的基础地位。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不论是物所形成的物质力量,或是劳动力所形成的活力量,还是由于物和人的存在以及物和人的结合所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由社会规定的关系力量,都是发展运动着的力量。发展运动着的物质力量和行为规则力量构成社会经济发展的客体性动力;发展运动着的劳动力形成的活力量构成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性动力。客体动力和主体动力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但是,客体动力对于主体动力具有依赖性和从属性,主体动力对于客体动力具有决定性和凝聚性。一切自然形式的物质,都必须依靠人有组织地去进行创造和改进,才能变为社会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生产资料。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并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火车头、铁路、电报、自动纺绵机等等。它们都是人类工业的产物;自然的物质转变为由人类意志驾御自然或人类在自然界里活动的器官。它们是由人类的手所创造的人类头脑底器官;都是物化的智力。”〔2〕这就是说,物质只有通过人力的作用才能产生动力。因此,必须先有人特别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素质的提高和量的增长,然后才有生产资料质和量的增长。马克思在论述剩余价值的时候说:“如果两个国家人口相等,劳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同,那就始终有充分的理由可以同亚当·斯密一起说:两国的财富应由生产劳动者和非生产劳动者之间的比例来衡量。因为这不过表明,在生产工人人数较多的国家里,有较大量的年收入是为了再生产而消费,因而每年会生产较大量的价值。”〔3 〕这就告诉我们,作为劳动力的人,始终是最积极、最活跃的社会经济动力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使之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核心和主体。

这是不是说劳动力这个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主体和核心,就不受任何其他动力的作用和影响呢?不是。作为最积极、最活跃的劳动力的人,不仅容易受到其他动力的作用和影响,而且一旦受其他动力的作用和影响,便能马上作出积极和消极的反应。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曾作过精辟的论述:“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因此,所有对人这个生产主体发生影响的情况,都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变人的各种职能和活动,从而也会改变人作为物质财富、商品的创造者所执行的各种职能和活动。在这个意义上,确实可以证明,所有人的关系和职能,不管他们以什么形式和在什么地方表现出来,都会影响物质生产,并对物质生产发生或多或少是决定的作用。”〔4〕马克思的这段论述, 对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学的研究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他告诉我们在研究人这个主体动力的同时,必须研究其他客体动力。研究主体动力和客体动力是怎样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特别要研究客体动力从正面和负面两个方向对主体动力的作用和影响,要努力寻找克服负面作用和影响的对策,选择扩大正面影响的方法和手段,使主体动力能尽量地发挥出来,并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指出:“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5〕根据这一观点, 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学是把个人的社会经济活动作为基本的研究单位,关心个人对自己或组织利益的追求所产生的行为,对影响自己利益的环境及环境变化所作出的反应,尤其是当其他动力,例如政治动力、体制动力、政策动力、法律动力、文化动力、竞争动力、激励动力作用于个人及其环境,特别是作用于个人所追求的利益的时候所作出的反应,以及这些动力作用的改变而对个人行为改变的影响。并由此解释集体和社会组织群体对上述情况所作出的反应及其行为变化,解释企业经营者及其他个人受上述情况的影响所作决策对经济组织的影响,进一步说明个人和群体行为的变化所导致的动力形成的变化,以及人的动力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这就是说,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学是以研究人的经济行为,即个人对物质利益追求所产生的动力为出发点,向集体和社会的有组织的人扩散,再向与人的动力产生相关联的其他动力扩散,最后又回到受他动力作用和影响的个人和群体的动力产生上。也就是说,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学是把研究人的经济动力,以及其他动力及动力环境作用于人时,人对此所作的反应及其对动力产生的影响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学研究的始终,并以此形成社会经济动力学的结构骨架。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 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 第322页。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3分册,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60页。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 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00、300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 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 第735页。

标签:;  ;  ;  ;  ;  ;  ;  ;  

关于建立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思考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