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及其实施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对策论文,高校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其中,心理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基础,也是具备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保障。近年来,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的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代大学生思想表现总的来看比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大量研究及统计表明,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心理上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的甚至比较严重。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以下特点:
1.精神疾病成为休学、退学、死亡的主要原因
据北京16所大学调查,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总的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清华大学的调查表明,该校因患精神疾病休学、死亡的人数分别占总的休学、死亡人数的51.3%和50%;浙江大学1979-1987年间,休学、退学、死亡的原因中,神经衰弱、精神病占28.0%。1983年以来,精神疾病已由大学生休学、退学病因的第2位变为第1位。
2.精神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据北京16所大学调查,从1978-1988年10年间,因精神疾病休学的比例有所增加,1982年以前均在30%以下,1982年以后每年均达40%左右;北京邮电学院医院的统计显示,该校精神病、神经症和其他心理障碍的发病率从1980年的1.3‰,上升到1986年的40.3%‰。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统计,精神疾病患者占大学生咨询人数的60%。
3.神经症是主要的精神疾病,而重性精神病的危害极大
北京16所高校调查中,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中,神经症患者分别占76.1%和54.8%;清华大学因精神疾病休学的人中,神经症者占75.68%。而神经症中又以神经衰弱为主。因神经症而休学、退学的不仅有,而且更多的则仍在继续学习,然而他们的学习效率、生活情绪、社会适应能力已受到严重影响。重性精神疾病虽比例不高,但后果严重。北京16所院校中,因精神疾病退学的病例中,重性精神病占45.2%;因病死亡的17例中,有9例均为患重性精神病自杀(6例为精神分裂症,3例为躁郁症);清华大学退学和死亡的学生7人(其中5例自杀致死),占学生死亡总数的33.3%。
二、心理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1.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
生理素质是指人们与生俱有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在结构和机能上的一系列特点,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心理素质主要指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是以先天的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是先天和后天“合成”;社会文化素质是指人们从社会中获得的素质,如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心理素质是基础,是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中介和必要条件。良好的社会文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也可以促进生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因此,发展健康心理,可以带动德、智、体、美、劳各项素质的协调、全面的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潜在品质,这就要把教育过程从灌输性的外化过程转变为引导性的内化过程。学生通过自身能动的心理活动,主动的把外在的教育要求,在参与和体验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相应的素质。为此,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和善于吸收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逐步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2.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心理素质是基础,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每个人正常生活、学习、交往的必备条件。对于大学生而言,要维持有效的智能活动,更好的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做保证。但是,由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处于生理上基本成熟,心理开始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期,心理的矛盾与冲突时有发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的条件下,由于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东西文化的碰撞冲击,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引发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滋生泛滥,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蔓延。这些社会矛盾与冲突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矛盾与冲突,使一些学生感到茫然、疑虑、混乱,心理陷入空虚、压抑、紧张的状态,内心的冲突与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具有正确的自我评价,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面对学习、交友、恋爱、择业、生活等种种实际问题时,能自我调节,减轻压力,正确抉择,顺利、愉快地渡过大学生活,这也是直接关系到他们成长的大事。
三、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对策
心理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精神疾病的防治,更重要的是对正常人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潜能开发、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起作用。心理素质教育能否实施最重要的是学校各级领导与教师是否对心理素质教育有正确的认识,能否树立“心育”观念,把心理素质教育置于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后,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这样才能将心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1.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性转变
传统的教育不顾社会需求,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特点,而机械的按照预先设定的一套模式向学生强行灌输,这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因,而且扼杀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我国教育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就必须尊重学生,真正把他们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始终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把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作为教育数学的根本要义,把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向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轨道上来。
2.培养专业师资队伍
我国高校心理工作者应该由学校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教育的人员、从事学生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及德育教研室的老师组成。这是一支特殊的队伍,需要专门的培训。我国心理治疗与教育工作刚刚起步,缺乏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面对新世纪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我国从事心理素质教育的人员,尤其是站在教学前线的教师,应该积极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重新塑造自己,使教学过程尽可能成为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模拟过程。
3.开展必要的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活动
心理咨询是增进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的重要措施,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咨询主要目的是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学生,服务方式形式多样,通过个别面谈,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通过心理测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团体咨询,改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心理治疗缓解或消除心理疾病的症状。它所涉及的领域几乎包括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实践已证明,心理咨询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的有效途径。
4.利用电脑等高科技手段开展心理教育
新世纪的大学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尤其是高科技电脑风靡校园,上网人数越来越多,为校园平添了一抹亮色,它将开辟一条新的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一些重点大学已相继建成校园计算机网络,大学生可随时交换与获取利用信息资源。可以尝试在校园网中设立心理谈心室,由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工作者主持,欢迎广大学生咨询,随时渲泄苦闷,获取帮助。也欢迎大学生们在“谈心室”里互相交流各自适应大学生活、克服心理障碍的经验和体会,相互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一领域可以开发利用研究的天地十分宽广,如果能开发一些心理游戏软件,能在娱乐的同时获取心理帮助则更好。
迈入新世纪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将更进一步加快,人们面临的机会将更多,但同时竞争、挫折、压力也会伴随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日益加剧。因而对跨世纪人才的素质要求将更高,不仅要求具有高尚的思想素质、坚实的文化基础,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快节奏、多竞争、高风险、重压力的社会环境中,积极努力,不断进取,取得不断的进步和更多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