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的社区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农业论文,传统论文,过渡时期论文,农业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972X(2000)05—0026—04
农业是农村经济的根本,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也是维护农村安定的重要因素,这是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目前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过程中,这一过渡过程表现为打破农业生产的家庭分散形态,逐步实现集约规模经营,农业生产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农业服务社会化得到扩展,以及资本、技术、信息等现代要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基层社区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市场中介、引导合作、诱导创新及现代农业要素积累的作用。
一、引导合作与社会服务的中介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是从自给、半自给的小农形态农业向商品化农业转化,农民越来越需要同外部市场发生交易。在当前广大农村地区,虽然商品化的倾向逐步加强,但市场机制没有在基层充分建立。个人和农户很难直接面对外部市场体系,在农产品销售上存在着买方垄断,当前的粮食收购体制改革,使这种买方垄断更加强化了;在农用生产资料供给上则存在卖方垄断,以及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农业生产的市场体系事实上仍相当薄弱,个人和农户很难直接同外部市场建立直接的联系,社区提供了个人同外部市场相互作用的中介方式。这种中介的一方面是,基层社区组织引导农户进入市场体系,使农产品价值在市场上得到实现;另一方面在于,农业生产所必须的信息、技术、资本、设备等,也没有建立适当的市场形态满足农民需求,需要社区作为市场中介对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社会服务支持。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之际,需要有一个引导合作时期,需要在社区基础上建立合作社垄断。政府提供的必要的农业支持成本昂贵、效率低下,社区合作体系则具有直接接触和规模效率的优势。在发展市场经济时,如果没有一个有效地提供农产品销售、农用生产资料供给、信贷、运输及其他服务项目的农业支持体系,农民就不可能从生存农业阶段进入商品性农业阶段。发展中国家处于传统农业阶段的小农的普遍缺点是缺乏知识、资本及主动性,固然政府可采取措施来发展外部的农业支持体系,但支持体系不可能自动起作用。一方面由于交易费用昂贵,这种体系往往不愿意与单个小农打交道;另一方面,小农很可能由于缺乏知识、信息及经验而不知道如何去利用支持体系。所以在发展中国家,在个体农民与外界农业支持体系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它可成为联系小农与支持体系的桥梁和纽带。这种组织应具有一定的规模,以便能有效地向农民提供所需的服务,并实现规模经济;但规模也不能过大,应保证使农民与代表他们利益和外界打交道的人之间能保持直接的接触。因而,这种组织形式以村落(社区)大小为好。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初期,这种组织形式是绝对必要的。
村级社区对农业发展的引导合作和社会服务,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收购站解决农产品的销售,并且这种交易有相当部分是通过合同,以责任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供销社提供化肥、农药、简单农具等的供应,每年春天组织生产物资供应;种子站提供农业的良种,有些基层社区还提供畜禽的良种;农村信用社提供简单的农业信贷;农机站提供农用机械的收割、翻耕服务,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基层社区对农业知识、技术和信息的支持,村庄一般以学校为场所适时地、有针对性地举办农用知识的讲座和培训,如地膜覆盖技术和作用、田间病虫害的防治、畜禽养殖知识等,有条件的村还有图书室,农业技术类的书籍成为指导农民生产的指南。现代农业的市场化和各种生产要素,往往通过社区的中介和组织作用,深入到每个农户,从而实现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目的。
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广大农村中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场体系,农民通过基层社区为中介同外部市场发生联系。随着农业社会化的发展,需要生产要素的统一使用和一定规模的协作,如现代农业需要的化肥、农药、机械、电力、运输、农艺、信息等,通过社区的引导和合作安排使这些要素能够落实到农户,对农业发展起到支持和促进的作用。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社区的引导合作和提供支持,使现代农业和分散的农户、城市和农村、外部市场体系和封闭性的农村村民结合起来,对改造传统农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弥补了传统农业直观的各项短缺。
二、社区内生性的农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60年代以来,经济学界关于农业发展理论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其中外生性的农业发展理论尤其突出。拉坦(Vernon W.Ruttan )提出“农业发展的扩散理论”,认为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在土地生产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别,如果农民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就可以通过学习实现现有资源的更为有效的配置,提高自己的生产率水平。所以相应的政策对策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的进步需要依靠发达国家农业技术的扩散,通过耕作制度、作物品种、畜禽品种改良等知识的有效传播和农业投资,可以减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业产出的差距。这种农业现代化本质是一种依靠外力的投资和依靠外力的农业发展模式。农村社区发展计划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本着这样一种移植扩散的思路。
另一个重要的农业发展理论是通过城市工业带动农村农业的发展。舒尔茨在《农业经济结构》和《改造传统农业》中,认为经济发展最先从城市工业发生,城市工业的发展影响农场工人的收入、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因此农业发展不是自我循环的内封闭系统,相应的理论结论是推动农场工人迁移到较远的城市中心去,吸收劳动力和提高农产品价格,从而可以提高对农业发展的激励。由刘易斯提出的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和城乡两部类发展理论中也蕴含着类似的思想。
外生性的农业发展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实践并不十分理想。对于农业发展的扩散理论而言,由于不同国家及地区间在自然条件如地形、土壤、气候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农业的农业技术实施的成本和可能性也会有所不同。从与农业扩散计划有关的社区发展援助项目的执行效果看,效果也并不非常理想。同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最大的区别是投资主体的能力问题。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村或农业发展经验加以借鉴固然必要,但是这种简单扩散的操作对策在实践中暴露出不能因地制宜的问题。
利用城市工业促进农业发展,城市工业成为农业发展的一个外生变量。依据这种观点,如果不放开农村人口向城市或城市近郊的流动限制,农业的现代化不可能实现。这对存在大量农业剩余人口和城市工业吸纳劳动力能力相对饱和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似乎就陷入了“发展的陷阱”之中;问题的另一面在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劳动力无限供给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存在,使工业部门迅速增长的同时扩大了与落后农业部门的二元差距,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工业,导致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加剧,制约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很多发展中国家利用城市工业部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实践中产生了“城市漂流”的不良后果,增加了拥挤、社会秩序混乱和城市贫困等城市病症。我国在建国以来较长的时间内,采取这种以城市国营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道路,但不仅没有解决农村问题,反而因为工农“剪刀差”,形成了城市剥夺农村,工业剥夺农业的现象,扩大了城乡二元结构,延缓了现代化的进程。
速水佑次郎(Yujiro Hayami )和拉坦共同提出“诱导创新理论”,开始将农业现代化的关注重点放到农村社区内部,说明了一个地区(社区)的本身特质决定了农业改革的方向和制度创新的内容。不同的技术选择可以同样取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技术选择由相对稀缺的要素与产品的价格决定。如果人多地少、地价很高,往往通过发展生物技术提高生产率;在人少地多的情况下,劳动力价格很高,往往通过机械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水平,农业技术选择是针对相应社区资源组合的适当对策性方案。通俗地说,就是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生产方式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平原地区和灌溉充足地区的农业技术改造,在临近的山区农村是无用处的;城郊农村高投资、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如推行无土栽培),在另外一些农村地区则因具体条件和成本收益问题,无法扩散和采用。种子工程、节水灌溉等农业技术的实施同当地气候、土质、水资源、农产品价格体系也存在密切的关联。
社区内生性的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生产发挥着巨大作用,实践中还发现地方性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对农业发展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如针对当地富有特色的农产品种植,开展对应的农业风险保障;农业技术改造基金的积累机制等。在黑龙江省虎林县杨岗镇的丰南村,村级社区因地制宜确定了农业合作的地方性规定,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该村临靠穆棱河,河道两旁是天然广阔的草地牧场,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天然的条件。但是因为地处河道边,河水经常泛滥不适合作物种植,当地农民的经济积累相当低,无钱购买奶牛。农民收入低,社区集体的积累也相对较低,无力为农业发展提供各种支持,形成经济的恶性循环。村里经过讨论,制定了“村有户养、保本增值、利润分成、亏损归己”的畜牧业发展方案,由村里出面联系了25万元资金,购买奶牛分散在农户中散养,农户只要在6年后交还给村里, 并且给村里一头新生的奶牛,其他的新生奶牛归农户所有。村里帮助联系农场的奶粉加工厂来收购牛奶,每天早晨将鲜牛奶集中后专车送到加工厂中。对于社区集体积累而言,4年就将资金还本,1996年村集体种植业收入3万元,而畜牧业收入达到4万元,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畜禽饲养的计划。 可以设想,随着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来奶粉加工、饲料生产工业也会应运而生,整个社区经济面貌将发生巨大改观。农民的收入也明显得到提高,通过畜牧业增加的纯收入户均1500元,并且新生的奶牛归农户所有,更增加了农民对畜牧业的激励,甚至家里的主要劳力也每日扬起鞭子去放牛,奶牛已经成为该社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诱导技术创新和诱导制度创新,与扩散理论和城市工业带动理论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是由外到内的外生性农业进步,诱导创新理论提供了农村内生性的发展。可以推论,社区内生性的农业发展,是由社区内部的实际条件和相对稀缺资源的价格差异,决定了农业改革方向和农业制度创新的途径。
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积累的社区机制
社区内生的农业进步不仅提供了农业改革方向和技术选择的决策,同时促进农业进步实现资源积累和资源供给。
舒尔茨(
Schultz Theodare W.)的《改造传统农业》中一个重要观点是农业现代化需要投资,包括投资于农业实验以形成新的技术知识,投资于工业部门促进农业生产和销售,投资于现代农业能力建设,使农民可以有效地使用现代农业要素,包括物质设备投资、农田基本建设和技术培训投资,等等。但是在其理论中没有解决如下问题,应该由谁来承担农业投资的问题,即农业改革的成本应该由谁来承担?是由小农自己,还是由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国家和个人都存在资源积累不足的情况,以中国而言,小农由于经营规模太小而经济效益低下(尤其在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小农农业不能完成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投资和积累。国家财政力量相对紧张,不少地方的财政都是“吃饭财政”,二者都难以承担农业制度创新的费用支出。
一个可能的回答是,通过“科研市场化”取得农业投入的补偿,但对于市场体制尚未充分建立的农村地区,科研活动和推广很难有市场化可言。在一些国家,农民可以依靠对土地的抵押贷款获得对农业改造的投资积累,而我国农村土地是社区共有的,个人自身家庭固定资产的贫乏又使小农难以用自身财产为抵押对农业投资。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定期和不定期地重新划分又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农业经营的短期行为,进一步削弱了农民的农业投资能力和动机,例如不少经济作物和鱼塘水产养殖需要经过多年投资才能发挥效益,如果农民对这种收益不能预期或不能在制度上保证产权的长期拥有,作为“经济人”的理性决策是竭尽地力和减少对未来的投资行为,造成农业生产的不可持续性。这些构成改造传统农业的困境,如何保证改造传统农业所需的必要投资,需要结合国情加以探索。
7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一条利用农村工业化实现社区公共积累,承担农业现代化投资的有效途径,利用乡镇企业利润投资于农业的生产和经营。社队企业最初的发展,其目的不是增加职工收入,当时工厂内的职工是“在厂工作、回队分配、工资上缴、定额补贴”,“农村工业首先要为农业生产服务”,发展农村工业是希望促进农业发展,例如农机具的制造,同时用工业副业的利润来增加农业发展积累。社区工业逐步壮大之后,采取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农工相辅的形式,促进农业补贴、农业服务和农业投入。例如社区集体给粮食、棉花、畜禽收购价外加价形式提供补贴;为农民承担以田亩为单位收缴的各种提留;为农村免费或低价提供产前产后配套服务,如农机服务、储存、加工等;为农业生产提供排灌、土地改良、田间道路建设等基础建设;为农业科研机构、队伍和研究的投入,技术成果应用提供资金保证和风险补偿,等等。从形式上看这些投入或者是提高农民收益、或者是减少农民支出,本质是由社区集体对农业现代化提供资本积累。不少村级社区还形成了具体投入的制度形式,如苏南一些农村社区设立了专门的农业基金,保证对农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扶持;或者作为农工商总公司、社区股份集团的一个“农业车间”,社区经济作为一个公司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对农业的“扩大再生产”投资也是相对有保证的。乡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筹集到扶持农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并通过一种内在的运行机制而运作起来。
利用集体工业实现现代农业要素的社区积累不是惟一的方式,在一些集体工业落后的农村,通过社区内部集资增加农业积累和投入也是可行的办法。一些农村地区在各个农户集体讨论的基础上集资筹建农业科技改造基金,用此基金引进良种、选派人学习种植经验并在社区内推广实施,如果项目成功,则出资的各个农户可以得到相应的服务和指导,并分享收益,如果科技改造失败,则由公共基金承担失败的风险损失。这不失为一种在缺少社区公共资源积累的落后农村推进现代农业的好办法。因此,通过社区自身的积累,利用社区的力量改造传统农业,成为我国比较成功的一条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的意义在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业发展的投资主体是谁,投资机制是什么等问题。社区内生的农业发展同时是农业改革的资源积累和资源提供的有效机制。
总而言之,中国的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仍保留着分散家庭生产的小农形态,需要从小农形态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市场化、商品化、集约化、技术化农业过渡。基层社区的集体合作提供了超乎个人行为能力的外部效应解决方式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引导农业生产方式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当前,市场机制没有在广大农村基层充分建立,社区合作是引导农户进入外部市场体系的中介,提供了为农业服务的社会化支持体系;社区内生的农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决定了农业改革的方向和制度选择;并且,我国基层社区农工相辅的实践也表明社区构成农业现代化的资源积累和投资方式。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社区合作的组织方式是解决目前我国小农农业生产方式和现代农业要素缺乏的矛盾的一个途径。在进一步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发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系的作用,促进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农业要素的积聚,积极地推动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收稿日期:200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