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蛉感光趋光机制的研究

草蛉感光趋光机制的研究

闫海霞, 魏国树, 吴卫国[1]2002年在《棉铃虫及其优势种天敌草蛉感光、趋光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在明暗适应条件下 ,从复眼状态变化、结构 ,成虫行为反应 ,电生理反应及光学几方面 ,对棉铃虫及其优势种天敌草蛉的感光、趋光机制进行了综合评述

闫海霞[2]2002年在《草蛉感光趋光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应用光学及电生理学方法对棉铃虫优势种天敌—中华草蛉、大草蛉和丽草蛉3种草蛉的感光和趋光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中华草蛉、大草蛉、丽草蛉复眼伪瞳孔大小、颜色昼夜间有节律性变化,且种间具有不同的变化模式。3种草蛉中,中华草蛉复伪瞳孔大小昼夜节律变化不明显,其模式和颜色上亦基本无变化,中间为一小黑点,其外围是绿色,最外层为红色,形状为正六边形:大草蛉、丽草蛉的复眼伪瞳孔大小昼夜间不同,大草蛉的复眼伪瞳孔在中午、下午、晚上变大,早晨和次日早晨基本一致,但次日早晨稍小些。大草蛉、丽草蛉复眼伪瞳孔颜色除早晨外,均为绿色,形状也呈为正六边形。草蛉复眼眼发光现象可能与其复眼的气管反光层有关。 2、紫外和大部分可见光区的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刺激均能使3种草蛉成虫复眼产生振幅不等的ERG反应,依据ERG振幅的大小(峰-峰值)3种草蛉的光谱敏感曲线在340-605nm的波谱范围内表现为3个或4个大小不等的峰。其中中华草蛉和大草蛉有3个峰值,主峰位于黄绿光区的562nm处,次峰也位于524nm处,且主次峰ERG值相差不大,第3峰位于蓝光区的460nm。丽草蛉有4个大小不等的峰,主峰位于524nm处,次峰位于562nm处,第3峰也位于460nm处,而在420nm处尚有—峰。表明:丽草蛉、中华草蛉及大草蛉的光感受器类型有所不同。 3、光强度对3种草蛉ERG值有影响,—定光强度范围内,草蛉复眼的ERG值皆随白光刺激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至一定光强度时增加变缓,(但是在光强度为log=0时,并没有出现—个反应平台),呈现出—种近似线型的式样,表明:草蛉成虫复眼具有较强的光强度自调节和耐光能力。 4、以ERG值为指标,在—定时间内,暗适应时间长短影响草蛉复眼的ERG振幅的大小,不同种革蛉其ERG值达稳定所需时间是不—致的,中华草蛉一般都需要120m,ERG值才能达到稳定,而大草蛉、丽草蛉不同个体ERG值达到稳定的时间不完全一致,大草蛉ERG值一般需60-90m达稳定,个别在120m左右达稳定,丽草蛉ERG值一般在60m左右达到稳定。这可能和不同种类、同种不同个体之间,其细胞色素移动速度不同有关。 刚0b企大学硕土生毕业论文 5、民的n&}Klik91由4个部分组成:开光反应、正相电位、持续负电位和闭光反应,光强、波长及刺激时程对其各成分都有一定影响。

魏玮[3]2009年在《两种草蛉成虫复眼显微结构及其趋光行为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组织解剖学及行为学方法研究了农田、果园等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捕食性天敌-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 Tjeder)和丽草蛉(Chrysopa formosa Brauer)成虫复眼的形态、显微结构及其昼夜节律变化,不同光谱、不同光强度下光行为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华通草蛉、丽草蛉的复眼均较发达,呈半球状,“八”字形分布于头部两侧,几乎占居头部整个侧面。中华通草蛉单个复眼约由1400个小眼组成,丽草蛉约2000个小眼。各小眼面均呈六边形,微凸,密集排列似蜂窝状,部分小眼间着生感觉毛。表明该两种草蛉复眼均具有较广阔的视野和较高的视敏度。2.中华通草蛉、丽草蛉的复眼均为重迭象眼,每一小眼均由角膜、晶锥细胞、晶锥、6-8个小网膜细胞、视杆和基膜组成,外围环绕有2个初级虹膜色素细胞和6个次级虹膜色素细胞,晶锥及基膜处有色素颗粒分布。在不同光、暗条件下其复眼显微结构均有很大差异:光条件下,5-7个远端小网膜细胞核向近端移动,大部分次级虹膜色素颗粒亦向近端移动分布在晶锥下半部分和小网膜细胞柱周围;暗条件下,远端小网膜细胞核向远端移动,与晶锥近端相接,次级虹膜色素颗粒亦向远端移动包围晶锥。相同条件下雌、雄成虫复眼的显微结构无明显差异。中华通草蛉复眼晶锥细胞具有昼夜节律性开闭变化:早晨(8: 00)晶锥细胞开裂,暗条件下亦开裂;中午(14: 00)闭合开裂均有发生;晚上(20: 00)开裂,光条件下闭合;夜间(2: 00)闭合,光条件下亦闭合。3.340-605 nm波谱范围内,各单色光引发中华通草蛉光谱行为反应呈3或4峰型,峰间主次不明显,400 nm处趋光率最高(17.83%),其它各峰依大小次序分别位于460 nm(17.45%)、380 nm(16.23%)和562 nm(16.19%)处,初步表明中华通草蛉对较短波长的紫外、蓝光和绿光趋性较强。丽草蛉的光谱趋光行为反应不明显,605 nm处趋光率最高(7.26%),表明其对光谱敏感性较随机。同时该两种草蛉的光谱避光率均较低,依次分别在1.90%和1.25%以下,显示二者均无明显的光谱避光行为,所谓的避光行为可能为其趋光反应衍生或随机活动所致。结果表明该两种草蛉间具有较明显的光谱趋光行为反应异同点。4.一定光强度范围(Log I = 4.5-0.0)内的白光能引发中华通草蛉光强度行为反应,且该反应具有昼夜节律性变化:早晨(6:00-8:00)趋光率随光强度增强而增高,光较强时(Log I = 0.5)达最高(22.29%),光最强时(Log I = 0.0,下同)降低(15.55%),光强行为反应呈近S型曲线式样;其避光率亦随光强度增强平缓增高,光最强时达最高(6.06%)。中午(12:00-14:00)趋光率随光强度增大缓慢增高,光最强时达最高(13.22%);避光行为反应与早晨相似,光最强时避光率最高(4.70%)。晚上(18:00-20:00)趋光率随光强度增强呈线型上升,光最强时最高(36.91%);避光行为反应呈平直线形(1.70%以下)。夜间(0:00-2:00)趋光率随光强度增强而增大,光较强时(Log I = 1.0)达最高(12.23%),光最强时降低(9.35%),呈近S型曲线式样;避光行为反应随光强度增强缓慢增大,光最强时避光率最大(5.18%)。表明该草蛉对光强度变化敏感,尤其在光暗转换的早晨和晚上,且中午和晚上其对更强光刺激的感耐受能力较早晨和夜间更强;该草蛉的光强度避光率较低(0.28-6.06%),显示其亦无明显的光强度避光行为,所谓的避光行为可能为其趋光反应衍生或随机活动所致。上述光强范围内,丽草蛉晚上对白光刺激亦表现光强度行为反应,随光强度增强趋光率升高,光最强时达最高(30.66%),且未出现高端平台;其间避光率较低(1.56%以下)。表明该草蛉亦对光强度变化敏感,且可感耐受更强的光刺激,无明显的光强度避光行为。本文首次观察和描述了中华通草蛉和丽草蛉的复眼形态,小眼构成和象眼类型,发现两种草蛉间具有较明显的光谱趋光行为反应差异和相似的光强度行为反应,中华通草蛉小眼晶锥细胞开闭和光强度趋光行为反应均具有较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表明该两种草蛉间复眼结构、光行为反应的异同可能是其选择适宜栖境或时间的前提,也是决定其趋光性行为和喜好黄昏前后活动习性的结构和生理基础,并为深刻揭示草蛉的光视觉反应的结构、生理、行为机制乃至开发基于此光行为调控的昆虫测报和害虫防控技术提供科学基础和参考。

张海强[4]2007年在《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 Ramber成虫复眼显微结构及其趋光行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组织解剖学及行为学方法研究了农田、果园等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捕食性天敌—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 Ramber成虫在不同明暗条件下的复眼显微结构变化规律及其趋光行为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复眼半球状,呈“八”字形分布于头部两侧。单个复眼约由3 600个小眼组成,最前和最后小眼之间的夹角约为180°,最上和最下小眼之间的夹角约200°。各小眼面微凸,呈六边形,密集排列似蜂窝状。表明大草蛉复眼具有较宽阔的视野和较高的视敏度。2.大草蛉复眼为透明带明显的重迭象眼,每一小眼主要由角膜、晶锥、6~8个小网膜细胞、基膜组成,外围环绕有2个初级虹膜色素细胞和6个次级虹膜色素细胞,基膜处亦有色素颗粒分布。在不同的明、暗适应条件下复眼显微结构具有很大差异:暗适应时,晶锥开裂程度较大,远端5~7个网膜细胞核向远端移动,与晶锥近端相接或接近,次级虹膜色素颗粒亦向远端移动包围晶锥,基膜色素颗粒在视杆间的扩散距离约19μm;明适应时,晶锥闭合或微开裂,远端网膜细胞核向近端移动,透明带显现,大部分次级虹膜色素颗粒亦向近端移动分布在小网膜细胞柱周围,包被透明带,基膜色素颗粒在视杆间的扩散距离加大,平均约45μm。在相同的明、暗适应下,雌、雄成虫复眼的显微结构无明显差异。3.在一定光强度范围(Log4.5~Log 0.0)内,经2 h暗适应的大草蛉,对白光刺激具有光强度行为反应,其趋光率随光强度增加而增大,前期增加较缓慢,后期增加加快,至光强最大(Log0.0)时趋光率达到最大,整体趋势呈现一近“J”形式样,且在光强度最大时未出现高端平台;该光强度范围内的避光行为反应率最大值仅为4.5%,且较为随机,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性别对光强度趋光行为反应没有影响。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发现了大草蛉小眼不但具有次级虹膜色素颗粒纵向移动的常规调光机制,而且其显微结构上还存在晶锥开闭、远端网膜细胞核移动和基膜色素颗粒纵向扩散的调光和感光新机制。

吕飞[5]2012年在《黑绒鳃金龟成虫复眼显微结构及其趋光、趋色行为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组织解剖学及光行为学方法研究了河北太行山区苹果幼树上重要的食叶害虫——黑绒鳃金龟Maladera orientalis Motsch成虫复眼外部形态、内部显微结构及趋光、趋色行为,研究结果如下:1、黑绒鳃金龟复眼呈心形,位于头部两侧。复眼腹部下方内侧有一叁角锥形的特殊结构与头壳相连,此结构表面着生一定数量的小短毛。单个复眼约由3800个小眼组成。复眼的小眼呈不规则的六边形,中心向下凹陷,各个区域小眼形状无明显差异。2、黑绒鳃金龟成虫复眼为透明带明显的重迭象眼,各小眼由外到内主要由角膜、晶锥、小网膜细胞、视杆和基膜组成。屈光器是由一个外缘扁平中心凸出的角膜和一个可以分裂的漏斗形晶锥组成,角膜厚度约40μm,晶锥最宽处直径约为11.29μm。晶锥下方是由4-6个小网膜细胞呈花瓣状排列聚集成小网膜细胞柱,小网膜细胞柱周围有大量的透明区域;7个相邻的小网膜细胞柱以其中一个为中心呈六边形排列。视杆是由近端小网膜细胞特化形成的微软毛组合成的融合视杆束,视杆中段横切面积最大,视杆近端有大量的基膜色素分布。在不同的明、暗适应条件下复眼显微结构具有很大差异,通过晶锥开闭或微开裂、近端小网膜细胞移动导致透明区域的变化、基膜色素颗粒的移动来调节复眼感光。3、光谱对黑绒鳃金龟成虫趋光行为有一定影响。在340-605 nm波谱范围内其光谱行为反应曲线为多峰型,峰间主次明显,紫光区400 nm、蓝紫光区420 nm略高,其趋光率均为39.72 %;天蓝区498 nm、纯绿光区524 nm次之,其趋光率为38.6 %;其次,深紫光380 nm、绿光区562 nm,其趋光率约为37 %左右;雌虫趋光反应明显高于雄虫。4、光强度对黑绒鳃金龟成虫趋光行为有一定影响。(1)白光刺激下,其趋光行为反应曲线呈“”型式样。在弱光区域(Log4.5-3.5)趋光率最高,随着光强度的增加趋光率逐渐减弱,到Log2.5降为最低。光强度最强(Log0.0)时趋光率仅次于最高趋光率。(2)420nm光刺激时,呈不规则上下波动式样,光强度为(Log3、Log 1.5、Log0)处,趋光率最强,弱光(Log4.5-4.0)处次之。性别对光强度反应无显着影响。5、实验室内,以绿色为对照色,选取10种不同颜色对黑绒鳃金龟雌雄性成虫进行趋色性实验。实验结果显示:10种不同颜色中黑绒鳃金龟雄性成虫最喜好的颜色是紫色、天蓝和深蓝;雌性成虫的趋性最好的颜色为紫色、天蓝和亮黄,红色在不同的背景下趋性有所改变。本试验首次观察了黑绒鳃金龟成虫复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显微结构,发现明暗条件下其复眼具有晶锥开闭、近端小网膜细胞移动导致透明区域变化及基膜色素颗粒在视杆的中段和近端移动的复眼调光机制;证实了光谱和光强度均对黑绒鳃金龟成虫趋光行为有影响,其中光强度的影响较大且其影响大小与波长因素有关;初步证实黑绒鳃金龟雌雄性成虫的最喜好颜色。这些发现对深刻揭示光源特征如何影响黑绒鳃金龟感光、趋光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天敌和可持续控制农林虫害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和途径,为害虫预测预报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范凡[6]2012年在《基于害虫—天敌关系的西花蓟马—东亚小花蝽趋光性的结构基础及其行为机理》文中研究表明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属缨翅目(Thysanoptera)蓟马科(Thripidae)花蓟马属(Frankliniella),是严重危害蔬菜、花卉等作物的世界性害虫之一,也是近年来在我国迅速蔓延、发生危害日趋严重的重要外来入侵害虫。东亚小花蝽(Oriua sauteri)属花蝽科(Anthocoridae)小花蝽属(Orius),主要捕食蓟马、蚜虫、粉虱、叶螨等小型害虫和多种鳞翅目害虫卵等,是目前我国农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自然控制力量之一。本文立足于害虫-天敌关系,利用行为学、组织解剖学等方法系统比较研究了西花蓟马和小花蝽的趋光行为、复眼形态及其显超微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等的异同及成因,以期揭示复眼视觉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机理,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天敌、监测和防控害虫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西花蓟马成虫复眼形态学和显微结构。西花蓟马成虫复眼位于头部两侧,单个复眼约由70个小眼组成,其表面生有十余根刺状感觉毛。复眼分为背、腹两个区域,其中背区小眼排列呈半球形,腹区小眼排列成叁角形。其成虫复眼的小眼由角膜、晶锥、视杆和基膜组成,在晶锥、视杆周围分布有大量色素颗粒。从结构上看,其成虫复眼属并列像眼。2.东亚小花蝽成虫复眼形态学和显、超微结构。东亚小花蝽成虫复眼位于头部两侧且靠近腹面,雌雄成虫小眼数分别为230、210,呈近似半球体,感觉毛约30根。雌虫复眼直径为153.85μm,高为70.85μm;背面观,两个复眼间最近距离为168.54μm,腹面观,其间最近距离为136.84μm。雄虫复眼直径144.74μm,高60.72μm;背面观,两个复眼间最近距离为166.67μm,腹面观其最近距离为102.56μm。其成虫复眼的小眼由角膜、晶锥、视杆和基膜组成。角膜由多层片状纤维组成,呈外部稍凸内部半圆形的双凸透镜结构,最厚处为9.41μm;晶锥无色透明,呈圆台状,长度为13.33μm,远心端直径为8.33μm,近心端直径为4.44μm;视杆长为33.33μm;基膜为栅栏状,厚度约为0.27μm。不同光强度水平下,通过光感受细胞的微绒毛排列形状和方向来调节成像,其成虫复眼为典型的并列像眼。3.西花蓟马成虫的光谱和光强度行为反应。在340 nm-605 nm波谱内的14个单色光波长下,雌虫趋光行为反应率较高的单色光有绿光区(498 nm和524 nm)、紫外区(380 nm)和蓝光区(440 nm),避光行为反应率较高的光谱有蓝光区(440 nm)、紫外区(340 nm)和橙色光区(582 nm);雄虫趋光行为反应率较高的单色光有绿光区(498 nm)和紫外区(380 nm),避光行为反应率较高的单色光有蓝光区(440 nm)、紫外区(340 nm和360 nm);光谱行为反应在性别之间有一定差异,雌虫敏感光谱较多(有四个单色光),但光谱敏感强度稍差(趋光行为反应率最高值为20.31%),雄虫敏感光谱相对较少(仅有两个单色光)但光敏感强度较好(趋光行为反应率最高值为27.19%)。在一定光强度范围(Log 4.5-Log 0.0)内,不同光强度的单色光或白光刺激下,雌、雄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率有较大变化,整体上随光强度的增强而增大;光强度对其避光行为反应率影响较小;性别对其光强度行为反应亦较小。4.东亚小花蝽成虫的光谱和光强度行为反应。在340 nm-605 nm波谱内的14个单色光波长下,雌虫趋光行为反应率较高的单色光有紫外区(340 nm、360 nm和380 nm)、绿光区(524 nm)和橙红光区(583 nm、605 nm);雄虫趋光行为反应率较高的单色光有紫外区(340 nm、360 nm和380 nm)、红色光区(605 nm)和绿光区(524 nm);光谱行为反应在性别之间有一定差异,雌虫敏感光谱较多,且光谱敏感强度也强于雄虫。在一定光强度范围(Log 4.5-Log 0.0)内,不同光强度的白光刺激下,雌、雄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率有较大变化,在log 4.5- Log 1.5光强内,随光强增强雌虫趋光反应率变化不大,在log 1.0- Log 0.0光强内随光强增强趋光反应率迅速增大,雄虫的趋光行为反应率基本上随光强增强增大;光强度对其避光行为反应率影响较小;性别对其光强度行为反应的影响亦较小。5.西花蓟马的趋色行为。西花蓟马对绿色、黄色和蓝色均有一定的趋性。在取食条件和非取食条件下,不同颜色背景对其趋向率影响均不大。同时,各颜色的选择性试验中(两两对比),不同颜色之间的趋向率有一定差异,但差异性均不显着。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针对害虫测报和诱杀用灯光、色板等缺乏选择性,从保护自然界天敌和生物多样性角度出发,着眼于害虫-天敌二级营养关系,选择近年来农业生产中危害较重的外来入侵物种西花蓟马及其优势天敌东亚小花蝽为试验材料,较系统地比较研究和分析了害虫、天敌两大功能团中该两种代表性种类复眼的形态结构、光色行为反应的异同及其影响因素,试图揭示其光视觉行为生理机理,了解光色视觉信息在两者之间复眼结构、行为等细胞核种群水平上的内在联系实质及其生物学意义,为理论上深刻理解趋光性、趋色性实质及其其在协同演化和取食、繁殖等重要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实践上为改进和消除现有诱虫灯、色板的非选择性缺陷,研发具有“选择性或专一性”、“绿色化”的新灯(光)、色板及光色活性物质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新思路。

蒋月丽[7]2014年在《铜绿丽金龟对光信号的感受和行为响应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昆虫趋光性是自然界最普遍的生物学现象之一。研究昆虫对光信号响应的行为和生理机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有助于提高有害昆虫的治理技术。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是我国农田最重要的地下害虫之一,近年来以紫外光诱捕器为主的杀虫灯防治成为该类害虫治理的重要技术手段。此外,该类昆虫具有反射左旋圆形偏振光的特性引起了生物学家的极大兴趣。但目前各类型杀虫灯对昆虫种类诱捕的广谱性,对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存在明显的不利因素。为进一步阐明昆虫的趋光性和光信号在昆虫视觉中的作用机理和改进害虫灯光防治技术的应用,本文通过对铜绿丽金龟的复眼视觉结构特征与光感受机制,颜色视觉、光强度视觉和偏振光视觉的电生理行为反应,以及偏振光信号的生物学意义的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明确了铜绿丽金龟复眼特征和光调节机制: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表明,铜绿丽金龟复眼角膜厚度超过50μm,远厚于大部分昆虫的<10μm的厚度,适合于土壤中的活动需要。铜绿丽金龟复眼为“透明带clear-zone”明显的重迭像眼,其小眼存在晶锥开闭、次级虹膜色素颗粒纵向扩散和基膜色素颗粒移动的光调控机制—晶锥呈4分裂或2分裂状态,明适应时,晶锥分裂线闭合,局部基膜色素颗粒自近心端向远心端移动,这样阻止白天强光的接收;暗适应时,分裂线开裂,局部基膜色素颗粒分布在近心端,便于接受微弱的光线。2.通过视网膜电位测试发现,铜绿丽金龟复眼的敏感光区位于紫外区(400nm)、绿光区(498-562nm)、蓝光区(460nm)。昼夜节律能够影响光谱敏感反应,夜间的光谱敏感性显着大于昼间,性别对其影响不显着。铜绿丽金龟有较强的光强度适应调节机制。在一定光强度范围内,ERG反应值随光强增加而增加。铜绿丽金龟对左旋和右旋圆偏振光以及水平和垂直线偏振光的ERG反应与非偏振光之间无显着差异。3.在340-610nm单色光刺激下,铜绿丽金龟均能产生趋光行为反应。其雌雄虫的趋光敏感光区位于紫外光区(405nm)、蓝光区(460nm)、绿光区(505nm、570nm)。性别对趋光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仅存在于峰的大小,而对峰的位置没有影响。铜绿丽金龟在左旋和右旋圆偏振光、水平和垂直线偏振光的同样光强度刺激下,均能产生趋光行为反应。但对圆偏振光和线偏振光趋光反应率与明显低于非偏振光,田间诱集试验显示非偏振光对铜绿丽金龟的诱集效果显着大于圆偏振光和线偏振光,这些结果表明铜绿丽金龟能够识别偏振光与非偏振光。4.视觉缺失显着影响铜绿丽金龟交配行为。在铜绿丽金龟体壁失去反射偏振光能力时,铜绿丽金龟的交配率显着下降。铜绿丽金龟外骨骼反射的左旋圆偏振光与体色共同作用是其觅偶的重要信号。本研究表明铜绿丽金龟在对不同波段光的感受性和趋光性与大多数陆生昆虫没有明显的差别,通过光的波段设计特定昆虫的专性诱捕器存在巨大的困难,建议当前杀虫灯的使用应在大面积单一的作物上特定害虫猖獗发生期定时使用。铜绿丽金龟具有偏振光视觉,本研究首次表明此类昆虫体壁反射的左旋圆形偏振光的生物学意义之一在于它是作为种内信息交流的信号,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对昆虫视觉生态学学科的认识和发展。

李姝, 王杰, 郭晓军, 田仁斌, 王苏[8]2019年在《天敌昆虫大草蛉的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提出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Rambur)是重要的捕食性草蛉种类之一,可捕食蚜虫、叶螨、粉虱、蓟马、鳞翅目卵及幼虫等多种害虫。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近几十年对大草蛉的研究成果,对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进行了归纳,尤其梳理了大草蛉嗅觉趋性行为、滞育特性、人工饲养、田间控害能力等研究热点,并对大草蛉的田间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于海利[9]2011年在《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 Busck的趋光性及绿光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 Busck简称“梨小”,属鳞翅目,小卷蛾科,是我国北方果区重要的果树食心虫之一,近年来由于气候因素、果园管理、传统防治的局限性等的影响,在国内的发生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本研究通过室内选择5种LED光源单色光:红光(624nm)、黄光(590nm)、绿光(520nm)、蓝光(465nm)以及白光,通过趋光行为反应试验,研究了梨小食心虫对不同波长单色光的趋性及敏感光谱单色光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得出以下结果:1、在选取的5种LED单色光中,梨小食心虫的趋光率由大到小依次为绿光41.67%、黄光32.33%、红光26.00%、蓝光24.67%、白光20.33%,对绿光的趋光率显着大于其它4种单色光,表明梨小食心虫对绿光的趋光性最强,敏感光谱单色光是光谱为520nm的绿光。2、不同日龄、性别成虫对绿光的趋性研究表明,1-5日龄成虫中,以3日龄成虫趋性最强,趋光率为60.00%,显着高于其它4个日龄的趋光率。雌虫的趋光率显着高于雄虫的趋光率。3、不同暗适应时间成虫对绿光的趋性研究表明,在暗适应时间为0.5h-3.0h范围内,梨小食心虫的趋光率表现为“抛物线形”,暗适应时间为2.0h时的趋光率最大,趋光性最强,显着高于其它处理,而后有下降的趋势。在550Lux、650Lux、750Lux、850Lux的光照强度下,以650Lux时的趋性最强,趋光率达42.67%,显着高于其它处理。4、在梨小食心虫的光暗周期中的暗期进行650Lux的LED绿光处理,处理后的成虫产卵期延长1.37天、平均单雌产卵量减少35.40粒、卵孵化率降低20%,与对照差异显着,但卵期没有明显变化;处理后的雌成虫寿命显着缩短3.27天,而雄虫寿命与对照相比则没有显着差异。

徐练[10]2016年在《异色瓢虫、玉米螟和烟粉虱的趋光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昆虫趋光性这一行为,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研究了异色瓢虫、烟粉虱和玉米螟的趋光性关系,了解不同光波、光源距离以及环境温度对它们的趋光行为影响,为合理设计免伤天敌昆虫的安全杀虫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设定16种单色光和2种固定的对照光波,将试虫置于3个不同光源距离的感光箱中,并设定稳定的温、湿度,通过多批重复试验,测定了不同日龄和不同性别试虫在不同光波和光源距离条件下的趋光性反应,同时还个别研究了不同温度对昆虫趋光性的影响情况。结果如下:(1)紫外光的峰值波长与测定距离无关,但单色可见光的峰值波长,在测定距离为2m时,测定的峰值波长都会变为739nm;光波的光强与距离存在密切关系,距离越远,光强越小,光波光强与测定距离是指数降低的关系。不同的设定光波有着不同的起始光强(即Om测定距离下测得的光强),但其衰减规律基本一致。(2)在16种单色光波中,异色瓢虫成虫最为喜好的光波为500、605、550 nm,而最为忌避的光波则为473和407 nm。距离光源0.65 m的趋光反应率显着(P<0.05)高于距离光源1.15 m与2.15 m处的趋光反应率,且不同日龄间以及不同性别间的趋光诱集率,其差异均不显着(P>0.05)。环境的高温或低温对异色瓢虫的趋向性有一定的抑制影响。(3)在12种单色光波中,玉米螟对不同波长单色光行为反应表现为多峰型,其中最为喜好的光波是473、407和365nm,而最为忌避的光波则为605nm。距离光源0.65m处的趋光反应值要稍高于距离光源1.15m、2.15m处的趋光反应值。不同日龄在距离光源0.65、1.15m和2.15m处的趋光反应值差异均极显着(P<0.01),雌雄虫在相同波长365nm和407nm间的趋光反应值均极显着(P<0.01),但在500、539和473nm处的趋光反应值均不显着(P>0.05)。总体上雄虫的趋光反应值较雌虫的高。(4)烟粉虱对单波光基本无趋性,在所选的21中荧光灯管中,烟粉虱对少数波长的荧光灯管则表现为较低的趋性选择,其中测得光谱范围为313.11-371.08nm的2#光源和439.87-543.92nm的13#光源对烟粉虱的引诱作用略强于其他不同光谱范围的光源;不同距离下烟粉虱对光源的趋性反应率差异不显着(p>0.05),在1m的趋光距离下的趋光反应率略高于0.5m条件下的趋光反应率。

参考文献:

[1]. 棉铃虫及其优势种天敌草蛉感光、趋光机制的研究进展[J]. 闫海霞, 魏国树, 吴卫国.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 草蛉感光趋光机制的研究[D]. 闫海霞. 河北农业大学. 2002

[3]. 两种草蛉成虫复眼显微结构及其趋光行为的研究[D]. 魏玮. 河北农业大学. 2009

[4]. 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 Ramber成虫复眼显微结构及其趋光行为的研究[D]. 张海强. 河北农业大学. 2007

[5]. 黑绒鳃金龟成虫复眼显微结构及其趋光、趋色行为学研究[D]. 吕飞. 河北农业大学. 2012

[6]. 基于害虫—天敌关系的西花蓟马—东亚小花蝽趋光性的结构基础及其行为机理[D]. 范凡. 河北农业大学. 2012

[7]. 铜绿丽金龟对光信号的感受和行为响应机制研究[D]. 蒋月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8]. 天敌昆虫大草蛉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李姝, 王杰, 郭晓军, 田仁斌, 王苏. 环境昆虫学报. 2019

[9].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 Busck的趋光性及绿光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 于海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10]. 异色瓢虫、玉米螟和烟粉虱的趋光性研究[D]. 徐练. 湖南农业大学. 2016

标签:;  ;  ;  ;  ;  ;  

草蛉感光趋光机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