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论文_王海丹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论文_王海丹

王海丹 辽宁省朝阳县羊山镇中心小学 122000

阅读能帮助学生习得阅读能力,包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能力,也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语文老师要重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小学生深入阅读上下功夫。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促进学生“要读”:学贵有疑,重激趣

学贵有疑,思源于疑。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要读”。

1.紧扣题眼,猎奇探妙。紧扣题眼,从题目的奇妙处引导学生提问、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要读”课文。如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我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学生们纷纷发问:草船怎么能借箭?谁有这么大的本领?箭是造的,干吗要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提问,使这些问题逐渐成为大家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的问题,形成质疑问难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位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阅读,激发起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2.抓住情节,因势利导。可抓住故事的情节引导学生问难。故事中主人公是福是祸,一直是读者所牵挂的。在教学时,可抓住读者的这一心理,促使学生潜心领会课文。同样,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抓住“三天内造十万支箭”这一不可思议的“奇迹”引导学生问难:三天造十万支箭,你们替诸葛亮的命运担心吗?担心什么?一个“担心”触动了学生的内心,学生站在诸葛亮的立场上提了很多问题,我随机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再由学生整理、归并。其中有担心人心的: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鲁肃是东吴的人,万一他出卖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不怕曹操出兵吗?有担心天气的:如果第三天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的计策不就被曹操识破了吗?有担心地利的:光一个早上就能借十万支箭吗?学生一旦自己提出问题,阅读就主动了,变“要我读”为“我要读”,阅读的欲望大大提高。在这些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以积极的姿态投入阅读,潜心领会课文的过程,也是担心诸葛亮命运的心路历程,更是从担心命运的体验中真正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借题发挥,拓展延伸。可抓住人物的传奇引导学生设疑。小学生喜欢甚至崇拜故事中一些传奇色彩的人物,尤其是一些神通广大、智慧超群的人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了《草船借箭》,学生早已被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深深折服,这时提问学生:你们还知道诸葛亮哪些传奇的故事?想不想了解他?此时学生的头脑中肯定满是疑问: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怎么会如此神奇?然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阅读《三国演义》,把阅读欲望延伸至课外,让他们继续领略、兴奋无比、拓宽视野。

二、教会学生“深读”:授人以渔,重引导

“深读”就是要学生深入阅读课文。“深读”不仅仅是读读悟悟,更需要学生在读时根据文本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并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的阅读教学有过“重人文轻工具”的弊端,这就要求我们在落实人文性的同时也要落实工具性,让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指导学生阅读时不仅要渗透人文精神,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1.边读边想,读出含意。具有可贵的探索精神和鲜明教学个性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说:“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同时,教师对学生在阅读时的引导,对学生提出一个能揭示内在的思考问题,都能催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的阅读更具效率。《最后一头战象》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在教学这一句时,教师不能只让学生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尤其是对理解程度较差的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战象嘎羧要久久凝望江面、亲了又亲礁石?”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朗读感悟,自然可以体会到嘎羧久久凝望着江面仿佛是在留恋昔日浴血搏杀的战场,亲了又亲礁石好像在思念死去战友,在呼唤它们的灵魂,它快要来陪伴它们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读领悟了句子的深刻含意,读的过程也真正成为学生探究领悟的过程。

2.深入表达,读出情感。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通过语言表达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乡下人家》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阅读时可设计成说话训练的形式,通过说话训练,让学生的语言规范、有条理、有层次、有深度。同时,说话的过程不仅仅是不断深入阅读的过程,还是语言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且在说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了积极有效的体验,实践了语言和情感的同构共建,全面充分地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3.多元写话,读出自我。在学习《去年的树》一课时,让学生写写:“如果你是那棵树,你会对小鸟怎么说?你会对人类怎么说?人类对树又会怎么说?”指导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把自己对友情、诺言的看法写下来,再在后面写上自己的名字。这样的生动活泼而有实际意义的做法,不仅是学生与文本的又一次对话,还在深情对话的过程中融入了自我,写出了自己的友谊观、诚信观。

综上所述,“要读”是学生阅读的前提,“深读”是学生阅读的根本,二者相得益彰。

论文作者:王海丹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10月总第1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9

标签:;  ;  ;  ;  ;  ;  ;  ;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论文_王海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