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育才小学 266400
摘 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关键词:当面对话 作文本 心与心
这学期我任教三年级的语文,面临的最头疼的一件事,也是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感到痛苦的,那就是批改作文。
看着学生因刚刚接触使用钢笔那缭乱的字迹,还有前言不搭后语的、凌乱的叙述,真是感到无从下笔去批改,而且要“精批细改”。从错别字到句子的运用,再到布局谋篇,教师拿着红笔,就像医生拿着手术刀,想对学生的文章大动干戈,但是因为遍体鳞伤而无从下手,到头来,把自己改得头昏眼花,把学生改得兴趣全无。教师辛辛苦苦写的批语,第一次学生可能还感到好奇,能仔细地研读一番,看上两三次,再以后这批语恐怕就与他没啥关系了。这种做法,真是吃力不讨好,学生拿到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他们的心情会是快乐的吗?他们会去认真看一下老师给出的建议吗?所以说,这种“精批细改”的做法,只会使教师无奈地重复枯燥的、机械的劳动,使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渐行渐远,每次习作课都抓耳挠腮,只是为了完任务而完成任务。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这是一种宽松的评估要求,它其实可以让师生双方从批改的阴影中走出来。批改,本身就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它无法让学生当面了解自己习作的优缺点,体会不到被欣赏的喜悦,不符合新课程平等对话、民主交往的精神。所以,我认为作文的评估方式应该多样化,尤其应该把“批改”变为“对话”,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师应该就作文和学生平等对话,以学习的态度、发现的眼光、欣赏的心情对待学生的作文,并在充分对话交流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商谈式、建议式的评估结果。这样的评估结果,学生参与了评估的过程,知道结果是怎样得来的,因而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对写作也可以循序渐进地掌握一些方法,进而在无形中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话尝试:
一、课堂上当面对话
学生的作文收上来后,教师往往要搁置几天才有空看,或者当时看了,需要搁置几天再讲评,这样就错失了和学生当堂对话、了解学生想法的最好时机。时过境迁,过后再谈,师生往往再也找不到写作时的那种激情。我的做法是在学生起草作文写到一定程度时,巡视一下,发现问题及时听取学生的想法,理清学生的思路,同时给学生一些建议。有时在巡视的过程中会发现不少的惊喜,可以就学生的精彩部分和他一起分享并帮助他拓展思路,有时会发现一些格式上的错误,可以及时地指出,让他们及时改正,而不是等收上来以后再写在本子上,发下去后又急于写下一次作文,对老师的批语他连看也不看,或者看也看不懂,因而下次仍然会犯同样的错误。教师不能老是自以为是,板着面孔批学生的文章,要注意和学生对话,倾听他们的心声。
二、作文本上的对话
有时由于时间限制不能和学生当面对话,教师可以用文字对话,这种对话和批改不同,它不光是站在高处的指导,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有的放矢地进行师生之间的对话,一起对文章进行探讨,给出恰当的建议。这样学生不仅会有被尊重的感觉,而且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树立信心,激发情感,使他们感到敢于动笔、乐于表达。如在写一处景物时,有学生写了家乡一处山坡的景色,写得非常美,我在作文后写道:“看了你的描述,老师被你笔下的美景陶醉了,那真是一个好地方,老师真想和你们一起去踏青赏花呢。”并给了他极高的评价等级,学生看到后,开心地笑了。
三、心与心的对话
文章是心灵的窗口,即使是小学生的作文,那也是他们情感的表达。尽管有时稚嫩、不成熟,甚至还有许多读不通顺的地方,但却有成人无法企及的天真和创意。教师必须用真心去感受,用童心去思考,从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从他们的角度去分析,这才能破译学生心灵的密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才会和教师真诚地对话,而不是编造故事,迎合教师。
总之,对学生的作文,我认为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评估手段,而不是一味地精批细改,要腾出时间和精力,用更多的方式,蹲下来看学生的作品,与学生平等地对话,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诱导他们多写、乐写、善写。
作者简介
崔福英,现年50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7年,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现在仍然担任班主任工作,为教育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论文作者:崔福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4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可以用论文; 他们的论文; 兴趣论文; 评价论文; 方式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