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回归过程中的 香港青年学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过程中论文,青年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7月1日,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它一洗中国人民蒙受了100多年的民族耻辱,是中华民族在反对殖民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伟大胜利。在香港问题解决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中国政府最坚强的后盾。香港人民的民心所向使得中国政府有足够的信心和力量和平解放香港问题。其中,有着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香港青年学生作为一群有文化、富有时代感的港岛主人,在香港主权回归问题上,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起着积极的历史作用。
(一)
随着“新界”租约期满的临近,中英两国把香港前途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挟马岛之战胜利的余威,带着大批智囊谋士来到中国,寻找解决香港问题的方案。她不但提出了“三个条约继续有效论”,并在国际上大造舆论,妄图在1997年之后继续统治香港。她认为关于香港的条约是根据国际法生效的,中国应当“继续遵守”。“条约有效论”公开发表后,马上遭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抗议和反对。香港青年学生更是走在全港市民的前列,首先向港英政府抗议示威。
9月26日,正当撒切尔夫人抵港时,迎接她的是浸会学院学生时事委员会发表的声明:“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都是当年英帝国主义以炮舰政策强加于中国人民身上的,它们都是不平等条约,应予以废除”;“香港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香港主权从属于中国是无可置疑的,中国收回香港主权是中国人民的神圣责任”。这犹如当头一棒,使英国首相明白了她此行将面对的是什么。次日,正当撒切尔夫人在记者招待会上滔滔不绝表示要信守“对香港500万人负责”的诺言时,香港中文大学和理工学院两校的学生代表举着“反对不平等条约”和“侵华条约不容肯定”的横幅标语,在招待会的场外示威,并向撒切尔夫人递交了抗议书。同时在报纸上发表声明,义正辞严地向英国政府表示“我们决不能接受英国首相‘修改’条约的建议,这样是等同于承认这些条约,无疑令我们的民族尊严再次受损”,“香港的主权属于中国,我们重申‘三条约’是无效的”。当晚,港督府内举办首相招待会,香港专上学联会会长余国宝、港大学生会会长张家敏、中大学生会会长陈景祥及理工学院学生会会长霍志文均被邀请赴会,但他们采取了集体抵制行动,拒绝了港督府的邀请。香港学生捍卫香港主权的示威运动,在全港市民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并得到在港许多知名人士的支持与赞赏。
在中英双方就香港前途展开谈判时,香港青年学生也纷纷开展讨论,从分析香港的现状入手探讨香港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写成意见书。1983年7月香港8个学院的学联代表应中华全国学联的邀请赴北京参观时,把意见书呈交我国政府,为中国政府关于香港前途谈判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意见。
在我国对香港前途提出“港人治港”方案时,有更多学生参加了讨论。他们针对所谓“近期香港经济不景气与香港人信心不足有关,港人治港不行”的看法,提出了反对意见。中大学生向全港市民呼吁应本着主人翁精神来创造香港更美好的社会。指出港人治港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许多技术问题都需要香港市民包括专业人士、知识分子共同参与。号召港人作深入研究,充实港人治港内容。此外,他们还提出为了向台湾作好统一范例,争取香港民心,吸收西方知识、技术和外汇等原因,中国需要保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
港大学生则明确主张,对“港人治港”能力不容置疑,香港必须走民主自治道路。一方面,“中港在各方面的差距在短期内不易缩短,强行结合两地的制度,只会带来混乱的恶果,而且在统一问题上,丧失了对台湾的示范和海外侨胞的团结作用,也会抹煞香港对中国所能起的经济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民主自治不能一蹴而就,一般市民的参政要求虽然逐渐提高了,却并未受到政府的积极鼓励,缺乏民主实践。因此,港府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将政治体制逐步民主化,推行公民教育,并加快推行高级公务员本地化的工作,市民也应当积极参与,逐步掌握民主自治的能力”。
香港留英学生也组成了“九七行动组”,对英国国会议员进行游说,希望英国政府改变处理香港的政策,成为港英当局的“压力团体”。
香港青年学生对香港的关注,以及对未来如何实现“港人治港”提出的意见和看法,代表了广大学生和社会上知识青年的呼声,为我国政府了解港人的思想动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简称《基本法》)的起草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二)
香港大部分青年学生是爱国的。但近几年来,随着“九七”的逼近,港英当局为了加快培植亲英势力,促进所谓的香港“民主化”进程,在过渡时期有意破坏香港的平稳过渡,部分香港青年学生受到一定影响。
应该说大部分青年学生热心参与了香港主权回归前的准备。他们通过举办国内问题研究等活动,积极为祖国和平统一、繁荣富强献策献力。特别是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成为一个高度自治的特别行政区问题上,《基本法》关系到每个市民的切身利益,更关系着每个香港青年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因此,部分学生代表积极参与《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的工作,广泛接触社会各界人士,了解社会动态和基本法的起草情况,有针对性地发表议论,沟通社会与学校联系的渠道,反映学生的愿望与要求,为《基本法》的起草提供学界的意见和建议。在《基本法》出台后,部分学生代表积极组织学习《基本法》,热心于筹委会的咨询活动,为香港的平稳过渡做贡献,表现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支持。随着九七的临近,许多青年学生为了更好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掀起了又一个学习祖国历史,加深对祖国的过去与未来认识的热潮。这是学生的主流。
同时,还有部分学生由于不明是非,被某些政治势力利用。在1991年立法局直接选举议员行动中,在当时苏、东剧变的背景下,由于政治上的幼稚和冲动,部分青年学生在这次直选中被某些政治势力所利用,致使一些忠实、正直为港人服务的人士落选了。还有些学生对“九七”香港的前途存有疑虑,在1989年曾有6100多位大学毕业生移居外国。英国政府也借口香港的“信心”问题,不顾我国政府的多次抗议与敦促,单方面公布所谓的“居英权”方案,鼓励香港市民出国定居。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基本法》的颁布,规定了香港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而且这种政策50年不变,这使香港市民吃了一颗定心丸。此外,近几年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高速发展,也成为香港持续繁荣的推动力量。人们在认识到这种情况后,把香港的主权回归视为一个机遇而不再视为障碍,不但不想离开这个即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的地方,相反,许多已移居外国的香港人回流数量不断增长。据港英当局估计,在1994年前移居外国的42万人中,最少已有12%约5万人回流。一些犹豫不决的香港市民,大部分都放弃了出国移民的念头,而且以积极行动支持筹委会、推委会工作,对香港的未来投下了信心票。许多中国留学生也把香港当作自己今后发展的好地方,希望能回到香港,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作贡献。
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意味着香港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它将从一个英属殖民地转变为在中国主权下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政策下,我们需要培养出能够胜任历史责任的新一代。我们要着眼于香港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传统,着眼于他们政治状况的主流,加强对他们的国情教育,增强他们对民族、对祖国的认同感,从而真正发挥他们在香港未来发展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