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勇[1]2004年在《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事件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历史分析、逻辑归纳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关于MBO在我国是否适用的理论分析框架,比较了中外MBO差异,特别是通过大量的实证和案例,着重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近年来仓促实施MBO的基本情况、异常的行为特征;通过财务分析与财富绩效的分析,进一步剖析了中国上市公司MBO存在的问题以及研判了今后的演变态势。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多年来一直是社会的热点与难点。经过不懈的探索,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触及产权变革的“国退民进”、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在此大背景下,近年来管理层收购(MBO)在国企改制和上市公司中不断发生。MBO作为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的一种有效的企业并购行为,是有它相当的合理性和生命力的。但是在中国的改革中,它被直接移植,实际被赋予过多功能,如希冀用MBO来明晰产权关系、解决国企所有者缺位以及用于企业管理层激励等。实际上,中国的MBO涉及转轨经济中产权变革引起的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社会的公平、效率与正义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这几年管理层收购(MBO)成为了社会的热点,争论之激烈,观点对立之尖锐,实属罕见,说明MBO在中国是否普遍适用是存在着问题的,有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探讨。 1.论文对发达国家实施MBO的一般理论依据进行反思,在肯定这些理论依据一定合理性的同时,指出了其存在的局限性。通过对实施MBO的理论依据的分析与实施MBO的后果是造就“两权合一”的古典式企业的局限性分析,以认清MBO的本质及其作用、价值、理论与实践的局限性。 2.论文试图构建关于MBO在我国是否适用的理论分析框架。 通过研究现代企业组织制度演进的一般逻辑、“两权分离”的现代股份制公司的代理成本与代理收益比较,论证管理层收购(MBO)无法动摇现代股份公司制度。 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演进入手,分析了不触及国有产权变革的“国有资产股份化”两权分离改革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现代股份公司的“两权分离”。不能像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由于国有资产股份化“两权分离”改革在中国的遇到了严重阻力、存在着困境和问题,就认为中国国企改革应进行“两权合一”的改革,实际上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两权分离”。而将两种不同性质的“两权分离”混为一谈的学者的观点,正是那些主张在中国应该使MBO成为中国企业产权改革的主流形式的逻辑起点。 通过对中国国有、乡镇集体中小企业股份合作制的建立到经营者持大股的“二次改制”的制度变迁的路径自然推演的分析,利用对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制社会调查与国资委的最新统计数据,阐明经营者持大股和管理层收购(MBO)对国有、乡镇集
田谧[2]2008年在《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管理层收购(MBO)这种新型的杠杆融资方式,在国外被普遍使用并且得到广泛认可。而在我国,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式,却遇到了法律法规、操作方式等方面的种种问题。我国的管理层收购能否真正提升企业的绩效,能否起到长期激励的效应,管理层收购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些都成为了目前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关注的焦点。本文参考了大量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之后,将MBO的动因归结为:对其持肯定态度的财富创造论和对其持否定态度的财富转移论。通过对国内外实施MBO的公司的特点对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出了我国管理层收购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证方面,本文选取了2000——2005年间实施MBO的49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从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现金能力、费用比率六个方面选取20个财务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财务指标分析法、相关的统计方法对企业实施MBO的效率在[-1,+2]时间窗内进行实证分析,建立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前后的绩效综合评价模型。通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分析及趋势比较,研究了管理层收购对目标公司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是:我国MBO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较低,企业绩效在MBO期间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MBO并没有为企业创造财富,反而使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恶化。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出发,对我国管理层收购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强化市场约束,完善现有的法规监管体系;严格审查收购主体资格;合理选择实施MBO的目标企业;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规范融资行为与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上市公司MBO活动中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等,并且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刘界磊[3]2004年在《上市公司MBO实践分析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企业制度是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为特征的,而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激励管理层去实现企业价值,尽可能的降低代理成本,一直是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焦点。国外的实践表明,管理层持有公司一定的股份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绩效。国内一些实施MBO的先行者的实践也表明,管理层一旦在其经营的企业持有控制权的股份,必然会更加勤勉尽职,其投资决策的谨慎性和经营才能的发挥程度将是未控股前所不能相比的。2003年12月15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以及此前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持股变动披露管理办法》中,对管理者收购的方法、资金来源、信息披露以及监管都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措施。这预示着酝酿了多年的管理层收购,终于在政策层面上有了一些突破。从实践中可以看出,实施MBO可以解决中国资本市场目前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首先是产权问题,MBO的实质是用增量来改造存量,以“赎买”来量化产权,既避免了国有资产(集体资产)流失和分割存量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也是企业有了真正的所有者;其次是委托代理问题,MBO消除了长期困扰中国企业的成本费用最大化等种种机会主义行为,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益;更重要的一点是企业风险分担问题,MBO一般伴随着大规模的融资,一旦失败,经理人员就要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甚至有可能赔进其全部个人财产,并失去现有的职位,这种激励安排会使经理人员尽力去改进公司的盈利并增强竞争力,被收购企业的运行素质无疑会有很大的提高。MBO作为一种金融技术创新与产权制度变革,在整合企业资源、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方面都有着重大意义。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而言,MBO的出现与不断发展将具有更深远的影响和特定的意义。应该说,尽管目前一些企业包括一些上市公司对管理层收购活动进行了
代培[4]2008年在《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管理层收购(MBO)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换及其他产权交易手段购买本公司全部或部分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MBO在激励“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国有资产战略调整和国企改革的背景下,MBO传入我国,并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目前MBO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种法规制度并不完善,出现了收购价格不合理、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因此,2003年3月,MBO被紧急叫停。然而我国MBO具有哪些特点,出现了哪些问题和障碍,是否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本文试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MBO现状进行分析。本文首先研究了MBO的基础理论,并对国内外MBO理论进行了综述。其次,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MBO的可行性、在我国发展的特点以及各种运作模式,并指出了当前我国MBO存在的问题。接着对我国实施了MBO的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实施MBO前后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各项财务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考察MBO是否提高了企业效率。并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角度,建立回归模型考察它们之间是否具有正相关性。最后,根据我国MBO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实证的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对我国MBO的发展前景做了一下展望,希望随着制度环境的不断完善,MBO能步入正轨,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牛敏[5]2006年在《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财富效应与财富转移效应研究》文中提出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 MBO),是指公司管理层通过购买该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份来获得公司控制权的行为。MBO是杠杆收购的一种,起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一种重要的重组方式,在欧美等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90年代,MBO出现于中国国有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改制过程中,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000年以后,MBO同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的建立等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联系起来,受到了来自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管理层收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展开,并同时在上市公司出现,管理层收购逐渐走到了的聚光灯下。至2004年底,已有35家公司公开披露了MBO的情况,还有为数众多的上市公司在为MBO的实施做积极的筹备。2004年下半年有学者公开批评有关企业实施MBO,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规模流失。这引发了一场国企产权改革的大讨论。理论界的争论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视,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MBO进行规范,并叫停了上市公司的MBO。中西方MBO发展的起因和历程各不相同,但在有关MBO的理论争论上却有相似之处。国外关于MBO的争论可以分为价值创造论和财富转移论两派,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各自的理论进行了论证。在中国,MBO的赞成者用现代公司治理理论、代理成本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理论来分析解释在目前中国实施MBO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进而提高公司绩效,创造更多的财富;MBO的反对者从操作层面的条件、法律的阻滞、资本市场不成熟的角度出发,认为在目前的中国实施MBO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相关利益人利益受损害的局面。争论都围绕着MBO的财富效应和财富转移效应进行。那么,中国上市公司的MBO实际效应如何?实施MBO后,是
杨华雄[6]2008年在《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MBO作为国有资本退出、明晰企业产权、降低代理成本及股权激励的杠杆产权变革方式近年来在国内发展很快,然而,国内上市公司MBO实践中却经常出现股权转让价格大幅低于每股净资产,引发了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及争论,而且国内企业MBO后经营绩效究竟有没有得到显着提升?上市公司MBO与分红、增发及配股之间存在那些关系特征?MBO对二级市场流通股股价的走势有无影响?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并作出了回答。本文包括5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简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管理层收购概述,本部分包括管理层收购涵义及特征介绍,MBO产生及发展的推动因素,MBO的内生优势,及介绍MBO实践操作中的参与方、收购方式及操作步骤。第叁部分为我国上市公司MBO的实证分析,这是重点部分,包括如下内容:我国上市公司MBO的现状、实施MBO的特殊意义、实践中MBO模式介绍、从已完成管理层收购的50多家上市样本公司中归纳我国上市公司MBO的共同特点、中西方MBO的差异对比及并选取7家MBO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财务指标、股利分红、增发、配股及股价走势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对MBO国有资产的流失及定价进行简要的探讨,指出了我国上市公司MBO股权收购的特殊性,如何理解国有资产流失与定价的关系,提出如何才能避免国有资产在股权转让过程中流失的建议。第五部分为全文的总结。本文研究指出:在本文所选取的样本内,实证研究证明国内上市公司MBO后的经营绩效较MBO前没有显着的提升,但MBO作为我国国有资产退出及产权明晰的重要产权变革方式有重大而特殊的意义;国内上市公司MBO后同样具有杠杆收购的高债务特征,出现资产负债率较MBO前大幅升高且流动比率普遍较MBO前下滑的现象,所有者权益占总资产的比重较MBO前大幅降低;样本公司MBO前后均有较高的股利支付率及以此相应的较为充溢的经营现金流,在MBO后的一定时间内倾向于采用高派现的股利分红政策;MBO对上市公司二级市场流通股股价的走势没有明显的影响。
万宏伟[7]2005年在《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层收购研究》文中认为公司在完成管理层收购后,公司的治理结构因产权结构的变革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个公司实施MBO,公司内部控制权会由分散走向集中,监督机制会由外部监督变为内部监督,由股权监督变为债权监督和管理层自我监督,激励机制由薪酬激励变为控制权和股权激励,管理层由代理人变为股东。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企业的企业家选择、公司控制权的分配、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机制等几个重要的方面。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对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文章一共分七章,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回顾。归纳而言,有关MBO的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MBO可以提高效率(Jensen,1989);一种观点则把MBO看作是一次财富再分配(Reich,1989;Lowenstein,1985)。本章给出了对MBO进行分析的理论方法。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行为学的方法。 第二章,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本章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并评价公司管理层收购在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特别是在确定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缓解因管理层控制而产生的代理问题。本章首先考察管理层收购活动与公司治理结构改善之间的理论关系;随后回顾有关管理层收购对公司治理结构影响的实证结果;本章最后对这些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结论进行简要评述。 第叁章,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控制权转移。在本章中,作者首先对公司控制权理论进行了介绍,简单分析了公司控制权的定义、公司控制权配置的方式、公司产权与控制权的关系、及控制权配置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管理层收购对中国国有企业公司控制权配置的影响。 第四章,管理层收购与企业家选择。作为一种公司行为,管理层收购同样会对企业的企业家问题产生影响。本文认为,管理层收购能够在叁方面改善企业的企业家问题:首先,管理层收购能够让有企业家才能的人成为企业家;其次,管理层收购能够激发管理层的企业家精神;最后,管理层收购还能够真正实现企业家的价值。 第五章,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激励约束机制。概括而言,有关公司激励约束机制研究的理论主要有现代企业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管理学理论等。而公司激励约束机制的方式丰要有报酬方式、控制权方式、声誉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等。而管理层收购能够通过降低代理成本、增加金融激励、强化公司控制权市场以及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来有助于公司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
程果[8]2007年在《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对公司业绩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管理层收购(MBO)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它伴随着欧美国家金融市场的创新之风诞生并迅速成长起来,成为过去二十年来西方国家在公司结构和法人治理方面深刻变革和巨大变化的一股潮流。MBO作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杠杆收购的一种成熟方式,在强化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管理层激励等方面被寄予了无限的厚望。中国的MBO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现在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资产重组和资源重新配置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解决MBO遇到的障碍,探索更适合我国国情、我国资本市场具体环境的MBO模式是目前市场关注的焦点。因此,对管理层收购进行系统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系统阐述MBO的定义、理论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以1996年~2004年之间实施MBO的我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结合SPSS统计软件和相关性分析、会计指标分析以及因子分析技术,对MBO实施过程的绩效表现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进而探讨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①阐述了MBO的定义、模式等内容,归纳了有关MBO现象的基本理论;介绍了国内外MBO的实践进展情况,并对中外MBO实践差异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②上市公司MBO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本文采用了上市MBO公司41个有效样本前后7年的有效数据,从两个角度予以考察,相应的分为独立的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采用会计指标分析法从赢利能力、经营能力、成长能力和偿债能力四个方面对上市公司实施MBO的前后整体财务绩效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T检验方法来验证分析结果;第二部分引入因子分析法对MBO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综合评分比较来进行实证研究,同时采用T检验和Z检验来验证实证结果。研究发现,样本公司实施MBO前后的经营绩效并没有显着变化。因此本文认为:短期内管理层收购没有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③针对实证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如做好MBO后的企业整合、改革开放MBO融资渠道、完善MBO信息披露机制、加强MBO制度监管、采用合理方式对MBO目标进行定价等措施,保障和推动上市公司早日实现经营体制的改革和经营效率的提升,促进MBO的发展。
黄元元[9]2010年在《基于效率与公平的管理层收购模型研究与运作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管理层收购(MBO)曾在证券市场发达的西方国家风靡一时,MBO在中国近10年才开始试行并逐步兴起。MBO的实行,意味着出于激励的视角,“管理要素”被作为一种资源价值得以承认。西方管理层收购中产权是明晰的,通行原则是“自由买卖,公平交易”,即“过程公正”。但中国MBO在具体实施中,伴随控制权的转移并不一定带来期望中绩效的提升,而且受到了诸如国有资产流失、分配不公等各方的争议。因此,中国转型期管理层收购具有其特殊性,需要从更全面的视角加以分析。本文首先基于效率视角,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在总结国内外关于管理层收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委托-代理理论、企业家精神说、产权改革理论和契约理论等作为MBO的理论基础。随后针对管理层收购是否带来业绩提升的争议,本文构建了基于契约理论,关系专有性人力资本投资情形下的管理层收购产权配置模型,并选取12个财务指标作为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衡量标准,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了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综合得分函数,实证检验了MBO事件发生前一年、当年、后一年和后二年的业绩变化。其次,本文利用模型研究,在委托-代理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风险厌恶和公平偏好因素,研究激励因素、风险厌恶和公平偏好叁者对管理层收购的影响,把客观存在的“公平偏好”引入管理层收购契约设计框架,重点设计了基于公平偏好的最优管理层持股契约模型。再次,本文在效率与公平偏好分析的基础上,规范论证了管理层、所有者及政府、职工等MBO相关者之间在管理层收购中的冲突与协调。最后,本文根据中国国情,综合考虑效率与公平的因素,提出管理层倒序收购、管理层出资收购、管理层引资收购及相关配套的运作设计,并安排实施运作的相关步骤。本文主要创新在于以效率与公平偏好为主要切入点,通过对中国MBO企业MBO前后的业绩进行显着性检验,发现公司绩效并没有因为MBO而有明显的改善,否定了完全基于激励因素对中国管理层收购效率提升的积极影响——这说明在中国,管理层收购的动机不仅仅是激励因素,公平偏好也是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管理层的风险厌恶倾向导致其减低股权收购比例,激励因素倾向于使管理层增加持股比例,而公平偏好使得管理层持股比例在1/2左右。管理层收购相关利益者行为分析中,当公平偏好居首选目标时,应考虑中央政府和职工的利益;当效率优先时,应考虑战略投资者和管理层的利益;当风险偏好为成为主要因素时,应着重控制地方政府和管理层的行为。本文在理论模型基础上提出管理层收购的实务运作设计,这既是本文研究的关键点之一,也对管理层收购效率的提升和各方对公平的诉求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黄克强[10]2004年在《我国管理层收购(MBO)中的融资及其衍生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管理层收购(MBO)作为近期资本市场的一个热点,已引起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MBO作为杠杆收购的一种形式,融资体制建设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政策和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尚未建立,MBO中的融资问题变得异常突出。因此及时研究我国MBO中的融资问题,对推动MBO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有关MBO研究回顾的基础上,首先研究了金融创新方式在我国MBO融资中的运用,重点分析了MBO信托、MBO基金的运用,并结合案例进行了讨论;接下来研究MBO融资收购后的偿还问题,偿还是融资活动的延续,也是整个融资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以已经实施MBO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1999年至2003年的分红数据与所有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证实MBO融资收购后是否存在高分红倾向;最后用会计研究方法研究高分红股利政策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从而探求因融资问题引发的高分红股利政策,进而影响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 信托方式和MBO基金方式可以有效解决我国MBO中的融资问题。2、 MBO融资收购后存在着明显的高分红倾向。3、 MBO对公司业绩有影响,但不显着。通过对上述研究结论的分析,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供有关决策者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研究[D]. 张立勇. 复旦大学. 2004
[2].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绩效研究[D]. 田谧. 西北大学. 2008
[3]. 上市公司MBO实践分析与实证研究[D]. 刘界磊. 吉林大学. 2004
[4].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D]. 代培. 同济大学. 2008
[5].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财富效应与财富转移效应研究[D]. 牛敏. 西南财经大学. 2006
[6].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实证研究[D]. 杨华雄. 复旦大学. 2008
[7]. 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层收购研究[D]. 万宏伟. 复旦大学. 2005
[8].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对公司业绩影响的研究[D]. 程果. 重庆大学. 2007
[9]. 基于效率与公平的管理层收购模型研究与运作设计[D]. 黄元元. 中国矿业大学. 2010
[10]. 我国管理层收购(MBO)中的融资及其衍生问题研究[D]. 黄克强. 浙江大学. 2004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管理层收购论文;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论文; 上市公司收购论文; 融资公司论文; 企业经营绩效论文; 激励模式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经营业绩论文; 杠杆收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