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创新实践的专利组合理论体系研究_申请专利论文

基于中国创新实践的专利组合理论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合论文,中国论文,理论体系论文,专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06-09-18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053(2007)03-0546-05

在经济全球化加快的背景下,世界进入新的竞争时代。知识产权正成为世界各国和企业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主要手段和工具,发达国家正从科技立国向知识产权立国演变[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研究结果表明,全世界最新的发明创造的信息90%以上首先通过专利文献反映出来,因此在研究开发中,注意运用专利文献,发挥专利制度的作用,不仅能提高研究的起点,而且能节约40%的科研开发费用和60%的研究开发时间。专利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法律性或者技术性方面,更应成为企业决策者制定战略时考虑的关键内容[2-4]。

专利组合(patent portfolio)的主要目的是根据企业所拥有专利的使用率与潜在价值,配合专利分析来寻找核心技术,并以核心技术为中心,建构特定核心技术领域的专利组合,使竞争对手无法利用专利回避(design around)进入市场[5]。专利组合的创建和应用不仅最大效应发挥专利作用,并且能为企业决策提供一套科学合理的可视化工具,使企业在决定专利R&D的投资战略、技术转移和商业化能够依据科学指标进行动态监测[6]。专利组合不仅凸现了企业开展专利战略管理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为专利竞争的差异化战略设计提供巨大空间和丰富的理论源泉。

1 专利组合理论研究现状

早期的专利竞争战略多关注单项专利的竞争,围绕基本专利申请、产品输出国专利申请等等开展研究[7-9]。Kortum等实证研究发现美国企业每年申请专利的数量在急剧增加,但每年用于研发的资金并没有随之增加。换言之,单位研究投入带来的专利产出,即专利申请强度(patent intensity)在不断提高[10]。对此现象,Kortum等提出了3项重要假设:友好法庭(friendly court)假设、规制吸引力(regulatory capture)假设、非相关的管理改进(unrelated managerial improvements),经过总量数据的实证分析很有力地支持了第三个假设“非相关的管理改进”,为此,Kortum将专利申请强度提高的原因主要归结为研发效率的提高[11]。

Bronwyn(2001)在美国以高科技典型产业——半导体的主要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用企业数据来重新考察专利申请强度提高问题。通过与该领域主要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者和总经理的访谈,并对1975-1995年间美国半导体企业申请专利的行为进行的定量分析,Bronwyn在“规制吸引力”假设方面取得了与Kortum一致的结论,并且证实了这一时期管理得到了显著的改进。不过他认为,专利产出率的提高并不是因为企业研发管理得到了改进,而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结果[12]。

Bronwyn分析认为在当今技术竞争加剧、企业严重依赖其创新活动的产业环境里,企业虽然仍出于某些传统动机(如获得时间、制造和设计能力上的领先优势,收回研发投资等),但更多是从战略的高度来考虑专利问题:构建更大的、自己拥有的、法律赋予的排他权组合来降低外部专利拥有者可能构筑的“障碍”,增加交易砝码,以更优惠的条件来获得外部技术。这种战略反应的结果是,企业间的竞争从单项专利竞争升级到“专利组合竞争”。在此基础上,Wagner(2004)进一步系统提出了专利组合理论。他认为,以单项专利为主导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新的专利世界中整体(专利组合)的价值将远远大于局部(单项专利)价值之和,不断扩张的专利申请活动正是企业普遍实施专利组合战略的必然结果。

技术管理中R&D资源的投资问题是专利组合竞争理论的根源。有效运用有限研发资源在研发项目上,在竞争上会产生更深远且能持久的优势[13] [14]。Holger Ernst提出传统的投资组合方法往往“基于决策者的主观评估,因为缺乏必要的信息而导致无法监测竞争对手而导致竞争失败,而且方法是静态的,无法用于分析技术发展的动态趋向”[15] [16]。他提出了专利组合模型(patent portfolio model),通过建立能够衡量专利潜在价值的一系列定性和定量指标,客观、科学地对专利技术领域进行技术分析和技术组合,从而辅助组织监测竞争对手的相对专利地位和认识技术领域本身的相对发展优势,为企业战略性的R&D投资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

David J.Teece、Peter Grindley(2000)等专利组合学者研究了专利授权与交叉授权间的相互组合,并认为通过专利组合模型可以帮助进行内外研发选择的判断;Kevin Rivette则于2000年确定了专利组合要素,并将公司内外部资源和专利战略紧密联系起来;Patrick Thomas(2001)对于专利指标和股票市场表现之间的关系研究,他认为技术在专利组合中的反映出来的技术表现和公司的经济表现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6]。

在专利组合分析方法上,Ernst提出的专利组合二维构架模型中,横坐标衡量相对专利定位,源自于专利申请数量除以公司最活跃的竞争者的专利申请数量;纵坐标为每个技术领域的吸引力由专利申请的成长率评估[16]。纵坐标的值被在个别技术领域提出专利申请的所有公司影响,技术领域的规模反映公司所有专利于技术领域的散布程度,这代表公司的研发组合中每个技术的重要程度。Ernst提出有公司层面专利组合分析和技术领域层面专利组合分析,Francis Narin(2003)提出另有专利发明人的组合分析,即识别和评估专利发明者实际所处的位置);以及专利、市场一体化组合分析,即将专利组合与市场组合分析结合起来,利用波士顿矩阵图“市场份额/增长矩阵”进行分析[17] [18]。

2 基于我国创新实践的专利组合理论分析框架

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虽然一再强调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但是绝大多数企业考虑到专利技术R&D投入大、时间长以及国家产权保护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确实有待健全,但就企业自身发展而言,面对日益激烈市场竞争,亟需找到保护研发成果、提高研发绩效、提升竞争优势、创造利润的出路。

专利组合的重点在如何运用相关的专利组合工具来将企业的知识或专利转换成具有商业价值的活动[19]。从短期的角度来看其重点在于如何有效的降低专利成本并做好专利的内部管理,而长期的观点则是如何建构出好的智力资本以作为公司策略决策时的参考依据。

本文提出将专利组合理论纳入技术创新理论体系,构建了基于我国创新实践的“专利组合管理-研发规划决策-自主创新能力”理论分析框架(见图1),利于我国企业最大效应发挥专利作用。作为自主创新主体或技术领先者,企业必须不断投入资源以获取特殊技术与技能以获得持续的竞争力[20]。研究研发规划决策的目的之一,就是对有限研发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专利组合对此能够提供理性的决策帮助。运用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专利组合是如何实现资源配置的功能,即专利组合安排或专利组合结构直接形成资源配置状况,或使资源配置状况改变影响资源配置调节的作用研究。

图1 基于我国企业创新实践的专利组合理论分析框架

3 “全面专利组合管理”的专利竞争战略体系

专利组合管理基于“专利的产出管理”以及“专利的运用管理”思路。“专利的产出管理”侧重于专利的产生,指运用公司内外部资源,比如人力、财力、技术等,来产生专利[21]。“专利的运用管理”侧重于专利的价值化,一是企业对自己的专利加以保护,防止他人侵害;二是企业充分运用自己的专利,一旦产生专利纠纷,可与他人进行交互授权谈判;再则企业也可运用有偿转让专利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等战略手段,获取利益。目前,我国企业在创新实践中往往容易走入专利战略的一个误区:只专注专利产出而忽视运用,专利虽多仍无太大的价值,在研发快速的产业中,尤其要注重专利价值化的问题。

从专利组合制度层面和专利组合流程管理层面,我们构建了“全面专利组合管理”体系(见图2)。“全面专利组合管理”的专利竞争战略分别从政策面和运作面对专利组合管理进行研究,兼顾“专利的产出管理”和“专利的运用管理”。一方面,运用公司内外部资源来产生专利;另一方面,正确运用自己的专利,注重专利价值化的问题。

图2 全面专利组合管理体系

专利组合机制构建。企业内部是否建立专利组合机制将直接影响公司的专利竞争战略的实施效果。企业专利组合机制可由4个方面组成:(1)设立专利组合组织,选择合适的人员知识结构;(2)制订相关的政策制度;(3)设立专利组合管理的专项资金,并完善财务制度;(4)对员工进行专利组合知识的培训。仅就人员培训而言,如果能在技术研发以及产品营销时,提供员工必要的专利组合知识,将大幅缩短研发时间、减少成本,增强创新能力。可见,在企业中设立专利组合专职机构或组织,构建适合企业文化的专利组合机制,并培养专利组合分析的专职人员,是全面专利组合管理的前提与基础。这里尤其值得强调的一点,企业有必要在专利组合机构之外能够设立专门的监督组织,包括对政策兑现的评估,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制度和计划的贯彻和实施。

专利组合流程管理。专利组合流程主要包括专利知识库的建立、专利分析、专利组合分析、专利动态监控4个阶段。通过专利的对内分析、对外监控,可规划出基于企业资源优势的专利组合。(1)专利知识库的建立。针对企业拥有的专利技术,进行该行业相关专利技术的分析与整理;或者针对企业将要进入行业的技术专利进行详尽分析,构建企业专门的核心技术知识库。(2)专利分析。利用各种分析工具,例如专利地图,将检索到的专利信息,经过整理、加工、综合和归纳,得出最新专利信息,并应用专业知识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到可利用的水平、动态、发展趋势等专利情报[22] [23]。使决策高层可经由简单易懂的图表,掌握最新专利分析结果,为企业制定经营战略、专利战略、技术开发目标等服务。(3)专利组合分析。据Ernst和Francis Narin的研究,分别有公司层面专利组合分析、技术领域层面专利组合分析、专利发明人的组合分析和专利、市场一体化组合分析四种分析方法,其最终目的是能够据此进行专利战略决策。例如通过组合分析寻找企业自身拥有的核心技术,进而以核心技术为中心与外围技术进行配对,以建构特定核心技术领域的专利组合。(4)专利动态监控。专利动态监控基于专利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通过监控行业技术发展轨道或者竞争对手专利发展的趋势,及时掌握技术发展的动向并实时做出反应。

4 建立与产业、国家专利战略相结合的中国企业专利组合策略

专利组合的核心和目的是提供一套科学合理的战略分析和决策机制,帮助企业有效实施专利R&D的开发战略,全面提高战略性专利技术管理。将环境的因素引入到实施策略,既要考虑企业自身的资源状况(包括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人员等),又要与产业、国家专利战略相结合,以此研究适合中国企业的专利组合策略规律。因此需从两个层次展开策略探讨:(1)内核层。企业基于内部的资源(包括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人力、资金等)来指定适合的专利战略,包括专利的开发,以及专利价值化的实现。(2)外部层。将环境的因素引入到实施策略,与产业、国家专利战略相结合,以提出适合中国企业的专利组合策略。

5 结语

基于中国创新实践的专利组合理论体系的研究,其出发点是将专利组合理论纳入技术创新理论体系,来帮助我国企业最大效应发挥专利作用,并且能为企业决策提供一套科学合理的可视化工具,使企业在决定专利R&D的投资战略、技术转移和商业化能够依据科学指标进行动态监测。督促企业在追求专利“量”的同时也应注重“质”的问题,对于当前我国倡导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强国的知识产权战略,都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

标签:;  ;  ;  ;  ;  ;  ;  ;  ;  

基于中国创新实践的专利组合理论体系研究_申请专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