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转专业与就业公平性探析论文

高校招生、转专业与就业公平性探析论文

高校招生、转专业与就业公平性探析

蔡志强

(天津商业大学 经济学院,天津 300134)

[摘 要] 人们关注高等教育公平性问题由来已久,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并未使得高等教育公平性问题发生根本性改变。本文从高等教育目的、高考入学人才选拔模式、高校转专业限制和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对比分析中外高等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并提出改革我国高考入学选拔模式、转专业限制等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性的举措。

[关键词] 高等教育目的;高考入学人才选拔模式;转专业限制;就业;公平性

1999年高考扩招,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但这种转变不仅是毛入学率的提高,而且包括我国在高等教育观念与功能、入学与选拔方式、学校类型与规模、教学管理方式与质量标准、教学内容与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质量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正在摆脱追赶型和被动型大众教育模式,向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和主动性模式转变[1]。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平等化效应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而显著提高[2],但另一项研究显示,大多数国家在扩大教育规模时,拉大了优势阶层和非优势阶层在教育机会均等化方面的差距 (Shavit 和 Blossfeld,1993)[3]。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投资人力资本和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关键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4]” 同时,接受教育是公民基本权利,推进和谐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教育的公平性。所谓教育公平,体现在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方面,即入学机会平等、教育条件均衡和升学或就业机会均等。从推进高等教育公平性视角看,即使我国的高考选拔方式普遍被认为是当前环境下最公平的选拔方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高考选拔方式在降低我国高等教育不公平性程度上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基于此,本文从高等教育目的、人才选拔方式和培养过程中转专业和大学生就业等角度,对比分析中外高等教育公平性问题,探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方向,以提高人才需求的满足程度和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性,更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中外高等教育目的及实践的差异性

十九大报告提出“立德树人、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德”是根本灵魂,“才”是重点目标,因材施教,有教无类[5]。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人使其成为社会性的人。但是,我国近似完美的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较为普遍采取填鸭式教育方式的实践相矛盾,注重知识而欠缺创新性思维训练,导致培养的人才偏向于只具有固定僵化的学科知识,而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性问题之所在。

纳入标准:(1)任何关于多孔钽金属加强块重建Paprosky II、III型髋臼骨缺损并发症的临床试验,统计不同并发症的发生例数,分类明确;(2)接受多孔钽金属加强块重建Paprosky II、III型髋臼骨缺损治疗的受试人群,包含17例以上的随访患者,经过伦理委员会鉴定同意及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研究者。

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目标主要有三个: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例如:美国高等教育的目的体现在大学文化中,作为美国大学文化“消费者”的大学生们认为,美国大学的教育目的主要在于为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提供准备,使大学生成为负责任的公民。美国大学生注重实践,个人训练和实践活动贯穿于大学学习生活之中,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相应的工作岗位,真正是为个人职业生涯做准备,这一点也更多地体现在美国高考选拔模式上,当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其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4.吃粗 就是经常吃一些未经过精细加工制成的各种天然食品,如粗米、粗盐、红薯、蜂蜜和各种蔬菜、水果等,因为这些粗食物尚未经过精细加工,其所含的各种营养物质比经过精细加工的食物高很多,对身体有益,而吃得过细、过精,反而会使人体摄入的营养成分失调,可导致疾病。可见,人吃食物一定要粗细搭配,不能因细粮好吃而忘了吃粗粮。

二、中外高考入学人才选拔模式及公平性对比分析

为体现社会公平性、人的社会价值实现和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应该从招生、教育管理、课程设置、专业选择、就业制度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改革。

澳大利亚各州处理公共事务的独立性较强,在大学招生考式模式上主要分成三类:第一类,包括首都堪培拉、布里斯班等地区,其大学招生百分之百来自于平时的综合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平时考试、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等,学生只要好好把握每一天,就把握了未来。第二类,包括悉尼、墨尔本、阿得雷德等地区,大学招生50%来自于平时的高中成绩、50%来自于中学十二年级的各州会考成绩。学生既要重视平时成绩又要重视会考成绩,才能最终进入理想的大学。第三类,西澳大利亚课程委员会 “大学录取考试”(TEE)相当于中国的高考,其成绩可以作为申请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其他世界各国大学的考评依据,但西澳大利亚州比较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从10-12年级分别选修未来大学所倾向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将来的大学生涯做准备,并在TEE考试科目及分数上体现出来,其成绩成为高中生是否能获得大学学习资格的多元化评估体系的一部分[9]

从就业因素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就业状况明显好于我国。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2009年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仅为4.3%[12],同样, 2010年6月,美国20~34岁的硕士学位持有人的失业率仅仅为4.2%[13]。澳大利亚2010年的官方失业率为5%,而大学生的就业率一般在97%以上,西澳大利亚就业状况更好,其矿产、建筑、装修、会计、统计等就业热门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几乎达100%[14]。麦可斯公司发布的《就业蓝皮书: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7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软件工程专业才为96.7 %[15〗。由此可见,单从就业率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率远高于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率。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其高等教育采取 “宽进严出”策略,中学毕业生45%-65%可以进入大学学习,但四年制大学的毕业率却只达到约57.3%,其中男生的毕业率为54.2%左右,女生的毕业率为60%左右,美国高校尽管毛入学率很高,但毕业率并不高[10]。在入学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大学生可以转专业,但条件各有不同。美国有的学校允许相近学科的学生转专业,而另一些具有较大自由度的大学,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兴趣任意转专业。澳洲大学转专业的限制不比美国限制程度高,只要提出充足的理由和符合相关专业背景,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成功转专业。我国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从1978年的1.4%提高到2016年的42.7%,而大学生毕业率却高达95%以上,可谓“严进宽出”[11]。这是我国与西方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在差别,我国是高考选择的高质量,西方各国是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另外,我国高校普遍不允许学生转专业,只照顾个别学习优秀学生的转专业学习,或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允许相近专业的学生进行辅修,进而异化为就业优势专业变相商业化运作的选择模式。这与国外发达国家基于个人兴趣的、培养个人职业生涯的专业选择或转专业有着本质的不同。

从实践来看,近期我国高考试点合并本科批次,“分数优先、尊重志愿” 的录取原则仍然是分数至上,尊重志愿排在其次,分数仍然是中国高考选择的准则,因为“分数”具有最好的客观性标准。这只适合于培养专才,一定程度上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却不能实现我国普遍的、公平性的融入社会而实现自我价值的高等教育目的,即我国以分数优先的高考选拔模式与高等教育目的的不完全相容,造成高等教育起点的公平性存在问题。要使高考从目前的单一标准下的考试功能转向为评价教育、评价考试、评价考生的服务功能,大力推动高考改革是必然的,也为高校选拔和培养人才服务,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

在高考录取的公平性和大学生就业差异所体现的公平性上,国外发达国家远远高于我国目前的水平,我国高等教育仅仅迈出了从精英化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第一步,真正体现社会公平的高等教育改革才刚刚开始。

三、中外大学转专业的限制和大学生就业率差异及公平性对比分析

国外高考选拔模式,以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例,不但充分体现了其高等教育目的,也很大程度上体现教育的公平性。美国高等教育的招生入学考试简称为“SAT”,它是由美国教育考试机构 (ETS)组织进行的所谓“ 学术水平测验考试 ”,也是高中生进入美国大学的标准入学考试[6]。美国大学把SAT成绩作为提供大学教育机会的一个主要参考依据, SAT考试成绩对学生是否被大学录取及所获得奖学金的金额影响非常大,但学生能否获取读四年制大学的资格并不只取决于一个SAT分数,此外,通过面试问题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个人发展潜力、创新能力及各种活动中体现出的人格魅力在美国大学录取时更具参考价值[7]。例如,获得“英特尔奖”或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及其他一些较高层次的学科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在美国大学招生时相当受欢迎[8]。另外,学生的社会责任心、领导才能等方面的特质和人格魅力及在舞蹈、戏剧、音乐等方面的卓越天赋等,都是美国大学录取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的一部分,更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含义。

因此,与高考选拔模式差异、高等教育目标及实践性差异相对应的是结果的差异性,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工作收入差异。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西方发达国家现代经济特征决定其失业率和就业率的显性特征,而我国二元经济特征使得我国失业率和就业率的部分隐性特征。无论如何,我国高等教育的起点与过程的差异性仍是大学生就业结果的差异及其公平性的最大影响因素。

高考入学人才选拔模式就是中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也是评价其公平性的客观依据。从入学机会平等性来看,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之政府教育投入的差异性,导致高等教育入学人才选拔以分数优先,附以省际之间的指标差异化配置,看似公平其实更加不公平。省内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异导致教育投入的差异,大城市优质学片学区房的更高房价体现的就是优质教育资源外化为经济实力之争,体现的是高考入学人才选拔“分数优先”指挥棒在上游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路阶梯式的竞争路径依赖性,没有好的幼儿园,就没有好的小学,也就没有好的中学,最后基本就与重点大学无缘了。为给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省际之间的高考移民和省内向大城市迁移和购买学区房成了首选。各级政府投资的差异性并没有使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趋向于更为公平,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反而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性,其结果是城市的中小学教育的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地区,发达地区中小学的教育水平也明显高于落后地区。同时,省际之间的重点大学的指标配置明显偏向于直辖市和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省份之间的高考压力差异明显,进入大学的公平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省际之间的指标配置和以分数为选拔指标的高考人才选拔模式是以表象教育公平性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公平。我国文化传统上的人情社会给高考自主招生的客观评价带来挑战,高考加分导致的学生一窝蜂似地舍本逐末地参加各种加分比赛和兴趣班的乱象,导致高考加分政策的基本取消。同样,高考自主招生是否能很大程度上摒弃人情债而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成为推动高考招生多元化改革的试验的清流也有待检验。

不管美国还是澳大利亚,其高考入学人才选拔式模式,既有体现基本素质的SAT、TEE成绩或平时的中学学业成绩的综合评价标准,又有结合个人爱好和兴趣为主的职业发展方向的入学考查的主观评价模式,为人的价值实现和职业培养奠定基础,更好体现了接受高等教育资格的公平性。欧美等发达国家更注重事实而不讲人情关系的对事不对人的客观评价,使得其分数以外的主管评判的客观性显示出国外高考招生更加公平性的一面。

宝清县农业用水井3 631眼,均为浅水井;工业用水井75眼,其中浅水井57眼,深水井 18眼;城镇生活用水井30眼,其中深水井19眼,浅水井11眼;农村生活饮用水井295眼,其中深水井194眼,浅水井101眼。浅水井井深50~70 m,取水层位为第四系孔隙水;深水井井深70~150 m,取水层位为第三系和白垩系孔隙裂隙水。2001—2010年供水量见图1,各业用水量见图2。可以看出,地下水主要供水层位为第四系浅层水,农业灌溉用水为主要用水。

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及启示

高考入学人才选拔是获得高等教育资格和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前提,同高等教育本身一样重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等教育起点上的公平性。

(一)从一考定终身过渡到综合考评制度,应该是高等教育招生、考评机制和职能的一种进步

借鉴美国、澳大利亚大学录取模式,综合考评学生的学业知识结构、个人科研素质、人格魅力和团队精神品质等,通过互联网大数据采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成绩,通过科学的权重设定来测评学生是否能获取大学的录取资格。同时,这些指标的衡量,不能成为社会组织团体新的生财之路,或趋之若鹜的利润增长发动机,应该成为一种社会内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

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与社会实用型人才选拔的角度来看,选拔的目的是选择出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能够胜任不同专业岗位、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我国经济转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指一个“能读书”的人,更多地是指一个“会应用知识进行创新”的人,即能够将所学到的东西举一反三,具有创新的意识。我国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以贯之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一点点地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抹杀掉了。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革我国传统的教育思维系统模式。

(二)从传统的教育考试模式到柔性化的多层面人才选拔及培养模式的过渡,需要社会大氛围下社会诚信力的培育和社会就业分配制度的配套改革

以分数作为择优标准基本能够体现社会公平性,而综合考评模式的柔性化人才选拔模式却带有很多人为的操作空间。没有社会诚信力的培育和社会就业与分配制度的配套改革,单纯地推进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只能碰得头破血流,事倍功半。

美国、欧洲、澳洲蓝领工人的薪酬比白领员工的薪酬并不低,而我国则恰恰相反,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大国企就业拥挤,恰恰是我们的资源垄断和分配方式方面出了问题,不改革这些问题,就业问题和分配方式难以改变,教育改革和高考模式改革也难以取得成功。

因此,在高等教育选拔和培养模式上,改革的方向应是多渠道评价、选拔制度相结合,结合更为客观和灵活的转专业制度,高考分数与各项专长相结合,替代现有的依靠分数决定一切的选拔机制,形成结合兴趣爱好和专家、导师指导下的转专业制度,不能因为高校内部利益分配问题而影响到学生兴趣目标和人才培养的转专业。为避免高考加分乱象重演和高校自主招生人情问题,应该以培育高校的公正评价机制和信誉机制为前提,营造良好的社会公信力,为高等教育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建立创造良好的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人体概念域的部分特点被投射到目标域中,依据的是两个概念域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因此我们根据相似性在认知中的作用(黄碧蓉,2013)将人体隐喻分为三种类型:形貌相似隐喻、位置相似隐喻以及功能相似隐喻。虽然这些分类在依据上不同,但人体词语义转移的隐喻机制是类似的。

为了提升集成模型的差异化,Boosting算法是一个逐步递进的方法,每一个分类器都是前一个的通过调整样本权重的改进模型。

[参考文献]

[1] 李立国.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转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2):17-27.

[2] 张兆曙,陈奇.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平等化——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数据的实证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3,(2):173-196,245.

[3] Shavit Y,Blossfeld H P.Persistent inequality:changing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irteen countries[M].Boulder:Westview Press,1993.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R/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7-10-27.

[5] 靳诺.立德树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7,(18):8-12.

[6] Atkinson R.Standardized tests and access to American universities[R/OL].Washington DC: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http://www.rca.ucsd.edu/comments/satspch.html,2009-11-18.

[7] Kirst M,Venezia A.From high school to college:improving opportunities for success in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R/OL].San Francisco:Jossey-Bass,https://web.stanford.edu/group/bridgeproject/From%20High%20School%20to%20 College.pdf?,2004.

[8] Atkinson R C.Reflections on a century of college admissions tests[R/OL].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10.3102/0013189X09351981,2009-12-01.

[9] Forster P A,Mueller U.Graphics calculator usage in the West Australian tertiary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calculus [R/OL].New Orleans: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443423.pdf,2000-4-24.

[10] 夏纪梅.美国高等教育的印象和思考:宽进严出与玩命学习[R/OL].搜狐网http://goabroad.sohu.com/20101014/n275635503.shtml,2010-10-13

[11] 2016年教育事业统计公报发布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7%[EB/OL].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n1/2017/0710/c367001-29395416.html,2017-07-10

[12] 老任.美国大学生就业难 政府机构成热门[EB/OL].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GB/9347255.html,2009-05-22.

[13] 美国各类经济指标总览[EB/OL].http://www.afinance.cn/mg/mgjj/201007/279131_1.html,2010-07-03

[14] Labour force,Australia [EB/OL].http://www.abs.gov.au/ausstats/abs%40.nsf/mf/6202.0,2018-03-19

[15] 麦可斯. 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Fairness of Enrollment, Change of Majors and Employ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I Zhi-qiang

(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300134, China)

Abstract: There is widespread focus on the fairness issue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a long time.However, with the coming of the era of m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issue of fairness of higher education hasn' t been changed essentially.In this regard, the article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fairness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higher education purpose, the selection mode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s, the restriction of the change of majors and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ccordingly puts forwards the measures of reforming the selection mode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s and the restriction of the change of majors to improve the fairnes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purpose; selection mode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s; restriction of the change of majors; employment; fairness

[收稿日期] 2018-10-27

[作者简介] 蔡志强(1968-),男,河北安新人,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从事产业经济和高等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871( 2019) 02-0072-04

[责任编辑:高平亮]

标签:;  ;  ;  ;  ;  ;  

高校招生、转专业与就业公平性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