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田水利有效供给机制研究论文_潘晶晶

我国农田水利有效供给机制研究论文_潘晶晶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近年来,关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供给机制存在的问题日趋明显,现在农田水利主要归基层管理,基层财政经常出现困难,导致农村水利工程商投资力度不够,现在农田水利工程规模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本研究将深度探析下农田水利有效供给机制。

关键词:农田水利;有效供给机制;重要保障

农田水利是农村最重要的基础措施之一,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设备滞后、管理不善、效益低下等问题,这将会限制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农田水利有效供给机制,以保证其能发挥正常的效益。

1简单分析下我国农田水利供给机制现状

1.1农田水利供给缺乏政府的资金支持

根据国外的农田水利供给机制来看,都是政府通过直接投资或现金补贴的方式来建立有效地供给机制,但是我国的农村水利工程缺乏大量的资金,这就让水利部门无法进一步加强管理力度。虽然国家等相关单位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政策,拉动了社会各界向农田水利的投资。但是,政府并不占据供给的主体地位,而农民是我国人口的大群体,仍然无法满足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需求。经调查统计,现在各地区的农村水利工程由各基层水利部门所管辖,基层主要将资金投入了水利工程和防洪保安工程,更本无法满足维护农村水利工程的费用。而县级财政也存在困难。部分县份长期仍处于贫困状态,对水利工程的资金需求无法完全满足。根据公共物品的相关理论,农田水利设施的正外部经济性比较明显,私人产品性质不太明显,因此,政府应该给予资金的支持。

1.2未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维护水利工程意识淡薄

现在农田水利工程属于公共设施,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现在农民的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只顾着自己家去灌溉田地等,使用完后直接离去,而没有主动地去维护下设备,有些设备是需要经常维护的。可是现在的农民只是存在自私的念头:自己用的时候设备还能用,没发生异常状况,那就万事大吉。除此,农民在好堤乱垦乱种、在行洪河道设置渔网现象屡禁不止,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粗放,有的灌区支架以下用水混乱,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政府如果能够鼓励农民去承包灌溉水利工程,并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那么就能够激发农民维护水利工程的意识,提高参与水利工程的激情。

1.3农田水利工程不受重视,供给机制出现漏洞

政府一直在完善供给机制,但却忽略了水利工程的后期管理工作。水利工程本身质量较差,后期却不能够受到妥善的管理养护和维修。有很多设备已经陈旧、老化,甚至受到严重地腐蚀,这些将直接导致工程效益逐步下降。久而久之,效率越来越低。这不仅仅影响生产能力,而且造成极度的水资源的浪费。再者,政府盲目地兴建大量小型水利工程,却没有在管理经费上提供保障。所以没有固定的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养护和维修。现在的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资金大致分成两部分:国家投入一部分款项、农民义务投工投劳来施工建设。这样就无法定位谁为主要投资者,所以工程出现问题,导致无人问津的局面。

1.4严重短缺比较直接进行市场交易的渠道

我国现如今现拥有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系统中,能够进行市场化改造的水利主要都包括水库和堰塘以及泵站等一系列水利设施,同时这些基础设施也是对农民所使用的农业用水的基本供应源,他们会受到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及自然和地形等一系列的环境因素来决定的。从我国实行家庭式的联产承包个人责任制之后,因为农田采用分配到户的原因,造成了耕地被零碎的进行分割,这样农户所需求的水资源就必须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水利设施,有的时候甚至还需要经过其他种植农户的农田上,这样才能达到需要用水的终端。这是这样没有可以直接进行交易的渠道,就导致在进行供水的整个过程中,所处上游的农田将会得到相对于下游更加多的外部经济性,相比之下下游的农田灌溉成本投入更加的高昂,这样就会直接造成增加市场的交易成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完善农田水利有效供给机制应采取的对策

2.1建立公平的农民意愿表达机制

自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都是采取“自上而下”的供给模式,这不符合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这也浪费了国家的投资资金。因为基层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没有将资金投入到农田水利工程上,只是投入到了政绩考核要求的项目,这就是原有的经济模式带来的弊端。为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公平的农民意愿表达机制,将农民的实际需求作为项目与资金确定的主要依据,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定时地向农民公开项目的实施情况,受到广大的农民的监督与参与,并且鼓励农民对其中不合理地地方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可以高效地满足当地农民需求。另外,我国农村分布的范围相当广泛,经济发展失衡,需要国家考察各农村的经济情况,然后再合理地分配支农资金的比例,从而实现建立农田水利工程有效供给机制的目标。

2.2建立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

建立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应确定好政府投资的主体地位,刚才上文已经说到,农田水利设施属于公共设施,因此需要确定政府投资的主导地位,并且在政府相关政策的鼓励下,基层需要加大农田水利工程的投资力度,并且积极地考虑其他融资渠道,对于私人承包与经营农田水利工程的行为,应采取相关监督与鼓励的方式,来保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从而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营效率;其次,应构建多个融资渠道,也就是说在政府渠道之外,还应有其他的分支融资渠道。比如农民的整体机子、农村富人的公益捐赠等,据相关的调查统计,很多农民通过向当地信用社贷款来进行筹资。随着农村金融的发展,我国应出台优惠的贷款利率的政策,来给予一定的支持;最后,采取多种的投资手段,政府除了采取单一的财政资金支出手段外,还应通过财政补助的方式来进行奖励,但应建立相关的有效监督体制,防止出现公用资金私自挪用的现象,危害到农民的利益。

2.3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建立激励制度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立激励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投入的资金能够正常使用,现在国内相关工程的建设资金使用并不透明化,导致农民不了解资金的具体去向,导致有投资意向的农户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农田水利工程中。因此,实现资金信息透明化是当务之急,然后利用农民的力量来实现对资金的有效监督。随着农业经济成本逐渐地提高,农民的收入越来越低,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财政补贴力度,如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对参与投资农田水利工程的农民给予水利补助,这样可以提高农民投资水利工程的热情。另外,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也有着很大的差异,需要充分地了解农民的意愿与经济状况,来估算农民的投资能力,政府也应该通过实际地考擦来确定不同地区的筹资金额,对于特别贫困的地区,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资金应全部由政府承担。

2.4农田水利设施系统加强进行改造

要在现有农田水利系统的基础上,加强对各类渠道、塘堰、水沟的修理,以减少水资源的流失;同时还要明确供水单位、各村级组织、农户在沟渠维修上的责任,建立由供水单位负责干渠、由村级组织负责支渠、毛渠,由农户负责水沟的维修制度。为了避免农户为农田水利的利益争执,还要在土地规划的过程中,采取耕地置换的方法,使农田尽量集中,并尽可能修建更多的沟渠,减少交易的中间渠道。

结语

总而言之,农田水利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只有不断地完善农田水利工程的有效供给机制,才能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效运营,从而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我国农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广深,侯石安.中外农田水利建设补贴政策比较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4).

[2]张琰,叶文辉,杨小明,沈青.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的研究——以云南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1(5).

论文作者:潘晶晶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4

标签:;  ;  ;  ;  ;  ;  ;  ;  

我国农田水利有效供给机制研究论文_潘晶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