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诊断肝脏病变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_肖兴丽

螺旋CT诊断肝脏病变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_肖兴丽

肖兴丽

(大庆油田总医院黑龙江大庆163001)

【摘要】目的:探讨CT诊断肝脏病变的临床特点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经病理或其他检查证实的20例肝脏疾病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结果:20例肝脏病变中:肝硬化7例,脂肪肝8例,肝脓肿5例。结论:C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成像质量佳,能清楚显示肝密度改变及肝脏病变的特征,是临床诊断肝脏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关键词】CT;肝脏病变;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7-0123-02

引言

肝脏疾病种类很多,临床常见的有肝硬化、脂肪肝、肝脓肿、肝脏血管瘤等。不同的肝脏疾病CT表现不同,CT检查病变显示良好,不仅能发现肝脏早期病变,还能观察病变部位内部特征,对肝脏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较高,是临床诊断脏疾病不可或缺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20例肝脏疾病患者,男15例,女5例。年龄18~73岁,平均年龄41.4岁。一部分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胀、消化不良、消瘦、乏力、贫血、黄疸、低热等症状;一部分患者可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体重下降、乏力、腹胀、肝区不适或隐痛;少数患者肝区疼痛,为持续性隐痛,伴发高热。

1.2方法

采用64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所有患者先行CT平扫,随后行增强扫描。扫描结束后将图像传至后台进行多种后期分析和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经病理或其他检查证实的20例肝脏病变中:肝硬化7例,肝硬化早期仅见脾轻一中度增大,中期见肝实质密度减低且不甚均匀,晚期见全肝萎缩,肝边缘凹凸不平,部分正常肝段形态消失,肝裂增宽,肝门增宽;脂肪肝8例,全肝密度降低,平扫显示肝的密度普遍降低,比脾的密度低,或见肝叶或肝段局部密度降低,呈大小不等的片状低密度影;肝脓肿5例,平扫见肝脓肿呈网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病灶,中央为脓腔,密度均匀或不均匀,CT值高于水而低于肝,脓腔周围可见密度低于肝而高于脓腔的环形脓肿壁。

3.讨论

肝硬化是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临床症状与肝硬化进展程度有关,常见病因有肝炎和酗酒。一般认为肝炎后肝硬化,多为大结节型。酒精中毒所致肝硬化多为小结节型。由于肝硬化导致门静脉压力增高,从而引起脾大及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等改变。

肝硬化的CT表现取决于肝硬化的程度。肝硬化早期肝脏形态与大小、密度及边缘可在正常范围,或仅见脾轻一中度增大。中期肝硬化可出现肝体积轻度增大或轻度缩小,肝轻度变形,肝实质密度减低且不甚均匀,脾体积增大。晚期肝硬化表现为全肝萎缩,肝密度由于脂肪变性、纤维化引起呈弥漫性或不均匀的密度降低,较大而多发的再生结节表现为散在的略高密度结节。CT增强扫描可见再生结节有强化而显示更明显。肝边缘凹凸不平,部分正常肝段形态消失,肝裂增宽,肝门增宽,胆囊常因此而外移。脾增大、门静脉扩张常合并腹水。由于肝硬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所谓肝硬化早期、中期、晚期是相对的,因此,CT表现也多种多样。

脂肪肝是由过量的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而引起。常见病因有肥胖、糖尿病、肝硬化、酗酒等,好发于肥胖和酗酒的成年人。

因脂肪蓄积范围和程度不同,可呈弥漫性或局灶性,以弥漫性者多见。弥漫性脂肪浸润表现全肝密度降低,平扫显示肝的密度普遍降低,比脾的密度低,如果肝/脾CT值之比<0.85,则可诊断为脂肪肝。局灶性脂肪浸润则表现肝叶或肝段局部密度降低,呈大小不等的片状低密度影。由于肝的密度降低,衬托之下肝内血管密度相对高而清楚显示。但走行、排列、大小、分支正常,可以排除占位性病变[1]。有时局限性脂肪浸润,可形成2~3cm的网形低密度灶,易与肝细胞癌或转移癌相混淆。增强扫描在低密度病灶周围无强化环,边缘仍不清楚,有时见血管进入其中,与肿瘤不同。不能鉴别时,应随访观察。脂肪肝经积极治疗可以逆转,数日至l个月可见缩小或消失,而肿瘤则相反。

肝脓肿多见于中青年,以男性居多。急性肝脓肿临床上起病急,发展快,主要症状为肝区疼痛,为持续性隐痛,伴发热,且多为高热。体检可能触及肝大、肝区叩击痛或触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部分患者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病程较长,多见于老年患者。

肝脓肿CT平扫显示肝脓肿呈网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病灶,中央为脓腔,密度均匀或不均匀,CT值高于水而低于肝。有时可见脓肿内小气泡、液液面或气液面。脓腔周围可见密度低于肝而高于脓腔的环形脓肿壁。急性期可出现环状水肿带,边缘模糊[2]。多个细小的脓肿可相互聚集在一起并融合成簇状或花瓣状,形成所谓的簇形征或花瓣征,在CT上多表现为多房性或蜂窝状低密度区,一般具有较为清楚的边界。CT增强脓肿壁呈环形明显强化,而脓腔无强化,出现所谓的环征。若病灶边界模糊,周围无环状强化,提示病变处于较急性阶段。若低密度脓腔由强化壁环绕,其外围又有一圈低密度带,呈双靶征,此低密度带的病理基础是炎症周围水肿。增强扫描无论是病灶边缘还是其中的分隔均有明显的强化。环征和脓肿内的小气泡为肝脓肿的特征性表现。

总之,螺旋CT图像是断层图像,解剖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清楚;密度分辨力高,病变显示良好,对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均较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是临床诊断肝脏病变的有效手段[3]。

【参考文献】

[1]林彬,陶杨,王东宁.脂肪肝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J].中外医学研究,2014,17:64-65.

[2]杨靖,买合苏提·买合木提.增强CT与Gd-EOB-DTPA增强MRI对体检发现的肝脏病变特征对比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23:102-104.

[3]杨蓓.脂肪肝CT定量诊断的临床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4,13,03.

论文作者:肖兴丽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

标签:;  ;  ;  ;  ;  ;  ;  ;  

螺旋CT诊断肝脏病变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_肖兴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