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热“真空集热管”--关于工业、大学、科研相结合振兴国有企业的思考(上)_热管论文

如何加热“真空集热管”--关于工业、大学、科研相结合振兴国有企业的思考(上)_热管论文

“真空集热管”是怎样发热的——产学研联合振兴国企的思考(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空集论文,产学研论文,是怎样论文,国企论文,热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真是一只神奇的管子:在零下20度的寒风中,用它吸纳阳光,不到两个小时冷水变为沸水,在云南高原使用,一个多小时水温足可以煺鸡毛。一只管子的使用寿命为15年,15年中采集、释放的太阳能相当于1吨煤的能量。

管子产自清华大学太阳能电子厂——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和北京玻璃仪器厂联姻后诞生的新厂。

这种貌似四十瓦日光灯而名为“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的小精灵,以其神奇的集热效果和巨大的节能效益,被高速、大面积铺向市场:从云贵高原到青藏高原,从广大农村到大中城市。在山东、苏北地区,“集热管”已在农村地区广泛使用,它作为新型能源解决了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洗澡、用热水问题。在深圳,由于“集热管”在印染行业的使用,使这一行业节约煤、油等常规能源70%。在日本北海道,“集热管”在寒带蔬菜大棚示范使用,同样节能70%。高科技显示出巨大魔力。

去年8月8日,清华大学与“北玻”联合运作的“热管”二期工程投产,今年产量可望达到300万只,——等于生产了一座寿命期内可节煤三百万吨的中型煤矿,销售收入可达1亿元。“北玻”与清华的高新科技合作,成功实现了高科技产品的产业化。目前,“集热管”不仅称霸国内市场,还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这一领域,我们的“集热管”的质量、产量和生产线水平,居世界第一位。

集热管是怎样热起来的呢?

一方掌握了高新成果,另一方,把科技做为企业长存的生命线,清华和“北玻”联合之前,各自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

1978年,一位美籍华人带了一根管子到中国,在全国很多地方展示管子的神奇功效,目的是想在中国找合作伙伴开工厂。

当美籍华人背来的这种管子摆到清华大学电子系实验室时,教授们感到很兴奋。兴奋点之一是太阳能的利用研究一直是他们关注的课题,做了长期的基础研究。有国际最先进的产品参照,无疑提高了进一步研究的起点。其次专家们发现,热管的核心技术是真空镀膜技术,基础技术是真空的获得和保持。而在电子系,有一批精通此道、具有世界水平的专家。

搞中国自己的集热管,清华的研究从此起步。第二年,他们制成了中国第一只太阳能真空集热管。到八十年代中期的近六年中,他们的成果层层推进,镀膜技术从化学镀膜到磁控溅射镀膜;从单一膜到九层膜,一步步使镀膜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到90年代初,当清华研制的装备了世界顶尖技术的热管,拿到欧洲最权威的研究机构做实验时,瞬时效率截距竟高达94%,令西方专家不知所措,惊呼道:“这样的数据将使世界集热器市场一片混乱。”后来的事实果然如此。

在清华的教授专家们忙于科技攻关的时期,北京玻璃仪器厂也在进行“第二次革命”。在“一五”时期,“北玻”引进了全套的原东德的设备和生产线,生产高温耐热硼硅玻璃。“第一次革命”的技术基础,不仅使他们长期雄居国内同行业霸主地位,而且成为亚洲最大的技术玻璃厂。

从1980年开始的“第二次革命”,中心内容是企业全方位的技术进步和更新,目的不是摆脱落后,而是为了向国际最先进的水平靠拢。“革命”的力度和规模是空前的,方式也是大胆独特的:他们从日本引进了关键的软件技术,这在当时引进生产线流行的年代,花钱买技术在全国绝无仅有,而且风险很大。而他们却认为,用软技术与现有的硬装备结合,事半功倍,钱花得最划算。同时,可以通过消化技术练内功、带队伍,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素质。

从引进技术切入,结合大规模的工艺、设备自我改造,“北玻”的整体生产技术水平又提高了一大步,仅他们自己研制、生产玻璃制造设备的能力,不亚于一个专业中型机械厂。随后在“八五”期间,“北玻”完成了全部6座池炉、17条生产线的技术改造,设备新度系数达到了80%,仅“八五”技改投入就达1亿元。池炉中的一块砖,相当于一部轿车的价值,而厂里的办公楼却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样子。如此不惜工本的投入,得到的回报也是丰厚的:“北玻”生产的硼硅玻璃产品,技术、质量水平领先国内同行10年,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产量居世界第三位。

清华和“北玻”在联合之前,各自进行了大量“双打比赛”前的准备活动。一方争攀科研高峰,掌握了硬邦邦的高新成果;另一方,登高临远,把科技进步作为企业生机长存的生命线,扎扎实实、节衣缩食、持之以恒地以科技强身壮骨,练就了一身高超的软、硬功夫。

清华的高科技和“北玻”的大生产都以市场为坐标,最终的汇聚点走向融合厂、校联合,最终的汇聚点在哪里?

电子厂初办时,很多人持怀疑态度,最大的疑虑是这种产品有没有市场,如何打开市场。由学者们组成的企业管理层,在组织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后,做出了学者式的市场分析:能源和环保是本世纪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向太阳索取能源的集热管,顺应潮流。特别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城镇及许多能源缺乏地区,这种产品可用在取暖、供热水以及温室种植等多方面,市场前景广阔。

产品面市初,人们对这一高科技产品知之甚少,自然也没什么销路。电子厂用他们学院特色的方式,进行了不亚于科研之难的市场开拓工作:给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毕业生写信,介绍产品,寻求合作;办培训班,传授技术,对用热管生产热水器的企业无偿提供图纸和长期技术服务;组织报告团,到全国各地开展科普讲座活动。外地一家热水器厂落成,请系里的教授去剪彩。教授只提了一个条件,开业仪式把吹拉弹唱扭秧歌,改成一场科普报告会。当地人含糊,谁爱听报告呀,但又不好意思不办。出乎所有人的预料,那场讲述“红太阳光辉”的报告大获成功,礼堂过道上都站满了听众,当地多少年来没有过这场面。后来,热水器厂的产品供不应求,效益直线上升,成为当地的一颗明星。

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出色的市场营销,是热管成功走出了实验室的又一关键步骤,清华的研究者们在决定成果的命运时,始终认定了一个方向——市场。

在集热管这一产品中,“北玻”扮演了高技术载体的角色。清华曾试过很多种管子,破裂、变型、效能差,唯有“北玻”的管子能担重任,合作由此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合作内容除了厂里的老工人帮着搞玻璃管加工外,主要是为清华供应玻璃管,属于松散型合作。但是,当清华的中试规模临近年产50万只时,合作开始出现质的变化:

50万只的规模对电子厂而言无疑是登上顶峰,距成熟地进入产业化规模,只有一步之遥,但同时也是临近极限,毕竟学校不是工厂,不具备大工业生产的条件。50万只,令“北玻”为之一震,此前他们供清华的管子,只是大池炉、大生产线上的小部队,而50万只对“北玻”的大生产而言已达到了规模批量,开始适合专业化、工业化生产,可以产生规模效益。

于是,清华的高科技和“北玻”的大生产都以市场为坐标,走向融合。清华——高科技在“北玻”安家落户,成果真正转化为高科技产业。“北玻”——开始以产业规模为“集热管”配套,并实现了规模效益,同时通过引入高科技,优化了自己的产品结构,培育出一个全新的效益增长点。

以市场经济规模为指导、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使合作体更紧缩地融为一体

练好了内功,选定了坐标,找到了汇聚点,用什么方式走向联合、进而达到融合呢?

1992年,由“北玻”贷款800万元、清华以技术入股、双方各占50%股份的新清华大学太阳能电子厂投入生产。不少人对此种形式的合作感到奇怪:以技术为主入股的清华大学,在企业中的股份占到50%,国内任何厂、校合作、校方以技术入股的企业,校方都占不到这么大的股份。还有,大多合作企业的名称都是“合名”,而他们合了以后,还用清华的名字,主要投资者“北玻”似乎成了“无名英雄”。

对此,“北玻”的观点非常明确,且耐人寻味:清华的高新技术是产品的核心,人家有世界一流的而且非常成熟实用的技术,占50%股份理所应当。至于厂名,“北玻”的名气大得过清华大学?用人家的金字招牌更利于提高产品知名度、拓展国内国际市场,争虚名不如求实效。

在合作第一期工程上马时,正值原材料涨价高峰,工程预计投资800万元,最后干完了一算,只花了500万。钱怎么省下的?“北玻”的人到清华去干活,只在本厂拿工资,不拿清华的钱,清华的人到“北玻”也是一样。水热电气,用谁的谁负担,不另计费用占项目投资。能自己搞的设备绝不买,联手攻关。项目投产后效益可观,在利益分配上双方不仅大度,而且想得远,达成共识,把一期的效益再投入到二期工程上,创更大的效益。

合作,一方是学校,一方是企业,不同的行当,不同的利益部门。双方走到一起,若想心相知、情相系、共患难、同风雨,当然要有好的“嫁接”方式,才能相互融合。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合作的认识要有高水平、高境界,才能找到最利于“合”、避免“分”的办法。在集热管的合作中,双方都达到了同一认识高度:着眼大局,立足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服从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于长远利益,部门利益服从于共同利益。所以,双方才谱写出了“同心曲”。

在建立、完善合作机制上,双方的认识也非常一致:干高科技产品,办高技术企业,不仅产品要一流,机制也要全新。合作厂一开始就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经营管理机制——成立项目董事会,六名董事,清华、“北玻”各三人,“北玻”任董事长,清华任总经理,董事会掌握企业发展大方向,具体经营管理由总经理负全责。企业的100多名员工,清华、“北玻”的人只占少数,大部分是面向社会招聘来的,管理制度严格,奖罚分明。

以市场经济规模为指导、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使合作体更紧密地融为一体,为全心合力攀高峰奠定了基础。

前不久,记者在清华大学采访时得知,热管的1997年全国订货会刚刚开完,二期工程预计全年300万只的产量,已被订购一空。出口量在1995年达到创汇230万美元的基础上,今年继续看好。年产量500万只和大批量生产小康型热水器的第三期工程,在市政府及银行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全面展开。

清华、“北玻”,“阳光下的合作”取得了巨大成功。

北京,一个奠定雏型的新型太阳能光热产业,正昂首迈向新世纪。

标签:;  ;  

如何加热“真空集热管”--关于工业、大学、科研相结合振兴国有企业的思考(上)_热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