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生存方式_小康社会论文

小康社会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生存方式_小康社会论文

小康社会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存在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康社会论文,特色论文,方式论文,世纪论文,叶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总体构成

小康社会是由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来,经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充实完善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目标模式,其构成比较合理,是一个既有稳定性又有强劲发展动力的社会结构。

小康社会的构想首先是由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明确提出来的。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起点标准是“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时间是自“本世纪末”(注:即20世纪末——作者注: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4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起,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达到的总体上的小康。它在经济上的发展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7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达到这个目标的时间是30—50年,即21世纪中叶。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奋斗目标——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显然,这是一个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设想。邓小平还多次论述了我国在政治、文化方面和社会的整体发展状态方面应该达到的水平,这些与上述邓小平关于经济发展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和水平综合起来,组成了关于小康社会的基本构想。这一构想要达到的基本状态是:居民物质生活比较充足、精神生活比较丰富、人们相互关系比较和谐、环境不断改善、整体状态既比较稳定又有活力。基本状态与基本制度结合,就是邓小平构想的小康社会的基本框架。

在邓小平构想的基本框架基础上,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依据新的认识和经验,对小康社会又作了进一步的思考,提出了建设更高水平的发展比较全面比较平衡的小康(以下简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设想。这使小康社会构想日臻完善。这一设想比较集中的体现在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所作的报告中。其中,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大体勾画了我们在20年内要达到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基本状态。

按照江泽民的设想,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在现有的基础上要达到的目标是:经济方面,第一,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第二,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第三,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政治方面,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第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第三,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文化教育方面,第一,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第二,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第三,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环境方面,第一,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第二,人与自然和谐。这就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蓝图。20年之后,我们还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状态,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只是初步的。因此,20年之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在那时达到的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这个完善的过程将至少持续至基本实现现代化。

根据邓小平和江泽民的设想,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的总体构成是:经济上,比较完善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 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全民小康(人民生活殷实);政治上,比较完善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及政治协商等基本政治制度 + 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 人民对政治生活的广泛参与;文化上,比较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 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高素质的全民文化教育 + 高度的民族凝聚力。并且,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四方面相互协调。同时,它在社会阶层的构成方面以中等收入者为主体。上述这些要素决定,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将比总体上的小康更加发展、更加进步、更加繁荣;居民物质生活更加殷实,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稳定;人与环境基本协调。因而,它也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强的内在发展动力。这就是我们正在建设的将要达到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基本面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特色

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其特色在改革开放之初已露端倪,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色日渐鲜明,再经过20年左右的时间,当我们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时,特色将会更加突出。

总的说来,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既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又有同样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包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而且,它们自然融和,溶为一体,密不可分。小康社会的多种特色集中表现在制度、体制和社会发展状态两方面。其基本制度主要表现出社会主义特色,但由于这些制度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建立起来的,因而也表现出比较鲜明的中国特色。其发展状态主要表现出中国特色,但由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因而也使其发展状态明显地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在其历史上呈现的发展状态,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特色。并且,“小康”一词,虽然带有浓重的传统文化韵味,但却充满着时代的内涵。

目前,在制度、体制方面的特色主要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及政治协商等基本政治制度与社会主义的法制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与全民共享的国民教育体系。这些特色存在于小康社会的全过程,随着小康社会向更高水平的小康发展,这些制度和体制也将随之日臻完善,达到成熟。

目前,在社会发展状态或水平方面的特色主要是: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进入到一般人们所说的中期阶段;社会成员中低收入者占较大比重;人民生活就全国范围而言温饱有余,正在逐步解决共同富裕问题;人民普遍比较关注并能够相当程度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人际关系比较和谐,社会比较稳定;基本消灭了文盲,全民具有不同层次的文化素养和较高的道德修养,具有较强的民族凝聚力;部分社会成员的个性开始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生态环境正在得到改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得到高度重视等。上述这些特色是动态的,当发展到更高水平的小康之时,上述这些特色也将达到如前所述的相对比较完美的程度。

小康社会除了上述特色外,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当今时代和中国现实相结合的基础上,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合理因子的产物。

邓小平在构思中国改革开放要达到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目标时,借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小康”一词。其中,主要借用了小康的两个含义:居民生活殷实;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而抛弃了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规定的“小康”社会制度,并且,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水平方面也与传统文化中的小康完全不同。这种借用如同中国共产党人借用“大同”一词指代马克思主义者所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样的。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与中国历史上许多人推崇备至的小康社会相比较,其不同的特点正在于它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于它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体制;在于它与现代社会相伴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于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决定的人民享有的较高程度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准以及人们具有的相应的道德水准。总之,在于它的时代内涵。具体说来,其不同是:

第一,在经济基础方面,它不是以封闭的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天下为家”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自然经济为基础,而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具有广泛联系的现代化大生产为基础。第二,在政治方面,它不是以封建礼治为纲常,而是以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制度为宪政。第三,在思想文化方面,它不是以儒家文化为统帅,也不是以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观为价值取向,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第四,它也不是传统文化中与世隔绝的自我陶醉的社会,而是与世界紧密联系着的,以独特个性融入的21世纪国际大社会中的一员。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一个以与当今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基本构架,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有中国特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种体制为网络的,以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为己任的,以实现现代化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三、小康社会的自身发展及其趋势

根据目前的经验,小康社会可分为总体上的小康、更高水平的小康两个阶段。我们现在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这个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而把总体上的小康变成更高水平的小康,还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同时,如前所述,即使达到了更高水平的小康后,也同样需要一个建设的过程,以巩固和完善已达到的全面发展的小康,并向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冲刺。显然,小康社会必然要呈现出阶段性。这就是:以2000年达到的总体上的小康为起点,到全国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进入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为止的小康社会全过程,将以完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为标志而分为两个阶段前进。

在小康社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在现阶段,这个主要矛盾具体表现为: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等。同时,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解决或基本解决上述这些矛盾和问题,就是推动总体上的小康社会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显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小康社会的发展,还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因为,发展不平衡是近代以来我国长期存在的状况,是我国基本国情之一。而总体上小康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同时,不平衡发展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个鲜明的特点,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有利于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仍然要通过不平衡发展来最终消除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有条件的地方将仍然会发展得快一点,乃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当然,这样一种不平衡发展是为了消除发展的不平衡状态,最终实现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体平衡。

小康社会的发展,是有重点的。因为,我们目前达到的小康所存在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农村发展的滞后和西部地区发展的迟缓。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逐步扭转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为此,一方面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小康社会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全面发展。因为,经济是社会其它方面发展的基础,而我们现在达到的总体上的小康还是一个低水平的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刚刚超过1000美元。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此必须要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由于我们目前达到的总体上的小康还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协调,因此,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要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改善环境,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如前所述,由于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内在发展动力,因此,进入更高水平的小康阶段后,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完全能够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后,我们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将进入中等发达的国家行列,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发展不平衡状态将基本上消除,整个社会将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全面、和谐发展状态,国家将走上生产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这时,我国社会将如邓小平所说是“够格”(可称之为比较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

总之,在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将由总体上的小康发展到更高水平的小康,然后,再发展到比较富裕的社会主义阶段。

四、小康社会是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存在方式

显然,小康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变革的过程,一个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它是中国由温饱型社会主义走向比较富裕的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经的、不可逾越的一个发展阶段。因此,它也就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社会发展模式,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存在方式。

进入小康社会后,中国的基本国情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使在达到更高水平的小康阶段后,我们的基本国情也仍然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路程还很长,任务很艰巨。因此,改革开放将仍然是推动小康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无论是巩固和完善目前所达到的小康,还是将来巩固和发展那时所达到的更高水平的小康,都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的改革,直至基本实现现代化。显然,整个小康社会必然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改革开放过程,是一个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小康社会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社会发展模式。按照邓小平的设想,总体上的小康是中国进入现代化的起点,其目标就是要基本实现现代化。由于小康社会具有如前所述的优势和特色,因而它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促进整个社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优越性,因此,它是实现现代化的理想的、现实的社会发展模式,是21世纪上半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具体的存在方式。

这决定,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必经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由温饱型社会主义走向比较富裕的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邓小平在构想小康社会时,按国民生产总值和人民生活水平,把我国社会发展分为温饱、小康和富裕等几种状态,并勾勒出我国社会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的大体发展线条:由温饱而小康再到比较富裕。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第一步,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第二步,再用三五十年的时间,在经济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9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不言而喻,小康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即这个阶段是我们彻底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的阶段。我们的历史和现状决定,我们只有经过小康社会,才能发展到比较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而不能跨越这个特定的发展阶段。

并且,小康社会这个阶段也是社会主义本质逐次得到展示,社会主义优越性逐步显示、社会主义制度日愈巩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以较快速度发展和现代化的逐步实现,随着社会基本制度的日愈完善及其体制的日渐成熟,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将有较大的增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将因此而有逐步的显著的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社会政治生活也将日愈充实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社会主义只有创造了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获得充分巩固的基础。邓小平多次强调过这个基本原理,他指出:“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贫穷的基础上”。(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就增强了,社会主义制度就巩固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8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显然,小康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巩固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如前所述,由于小康社会的内在构成比较合理,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和中国特色以及时代特色,既有比较好的稳定性,又有很强的内在发展动力。因而,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促进整个社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优越性。因此,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后,前述的小康社会的基本构成将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而将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此后的中国社会将从比较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逐步向更高水平的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前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康社会将不仅是21世纪上半叶,而且也将是整个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具体的存在方式。

标签:;  ;  ;  ;  ;  ;  ;  ;  ;  

小康社会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生存方式_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