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难选择:——资产负责比例管理和贷款规模限额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限额论文,贷款论文,比例论文,资产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专业银行将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商业银行运行模式,实行资产负责比例管理是专业银行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现阶段,由于历史的原因,专业银行规模管理来控制信贷增量。虽然从概念上讲,规模管理沿袭了计划经济的管理成份,但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的阶段,专业银行实行规模管理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论上讲,资产负责比例管理和贷款规模限额管理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银行资金营运管理方法。资产负责比例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存贷比等若干相对量,而贷款规模限额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具体规模大小等绝对量,两者的内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规模管理和资产负责比例管理如何协调一致,不同含义的量怎样达到最优地统一。
一、传统的贷款规模管理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简而言之,贷款规模实际上是上级行核批给下级行的贷款限额。由于目前我国专业银行实行的是同一法人体系下的“三级管理、一级经营”方式,上级行对下级行在经营上有管理指导职责,因此,可以说贷款限额管理是上级行调控下级行贷款发放增量的主要手段之一。
传统的贷款规模管理可以概括为一种“等差数列”式管理。所谓“等差数列”就是指今年的规模是在往年规模基础上加上一个“偏离量”,“偏离量”可为正数,也可为负数,甚至为零。“等差数列”式的管理方式,虽然操作上较为简单,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其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在:
(一)规模分配的主观性与存款增量的客观性难于一致,脱节现象时常发生
上级行核定下级行的规模主要依据于历史存贷款情况和当年人行的信贷总盘子。具体分配时,上级行主要根据下级行往年存贷款占地的比重划分,其假设条件是今年的经济、金融形势同去年类似,从内涵上看这种规模分配的主观成份较多。而存款是下级行放款的“本钱”,当年存款到底能增加多少是一个未知量,存款的增长是一种离散的随机现象,与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关系极大,客观条件影响着存款的增加。于是,基于主观判断的规模分配与客观的存款增长难于达到协调一致,常常造成规模分配“或多或少”的现象,脱节情况时常发生。
(二)规模分配的超前性和资金来源的滞后性很难协调,占用汇差屡禁不止。
规模是上级行分给下级行的贷款限额,有了规模下级行就可以有“权”发放贷款。规模的下达时间常常发生在期初,它是超前性的,而贷款发放的主要筹资渠道是存款的增加,存款增长具有滞后性,如果存款上不来,那么下级行就必须另找门路而“用足”规模。由于目前专业银行筹资渠道具有单一性的特点,向上级行申请借款或占用汇差就成为一种较为简单的“筹资”方式。不难发现,凡超占汇差的行其存贷比都比较大,大多数表现为“大借差”。在“用足”上级行分配规模限额的概念下,下级行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占用联行汇差资金。
(三)规模分配的递增性和资金来源的递减性背道而驰,高成本筹资依然存在
按正常分配规律,上级行核定下级行的规模基本上能达到或超过上年水平,即规模分配具备一定的递增性,而资金来源主要还是吸收存款。在一些地区,专业银行由于同业竞争及自身管理水平所限,其当年新增存款增量不一定能够高于上年的水平,具有递减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该行仍希望达到上年的贷款水平,就必须想办法筹资。当该行向上级行借款及“占用”汇差资金等都行不通的话,为“占上”规模,下级行有时只有采取高息吸储、高成本拆借等方式,用高成本的负债来形成贷款。
总之,传统贷款规模管理方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将有助于消除这些问题。
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意义下的贷款发放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简称ALM)是一种量化管理,它是本世纪70年代后期由西方商业银行在实行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银行资金营运管理方法,其主要理论包括所谓的偿还期对称原理、目标替代原理和资产分散化原理等,其管理方法包括资金池法、期限对应法和效用等势法(也叫科学管理法)等,它通过对资产和负债之间的组合关系进行科学的及时的协调,在保证资金使用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获得尽可能多的盈利。应该说资立负债管理是一种易于接受的银行管理理论方法。
由于各国银行体系及银行发达程度的不同,各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也不相同,但基本符合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我国专业银行(主要指交通银行)自1987年开始推行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后(它主要依据于若干种量化指标的监测),在实践中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意义下的贷款发放是一种综合平衡,它主要依据于存贷款比例、若干贷款结构比例及一些流动性比例。在贷款总量控制上,从理论的角度,下级行只要符合贷款条件并在上级行核定的存贷款比例内的就可以发放贷款。目前,我国专业银行的存贷款比例是按增量考核的,它主要指贷款增量与存款增量之间的比例,人民银行核定各专业银行的存贷比为75%。因此,如果按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原则,下级行有多少存款就可以发放多少贷款,吸收的存款越多,其贷款的增量就可能越大,贷款与存款密切相关。
在贷款结构上,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同时也核定了若干种比例,主要包括用来控制贷款流向和贷款结构的比例。比如中国工商银行的贷款结构比例包括中长期贷款比例、单个贷款比例、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帐贷款比例等,借助于这些比例指标,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法完成对专业银行的资金营运行为的监控。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对于贷款发放的控制只是在数量比例作了规定,一笔贷款能否发生还有许多方面的制约。在一些重大事务上,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将极大地影响贷款的投放。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意义下的贷款发放最终目的是保证贷款“三性原则”的实现,与“三性原则”相配套,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也分别规定了若干比例指标。由于本文探讨的重点是贷款总量的控制,故而这里不再赘述。
三、限额管理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协调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意义下的贷款发放是一种“理想”行为,实际工作中大规模的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还有一定的困难,还需要一个过程。在我国目前间接调控工具还未完善的阶段,资产负责比例管理只能处于试行阶段,还需要借助于限额管理,并且限额管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存在。在限额管理下,试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一种“笼子内”的再组合,其基本的前提是不能突破“总盘子”。限额是前提,是第一性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只是一种试行推广的目标。
既然限额管理中,引入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概念,那么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内涵必须嵌入到限额管理中。传统的限额管理方法必须改进,混合着“比例”要求的限额管理需要依据新的准则,那么限额管理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如何协调呢?
(一)规模分配与存款增量挂钩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贷款总量的控制上是将贷款增量与存款增量挂钩,商业银行有多少存款就可发放多少贷款,贷款的增加是与存款的增加成正比的。然而,实际上,由于各地经济环境的差异,其存款增量必然不一样,有些地区存款增加较快,增量也很大,而有些地区则增量有限。如果“按存款论贷款”,则必然出现有些地区贷款迅速增长,而有些地区没有贷款可放的局面,因此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出发,不能完全按照存款来发放贷款。而限额管理又是一种直接手段,按季分配规模是限额管理的主要执行方法。传统的规模分配主要是根据历史资料来进行的,因此在试行资产负债比例增量大,说明当地的经济环境相对优越,而且其信贷压力也必然较大,在规模分配时,就必须予以考虑。对近期存款增量大的行,除了按历史资料的比例分配规模外,还必须加上一个附加量。附加量的多少依据当期人民银行的信贷“总盘子”和全行的规模状况而定。当然,仅仅从存款增量的数据上看还不够,还必须考虑当期的存款结构,比如分清存款增量是对公派生存款,还是储蓄存款,是活期存款还是定期存款等。
(二)规模分配与效益挂钩
从目前的情况看,专业银行由于受整个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其经营效益不是非常乐观的,特别是一些重工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如果按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有些地区早就不应该再投放贷款了,但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这样做,因为整个国家经济还没有调整到这一步。
以效益为导向,是专业银行的经营准则,但这并不是说目前专业银行完全按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去经营。现阶段,专业银行还必须以国家利益为重,对不好的地区还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需要,继续投放贷款。然而,这样做并非不讲效益,相反专业银行需要逐步加强效益观念。规模分配与效益挂钩,对于上期未完成利润或出现亏损的分行在规模分配上适当给予扣减或不予调高,并督促其收回风险贷款及各种应收款项,特别是表内应收利息,应规定其表内利息收回数,当年不应再增加表内利息,待发现该分行效益好转时,可在规模上予以一定的调整。但是,效益的取得受客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很大,有些地区即使药费的功夫再大,一时也难以收回应收利息,因此,短期内要使其效益有所改善,似乎还要做出较大的努力,可根据部分分行亏损情况的减少量,在规模上予以照顾。
(三)规模分配与汇差清算挂钩
汇差是我国专业银行的特色,它与目前国内银行的管理水平及电子化水平密切相关。在一个不短的时间内,专业银行的汇差还会存在。汇差按其方向性的不同分为两类:一是下级行欠缴上级行汇差;二是下级行上存上级行汇差。规模分配时必须考虑各分行的汇差情况。
对于某一时间段内,一直是上存汇差的分行,在规模分配时,应当适当予以倾斜,倾斜的程度应当与该行所在地区的经济运行中的暂时困难也必须予以考虑。汇差清算的同时要与系统内借款压缩汇差的行,必须扣减该系统借款成份的影响。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规定汇差清算比例,实际贷款规模分配时,可以以此比例作为汇差变化情况的度量变量,此比例将随着汇差的逐步清算而退居次要地位。但现阶段,汇差的因素还必须考虑。相对于存款和效益因素,汇差清算在总规模分配中的比重略低。
(四)规模分配同时考虑国家产业政策的需要
在目前的体制下,专业银行还需要承担国家若干产业政策的要求。据统计,中国工商银行1994年承担专项性贷款占当年总贷款增量的1/5左右。专项贷款的发放,有力地支持了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为宏观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可以肯定地说,今后一个相当的时间内,专业银行还将承担国家的宏观任务。
规模分配考虑国家产业政策的需要,虽然不是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但却是一项必须列入的因素。在每年的总盘子中,除基层在总行已分配的规模内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投放贷款外,上级行还应当留出一部分机动规模,作为与国家产业政策需要的部分配套,分配时以各分行所承担“政策性贷款任务”的比重为依据。规模分配是一种直接的手段,把规模分配与存款、效益、汇差挂钩,将有利于改善规模分配同实际贷款投放之间的差别,某些方面也可以说为专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创造一些条件。
四、信贷总量调控的未来方向
(一)限额管理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继续存在
专业银行的信贷投放最终受制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中央银行的调控工具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性工具,另一类是间接性工具。直接性工具直接作用于货币状况,它包括选择性的信用控制、总的信用控制和净信用限额三种,其中总的信用控制是指对银行部门总的信贷额加以控制,这种控制是通过限制各个银行的信贷总额来进行的,即我们所说的限额管理。而间接性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再贷款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间接性工具发生作用必须有一定的条件,其中利率自由化和利率敏感化是其较为重要的条件。
在我国目前市场还不发达的条件下,间接工具还未真正地发挥作用,或者说尽管间接工具有了一个雏形,但其真正要起作用,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中央银行对于商业银行的调控还不能按照市场的力量进行,还必须借助于直接性的工具,依靠制定贷款上限来控制,实行限额管理。另一方面,即使市场经济发达了,也不能说限额管理没有一点作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广泛使用间接调控工具的过程中,对一些商业银行仍制定贷款上限,借以控制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
(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会逐步加强
现阶段专业银行试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一种“相对量”的管理模式,真正在大多数专业银行得以实行的是对存贷比和备付金率的考核。如果完全按人民银行的要求,即对专业银行实行9种指标的考核,现在看来在技术和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原因是专业银行的电子化水平及外部经济环境的滞后性。
但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过渡,已是大势所趋。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专业银行未来资金营运的管理方向,特别是国内的一些商业银行(如交通银行)的成功经验,为专业银行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创造了条件,也同时构成了对专业银行的压力。现在各专业银行正加紧人材、设备和技术方面的准备,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方示将在专业银行中推广开来。
(三)借用间接调控工具是信贷总量调控的发展方向
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中央银行将逐步引入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间接性调控工具,通过影响专业银行的资金“头寸”,借以控制专业银行的贷款总量。
限额管理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虽然在管理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用来规范和约束专业银行的经营行为,中央银行在一个相当的时间内,还需要利用限额管理等直接手段来控制专业银行的信贷增量。处于转变过程中的专业银行,可以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作为一项推广目标,在限额管理的过程中,逐步渗入比例管理的成份,循序渐进地开展比例管理。相信未来几年,专业银行的信贷总量调控工作会有一个飞跃。
标签:银行论文; 银行资产管理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资产负债管理论文; 规模效益论文; 金融论文; 央行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