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业救亡之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道论文,中国论文,钢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12年一季度出现本世纪首次全行业亏损后,中国钢铁业就告别了“高富帅”形象。然后,就是全行业绵绵不绝、类似祥林嫂的“诉苦”大赛,“炼一吨钢挣不了一根冰棍钱”的惨状,让世人目瞪口呆。 2013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化解产能过剩政策的指导意见》,称将有效推进和化解钢铁等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未来五年将压缩8000万吨钢铁产能。加之京津冀雾霾肆虐,钢铁业又被认定为主要元凶之一,导致该行业黑云压顶。 进入今年,关于经济形势的好消息不多,作为基础产业的钢铁行业自然亦疲态尽显。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称,1月至5月国有钢铁、有色全行业仍处于亏损状态。有学者认为,这种局面若延续下去,中国钢铁行业将重蹈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的覆辙。 中国钢铁行业到底怎么了?下一步该怎么办?业界众说纷纭,各种药方纷飞。 但要准确回答这些问题,首先需对中国钢铁行业的病症进行诊断,然后才可对症下药。 数据里的钢铁变局 先看一些行业数据。 钢铁是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行业。2013年,全球粗钢产量为16.06亿吨,同比增长0.47亿吨,增幅为3.01%;成品钢材表观消费量为14.81亿吨,同比增长0.52亿吨,增幅为3.61%。其中,亚洲产量独占鳌头,2013年粗钢产量占全球比例为66.3%,中国占48.5%,而欧盟仅占10.3%,北美占7.3%,独联体占6.7%。 在消费方面,2013年中国钢材消费占全球比例高达47%,欧盟仅占9.3%,北美占8.7%,日本占4.4%,独联体占4%。 很明显,中国已是全球的钢铁生产和消费中心。 今年1月至5月,中国生铁产量3.01亿吨,粗钢产量3.45亿吨,粗钢平均日产量227万吨,相当于年产8.27亿吨的水平;实际钢材消费量2.98亿吨,同比增长2.8%。 进出口贸易方面,今年至5月底,中国累计出口钢材3394万吨,同比增长33.6%,进口钢材611.4万吨,同比增长6.4%。 有趣的是两者之价差:钢材出口平均价格为793.7美元/吨,同比下降8.1%;而平均进口价格为1247.1美元/吨,同比增长4.3%。 今年5月末,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94.27点(1994年钢材价格定基为100点),环比下降1.7点,同比下降7.56点。 与之对应,今年前五个月,中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实现利税320.07亿元,同比下降6.32%;实现利润17.54亿元,同比下降46.55%。 分月份看,1月至2月亏损28.5亿元,3月、4月和5月分别盈利5.3亿元、12.3亿元和28.4亿元。亏损企业为26户,同比减少9户,亏损面为29.55%;亏损额为89.31亿元,同比减亏3.84%;销售利润率为0.12%,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 5月末,中国大中型钢企应付账款净额为4509.77亿元,环比增加50.18亿元;应收账款净额为1210.85亿元,环比增加13.83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也发生了变化:今年1月至5月中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960亿元,同比下降7.2%,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投资1464亿元,同比下降12.8%;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496亿元,同比增长了14.5%。 数字是枯燥的,但明眼人却可从中看到行业的变化和趋势。 当前,全球经济处于深度调整阶段,世界钢铁需求增速趋缓,贸易救济措施盛行,资源民族主义有所抬头,钢企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而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市场需求增速进一步下降。 随着国内化解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的推进,钢企不仅面临着环保治理的刚性约束,环保不达标者将面临巨大挑战,或将被迫退出;而且融资愈发困难,盈利水平仍将保持低位,部分钢企经营难以为继,资金链断裂将迫使部分企业退出钢铁。 业内预计,今年全球钢材消费约15.27亿吨,同比将增长3.1%;今年中国钢材实际消费量约7.18亿吨,同比将增长3.6%。考虑进出口因素,中国全年粗钢产量将达到约8.2亿吨。 2012年,中国消费对GDP的贡献已经超过投资,2013年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超过第二产业,这说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对钢铁行业今后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从2013年中国钢材消费领域来看,建筑行业占55%,机械行业占19%,汽车行业占6.8%,能源占4.5%,造船行业占1.8%,家电占1.5%。2013年中国钢材大致的品种结构是:长材48.2%、板材42.6%、管材7%。 随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回落,必将影响钢材消费量最大的建筑行业,相应影响到钢材的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 而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和相关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对钢材品种、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的中东西部、城乡以及城市之间的差距明显,中国各方面的发展还有一定空间,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都对钢铁有巨大需求。因此,中国钢铁生产和消费还将长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看,中国钢铁行业将进入生产和消费的峰值平台区。初步预计,到2025年之前,中国钢铁产量都将维持在8亿至9亿吨的较高水平。 中国钢铁行业已经进入转型创新发展的新阶段,不再简单追求规模数量,而是更加重视环境、品种、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健康高效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钢铁产业四大积弊 当前,中国钢铁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存在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突出,环保能源制约趋紧,资金链风险不断加大,资源保障体系不健全等方面。 先说产能严重过剩。这个话题虽是老生常谈,但加上“严重”二字,则非同小可。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1年三季度起,中国钢铁产能利用率总体一直处于70%至75%的区间。 但须强调的是,中国部分钢企并非完全按照市场规律生产经营,一些企业是勉为其难在维持生产,还有些钢企是靠政府补贴维持生产。 此外,钢铁产能投产后,经过不断技术改造、操作水平提升或完善配套条件,中国实际钢铁产能已经大大超过设计产能。 综合以上因素,如果从市场化角度、实际产能角度来考虑,中国钢铁产能实际利用率可能更低。如果以85%为合理标准来衡量,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约2亿至3亿吨。 如此“严重”的产能过剩,是目前中国钢铁行业各种问题的重要根源和主要原因。 二是环保、能源制约日益趋紧。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去粗放模式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环境污染事故频频爆发,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均十分严重,目前环境压力已成中国经济发展的严重瓶颈。 钢铁行业,则是污染防治的重点。2015年,中国将实施新环保法,排放标准将大幅提高,相当一部分钢企将不能满足环保治理的新要求,需加大环保投入,生产经营成本也将进一步上升。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地区,钢企面临的环保监管将更加严格。 另外,钢铁产业能耗总量仍较快增长。“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在能源消耗总量、消耗强度等方面进一步严格要求。钢企由于能耗总量大、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将受到越来越强的约束。经过改造仍不能满足环保、能源新要求的企业,将会退出钢铁生产。 第三,钢企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大。近三年,中国重点统计的钢企销售利润率始终在3%以下,处于工业行业最差水平。 特别是2011年四季度以来,钢铁主业持续亏损。2013年重点统计钢企的资产负债率为69.4%,支出财务费用786.2亿元,远高于实现利润,其中负债率超过80%以上的企业共33家,合计产钢1.2亿吨。 今年以来,重点统计钢企的融资成本明显上升,平均资产负债率接近70%。在500万吨以上规模的企业中,除宝钢、纵横钢铁、中信泰富等少数企业外,多数企业资产负债率均超过了60%。 目前,钢企普遍面临银行抽贷、惜贷问题,资金链风险加大,少数企业已出现断裂端倪。激烈的市场竞争,将迫使资金链断裂的企业退出钢铁生产。 第四,中国钢铁行业的资源保障亟须进一步加强。中国铁矿资源禀赋差,加之高达25%的矿山税赋,国产矿成本普遍偏高,缺乏市场竞争优势,难以对钢铁产业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效保障。 中国进口铁矿石增长过快,从2001年的9157万吨狂增至2013年8.2亿吨,增长了近8倍,年均增长率达20%,这造成全球铁矿石价格暴涨。进口铁矿石价格暴涨对钢铁行业带来极大经营困难和亏损。 中国铁矿石年均进口价格从2001年的27.1美元/吨一路上扬,2011年达到历史最高的163.8美元/吨,之后有所下降。今年1月至4月,进口铁矿石均价在124美元/吨,近期铁矿石现货价则跌破90美元/吨。初步估算,由于铁矿石涨价,致使中国钢铁行业从2003年至2013年大约多支出了4500亿美元。 目前,中国海外权益矿勘探开发仍不能满足需求。中国在铁矿石价格形成方面的话语权和作用仍有待加强。2013年,中国进口权益矿量约7300万吨,只占进口量的8.9%。 中国开发的海外铁矿资源总体上成本较高,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部分项目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 重构钢铁大国策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关联度高。推进钢铁产业结构性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笔者现提出几点政策建议,以供业界探讨。 首先,加快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虽对此项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但还未制定细则和实施办法。必须加快其出台,推进落实各项具体措施。 这些具体措施重点包括:必须实事求是公布违规在建、建成项目名单,接受社会监督,严格按标准条件加快分类处理;必须建立完善钢铁行业与建筑、机械、船舶等用钢行业的协调机制,加快用钢标准规范的制修订和更新,围绕推广应用钢结构、提高建筑设计寿命和安全性等,推动钢材产品升级换代;要构建市场化淘汰落后的新模式,更新淘汰落后标准,加快淘汰不符合环保、节能要求的落后设施;要加强部门协调、综合治理,清理“一刀切”的模式和做法,建立钢企白名单和动态分类管理制度,有保有压,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采取取消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实施差别电价、水价,收缩信贷规模、提高贷款利率等措施。 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涉及利益格局调整,关系到财税、投资等体制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必须循序渐进。一方面要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重点清理整顿违规项目,加强企业生产经营规范和运营监管,在淘汰落后的同时,着力防范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要解决好就业、养老、医疗等相关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既要立足大局、着眼长远,又要考虑企业、地方的承受力,努力将社会风险降至最低。 化解过剩产能、加强环保治理,不应是打压限制钢铁产业,而是中国从钢铁大国转变为钢铁强国的必经之路。对钢企而言,则是实现飞跃的催化剂,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的抓手。 其次,严格环保执法,提高违法成本。 各级政府要严格督促企业结合环保新标准要求,进行达标评估,提出整改治理方案,明确措施和时间节点,上报环保部门和工业主管部门并向社会公示。 严格执行有关钢铁工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环保监测和通报,开展异地环保执法,对环保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从严处理。 建立钢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企业应及时公开自行监测和污染物排放相关信息,定期编写和发布企业环境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同时,政府应对钢企投资环境保护项目予以资金和政策支持,降低钢企减排成本。 再次,加快资源保障体系建设。钢企要注重风险预警和成本控制,以市场竞争力为导向,稳步推进国内外铁矿资源勘探开发,建立稳定的铁矿供应基地或供应渠道。发挥铁矿石期货市场和现货平台作用,优化铁矿石价格形成机制。构建产业化的废钢回收加工配送体系,规范管理废钢资源流向。 2013年,中国进口铁矿石8.2亿吨,今年1月至5月进口铁矿石3.8亿吨,同比增长19%,预计全年进口铁矿石将达9亿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仍将维持较高的铁矿石进口量。所以,要努力打破几大国外矿业公司垄断资源价格绝对话语权的格局,积极实施海外铁矿石、焦煤、锰矿、铬矿、镍矿等钢铁行业大量进口的资源战略,特别是加快建立长期稳定多元多渠道的海外资源基地,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第四,中国必须在钢铁领域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要加快推进建筑等行业的“营改增”。研究取消加工贸易项下进口钢材的保税(免税)政策,合理调整钢材出口退税。应规范部分地区给予钢企的土地、投资、税收等政策优惠,将生产性补贴转移到补消费升级、补产能退出上来。 应制定《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制止低价倾销行为的规定》等法律法规中有关产业损害、垄断和恶性价格竞争、价格操纵等方面的实施细则,积极应对国外贸易保护和对我国钢企不正当的反倾销。 第五,中国应加快改革创新,建立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在全球贸易环境恶化和钢铁业经营困难的形势下,必须加快改革创新,建立完善适应市场变化的高效体制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对竞争激烈的钢铁业来说是一个积极有效的发展方向,为加快国有和民营钢企的融合、调动各自积极性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改革创新,努力形成各种所有制钢企相互学习促进、融合发展的新局面,进一步搞活国企和规范民企,促进钢铁业整体平稳健康发展。 以上是五点政策建议。但就钢企自身而言,不应将希望寄托于外部环境的改善,而应该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竞争力。同时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幅度提高专业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实现主业效益全面提升,提高钢铁行业综合竞争力。标签:铁矿石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钢铁工业论文; 经济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煤炭论文; 中国钢铁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环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