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的发展是交通运输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针对交通运输低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基于DPSIR概念模型理论框架,在结合我国现阶段交通运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交通运输;低碳;DPSIR模型;指标体系
1交通运输业低碳发展的内涵
交通运输的低碳发展主要是针对交通运输运行活动中产生的碳排放这一问题提出来的,是指交通运输在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通过自身调整与优化以实现化石能源消耗的降低、碳排放量的减少以及能源的高效利用等目标的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它所注重的不是以往数量和技术上的提高,低碳发展所强调的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包括绝对减少和相对减少)。与当前存在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相比较而言,其所涉及的范围比较窄,但相关措施和工作施行起来相对比较具体。所实现的能源效率的提高以及排放量的减少等目标既体现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心,同时也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使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可见现已成为这些理论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中不容忽视的一环。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背景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的仍然呈现出上升趋势。所以交通运输的低碳发展路径选择应立足于当前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通过自身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来减缓排放量上升的趋势。这也应该是当今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的最正确的途径。所以建立评价指标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这一特点。
2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
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的重要环节,虽然不能预测交通运输未来的低碳发展方向,但可以反映当前低碳发展的成绩和不足,为以后的政策及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发展的目标与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是相一致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在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常发展的同时,转变以往“高能耗、低效率、高污染”发展模式,实现交通运输的清洁化、环保化发展。这就要求在指标设计当中要考虑到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的消费结构、人们的出行方式以及国民经济能耗强度等。
二、生态学理论
生态学理论认为人类任何活动产生的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和流动,都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组成部分。交通运输在发展中应尽量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给生态系统带来的破坏以及资源的浪费。低碳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所以指标体系中应包含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方面的评价指标。
三、系统工程理论
交通运输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简单的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改变。其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因素是紧密联系的。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大的系统。这个系统结构复杂、层次鲜明且联系紧密。交通运输则属于其中的一个子系统,所以在设定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到子系统所处于的外部环境及其内部结构,全面的分析发展的状况和目标,进而为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筛选提供依据。
四、低碳经济理论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效水平、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以实现碳排放量的降低,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自身的低碳发展要与低碳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这就要求交通运输的发展要在能源使用上低碳化、能源利用上高效化以及排放上的减量化。所以要考虑清洁能源的投入、能源结构、生产量的单位碳排放量等因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基于DPSIR模型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DPSIR模型的框架理论
DPSIR 概念模型涵盖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大要素,不仅表明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行为对资源的消耗与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表明了人类行为及其最终导致的资源环境状态对社会的反馈。其中“驱动力”(Driving Force)是指促进交通运输发展变化的潜在因素;“压力”(Pressure)是指驱动力作用下交通运输活动对环境和社会影响,如能源消耗量,人均车辆拥有量等;“状态”(State)是指在上述压力下交通运输所处的状况,如客货运周转量的碳排放强度;“影响”( Impact)是指交通运输系统所处的状态反过来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响应”(Response)过程表示社会对系统变化所采取的措施,主要促进低碳发展的相应的政策颁布和实施。
3.2 基于DPSIR模型的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因素分析
3.2.1驱动力因素分析
交通运输系统当中,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其运行的源动力。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所产生的运输需求的不同,这会对运输的结构和运输周转量产生影响。进而可以推动运输结构和运输量的发展。此外在社会发展中,随着城市化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出行距离,出行方式以及出行次数都发生了变化,这也促使交通运输业不断的向满足运输需求变化的方向发展。所以低碳运输系统中的驱动力因素分别是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化发展、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
3.2.2压力因素分析
在上述驱动力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交通运输业发展会对经济和社会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的客货运周转量和交通运输规模和供给能力上。并且现有的交通运输水平的能耗和碳排放水平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装备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低碳交通运输系统的压力影响因素应包括基础设施的规模,如路网分布,铁路营运里程等,以及运输装备水平如民用车辆,公交车的拥有量等。但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客货运的周转量影响因素,其规模大小决定了能源的使用量,进而进一步决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大小。并且也会给交通运输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
3.2.3状态因素分析
低碳交通运输系统的状态是系统内部在压力的作用下的外在表现,是驱动力和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压力和驱动力的作用下,衡量其所处在的状态应该采用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水平。所以低碳交通运输系统的状态应该用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进行衡量。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总的碳排放强度,各种运输方式的单位碳排放量等。
3.2.4影响因素分析
在上述交通运输所处于的状态下,主要是现阶段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水平会给经济和社会带来影响。在经济发展上,高能耗和高排放的车辆会造成的运输成本升高,随着油改税等政策的实施更加剧了这一趋势。另外,由于碳排放带来的环境变化,人们对低碳的认同度也在不断的升高。这些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自然环境这三方面。
3.2.5响应因素分析
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人类社会这一大系统必然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并且这些响应不仅仅只针对影响因素,而且对驱动力、压力、状态等因素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如能源的紧缺带来的燃料价格上涨,会影响到驱动力因素中的“公众出行方式选择”以及状态因素中的“车辆平均拥有量”等。进而改善和缓解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所带来的负面的外部性。
参考文献:
【1】蒋惠园,白帆.城市轨道交通低碳经济评价研究[J].经济研究.2010(09).
【2】李作敏,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2006(11).
【3】邵超峰,鞠美庭.基于DPSIR模型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0(10).
作者简介:李琳娜(1987-)女,汉族,新疆昌吉人,现工作于天水市道路运输管理局
论文作者:李琳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交通运输论文; 低碳论文; 因素论文; 运输业论文; 指标体系论文; 排放量论文; 驱动力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