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健[1]2017年在《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发展,基础设施项目的筹资难度会日益加大,因此,务必要秉承"谁投资、谁收益"来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模式进行深入地创新和改革,促进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渠道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文章阐述了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的特点,分析了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效益的特殊性,深入探讨了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创新投融资方式、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采用新型投融资方式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郑素卿[2]2007年在《我国供水产业项目投融资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供水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城市水业的市场化改革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探索中不断推进。供水产业具有自然垄断性、高资本密集度、投入的低回报性、需求的低弹性就一定程度的公益性等经济特征,使得传统的投融资方式明显严重不适应水务领域的发展。同时我国传统的行政管制下的供水企业活力不足、管网老化、效率低下、投资主体单一,使得供水产业改革势在必行。供水产业市场化改革由两大动机所推动,一是吸引资金,伴随着城市化迅速提高的巨大的投资需求,仅靠政府力量难以满足;二是提高水业运营效率,增进服务,实现供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供水产业投资市场化背景下,将项目融资方式引入供水产业投资,即是解决资金来源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供水产业运营效率的有效方式。项目投融资是一种为大型工程项目的投资筹集资金的金融手段。与传统投融资方式相比,根本特征在于“项目导向”和“有限追索'。项目融资行为建立在项目本身的现金流量基础上,并且能够根据项目的特点设计出多种多样的信用保证结构,满足项目各方参与者的不同需求,使一些在传统融资条件下可能无法取得贷款资金的项目得以开发。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供水产业的市场化背景,提出了在供水产业中进行项目投融资研究的必要性。第二章从定义供水产业的含义入手,分析了供水产业作为公共产品的特殊经济特性。而后对我国供水产业的发展和市场化改革进行了简单的论述,指出了我国供水产业项目投融资的应用的市场背景,为后面的项目投融资的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章分析了项目投融资的定义及其运用范围,同时对供水产业的各种融资方式进行分析比较,结合供水产业的经济特征和市场化改革背景,提出了在供水产业运用项目投融资方式的可行性,并对供水产业运用项目投融资意义进行了探讨。为后面提出的策略建议提供理论基础。第四章主要是对如何在供水产业中运用项目投融资进行了分析。首先介绍了项目投融资的结构,进而根据这一理论对如何在供水产业中设计项目投融资结构展开论述。首先分析了我国供水产业项目投资的主体的构成及其投资意愿;接着重点分析比较了BOT、TOT、ABS三种主要的项目融资方式在供水产业种运用;最后对项目融资种的风险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且分析了如何在供水产业中设计信用保证结构的问题。第五章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并进行了供水产业项目投融资研究的展望。
占三红[3]2012年在《武汉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基本要素。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武汉市为例,探讨其投融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短缺问题,还可以加快建设步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论文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在金融危机和武汉中部崛起战略的背景下提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阐述了基础设施项目、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的含义,介绍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三部分,研究了武汉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现状和主要融资模式,并对项目管理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第四部分,论证武汉市基础设施项目面临的投资增速趋缓、投资结构有待改善、融资渠道受限等主要挑战,从投融资决策管理水平、投融资体制机制、风险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应对分析;第五部分,提出完善武汉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现状的对策与建议。综上所述,本文在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研究基础上认为,完善武汉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必须做到:(一)要从提升行政服务体系、完善系列规章制度和规范各级平台来优化投融资环境。(二)要把握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关键程序,做好项目评估与决策、投融资策划和运营、管理与控制、监管和协调等系列工作来健全投融资管理体系。(三)积极运用和勇敢创新BT、PPP、PFI、ABS等投融资模式,加强管理和主动控制投资风险,有效拓宽和多元发展投融资渠道。(四)抓住“两型社会”机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投融资机制创新。
艾菊[4]2000年在《我国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在我国已是老生常谈,但为什么所谓“瓶颈”制约提了这么多年,仍不能得以根本解决,其原因在于资金筹集不足,而资金筹集不足又源于体制、政策和观念方面的问题。在观念上,我们始终没有突破一个认识——基础设施应由国家所有、由国家投资建设,这样一来,在政策上和体制上都相应地服务于这个观念。但实践证明,旧的体制并不能解决基础设施“瓶颈”现象,因此,我们试图转变观念,努力探索一种新的投融资机制,以彻底改变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现状。 而事实上,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也一直在对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机制进行研究,但大多数研究或者只是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源提出一些应急性的措施;或者只是就某一种投融资方式研究对基础设施项目的适用。而系统地、全方位地站在投融资机制的角度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做出理论研究的目前尚不多见,这也就促成了本文对这一问题的探索。 本文的指导思想就是转变观念,改革创新。转变观念体现在对政府和市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的重新认识;改革创新则既体现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项目,打破单一政府投资主体的格局;又体现在投融资方式的创新,以拓展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 本文运用的理论主要是西方公共物品理论,分析问题的方法是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讨论问题的角度是全局性的,文章不把某一地区的基础设施或者基础设施中的某一部类作为本文的讨论对象,而是把我国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机制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试图使文章的探讨具有某种普遍性,并力争做到文章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引论。有研究表明:在人均收入140~1120美元的发展阶段,基础设施的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将由16%提高到30%,在这个阶段基础设施有超前发展的客观必要性。我国正处于这样的发展阶段,但目前我国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现状却是令人堪忧的,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对我国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机制进行深入的研<WP=3>究。 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石。在展开研究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弄清楚基础设施的属性,这将决定它在不同体制下的提供机制。按照传统的投资理论,一般都笼而统之地将基础设施划为公共物品的范畴,认为是政府的天然投资领域。但事实上,随着技术进步或通过某种制度安排将外部经济内在化,完全可以实现基础设施产品或服务在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而且最主要的是,它具备准公共物品的特征——可拥挤性。我们有理由由此做出判断:基础设施是准公共物品,这就暗含着基础设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通过政府和市场两个途径来满足。这一点正是本文的理论依据,以此相对照,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就凸现了出来,改革的思路亦越来越清晰。 第三章是对我国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实践进行研究。(一)从投资主体上看,囿于认识上的局限,我国基础设施项目几乎是由政府单一主体包办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政府始终承担着这个责任。我们无权对政府的功过是非枉加评论,但的确我国基础设施“瓶颈”现象依然严重,在其建设实践中还存在着投资主体、建设主体和经营主体三脱节、项目运营效率低下、价格体系不合理、技术落后、损失浪费严重等问题。由政府提供基础设施是否真正能达到有效?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竞争、信息和激励的缺乏以及产权关系不明晰,必然导致这种单一投资主体的格局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瓶颈,或者至少说政府力不从心。(二)从资金来源看,我国基础设施项目资金来源的主渠道不外乎国家预算内投资、国内贷款、外资和自筹资金。伴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国家预算内投资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的满足率必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自1994年国家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后,通过贷款来筹措建设资金也面临困难;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途径是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举借外债,而大量的举借外债无疑会加重国家的偿债负担,对我国的长远发展不利;自筹资金这部分由于构成复杂,且资金管理又不完善、不健全,存在着许多不规范或不稳定的状况。为此,我们提出建议:要改变现有的建设状况,必须对我国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体制进行改革。本章的第一节就主要是对我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实践进行回顾,<WP=4>摆现状、谈问题。第二节则运用西方经济学原理对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即对政府提供的低效率进行了较深入的剖析。 第四章着重分析了我国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及创新。在第一节开篇即提出了改革的思路:既然基础设施的提供并不排斥市场,我们为什么不加以利用呢?改革的中心议题就是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应规范政府投资者的身份,明确界定政府的投资活动范围和投资方式,理顺产权关系,积极引人市场机制。紧接着文章从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来源和投融资方式两个角度对此展开了论述。资金来源方面着重考察了非政府资本中国内民间资本和外资两大块。文章的第二节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讨论了国内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项目的实质就是引入市场机制,一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
郑丹[5]2011年在《沈阳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我国农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将进一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条件和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城市生存发展、进行社会经济活动所必需的一般物质条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巨大的需求,我国各级政府对其不断拓展和完善都十分重视,政府投向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公共建筑项目的资金也逐年增加。沈阳是辽宁省省会,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点建设城市,工业门类齐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全国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改革的大背景下,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大胆创新,努力构建多元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改善融资条件,不但对沈阳市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十分必要,而且对全国的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探索作用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目的、意义以及论文的结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基础,首先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概念的界定,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并介绍了研究对象的经济特性及作用;其次介绍了基础设施投融资方面关于公共物品生产理论、基础设施可销售性理论、项目区分理论、基础设施供给理论等基础理论;最后介绍了几种目前基础设施融资的常用模式,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第三部分为沈阳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现状及问题研究,首先从基础设施融资基础、基础设施融资环境和基础设施融资规划三个方面概述了沈阳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的现状,然后提出目前沈阳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存在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项目存在巨大资金缺口;二是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结构失衡,融资渠道单一;三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尚未规范。最后通过沈阳经济区项目融资案例再次分析了现存问题及破解融资瓶颈的方式。第四部分基于以上基础理论及对沈阳基础设施融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相关措施、建议。对沈阳基础设施投融资现存问题的建议主要有:构建多元化机构体系,强化间接融资功能,充分发挥银行信贷主渠道作用,优化信贷结构,加速银企多元化发展,推进产融结合,大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满足多样化融资需求,推动沈阳经济区金融机构联合,促进区域资金优化配置;鼓励多品种金融创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强化融资方式创新,鼓励金融业务创新,鼓励融资产品创新;整合地方性政府融资平台,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打造开放型生态环境,改善企业融资条件,深化金融功能区建设,改善融资信用环境,完善风险防范机制,营造开放的金融市场环境等。
汪春序[6]2010年在《青岛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当前,青岛市正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的特殊时期。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具有参与主体多,结构复杂以及风险因素多的特点,因此做好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的风险管理工作便是重中之重。本文首先对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与过程进行了总体的介绍。然后以风险管理的流程即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监督为线索,对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风险管理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其中,风险识别部分从六个方面对风险进行了系统的分类。通过分类,可实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风险评价部分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研究了风险进行评价的方法。从而将对各种风险的认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在项目实际实施过程中对风险的管理。在对风险处理和风险监督的研究中,主要是针对风险评价的结果,对项目风险处理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同时设计了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全过程风险监督的流程。文章最后对青岛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和展望。然后指出了青岛市基础设施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针对前面的分析和研究,为青岛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风险管理提出了几条可行性的建议。
陶萍, 齐中英[7]2010年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灰色GM(1,1)预测模型》文中研究表明主要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分阶段融资需求分析入手,对投融资需求规模预测、适合的投融资渠道选择、具体投融资模式确定等研究。构建了灰色GM(1,1)环境项目融资需求预测模型;以2000~2005年环境基础设施投资总额数据资料,对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需求预测模式进行了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检验。
杨鑫[8]2017年在《高速公路项目PPP投融资模式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公共交通是我国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财政体制变革及交通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取消、2009年开始的成品油价格税费改革、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及地方政府性债务严控等因素的影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筹融资面临很大困难。交通运输业正处于关键转型期,在这种背景下,探索高速公路项目PPP投融资模式应用问题,对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减轻财政压力,开拓交通建设融资渠道有重要的现实价值。PPP模式强调公私部门的全程合作、“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各方共赢、提高效率。政府将某些专业领域的内容如项目运营交由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高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质量,优化项目投资和维护方案,降低项目生命周期成本;政府本身则更侧重规则的制定和监管,承担合作中的政策变动、经济变动、土地审批等风险。本文基于上述背景,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社会调研及案例研究法,针对高速公路项目PPP投融资模式展开研究,在阐述公共产品及投融资相关理论基础上,立足我国高速公路投融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PPP模式在我国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中应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以H高速公路项目PPP模式应用为例,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发现项目的特色和创新,推广案例的成功经验,并分析项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继而给出完善对策。本文研究后认为:在高速公路项目中引入PPP模式,在不增加政府部门财政压力的条件下,以更低的成本建设更多高速公路项目,向公众提供更高质量公共产品、服务,同时又给私人部门带来扩大市场、技术革新两大优势。基于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看PPP模式的优势,有利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加快推进交通建设需要,激活民间资本。本文以H高速公路项目为例,从H高速公路项目面临的条件着手分析PPP模式的可行性,设计H高速公路项目的PPP方案,从项目造价估算与筹集资金、项目股东构成、项目投资回报机制、项目PPP融资模式风险控制等方面,加强对H项目的全方案设计。通过对H高速公路项目PPP模式的方案设计,发现该项目方案具有政府出资人代表不参与分红、预测车流保底不兜底、征地拆迁风险合理分担兜底三大亮点,同时在这三方面也面临实施问题和不足,并结合案例方案的设计给出推广价值,需要建立健全交通PPP制度规范,引入激励约束机制,培育社会资本投资环境,加强专业化管理。
钱维[9]2003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和方式正面临全面调整。利用好各种城市资产,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积极引导各类资金投入城市建设,解决城市建设资金紧张的问题,是当前城市经营中的新问题。迫切需要突破传统的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同时积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实现城市建设投融资的新突破。 本文以经营城市理论为基础,以南京外秦淮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融资为案例,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和研究,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项目的投融资模式和投融资体制,以期为政府经营城市筹措更多的建设资金,为城市建设的持续发展积累更多的融资经验。所运用的方法对于实际工作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张耿[10]2004年在《西安市三环路项目投融资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项目区分理论为基础,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并重的研究方法,通过案例分析与比较,对西安市城市基础设施三环路项目的投融资模式进行系统地研究。论文大致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条思路展开。 首先,阐述了项目区分理论和城市基础设施及其投融资的基本概念,介绍了研究对象(三环路项目)的基本情况,对三环路项目现有投融资模式的利弊进行了分析。 其次,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一般模式从传统方式和金融创新两个角度进行了介绍。传统方式下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有股权(本)投融资模式、债权(券)投融资模式和混合投融资模式,股权(本)投融资模式即财政投入模式,债权(券)投融资模式包括信贷融入模式和市政债券模式,混合投融资模式包括“财政投入+信贷融入”模式和信托模式。基于金融创新角度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有城市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模式、BOT投融资模式、ABS投融资模式以及ADR投融资模式。 再次,对国内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方面的成功做法和有益尝试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环路项目投融资模式构想,有三环路市政债券模式、三环路产业投资基金模式、三环路BOT模式以及三环路ABS模式构想等。 最后,在对实现西安市三环路项目投融资模式构想的障碍进行分析后,提出了实现三环路项目投融资模式构想的对策建议。影响实现西安市三环路项目投融资模式构想的障碍有投融资法律障碍、投融资体制障碍和市场准入障碍,对策建议有:一、修改、完善我国现行投融资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投融资法制环境;二、改革我国现有的投融资体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创新型投融资新体制;三、积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健全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市场。 总之,西安市三环路项目投融资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模式;只有选择了最适合的投融资模式,三环路项目才有可能取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机制研究[J]. 韦健. 经济师. 2017
[2]. 我国供水产业项目投融资问题研究[D]. 郑素卿. 安徽大学. 2007
[3]. 武汉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研究[D]. 占三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12
[4]. 我国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机制研究[D]. 艾菊. 西南财经大学. 2000
[5]. 沈阳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问题研究[D]. 郑丹. 东北财经大学. 2011
[6]. 青岛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风险管理研究[D]. 汪春序. 青岛大学. 2010
[7]. 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灰色GM(1,1)预测模型[J]. 陶萍, 齐中英. 工程管理学报. 2010
[8]. 高速公路项目PPP投融资模式应用研究[D]. 杨鑫. 湖北工业大学. 2017
[9].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研究[D]. 钱维. 南京理工大学. 2003
[10]. 西安市三环路项目投融资模式研究[D]. 张耿. 西北大学. 2004
标签: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融资风险论文; 项目风险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融资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