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初中教学目标管理的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标管理论文,县级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管理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共同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社会行为。教学目标管理是为了完成教学工作目标,达到最佳功效,而按照教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特点以及与教学相关的各种因素,对教学过程各种要素的运行与配置进行科学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复杂活动过程。目标管理是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先进的管理制度,它具有提高管理功能的巨大作用。本文拟对乡镇校初中教学目标管理,结合我们的尝试谈点看法。
一、教学目标管理的内容构建
教学工作目标制定的根据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党的教育方针。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思想,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进一步改善教育内部管理,突出“教学为中心”,强化乡镇教办室和学校领导的责任,改革教学工作,提高办学效益,把竞争机制引进教学内部,促使教办室和学校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稳步提高初中教学质量,有必要制定初中教学工作目标。
我们制定的《初中教学目标考评细则》共分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实绩3大项12个子项目。其中,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研组织管理、教学制度管理4个子项;教学研究包括教研活动、教改实验、教研论文、教研信息4个子项;教学实绩包括教师获奖、学生获奖、中考成绩、初三总分赛4个子项。并且列出了具体的评估内容、考评方法和标准分,为考评人员比较公正、客观地打分提供了依据。
二、教学目标管理的理论原则
1.坚持方向性原则。《细则》的制定必须端正教育思想,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克服过去只抓升学,忽视对劳动后备军的培养,只抓高中,忽视初中的现象。促使学校面向全体学生,由单纯为升学而办教育转到既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又向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的轨道上来。我们制定的《细则》对各学校教学目标工作的评估并不是以“升学”“尖子”为唯一的考核目标,而是综合了教学管理、教育研究、教学质量三方面近30个条款进行考评,特别是初中教学全员、全程考核,更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教学目标管理的方向性。
2.突出教学性原则。“以教学为主”是学校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只有遵循它,教学工作才会有起色。第一,从领导重视教学看,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学是教育最强的手段,一个学校领导人如果不紧紧抓住这一手段,那么他就丧失了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手段。我们在《细则》中明确规定助理和校长要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克服教学工作依赖于副手抓,保证一把手重视教学,在时间、空间、内容上确保校长落实以教学为主,做到研究工作,重点研究教学;深入课堂,具体了解教学;合理分工,认真抓好教学;带好教师,热心指导教学;钻研业务,努力精通教学。第二,从《细则》的内容看,各项条款都是围绕教学工作展开的,做到一切围绕教学,一切服务于教学,突出教学的中心位置。教学工作要讲究科学性,只有科学的规范和要求,必要的章法和制度,才能保证教学工作井然有序。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就是要使教学上规矩,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研究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是教学不断取得生命力的源泉,也是教学上质量的关键,教必须研,研是为了更好的教。第三,从教学质量在《细则》中的比重看,三个部分教学质量所占比重最大,因为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
3.体现激励性。教学目标管理的特点决定我们无论采取何种手段和方法对管理对象进行考评,都必须重视管理单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采用激励措施,形成激励机制。首先是分层次激励。教学目标管理对象的多层次性,也就带来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对于这样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必须采用分层管理的方法。《细则》对中心初中、公办初中、乡镇初中等不同层次的学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同一类学校不同起点的也提出了不同要求,特别是“看起点、比进步、促提高”的全程考核(简称W值评估),更是激励各校掀起你追我赶的教学热潮,不同类型、不同起点的学校只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懈努力,勤奋工作,都能做出成就,也同样受到同行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这样同一层次之间以及不同层次之间的比较使教学目标管理构成一个既能围绕共同目标充分显示组合效益,同时又能激发各个群体和个体积极性及实际效能的管理体系。其次是专项激励。当今世界,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任何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教学工作也不例外。为此,必须向科研要质量,必须学习理论,研究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因此,《细则》对教改试验,发表论文,师生获奖等专项都给予激励,使广大教师积极学习教学理论,总结教学经验,在实践中提高运用教育理论的水平。
4.注重实效性。任何正确决策都必须来源于实际,依据实际,贴切实际,注重实际效果。《细则》既体现简明扼要,又注重切实可行,一切从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从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教学积极性出发,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重复劳动,乡镇校领导赞成这种考评机制,认为这是真正的公平竞争,能够充分调动学校内部教学活力,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教学潜能。
三、教学目标管理的实施手段
有决策必须要有落实,要落实必须要有相应的手段。教学目标管理必须在传统管理的基础上渗透现代管理意识,才能保证目标倍绩高效地完成。
1.指令性的行政手段。教学目标管理的特点就是目标明确,而要达到和实现这一目标,在某些环节上如目标中的教学过程管理、教研组织管理、教学制度管理等必然要强化责任,硬化措施。行政手段则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垂直性的功能,它能够保证教学目标系统在组织层次上进行纵向的分级管理和要求,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克服随意、无序等不良现象。当然行政手段实施时要注意民主性、可接受性,从而保证科学性。
2.政策性的法规手段。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使教学目标管理对象有章可循,并积极参与管理目标的实现,就要有一定“章程”,以使每一个教学人员知道自己在目标管理中应尽的责职和义务。要做到此:一是依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教学法规办事,如我们编印了教学文件选编,国家教委关于课程调整计划的意见等。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规范,如根据目标内容我们制定了《教研工作管理细则》、《教学五认真量化评估细则》、《教导工作量化评估表》、《教研组工作量化评估表》、《教学全程考核的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教学规范,这些规范既是教学的政策依据,也是教学工作的评估依据。
3.调节性的“学术”手段。即充分利用“学科教学”自身的特点来调节教学目标的实现。如教学改革实验,师生在各类竞赛中的获奖情况,教学质量中的中考优秀率、合格率等,这些内容以往各单位难以重视,存在着难抓,或及时抓效益不高的现象,现在我们将此列入考评内容,促使各乡镇校对待软任务采取硬化措施,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必须培养优秀学生,优秀教师,出优秀教学改革成果,才能在竞争的浪潮中保持领先地位。
4.制约性的经济手段。教学目标的考核以精神鼓励为主,但也必须重视物质手段,利用经济杠杆去启动教学活力。如教学责任制获奖单位都有一定物质奖励,师、生获奖也有一定奖励,特别是对潜心进行教学改革试验的单位和个人也给予一定的经费投入,使目标任务与经济利益挂钩,激励积极的全身心投入教学、教研的单位和个人,制约懒散的不求上进的单位和个人。
四、教学目标管理的评估机制
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的时候,才能达到成熟的时期”,教学目标经过细化、量化,进行数量统计,采用定量的办法,使教学工作的环节易于掌握、检查、复核。
1.平时考核与综合测评相结合。《细则》规定的各项内容,可通过平时了解、教学视导、教学调查等途径对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记载;各类竞赛、教研活动、教改实验,可根据结果及其影响给予量化打分并输入微机,这样逐步积累,从而为综合测评提供可靠资料和数据。各单位必须按《细则》认真工作,平时报送的材料按《细则》规定上报,未注明平时上报时间为集中上报。提供的材料要真实,数据要准确,切实保证考评的严肃性、规范性。
2.激励与教育相结合。一是体现在实施的措施上。凡在教学教研工作中具有新的突破和特色的或承担市以上教研活动并产生积极影响的分别给予奖励分。凡小中专考生考试资格不符合文件规定的,县组织的各类竞赛和考试被认定是违纪的、初中三年巩固率低于88%均相应扣分。二是体现在实施结果上。教学目标管理按学年考核,在每年教学工作会上公布结果,实施奖惩。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利于开展教学竞争,有利于启动教学活力。
教学目标管理的实施,激发了各乡镇校开展教学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推动了教研、科研工作的蓬勃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顽强拼搏,奋发进取,真抓实干,开拓创新,默默奉献,真正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质量为灵魂”的氛围。
标签:工作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