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抚仙探区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及勘探部署意见

陕北抚仙探区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及勘探部署意见

一、陕北富县勘探区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及勘探部署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苗涛[1](2021)在《靖边西部区域M井区山西组勘探潜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部,东部与靖边气田衔接,西与苏里格气田南区相邻。据钻探表明,研究区内山西组的油气显示较为活跃,是该区域上古生界主要气层之一。其无论是作为下古的接替层位,还是作为主要气层来开发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次研究以山西组为研究对象,通过钻井取心、地化录井、测井解释、镜下薄片分析等资料,对研究区地层发育特征、沉积相特征、储层特征、烃源岩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山西组勘探潜力进行了客观的评价。通过对沉积相的研究,表明水下分流河道为山西组主要的供砂渠道,河道侧缘发育水下漫溢砂。山1、山2段储层砂体经过多期沉积,砂体厚度受到物源供给及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主河道位置和物源供给充足的地区砂体累计厚度大,并由此向河道边缘和物源供给较差的部位砂体厚度逐渐变小。通过对储层特征的研究,表明山西组储层属于典型的低-特低孔、低-特低渗致密砂岩气藏。山1段岩性主要为中粗粒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山2段岩性主要为中粗粒岩屑砂岩。其中,中-粗粒石英砂岩及岩屑石英砂岩为研究区气藏的有利储集体。通过对烃源岩地化数据的分析,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煤岩、暗色泥岩和泥质灰岩等烃源岩。煤层平均厚度为9.1m,为优质烃源岩;泥质烃源岩具有多层段发育、广覆式分布的特点,平均厚度为75m,镜质体反射率Ro大于2.0%,已普遍进入过成熟-干气阶段,煤和暗色泥岩的有机质类型以腐殖型为主,生气强度约为24×108m3/km2。研究区山西组为致密砂岩岩性气藏。上古气藏的天然气组分主要以CH4为主,平均含量91.34%,非烃组分主要为CO2和N2;地层水呈弱酸性,为中高矿化度地层水。山西组平均无阻为5.8×104m3/d,试气效果良好。本区山西组致密砂岩气藏生储盖组合主要为源内自生自储自盖型,主力烃源岩为山西组间湾沼泽微相的煤和碳质泥岩以及水下分流间湾微相的泥岩,储层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的砂岩,直接盖层为在水下分流间湾微相的泥岩和粉砂质泥岩,区域性盖层为石盒子组水下分流间湾微相的泥岩。综合研究表明,研究区山西组成藏地质条件优越,试气效果也非常理想,勘探开发前景较好。其中,Ⅰ、Ⅱ类区域为研究区山西组的有利目标区。

王琨[2](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下古生界构造特征及天然气保存条件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在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越来越受到重视。鄂尔多斯南部早古生代处于海相沉积发育部位,早古生代地层发育、沉积厚度大,研究其构造演化和天然气保存条件对古老海相地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开展了系统的野外观察、剖面测量及样品采集工作,对盆地南部构造特征、变形期次及演化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应用多种方法对下古生界盖层及保存条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综合盆地下古生界构造改造强度、储层发育及盖层分布条件对研究区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前景进行了综合评价,取得了如下认识:(1)盆地南部断裂发育,走向以近东西向、北东-北东东向为主,北西-北西西向次之,由南向北构造形迹规模由大到小,构造变形由强到弱。断裂主要形成于燕山期,其次为加里东期及喜山期。(2)盆地南部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燕山期最为强烈,主要表现为一系列背向斜及伴生的断裂构造,是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构造带的主构造变形期,奠定了渭北隆起的构造格架;加里东期在盆地南缘西段表现强烈,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向南倾北推的逆冲断裂;晚三叠世末,印支运动在盆地西南边缘较为强烈,表现为挤压抬升剥蚀;喜山运动以抬升剥蚀为主,发育正断层。(3)盆地南部主要有两期抬升冷却事件,分别是100-110Ma的早白垩世晚期和30-40Ma以来的新生代,具有南早北晚的特点。从早白垩世以来历经了强烈的剥蚀,抬升幅度较大,南部剥蚀量大,改造强烈,向北部改造强度及剥蚀量减小,改造强度周边强于盆地内部。(4)盆地南部区域性盖层主要是上古生界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泥岩;下古生界奥陶系发育致密石灰岩和泥灰岩,膏盐岩主要发育在东北部,作为局部的、直接的盖层。研究区南段(陇县以南)缺失区域性盖层,保存条件差。地层水矿化度具有北部高、南部低的特点,指示南部和西部天然气保存条件相对较差,盆地内部较好。(5)上古生界石盒子组泥岩厚度大,有较高的突破压力,达15MPa,封闭性强,盖层品质好;本溪组铝土岩突破压力大于15MPa,孔隙度和渗透率均较低,盖层品质较好;奥陶系膏盐岩突破压力最高,可达20MPa,孔隙度0.15%,渗透率0.8×10-7um2,封闭性能强,盖层品质好。其次为泥灰岩,突破压力达12MPa,为较好的内幕盖层。(6)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泥岩突破压力具有从西向东、从北向南逐渐降低的特点,各井下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及山西组泥岩突破压力大多数大于15MPa,封闭性能好。(7)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天然气保存条件可划分为3类,总体而言保存条件由南向北变好,最南部奥陶系出露地表,找气前景差。中央古隆起及演化对研究区生储盖的分布及天然气成藏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预测了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有利区,认为富县-宜川一带为天然气勘探有利区块,彬县-淳化为较有利区块。

付金华,董国栋,周新平,惠潇,淡卫东,范立勇,王永刚,张海涛,古永红,周国晓[3](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进展与勘探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是我国近20年来石油天然气储量、产量增长最快的盆地,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油气生产盆地和第一大天然气产区。长庆油田通过50多年的攻关研究,创新发展了"陆相淡水湖盆页岩油、内陆坳陷湖盆大型三角洲、侏罗系古地貌油藏群、陆相致密砂岩气、奥陶系岩溶古地貌天然气"等5项油气地质认识,形成了"黄土塬三维地震勘探、低渗透致密油气层测井识别与评价、低渗—致密储层体积压裂"等三大技术系列,发现了4个10亿吨级大油区和3个万亿立方米大气区,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同时对国内外其他类似盆地的勘探提供了重要经验与借鉴。

高春云[4](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构造特征及演化研究》文中认为限制在青铜峡-固原断裂以东、摆宴井断裂以西,灵武断裂以南、平凉一线以北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夹持在华北克拉通、阿拉善地块、秦岭-祁连造山带等不同构造单元之间,大地构造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其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处于不同构造系统中,受到不同动力体系的影响,构造特征和演化十分复杂且具有代表性。虽长期以来备受研究者关注,但是由于资料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导致在其基本构造模式,关键构造时期构造格局等方面的认识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争议。同时,盆地西缘作为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战略拓展区长期以来受到油气工作者的重视,也进行了大量的勘探工作,但是由于对其基本构造特征和地层分布还认识不够清晰,导致勘探工作长久以来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构造特征及演化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重大意义。本文立足于野外露头资料,钻井资料,重、磁、电资料和地震资料,以板块构造和构造地质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航磁、重力和CEMP资料的处理和解释,野外露头资料的解析,钻井资料的标定,完成二维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在各种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完成了西缘南段构造层序及其结构关系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分析了区内主要断裂特征及其影响,对西缘南段内部次级区带进行了重新划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构造特征分析和构造模式的建立,进而通过对各个关键构造时期古构造格局的刻画完成了西缘南段的演化研究。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根据露头、填图以及地震资料发现西缘南段主要发育白垩系与下伏地层、侏罗系与下伏地层、上古生界与下古生界三种类型的重要角度不整合面,这几个不整合面分别代表了西缘南段地质历史时期几次重要的构造事件。(2)采用以钻井为标定,以露头资料为约束,以重力和电法勘探资料为辅助的综合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在资料品质较差、构造较复杂的西缘南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明确了沙井子、交岔等构造复杂地区以往认识不清的地层组成,最新钻探显示新的解释结果更加符合地质事实。(3)对西缘南段内部次级构造区带进行了重新划分。以区内几条重要的断裂为分界,将西缘南段进一步划分为马家滩构造区带、石沟驿-沙井子构造区带、韦州-彭阳构造区带等几个次级单元。新的划分方案突出主干断裂的控制作用,东西分带特征更为明显。(4)基于各种综合分析,提出了“狭义西缘南段”的概念。以惠安堡-沙井子断裂为界将传统的西缘南段划分为马家滩构造区带和“狭义西缘南段”两部分,作者认为马家滩构造区带与东侧的天环凹陷更为相似,剥离了马家滩构造区带的“狭义西缘南段”更有利于讨论其构造特征。(5)分别建立了马家滩构造区带和“狭义西缘南段”的构造模式。马家滩构造区带为典型的以石炭系为滑脱面的低角度逆冲推覆构造,是燕山期自西向东的推覆作用发生时产生的边缘被动型变形。“狭义西缘南段”为深层次滑脱面控制的高角度冲断,深层次构造作用所诱发的自西向东的强大水平挤压力是“狭义西缘南段”发生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学背景。(6)明确了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等关键构造期的古构造格局。加里东期“狭义西缘南段”为过渡型弱构造变形带。加里东运动在该区的变形响应既不像青铜峡-固原断裂以西的走廊和贺兰地区那么强烈,又不像鄂尔多斯盆地本部仅表现为整体的抬升,呈现过渡性特点。晚三叠世“狭义西缘南段”也发生了微弱的褶皱变形,大致以青龙山-彭阳断裂为东界,其西侧存在一个古隆起,这个古隆起向北延伸与银川地堑下的古隆起相连接,统称银川-青龙山-彭阳古隆起。晚三叠世贺兰山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为两个相互独立的盆地,两盆地之间为晚三叠世银川-青龙山-彭阳古隆起所分隔。沉积特征、地层接触关系、地层缩短量以及低温热年代学等都反映出侏罗世末期的中燕山运动是形成西缘南段现今推覆构造的主要时期。喜马拉雅运动在西缘南段不同区域或表现为走滑作用,或表现为逆冲推覆作用,对燕山运动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带表现为进一步的改造。(7)对“狭义西缘南段”构造演化可以系统的总结为西缘古陆梁的间歇性隆起。在志留纪-早石炭世,它是西缘加里东期构造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晚二叠世石千峰期、三叠纪延长期、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它作为构造隆升带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东西两侧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

刘逍[5](2020)在《古地貌恢复及对气藏分布的影响研究 ——以苏里格气田苏东41-33区块风化壳储层为例》文中提出苏东41-33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北部,长期沉积间断的风化壳不整合面形成复杂的岩溶古地貌,属苏里格气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气藏的重要勘探区。本文以马五段风化壳储层为研究对象,基于最新的钻井、测井、地震及生产动态资料,综合采用地球物理法、残厚法和印模法对古地貌进行精细刻画,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压汞实验等分析手段完成储层地质特征、气藏开发特征和含气系统的研究,系统总结了气藏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进一步明确古地貌对气藏分布的影响,为本区奥陶系气藏富集区优选提供有力支撑。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奥陶系古风化壳上下地层厚度划分出上薄下薄、上薄下厚、上厚下薄等5种组合类型,根据沉积厚度与残余厚度建立工区三级岩溶单元划分的定量指标:(1)中南部发育连片残丘,恢复厚度低于15m,残留厚度超过85m;(2)北部发育2条侵蚀沟槽带,充填厚度大于20m,残留厚度小于45m;(3)古坡地被古残丘与沟槽所分割,残留厚度介于45~85m之间,恢复厚度大于10m。2、马五段仅中部Z94井区地层保存最完整,储层岩性包含泥晶白云岩、细-粉晶白云岩等,以溶孔及晶间溶孔为主要的储层储集空间,局部发育裂缝,储层的非均质性较强,储层物性以马五41a和马五13发育最好,总体表现为低孔低渗基质与局部高渗缝洞系统并存的特点。3、气藏以马五1+2、马五41a气层发育最好,研究区以本溪组和马五3这两套盖层为分界划分为两套含气系统,即以本溪组为岩性盖层,马五1和马五2为储层的第一套含气层系和以马五3为物性盖层,马五4及以下地层为储层的第二套含气层系。4、古地貌决定了气藏主力产层是否保存完整,为下古气藏分布的主控因素:(1)古残丘及残丘边缘带主力气层保存完整且连通性较好,水平潜流带和垂直渗流带均发育,易形成高溶蚀孔洞成为有利的储集层发育区;(2)低地势古沟槽为溶解物质汇集地,孔隙充填程度高,导致岩溶带储集性能相对变差,且遭受侵蚀切割,主力气层保存情况较差。5、综合分析气藏分布的控制因素,认为研究区并不缺乏气源供给,且优质储集层和封堵盖层发育,气藏分布受到古地貌、局部构造及储层非均质性三大因素的控制;相对来说,构造高部位相对平缓地区,气藏分布主要受古地貌、储层非均质性控制,构造低部位小幅度构造发育带,气藏分布则受古地貌和局部构造控制更明显。

李向阳[6](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延长组长7储层成岩数值模拟与有利区预测》文中研究指明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致密储层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为了确立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地区致密储层连续性油气分布边界,找出有利目标区带,预测有利区,本论文在分析研究区地温场和压力场的基础上,运用储层成岩数值模拟软件,恢复了盆地成岩演化史,进行研究区成岩相预测。在成岩相预测的基础上,结合工区沉积相特征,建立了单一沉积亚相条件下,成岩指数和储层孔隙度的关系模型,运用此模型预测了长7致密储层现今孔隙度。通过孔隙度演化史的恢复,确立了储层致密与成藏耦合关系。因致密储层油气成藏不受构造圈闭控制,通过叠合沉积相图和孔隙度预测图,确定了有利勘探目标区。研究结果如下:成岩相预测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延长组长7致密储层在延安组沉积末期储处于早成岩阶段,发育早期压实相和早期胶结相;在现今处于中成岩阶段A1期和A21期,发育早期溶蚀相和中期溶蚀相。孔隙度预测结果表明,长73为主要生油层,储层物性差;长71储层致密程度最低,物性好。在保持成岩强度不变的条件下,长7储层物性从好到差的顺序为:曲流河三角洲平原>曲流河三角洲前缘>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浊积砂体,认为浊积砂体最先致密。孔隙度演化史恢复结果显示,长7储层油气成藏时的孔隙度都小于10%,因此储层是先致密后成藏,油气成藏不受构造圈闭控制。有利区预测结果表明,长73为主要生油层,在东北部分布有利区(B区,孔隙度为6%10%);长72储层致密程度中等,分布最有利区(A区,孔隙度大于10%)、有利区和较有利区(C区,孔隙度为2%6%);长71储层致密程度低,分布最有利区和有利区。

杨玲婕[7](2018)在《富县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评价及有利区优选》文中研究指明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是中石化天然气的重要勘探地区,其上古生界太原组和山西组烃源岩评价对该区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论文在上古生界烃源岩发育环境和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从有机质类型、有机质丰度、有机质成熟度三个方面对富县地区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评价,结合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和典型气藏解剖,研究了天然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对天然气有利目标区进行了优选。富县地区地层太原组与山西组以镜质组和惰性组为主,腐泥组和壳质组含量较少,有机质类型以Ⅲ-Ⅱ2型为主。煤有机碳的含量高,生烃能力强。暗色泥岩次之,生烃能力相对较强,对天然气的供应能力仅此于煤。有机质成熟度呈现由北到南,自东向西逐渐增大的趋势,基本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烃源条件、储层条件、源储组合、构造背景、盖层特征及运移特征条件对天然气运聚成藏有影响。通过典型气井解剖,富县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为沉积微相、储层物性、烃源岩厚度、储层厚度及储层展布。根据富县地区上古生界勘探现状和烃源岩评价结果,建立评价标准,将富县地区划分为牛武、宜川、黄陵、洛川四个天然气生成有利区带。建立有利区评价标准,结合烃源岩和砂体厚度分布,确定了Ⅰ类有利区主要分布于牛武地区中部,Ⅱ类有利区主要分布牛武地区南部,Ⅲ类有利区主要分布富县区块黄陵地区和洛川地区东部。

李智学[8](2014)在《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延安组页岩气成藏规律与潜力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蕴含着丰富的煤炭、石油及天然气、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延安组煤系富集了厚层泥岩,石油和煤田钻孔施工过程中延安组有页岩气喷出。延安组沉积期主要发育河流、湖泊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通过关键层序界面的识别,可将延安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并恢复了各层序沉积期的古地理格局与演化,指出了泥页岩的发育与赋存规律。基于大量实验测试数据,本文分析了延安组泥页岩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热演化程度等特征,研究了泥页岩的生烃能力;分析了泥页岩储层的岩石组成、储集物性、含气性等特征,研究了页岩气的储集特征;分析了研究区的盖层发育、构造作用、水文地质等特征,研究了页岩气的保存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陆相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的关键参数和优选区划分及标准,并分层序、分级别估算了研究区延安组页岩气的资源量和有利优选区的分级划分。

张云峰[9](2013)在《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同富集的地质条件与成藏(矿)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鄂尔多斯盆地蕴藏并发现了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及铀矿等多种矿产资源,使之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多矿种并存的“聚宝盆”。然而长期以来,造成该盆地多种矿产共同富集的地质条件与机制一直众说纷纭。本文针对盆地内主要的4种能源矿产,应用石油地质、沉积学及水文地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地质富集条件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明确了4种资源富集的基本地质特征;总结了4种能源矿产的分布规律。通过沉积相、地球化学特征及流体势的研究,分析了中生界油气藏和古生界天然气藏的成藏作用;探讨了毛细管力作用下的深盆气藏地质模式,并对不同气藏层段压力做了定量数学表述;分析了中生界铀矿的成矿特点;建立了4种能源矿产同盆共生的成矿(藏)模式。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与创新性认识:1、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不同沉积体系类型的此消彼长明显控制了其各自时期的矿产类型分布。古生界煤和煤层(成)气全盆分布受控于海退型低位煤系;中生界“中部生油、周缘聚煤“的互补型能源类型分布格局受控于南北三角洲体系的发育与湖泊逐渐向中部萎缩直至消亡的沉积演化;“近缘粗粒控矿”是铀矿主要分布于盆缘的主要控矿机制(第二章2.4节、第三章3.3节)。2、中生界三叠系深部长6+7段流体势研究表明,早白垩世末流体势整体表现为以靖边—吴旗—庆阳一线为界,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晚白垩世后东北部靖边地区流体势显着降低,全盆范围内形成了西北—东南高、东北—西南底的特点。目前勘探发现的三叠系致密储层油藏主要分布于早白垩世末形成的高势区向低势区过渡区域,验证了流体势指示油气运聚方向的可靠性(第四章4.6节)。3、利用烃类生成和运移过程中碳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原理,在古生界气藏中划分出了生烃中心、气藏边界及局部低渗透区;并根据致密储层中甲烷的δ13C1值减小趋势,结合该区地质特点,指出了天然气运移方向和可能的富集区域(第五章5.7.2.2节、5.7.3.2节)。4、根据毛细管力作用原理,探索建立了深盆气藏地质模型,并推导出了深盆气藏内压力—深度关系的数学表达式。该模型表征了深盆气藏内压力由“气水过渡带—静水压力”界面的负压异常过渡为“气—气水过渡带”界面的正常压力变化,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盆气藏内实测的压力分布结果相符。将气藏压力梯度变化形态划分上开口一段式、下开口一段式和两段式3种模式,较好解释了不同类型气藏压力曲线模式,从而论证了深盆气藏的富集与成藏机制(第五章5.7.4节、5.7.5节)。

商晓飞[10](2011)在《鄂南富县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富集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富县是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油气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的一个地区,其延长组主要为岩性油气藏,资源丰度低,油气富集规律难以把握,勘探难度较大,因此,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展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明确油气富集区分布,对该区进一步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富县地区已发现的油气藏主要为低渗透岩性油气藏,主力含油层系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8和长2-3油组。本文从成藏条件入手,分析长9、长7烃源岩的空间展布,主要目的层段的沉积微相及其特征,并得出富县地区延长组纵向上发育三套生储盖组合。主要从沉积相、成岩作用角度研究了延长组储层的物性特征和主控因素,认为延长组主要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及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是最佳储层。储层所经历的成岩作用中,压实作用使储层的物性骤然降低,溶蚀作用使孔隙度有所反弹,胶结作用导致储层物性整体下降,其中晚成岩期碳酸盐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物性变差的直接因素。通过典型油气藏的解剖,提出了富县地区油气成藏模式,即“指状交叉”式油气成藏。分析得出,砂体厚度、油气源的供给、低幅度构造及储层成岩改造对该区油气富集有密切的关系。烃源岩为油气近距离运移和富集提供了条件,低幅度构造高部位成为油气富集的优势部位,建设性成岩作用是储层孔渗条件改善的重要因素,对油气富集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富县地区进行了油气成藏有利区评价,并做了勘探目标区优选。

二、陕北富县勘探区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及勘探部署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北富县勘探区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及勘探部署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靖边西部区域M井区山西组勘探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区勘探简况
        1.2.1 国外致密气研究现状
        1.2.2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气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勘探简况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背景
        2.1.1 盆地演化
        2.1.2 研究区地质构造单元
    2.2 地层发育特征
    2.3 地层对比
第三章 沉积相分析
    3.1 沉积特征
    3.2 沉积相标志
        3.2.1 岩性标志
        3.2.2 沉积构造
        3.2.3 电性标志
    3.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3.3.1 沉积相类型
        3.3.2 山西组沉积微相特征
    3.4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第四章 储层特征研究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 岩性特征
        4.1.2 组分特征
    4.2 储层成岩作用
    4.3 储层孔喉特征
        4.3.1 孔隙类型
        4.3.2 喉道类型
        4.3.3 孔喉参数特征
    4.4 储层物性特征
    4.5 储层非均质性
    4.6 储层分布特征
第五章 烃源岩特征
    5.1 研究区烃源岩类型
    5.2 烃源岩评价方法与标准
    5.3 有机质丰度
    5.4 有机质类型
    5.5 有机质成熟度
第六章 成藏地质条件
    6.1 生烃条件
    6.2 储层条件
    6.3 盖层特征
    6.4 气藏基本特征
    6.5 山西组成藏组合特征
    6.6 山西组勘探潜力分析及有利区预测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下古生界构造特征及天然气保存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现状
        1.2.2 叠合盆地构造演化与下古生界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1.2.3 盖层宏、微观封闭机理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质背景
    2.2 下古生界地层分布特征及原型盆地
        2.2.1 寒武系地层分布特征
        2.2.2 寒武系原型盆地
        2.2.3 奥陶系地层分布特征
        2.2.4 奥陶系原型盆地
第三章 盆地南部断裂及构造特征
    3.1 盆地南部主要断裂
        3.1.1 断裂分布特点
    3.2 断裂的形成演化
    3.3 盆地南部构造带划分和构造特征
        3.3.1 构造带划分
        3.3.2 不同构造单元构造特征
第四章 盆地南部构造演化及后期改造特征
    4.1 盆地南部现今构造特征
    4.2 盆地南部不同时期构造格架
    4.3 奥陶系顶面古构造演化
    4.4 主要构造变形期次及变形特征
    4.5 构造抬升期次及构造演化改造
        4.5.1 盆地南部热演化史与剥蚀厚度恢复
        4.5.2 改造强度
第五章 盆地南部下古生界生储盖特征及盖层评价
    5.1 烃源岩和储层分布特征
        5.1.1 烃源岩分布
        5.1.2 储层分布
    5.2 盖层展布规律
        5.2.1 上古生界盖层
        5.2.2 下古生界内幕盖层
        5.2.3 盖层厚度宏观评价
    5.3 盖层微观评价
        5.3.1 孔隙度
        5.3.2 渗透率
        5.3.3 突破压力
        5.3.4 成岩阶段与封闭性演化
    5.4 盖层分类评价
第六章 天然气保存条件研究
    6.1 天然气成藏要素时空匹配关系
    6.2 天然气保存条件
        6.2.1 构造活动对天然气保存的作用
        6.2.2 渭北隆起构造带及其对油气保存的影响
        6.2.3 盆地下古生界地层水矿化度指示天然气保存条件
        6.2.4 盖层分布特征
    6.3 天然气保存评价
    6.4 奥陶系顶面演化对天然气的控制作用
    6.5 有利勘探区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进展与勘探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2 主要地质研究进展
    2.1 陆相淡水湖盆页岩油成藏认识
    2.2 内陆坳陷湖盆大型三角洲成藏认识
    2.3 侏罗系古地貌油藏群成藏认识
    2.4 陆相致密砂岩气成藏认识
    2.5 奥陶系岩溶古地貌天然气成藏认识
3 关键勘探技术进展
    3.1 黄土塬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3.2 低渗透致密油气层测井识别与评价技术
    3.3 低渗—致密储层体积压裂技术
4 结论

(4)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构造特征及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与勘探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带研究与勘探现状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工作量
        1.4.1 资料收集与整理
        1.4.2 野外地质调查
        1.4.3 数据处理及成果图件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区域构造系统概况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2.2 研究区区域构造系统基本组成与演化特点
        2.2.1 研究区及邻区古生界基本构造单元及其地质组成
        2.2.2 研究区及邻区侏罗纪末基本构造单元及其地质组成
        2.2.3 研究区及邻区新生代构造单元划分及地质组成
    2.3 研究区区域构造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背景
    2.4 地球物理资料揭示的研究区及邻区结晶基底的构造格局
        2.4.1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及邻区航磁异常及其反映的基底岩相组成
        2.4.2 地球物理资料反映的基底断裂
        2.4.3 基底构造对盖层的影响
第三章 西缘南段地层系统与层序
    3.1 地层序列
        3.1.1 中上元古界
        3.1.2 下古生界
        3.1.3 上古生界
        3.1.4 中生界
        3.1.5 新生界
    3.2 区域不整合面
        3.2.1 白垩系与下伏地层的角度不整合
        3.2.2 侏罗系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3.2.3 上古生界与下古生界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3.3 构造层序划分
    3.4 小结
第四章 西缘南段构造区带的划分及组成
    4.1 地球物理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4.1.1 重力资料和电法资料的地质解释
        4.1.2 复杂构造区露头、重力、电法、二维地震综合解释
    4.2 主干断裂
        4.2.1 青铜峡-固原断裂
        4.2.2 惠安堡-沙井子断裂
        4.2.3 青龙山-平凉断裂
        4.2.4 安国断裂
        4.2.5 摆宴井断裂(断裂带)
    4.3 西缘南段次级构造区带划分及其组成
        4.3.1 马家滩构造区带
        4.3.2 石沟驿-沙井子构造区带
        4.3.3 韦州-彭阳构造区带
    4.4 小结
第五章 西缘南段构造特征与构造模式
    5.1 西缘南段前白垩系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5.1.1 前白垩系基岩地质图反映的前白垩系不同时代地层的分布规律
        5.1.2 前侏罗系基岩地质图反映的前侏罗系不同时代地层的分布规律
        5.1.3 前三叠系基岩地质图反映的前三叠系不同时代地层的分布规律
        5.1.4 前石炭系基岩地质图反映的前石炭系不同时代地层的分布规律
    5.2 主干地质剖面特征描述
        5.2.1 大罗山-青龙山-摆宴井地质剖面
        5.2.2 炭山-虎洞地质剖面
        5.2.3 西吉什字-彭阳-孟家塬地质剖面
    5.3 西缘南段基本构造特点
    5.4 西缘南段现今地质构造模式
        5.4.1 “狭义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构造带”的定义
        5.4.2 马家滩构造区带的构造模式
        5.4.3 “狭义西缘南段”的构造模式
    5.5 小结
第六章 西缘南段构造演化分析
    6.1 关键构造期的古构造格局及其组成特征
        6.1.1 加里东期古构造格局及其构造影响
        6.1.2 印支期古构造格局及其构造影响
        6.1.3 燕山期古构造格局及其构造影响
        6.1.4 喜马拉雅期古构造格局及其构造影响
    6.2 西缘南段不同构造期奥陶系顶面古构造特征及演化
        6.2.1 山西组沉积前奥陶系顶面古构造
        6.2.2 石盒子组沉积前奥陶系顶面的古构造
        6.2.3 石千峰组沉积前奥陶系顶面的古构造
        6.2.4 延长组沉积前奥陶系顶面的古构造
        6.2.5 延安组沉积前奥陶系顶面古构造
    6.3 关于西缘南段“古陆梁”的认识
        6.3.1 西缘“古陆梁”研究现状分析
        6.3.2 关于西缘“古陆梁”的一些认识
        6.3.3 对“古陆梁”间歇性隆起的演化过程的厘定
    6.4 小结
主要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发表学术论文
    2.申请(授权)专利
    3.参与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
    1.基本情况
    2.教育背景

(5)古地貌恢复及对气藏分布的影响研究 ——以苏里格气田苏东41-33区块风化壳储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主要内容
    1.5 主要工作量及创新点
        1.5.1 主要工作量
        1.5.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及地质背景
    2.2 地层划分与分布
        2.2.1 地层划分及特征
        2.2.2 地层分布特征
    2.3 小层构造特征分析
    2.4 研究区气藏类型
第3章 岩溶古地貌恢复及特征
    3.1 岩溶古地貌恢复技术
    3.2 地球物理法岩溶古地貌恢复
    3.3 残厚法与印模法岩溶古地貌恢复
        3.3.1 恢复基准面的选取
        3.3.2 残厚法岩溶古地貌恢复
        3.3.3 印模法岩溶古地貌恢复
    3.4 综合法岩溶古地貌恢复
        3.4.1 综合法研究依据
        3.4.2 综合法古地貌划分标准
    3.5 岩溶古地貌的特征
        3.5.1 岩溶古地貌平面特征
        3.5.2 岩溶古地貌剖面特征
第4章 马五段风化壳储层特征
    4.1 岩石类型及矿物组成
        4.1.1 岩石类型
        4.1.2 储层岩石矿物特征
    4.2 储集空间类型
        4.2.1 储层孔隙类型
        4.2.2 孔隙结构特征
    4.3 储层物性特征
        4.3.1 岩心物性分析
        4.3.2 测井物性分布特征
        4.3.3 物性小结
    4.4 储层的非均质性
        4.4.1 储层物性非均质性
        4.4.2 孔隙结构特征差异
第5章 气藏分布特征及含气系统划分
    5.1 气藏开发特征
        5.1.1 气藏整体开发动态特征
        5.1.2 生产井分类
        5.1.3 产水类型及特征
        5.1.4 气藏气水分布模式
    5.2 气藏分布特征
        5.2.1 气层厚度分布
        5.2.2 气层平面分布特征
        5.2.3 气藏剖面对比特征
    5.3 气藏含气系统研究
        5.3.1 气藏盖层特征
        5.3.2 气藏优质储层条件
        5.3.3 含气系统气藏剖面特征
        5.3.4 含气系统开发动态特征
        5.3.5 含气系统小结
第6章 古地貌对气藏分布的影响研究
    6.1 古地貌对气藏分布的影响
        6.1.1 控制岩溶作用发育形式
        6.1.2 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6.2 气藏分布的其它控制因素
        6.2.1 构造演化
        6.2.2 储层岩性和沉积相
        6.2.3 局部构造
        6.2.4 储层非均质性
    6.3 气藏分布的主控因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延长组长7储层成岩数值模拟与有利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0.2 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0.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盆地构造发育史
    1.2 地层特征
        1.2.1 延长组地层特征
        1.2.2 延长组长7地层特征
第二章 岩相古地理特征
    2.1 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
    2.2 生储盖组合特征
    2.3 延长组沉积相特征
        2.3.1 延长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2.3.2 延长组长7 油层组沉积相展布及沉积演化
第三章 成岩场分析与成岩相预测
    3.1 成岩环境分析及成岩阶段划分
        3.1.1 地温场
        3.1.2 压力场
        3.1.3 研究工区成岩阶段划分
    3.2 基本原理
        3.2.1 地质原理与模型
        3.2.2 成岩场分析及及成岩相预测原理
        3.2.3 成岩作用与生储盖发育特征关系
    3.3 成岩作用模拟的数学模型
        3.3.1 机械压实与埋藏史模型
        3.3.2 成岩史模型
    3.4 模拟井网部署与参数选取
        3.4.1 模拟流程及井网部署
        3.4.2 参数选取
    3.5 模拟结果与讨论
        3.5.1 单井成岩史
        3.5.2 平面成岩场分析和成岩相预测
第四章 储层现今孔隙度预测与致密与成藏耦合关系研究
    4.1 储层孔隙度预测
        4.1.1 孔隙度分类
        4.1.2 孔隙度预测原理
        4.1.3 孔隙度预测模型
        4.1.4 预测结果分析
        4.1.5 现今孔隙度预测
        4.1.6 单井孔隙度演化史模拟
    4.2 储层致密与成藏耦合关系研究
        4.2.1 油气成藏年龄确定
        4.2.2 储层致密与成藏耦合关系确定
第五章 有利勘探区预测
    5.1 致密储层成藏主控因素分析与有利勘探区预测方法讨论
        5.1.1 常规储层有利勘探区预测方法
        5.1.2 致密储层有利勘探区预测方法
    5.2 目的层段有利勘探区预测
        5.2.1 长7_3储层
        5.2.2 长7_2储层
        5.2.3 长7_1储层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7)富县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评价及有利区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富县地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
        2.1.2 鄂尔多斯盆地的含油气系统划分
    2.2 富县区块地质特征
        2.2.1 富县区块概况
        2.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2.3 富县地区勘探概况
第3章 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3.1 烃源岩发育环境
    3.2 烃源岩分布特征
        3.2.1 太原组煤层
        3.2.2 太原组暗色泥岩
        3.2.3 山西组煤层
        3.2.4 山西组暗色泥岩
    3.3 有机质类型
    3.4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3.4.1 评价标准
        3.4.2 有机碳
        3.4.3 生烃潜力
        3.4.4 其它有机质丰度指标
    3.5 有机质成熟度
第4章 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及有利区优选
    4.1 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
        4.1.1 烃源条件
        4.1.2 储层条件
        4.1.3 源储组合
        4.1.4 构造背景
        4.1.5 盖层特征
        4.1.6 运移特征
    4.2 天燃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
        4.2.1 典型气藏解剖
        4.2.2 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
    4.3 有利区优选
        4.3.1 勘探现状分析
        4.3.2 有利区优选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延安组页岩气成藏规律与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立论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
        1.3.2 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
        1.3.3 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气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7 完成工作量及创新点
        1.7.1 完成工作量
        1.7.2 主要创新点
    1.8 小结
2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
        2.2.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
        2.2.2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层序划分
    2.3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分区
    2.4 鄂尔多斯中南部构造分区
    2.5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侏罗系发育特征
        2.5.1 侏罗系发育特征
        2.5.2 泥岩发育特征与对比
    2.6 小结
3 延安组沉积环境与泥页岩发育规律
    3.1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延安组岩石学特征
    3.2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延安组岩相类型及组合特征
        3.2.1 延安组岩相类型
        3.2.2 延安组岩相组合特征
    3.3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延安组沉积相与沉积体系
        3.3.1 河流沉积体系
        3.3.2 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
        3.3.3 湖泊沉积体系
    3.4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延安组层序地层学特征
        3.4.1 关键层序界面的识别
        3.4.2 延安组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3.4.3 典型露头及连井剖面层序地层学特征
    3.5 层序地层格架下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
        3.5.1 岩相古地理研究意义及编图方法
        3.5.2 层序地层格架下古地理演化
    3.6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延安组泥岩富集规律
        3.6.1 延安组泥页岩的成因类型与富集规律
        3.6.2 不同沉积体系泥页岩富集规律
    3.7 小结
4 延安组页岩气成藏特征
    4.1 页岩气成因概述
        4.1.1 页岩气的概念
        4.1.2 页岩气的成因
    4.2 延安组泥页岩生烃条件
        4.2.1 延安组泥页岩发育与展布特征
        4.2.2 延安组泥页岩的有机质丰度
        4.2.3 延安组泥页岩的有机质类型
        4.2.4 延安组泥页岩的有机质成熟度
    4.3 延安组页岩气的储集条件
        4.3.1 延安组泥岩的矿物组成
        4.3.2 延安组泥岩的储集特征
        4.3.3 延安组泥页岩含气性及吸附性
    4.4 延安组页岩气的保存条件
        4.4.1 盖层条件
        4.4.2 构造作用
        4.4.3 水文地质条件
    4.5 小结
5 研究区页岩气资源评价与潜力分析
    5.1 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
        5.1.1 页岩气资源量估算方法
        5.1.2 页岩气评价方法
        5.1.3 页岩气有利选区划分与标准
    5.2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延安组页岩气资源量估算
        5.2.1 关键参数的确定
        5.2.2 资源量估算方法
        5.2.3 资源量估算结果
    5.3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延安组页岩气资源优选区划分与分级
    5.4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博士期间主要参与的科研课题
博士期间的获得奖励情况

(9)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同富集的地质条件与成藏(矿)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含油气系统研究进展
        1.2.2 砂岩型铀矿研究进展
        1.2.3 鄂尔多斯盆地多类型能源矿产地质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研究工作量统计
    1.6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地质背景与多类型能源分布
    2.1 地理位置及构造分区
        2.1.1 伊盟隆起
        2.1.2 西缘褶皱冲断带
        2.1.3 天环坳陷
        2.1.4 靖边单斜
        2.1.5 庆阳单斜
        2.1.6 延安单斜
        2.1.7 晋西挠褶带
        2.1.8 渭北隆起
    2.2 结晶基底构造特征
    2.3 地层系统
        2.3.1 下古生界
        2.3.2 上古生界
        2.3.3 中生界
    2.4 多类型能源矿产时空分布
        2.4.1 煤的时空分布
        2.4.2 天然气时空分布
        2.4.3 石油的时空分布
        2.4.4 铀矿的时空分布
    2.5 小结
第三章 鄂尔多斯盆地煤系与富煤规律
    3.1 上古生界沉积体系演化及富煤规律
        3.1.1 上古生界富煤规律
        3.1.2 上古生界煤系
        3.1.3 上古生界沉积体系演化与聚煤
    3.2 中生界沉积体系与富煤规律
        3.2.1 中生界富煤规律
        3.2.2 三叠纪煤系
        3.2.3 侏罗纪煤系
        3.2.4 三叠纪沉积体系演化与聚煤
        3.2.5 侏罗纪沉积体系演化与聚煤
    3.3 上古生界、三叠系与侏罗系成煤体系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成藏
    4.1 烃源岩
    4.2 储层与盖层
    4.3 三叠纪油藏地质特征
    4.4 下侏罗统油藏地质特征
    4.5 烃源岩热演化与生烃史
    4.6 油气运移与聚集分析
        4.6.1 运移通道
        4.6.2 驱动力
        4.6.3 油气运移方向判别与成藏
    4.7 小结
第五章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天然气成藏
    5.1 下古生界烃源岩
    5.2 下古生界深盆气藏储盖特征
    5.3 下古生界烃源岩成熟度演化与生烃
    5.4 上古生界烃源岩
    5.5 上古生界深盆气藏储盖特征
    5.6 上古生界烃源岩成熟度演化与生烃
    5.7 古生界天然气运移与聚集分析
        5.7.1 深盆气藏特征及成藏机理
        5.7.2 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分析
        5.7.3 上古生界深盆气成藏分析
        5.7.4 关于深盆气藏压力的讨论
        5.7.5 上古生界天然气藏压力特征分析
    5.8 小结
第六章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铀成矿
    6.1 赋矿地层沉积背景
    6.2 层间氧化带平面分区
    6.3 铀矿体剖面特征
    6.4 成矿作用分析
        6.4.1 成矿作用原理
        6.4.2 成矿铀源与成矿年龄
        6.4.3 构造热事件与铀成矿
        6.4.4 蚀变作用与铀成矿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剖面考察

(10)鄂南富县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富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主要成果及认识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基本地质特征
    2.2 研究区勘探开发现状
3 富县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3.1 烃源条件分析
    3.2 储层沉积特征分析
    3.3 储层成岩作用分析
    3.4 生储配置分析
4 富县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4.1 典型油气藏解剖
    4.2 油气成藏模式
    4.3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5 富县地区延长组油气富集规律及有利区优选
    5.1 富县地区油气富集规律
    5.2 富县地区有利区优选
6 结论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参考文献

四、陕北富县勘探区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及勘探部署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靖边西部区域M井区山西组勘探潜力分析[D]. 苗涛.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下古生界构造特征及天然气保存条件研究[D]. 王琨. 西北大学, 2021
  • [3]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进展与勘探技术[J]. 付金华,董国栋,周新平,惠潇,淡卫东,范立勇,王永刚,张海涛,古永红,周国晓. 中国石油勘探, 2021(03)
  • [4]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构造特征及演化研究[D]. 高春云. 西北大学, 2020(01)
  • [5]古地貌恢复及对气藏分布的影响研究 ——以苏里格气田苏东41-33区块风化壳储层为例[D]. 刘逍.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延长组长7储层成岩数值模拟与有利区预测[D]. 李向阳.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7]富县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评价及有利区优选[D]. 杨玲婕.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8]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延安组页岩气成藏规律与潜力评价[D]. 李智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4(02)
  • [9]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同富集的地质条件与成藏(矿)系统研究[D]. 张云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9)
  • [10]鄂南富县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富集规律研究[D]. 商晓飞. 山东科技大学, 2011(06)

标签:;  ;  ;  ;  

陕北抚仙探区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及勘探部署意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