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逆境心理挫折能力的培养_大学论文

当代大学生逆境心理挫折能力的培养_大学论文

当代大学生:逆境中提高心理抗挫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逆境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能力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46(2007)02—0084—05

目前,中国社会处于高速发展的转型期,无论是哪种人群,都面临着现代社会的巨大压力,他们要适应社会,要面对升学、择业、恋爱、结婚、人际关系等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从而产生心理疾病,引发社会问题。而大学生(含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问题更加突出,有些大学生甚至因为承受不了挫折而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这就需要使他们懂得什么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挫折,如何才能克服心理障碍,以提高他们的心理抗挫能力,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一、大学生挫折问题的提出

挫折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它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与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这句话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含义:(1)“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与阻碍”是指挫折事实的完成;(2)“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是指挫折事实带来的现实结果;(3)“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是指挫折事实带来的心理体验[1]。挫折本身一旦形成, 作为已完成事实是不能战胜的,我们经常提到的战胜挫折是指战胜挫折感,即克服在挫折情境下常产生烦恼、困惑、愤怒、焦虑等复合情绪反应。挫折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型,针对大学生所面临的挫折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飘泊在外求学难

大学生离开熟悉的家乡和父母,他们没有了以往家庭的庇护环境,独自一人在异地求学,本身就有很强的孤独感。再加之由于暂时不适应陌生的环境,难免碰到大大小小的磕绊,在缺少依靠的环境下产生的小磕绊加重了他们的挫折感,这在以下两个群体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1.80后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问题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在家里当惯了“小皇帝”、“小公主”,一般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当进入学校,大家在平等的陌生校园环境里生活和学习时,再也没有人来包容他们的“霸道”,满足他们的要求。此时,如何与他人相处就成为一个大问题。由于这个群体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的包容心不够、不了解与人相处的技巧,就难免产生与他人交往上的障碍,使得人际关系紧张。同处一个宿舍,同在一个班级彼此却难以相容、貌似仇敌的现象时有发生。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的心里难免郁积了沉重的孤独感、冷落感和挫折感。

2.农村贫困学子

(1)自我生存问题

教育部门曾经有过这样的测算,按平均月收入不足120元为特困生, 平均月收入不足200元为贫困生统计,目前在校学生中有近30%的贫困生和15%的特困生[2]。对于从贫困农村来到大城市求学的学子,高昂的学费不仅使他们的家庭背负了沉重的负担,同时也给这部分学生自身带来了沉重的物质和精神负担,即如何凭借少量的生活费在高消费、高诱惑的城市生存下去。物质本身可以产生满足感,可以引起快乐感、安全感和自信心。而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诱惑与囊中羞涩的经济现状,他们无法实现物质上的满足,就很容易处于抑郁寡欢的不良心境状态,从而出现自卑、仇富等心理。

(2)社会排斥问题

贫困地区学子来到繁华的城市求学,渴望迅速融入城市和学校生活。但由于以前生活的环境与城市环境有很大的差距,他们很难融入并适应这种生活,因而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低人一等”,觉得虽同在一班级,同处一宿舍但在身份上却存在着差异,自己无法融入其中。这种心理促使他们认为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同伴的肯定。根据社会统一性理论和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社会认可是个体自我价值最重要的来源,只有得到社会的接纳和承认,个体才能形成稳定的自尊感和自我同一性,并由此获得自信和安全感[3]63。因此,这些得不到社会认可的学生心理极其脆弱、极度敏感,生怕受歧视,别人一个小小的眼神有时都会触及到他们的心灵,由此产生挫折感,并且将其放大,导致他们心理极度扭曲。

(二)就业难倒英雄汉

大学生多年的学习生活结束后,面临的一个最现实问题就是就业。培养一名大学生社会和家庭都需要大量的花费,有些家庭甚至因此负债累累,家长对大学生毕业后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大学生本身对自己的能力评估也很高,对未来抱有很大幻想。然而社会需求却不尽如人意,加之大学生由于多年在校读书,很少有接触社会的机会,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常常脱节,很难学以致用。这种状态使供需产生矛盾,就业市场能够提供的工作和待遇往往低于大学生的期望。在就业和生存的残酷现实面前,在家长的过高期望面前,大学生往往背负着求职的巨大压力,期望与现实产生了落差,在生存都得不到保障时,他们的受挫感就会凸现出来。

(三)婚恋难于进“围城”

对于步入婚姻年龄的大学生来说,成家立业应该是一个很紧迫的现实问题。然而谁能愿意与他(她)守候终身,这是折磨他(她)们的问题,对于那些已超龄的研究生来说更是如此。例如渴望美满婚姻而继续深造的女研究生、女博士生,由于受我国传统思想“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强女弱”观念的影响,这些高学历的女大学生在婚恋市场上大都处于弱势地位,要想找到合适伴侣更加困难。她们对婚姻的渴望与现实中无合适人选之间的矛盾使她们精神上难以释怀,经常处于抑郁寡欢的亚健康心理状态,从而导致情感上的焦虑。即使找到了合适人选,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各方面条件还不够充分,谈婚论嫁对于她们来说往往是一个奢侈的梦想。她们无法按照自己的希望安居立业,也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致使她们心理抑郁、焦躁,产生悲观情绪。

二、大学生心理挫折问题的产生

大学生遭遇心理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体自身心理素质的因素,又有家庭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一)个体缺乏良好的调试心理

挫折感是一种心理感受,只有在个体感受到的时候才会对精神产生消极作用。例如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把小失败、小打击看得那么严重,所感受的挫折就不会那么深切,甚至可以化解。消除了挫折感,挫折的存在就不会对个体构成心理威胁。大学生如常常把小的问题无限放大,而不是积极地把问题大而化小、小而化了,就会使他们产生心理疾病。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自杀成为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中国平均自杀率为23/10万……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19%,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4]。根据广东省教育厅的调查,广东省2006年非正常死亡的大学生约20人,其中自杀的比例接近60%,其中女生的比例超过一半[5]。 这些大学生选择自杀的原因大部分都很简单,例如考试未能通过、与恋人分手、工作不理想等等。如果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相信这些大学生都不会轻易选择自杀,毕竟生命对于年轻人来说都是宝贵的。

(二)家庭缺乏足够的精神关怀

独生子女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比例日益增加,他们从小在家里就被家长极度地“呵护”,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上大学,家长和学校都不重视对他们的挫折教育。家长对孩子总是有求必应,孩子在家里可谓“唯我独尊”。这种长期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缺少对社会及他人的沟通与理解,不注意他人的感受,缺乏必要的挫折体验,造就了他们如今脆弱的“玻璃心”。

中国的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宠爱往往集中在物质满足方面,而忽略他们内心世界的成长。从小开始,当孩子初始遇到问题时,家长大包大揽,“造就”了孩子依赖心理。一旦孩子遇到了问题,要么家长很少坐下来认真聆听他们的内心感受,替他们分担心理的痛苦,及时给予他们心理抚慰,告诉他们如何有效的应对,让他们走出挫折带来的消极感受;要么动辄就是怒骂一通,更是让他们的心理雪上加霜。由于没有心理抗挫的经验,大学生很难自己找到克服这种消极心理的途径,面对挫折束手无策,久而久之产生抑郁、苦闷等心理问题。由于家长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通常也只能等到孩子的不良情绪在学校引发极端恶性事件后才哭天戕地,那时已于事无补。

(三)学校缺乏应有的心理干预机制

传统的固有观念认为去看心理医生、去心理辅导机构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会歧视他们,导致许多大学生明知道自己内心有问题,却不敢去借助心理机构来解决而自己闷在心里,这就很容易使问题越来越严重。加之我国学校心理辅导机制不健全,还有相当一部分心理有问题的人对自己的认知不够,相关部门又没有主动因势利导,采取措施去评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对有问题的个体给予及时心理干预,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例如最近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的枪杀案,就暴露出学校心理机制不够健全的弊端。据说学生赵承熙在行凶前就已经表现出了极端的暴力幻想,并伴随仇富、反社会的行为特征,而学校和老师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他进行及时的治疗,从而导致惨剧的发生。

(四)社会大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

从当今的现实来看,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个负面效应是人们的生存压力普遍增大。为了能够生存下来,人们被社会高速转动的飞轮被迫带着向前走,几乎每天都紧绷着大脑神经,无法跳出这种无处不在的压力来放松自己、调解自己的心理。这种长期郁积的压力得不到释放,他们很容易出现不安定感,产生焦虑心理。现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相比较以前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承担着过多的社会压力。与1990年代大学生相比较,那时的毕业生相对较少,国家实行的是毕业分配制度,个人不会为工作而发愁。而现在的大学每年都在扩招,社会需求相对减少且要求相对提高,就业生存竞争愈显的激烈起来。加之大学生自身对自己的期望值又比较高,难免产生沉重的压力。例如前不久人民大学一位女博士就因找不到如意的工作,抛下4岁的孩子跳楼自杀。

埃里克森的自我统一性危机理论认为,在成年早期,即18—30岁,人生面临的是获得亲密和避免孤离的危机。在这个时期,如果个人能与他人同甘共苦、互相关怀,就能产生亲密感,与他人建立友谊和爱情;相反,如果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和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能相互关心和帮助,就会陷入被孤离和寂寞的苦恼之中[3]152。中国社会正处在激烈竞争的时代,这就使得人际关系出现疏离化的倾向。个人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于自己的得失、自己的命运,人与人之间缺乏相互关心、相互倾诉、相互支持的良性互动关系,利己、封闭的交往关系成为这一时期一个显著的特征。人们不愿意过分暴露自己的情感以寻求自我保护,从而失去了感情宣泄途径,不良情绪堆积在内心无法释放。个体在情感需求上得不到满足,就容易转而采取极端手段来宣泄自己对社会与他人的不满。以上人民大学女博士自杀和前几年出现的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些典型的例子。我们应该从这些事例中反省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大学生出现了心理危机、受到了挫折,应该怎样让他们从容面对。

三、大学生心理抗挫能力的培养

目前,大学生缺乏抗挫能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得到社会的重视、家庭的帮助、学校的干预,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影,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全社会包括个人、家庭、学校都有责任想办法让他们具备极强的抗挫能力。

(一)培养自我抗挫能力——抗挫的重要途径

1.学会自我心理疏导

(1)降低消极的心理挫折感受

挫折感是因人而异的,心理素质不同,对此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像人们对同一事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看法一样,对于同样程度的挫折,不同的人也就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处理方法。这是由于个体心理体验不同所致,是挫折心理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如果淡化挫折,就能降低心理挫折感受,减轻挫折带来的消极体验和负面影响。

(2)提高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力

詹姆斯·兰格理论认为,人的情绪受行为的影响,因为哭,所以悲伤;因为发抖,所以恐惧。这个理论强调的是个人行为有时也会对情绪产生影响。那么遇到挫折以后如果采取积极的行为,例如经常微笑,就能起到积极的缓解情绪的效果。通过自我心理暗示的方法来缓解挫折感;如遇到困难时就告诫自己“明天阳光更灿烂”来给自己打气,给自己以希望,这样就会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避免消极的心理感受。

(3)扩大心理倾诉面

合理的倾诉是发泄心中郁积不良情绪的重要途径,它能够使一个人的情感获得平衡,从而得到一份轻松、快乐和满足感。那些身边几乎没有朋友的大学生,一般都比较孤僻,他们周围少有可倾诉的人,情感经常得不到宣泄与补充,心灵世界就会生长出麻木、冷漠甚至仇恨。当然在倾诉时要选择合适的倾诉对象,以保证自己倾诉的安全性和私密性。

(4)尽量转移注意力

大学生面对不可抗拒的挫折事实时,如果觉得心里难以承受,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化解。生活中充满了许许多多的美好,没有必要揪着自己的痛苦不放,把视线更多地转移到其他美好的事物上去,就能跳出自己加在自己身上灰暗的框子,在别处发掘生活的意义。如出去旅行一段时间,看看沿途的美丽风光,就能发现生活中并不是只有黑暗和痛苦,只要你愿意,总能找到可以打动你心灵的东西,以此来淡化挫折带给你的灰暗心情,让你的心情阳光起来。

(5)适当降低期望值

过高的期望容易导致目标无法实现,这时挫折就会出现。那么不过高要求自己,对生活不过分强求,适当降低期望值也有可能避免挫折感的产生。“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尽人事听天命”的心态多少能够减轻心灵负担,达到内心的平和。目前,很多大学生好高骛远,高不成低不就,对个人感情过分追求,对自己工作过分苛求,一毕业就想赚到大钱,迅速成为白领,这类大学生如果抱着这一心理对待生活与工作,就会出现严重的挫折感。

2.学会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

医病首先要观察诊断病因,大学生当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的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的制定、环境和条件等方面找出有效的补救措施。挫折可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客观来讲,是指个人能力无法抗拒的事实。如身高长相、意外事件等;就主观而言,主要是个人能力的欠缺等等。对于无法避免或无法克服的挫折,要承认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随时提醒自己“即来之,则安之”,以达到心理上的适应,减少因挫折而引起的不良情绪反应。而对于自身能力的欠缺所导致的挫折,可以通过逐渐提升自己的认识分析能力来解决。

3.学习借鉴别人克服挫折的经历

凡是看过《肖申克的救赎》这一部电影的人,无不被主人公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所折服。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这类虚拟的人物形象可以成为大学生的榜样。而现实中这类人就有很多,如霍金、洪战辉等人,他们不屈服于命运、努力发挥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总能带给大学生克服困难、笑对人生的莫大勇气,成为他们的楷模。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类遭受着更大的困难还能勇敢面对的人,大学生还有理由来感叹自己的“不幸”吗?

(二)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抗挫的辅助作用

中国的父母一向奉行家长作风,而家长作风容易导致大学生拒绝与家长沟通,在远离家长的外地遇到困难时往往更是如此。这样压在他们内心的不良情绪无法自己宣泄出来,也无法得到亲人的指点和安慰,找到宣泄出口,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他们更加孤独无助,更加不愿意与人交流,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因此,家长要学着与自己的孩子远距离地建立平等的关系,即使不在孩子身边,也应经常与他们沟通并分享他们的内心世界,打开他们的心扉,倾听他们的心声,及时发现问题,配合学校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精神上的支持,这在通讯十分发达的今天是有条件做到的。

(三)学校建立与完善心理辅导机制——抗挫的基本条件

学校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应该建立健全的心理辅导机制。已经建立心理辅导机构的学校要发挥机构的积极作用,不能让它成为摆设。针对大多数心理辅导机构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的现状,心理辅导机构有关人士应该反思自己以往的行为模式,变被动为主动,以积极的姿态走近大学生,有效预测他们的行为。面对病患者,要了解他们感受,知道他们最需要什么,做到有效防治,有的放矢。大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全社会应建立一整套针对不同人群的社会心理干预机制,对大学生族群更是要有一系列的心理抗挫机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也应加入心理教育的内容,让它开展得更加贴近现实、贴近学生,从而真正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指导老师:周晓燕

收稿日期:2007—05—09

标签:;  ;  ;  ;  ;  ;  

当代大学生逆境心理挫折能力的培养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