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本剧教学尝试——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学案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案例论文,人体论文,生物论文,课本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B文件编号:1003-7586(2006)11-0026-02
1 问题
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性强,结构严谨,比如人体结构与功能这一部分内容尤其明显。从前,教师通常以讲授为主,但即使采用了多种手段与方法,学生有时还是不完全明白。笔者在教学中,采用课本剧的形式,通过情境理解概念,依靠活动掌握技能,既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又解决了这一难题。
2 实例
“人的消化系统”一节,概念很多:牙齿的结构有6~7个名词,加上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各种酶、各种消化腺、吸收等;而小肠绒毛的结构又有很多名词,学生一节课下来,要接触的名词约二十几个。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大概需要3节课的时间才能把它们学完。新课程教学计划中,本节课时又没有安排这么多,怎么办呢?
2.1 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这一目标又分解为:牙齿的结构和保健;人体消化系统的其他器官——消化道和消化腺等知识点多而集中。
教师怎样在短时间内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使他们很好地掌握知识呢?课本剧也许是个不错的形式,因为教学法的核心就是调动学生的情绪、感官等,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愿望并体验其中的乐趣。而现代中学生接触的媒体多,见识也广,对这种方式更容易接受。因此笔者设计了下面的教学步骤,充分发挥学生的智能,引导学生小组互动,尽情地演说、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顺利地克服这一难关,仅用了2节课的时间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2.2 方案
在学生阅读教科书课文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如下活动:
活动一:分小组进行课本剧表演(每组先简单写一个剧本,互相讨论完善它,然后表演)。供选的题目如下:
(1)一颗牙齿的自白(结构)。
(2)我(一颗牙齿)与主人的习惯及健康。
(3)自拟题目。
活动二:课堂调查龋齿的发生率(分大组进行)。
活动三:列表表示出消化道各器官内的消化液及其来源(在个人档案夹上做)。
活动四:根据教材提供的参考内容,分组讨论设计探究口腔内的化学消化实验方案。
活动五:课本剧表演:供选题(内容: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作用;要求:小组合作、自编、自演)。
(1)比一比谁的功劳大。
(2)围绕“我们是一个大家庭”自拟题目(以消化系统各器官成员的角色扮演)。
2.3 实施
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
下面是一位学生写的一个独白。
一颗牙齿的自白
我是一颗可怜的蛀牙,就是你们所说的龋齿,曾经是人体中最坚硬的器官,我的表面有坚硬的外套——牙釉质。它是人体最坚硬的东西,再往里是牙本质,最里面是牙髓。里头有牙髓、血管和神经(表演者一边说一边把外套脱下)。可如今,我却是如此脆弱,这都是我的主人不好,每天不给我洗澡,还吃许多零食,细菌就一口一口把我吃掉。这些细菌利用我主人口腔里的食物残渣,产生了好多酸性物质,把我的外套弄了个大大黑洞,敲起来“咚、咚”的响。我原先有洁白牙冠,就是你们大家在牙龈上看到的那部分,可是如今,瞧,变成了黄色的了,如果主人不带我去医生,黑黑的龋洞就会漫延牙槽内部的牙根,我的生命就不保了。我强烈要求我的主人:每天正确地刷3遍牙,不吃零食,马上带我去看医生。
我喜欢的一句话是:我们的目标是没有蛀牙!
学生一边讲一边表演独角戏,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又体现了学生富有个性的创意和情感。
教师进一步引导:“这一段独白诙谐幽默,形象生动,给我们很多启示。在课本上,大家还知道了哪些内容呢?”
学生纷纷举手,有的总结牙齿的结构,有的总结牙齿的外形,有的总结预防龋齿的方法。学生对这一段内容处理得多好!接着,教师又给他们提供了一些龋齿危害的资料,学生又一次思考问题的严重性。自然地,接下来进行龋齿发生率的调查,大家积极参与,不到1min的时间就完成了调查统计任务。
活动三需要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采用了“小组比一比”的形式,看谁做得快而且有创意。学生各自在档案夹上动手做,组内互相补充完善。有的把消化液与分泌器官绘制成表格,有的把消化液与它目标场所绘制成表格,有的列举分泌器官、消化液名称和目标场所并作一关系表等。这些具有创造性的作品,展示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实现了思维能力训练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活动四实施起来比较容易。由于第一学期同学做过了一些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学生通过讨论,很快就设计出来了。有的提出把馒头磨碎放点水和一和,吐点口水放在里面,过一段时间看一看馒头屑还有没有。别的同学马上提出争议:馒头屑没有了就表示被消化了?它要是溶解在水里并没有被消化呢?最好还是用什么东西能把它显示出来就好了。马上就有人说馒头遇碘会变蓝色,我们在小学就知道了。教师这时提醒了一下,怎样使它跟人口腔里一样快地消化呢?有学生就说保持与人体温一样就行了。接下来学生分组把步骤写一写。教师从中选出一个没有逻辑漏洞的最佳方案,进行了对照实验。在实验等待的过程中,师生进行活动五。
活动五的实施相对来说要复杂些。学生都认真研究了课本的内容,小组内讨论,临时搞出了一个简单的剧本,有的组选择(1);有的组选择(2);有的组自拟“一粒花生米的人体旅行”,然后有的组全组出动上台表演,有的组还邀请了其他组同学一起表演。在每组表演结束时,教师及时进行了鼓励性小结,课堂结束前实验的结果也出来了。
3 思考
对一些碎、繁知识点不妨交给学生去处理,可能更好一些,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学生是欢迎的,有的学生下课还来问老师“老师,下节课我们还表演行吗?”恰如思想家培根所说:“凡是与天性(即兴趣)相合的学科,就不必有什么规定的时间(去学)。因为他的思想会自己作主飞到那方面去的”。只要是学生主动去获取的东西,有的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学生探索研究是需要过程的,教师应该给他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如果一味地只想把每一件事讲得太多、太清楚,学生没有思考的机会和想象的空间,仍然是“他主”建构的知识体系而非“自主”。同时这种“他主”的探索,会使人兴味索然,留一些未知和出人意料可能更重要。
课本剧这种形式要求思维强度、深度比较高,它不仅要求学生自己自主地深刻理解概念原理等知识,还要把自己的理解放到一定的情境中表达出来。思维所需的时间比较长,因而必须进行合作学习才能够提高效率。
组内讨论学习形式可以使学生间思维碰撞,激发创新的火花,有利于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如语言表达、交流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研究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等都有一定的锻炼和提升。但是组内讨论要有明确主题和一定的纪律约束,否则就会流于形式,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