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私营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发展论文,对策论文,私营论文,现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私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一)私营企业的规模和速度
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资料表明,2001年我国私营企业的单位数、从业人员、实收资本和营业收入四项指标都达到相当可观的规模,与1996年全国第一次基普资料相比,都有高速增长。
1、企业单位数持续增加
1996-2001年五年间,私营企业从44万户增加到132万户,增长了两倍;私营企业单位数占全部企业的比重由16.9%上升到43.7%,提高了26.8个百分点。
2、就业人员队伍不断扩大
1996-2001年,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从802万人增加到3170万人,增长近3倍,年均增长31.6%;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占全国企业的比重由4.4%上升到19.2%,提高了14.8个百分点。这说明私营企业在吸纳社会劳动力就业方面具有巨大的能力,已成为当前提高全社会就业率、缓解城镇人口就业压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3、资本金迅速增多
1996-2001年,私营企业实收资本总额从3043亿元增加到14068亿元,增长了3.6倍,年均增长35.8%;私营企业实收资本总额占全部企业的比重由3.3%上升到10.3%,提高了7个百分点,已分别超过集体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实收资本所占比重,表明私营企业的经济实力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
4、营业收入飞速增长
1996-2001年,私营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由4109亿元增加到近32000亿元,增长了6.8倍,年均增长50.6%;私营企业营业收入占全部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由2%上升到13.2%,提高了11.2个百分点,反映了私营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表1
2001年与1996年私营企业总规模比较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私营企业资本的增长速度高于人员的增长,表明私营企业规模的扩大已由劳动力投入为主向资本投入为主转变;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又远高于人员和资本的增长,表明私营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私营企业的结构与分布
1.私营企业的产业结构
私营企业中第二产业居主导地位。在企业单位数、从业人数、实收资本和营业收入四项指标中,除实收资本外,其他三项指标都是第二产业最高。2001年,从事第二产业的私营企业有72万户,占私营企业单位总数的54.3%;从业人员达2400多万人,占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76.7%;营业收入为18625亿元,占私营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58.4%。
私营企业在第三产业中投入的资本最多。2001年末私营第三产业企业共有59万个,实收资本为7000多亿元,占私营企业实收资本总额的50.5%;实现营业收入13000多亿元,占当年私营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41%,略低于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712万人,仅占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2.4%,明显少于第二产业。
从事第一产业的私营企业为数极少。其单位数、从业人员、实收资本、营业收入四项指标均居末位,所占比重仅在1%左右。
表2
2001年私营企业的产业构成 单位:万人、亿元
从具体行业看,从事第二产业的私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制造业中又集中在传统的加工和轻纺行业,按2001年私营企业营业收入排序的前8位依次是:纺织业(1617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514亿元)、金属制品业(1226亿元)、食品加工业(1068亿元)、普通机械制造业(1049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944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919亿元)、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898亿元),这八大制造行业加上建筑业的营业收入(1780亿元),合计占私营企业整个第二产业营业收入的59.1%。
私营企业在第三产业中则主要从事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2001年营业收入9775亿元)、房地产业(1700亿元)、社会服务业(1070亿元),这三大行业门类营业收入合计占私营企业整个第三产业营业收入的95.8%。
我国私营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是,第二产业的比重在逐步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在稳步上升,但第三产业还没有达到占据主导地位的程度。究其原因,一是目前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不够充分,尚未形成对第三产业的巨大市场需求,也未能对第三产业提供强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二是我国目前第三产业中存在着较大的行业进入障碍,私营企业只能进入一些传统的行业,如批发零售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而其他一些现代意义的第三产业,如通讯业、航空运输业、金融业、保险业等则较难进入。
私营企业在三大产业中的生产要素配置很不均衡。从企业平均规模来看,第二产业的私营企业平均从业人员最多,为33.9人;平均实收资本最少,为93.7万元。第三产业私营企业的平均实收资本最多,为120.9万元;平均从业人员最少,仅为12.1人。由此可见,现阶段的第三产业私营企业其实并不像人们通常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其实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第二产业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究其原因在于第二产业中的私营企业主要分布于纺织、建材、食品加工、普通机械制造等传统行业中,其技术工艺落后,手工劳动比重大的缘故。
2.私营企业的组织结构
我国目前的私营企业主要有四种组织形式: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这四种企业组织形式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各有其适应的范围和领域,共同促进了我国近几年私营企业的发展。通过对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相关资料的分析,可将2001年我国私营企业的组织结构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1)私营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私营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其企业单位数、从业人数、实收资本、营业收入四项指标均为各类型私营企业之首。
(2)私营独资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数较大,但实收资本和营业收入所占的比重较小。独资企业是我国私营企业最早的组织形式,由于其自身的局限,虽然其绝对数量在增长,但其在私营企业各项经济指标中的比重却在下降。2001年末,私营独资企业个数占私营企业总数的43.1%,从业人员占37.1%,这两项指标仅次于私营有限责任公司:但其实收资本和营业收入仅分别占21.8%和25.5%。其所占比重如此不对称,反映了私营独资企业资本和经营规模较小的基本特点。
(3)私营合伙企业的数量较少,比重较小。2001年末私营合伙企业个数、从业人员数、实收资本及当年营业收入都只占私营企业总量的5%-9%。鉴于合伙企业自身的缺陷,估计在今后几年中,其数量不会大量增加,其比重还会进一步下降。
(4)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的数量最少,比重最小。其法人单位数、从业人员、实收资本、营业收入仅分别占私营企业总量的3%-5%。但由于股份有限公司在制度安排上的优越性,预计在今后几年中,我国私营股份公司的数量将会迅速增加,在私营企业中的比重也会迅速提高,成为我国大型私营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表3
2001年各种类型私营企业的主要指标
各类私营企业在人员效率和资本效率方面互有优劣。从理论上说,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典型代表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比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企业组织形式,应比后两者创造出更高的效率。然而,普查资料反映,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只在人员效率方面具有优势,而在资本效率方面则比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逊色。2001年,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股份有限公司人均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2.98万元和11.8万元,比私营独资企业和私营合伙企业的6.92万元和6.15万元高出近一倍;但每百元实收资本实现的营业收入仅分别为216元和208元,明显低于私营独资企业(264元)和私营合伙企业(231元)。这说明,各种企业组织形式的优势和劣势都是相对的,其自身优势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企业资源状况、经营管理能力、所处的行业和社会环境都适宜的时候,它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在组织设计的科学性上固然有其优势,但我国目前大多数私营企业的管理者、员工以及资金、设备、产品等实际情况却未必与之相适应。
3.私营企业的规模结构
我国私营企业基本上是中小型企业,并以小型为主。从人员规模看,2001年全国私营企业平均每家24人,比1996年增加6人,扩大了1/3。其中,从业人员在50人以下的企业有119.7万家,占私营企业总数的90%;50-499人的有12.3万家,占9%;500-4999人的有3775家,5000人以上的只有17家。
从资本规模看,2001年末资本金在100万元以下的私营企业有109万家,占私营企业总数的82.4%;资本金在100-1000万元的21.2万家,占16%;1000万元—1亿元的2万家,占1.5%;1亿元以上的只有562家。平均每家资本金106万元,比5年前增加38万元,增长55%,平均资本规模扩大的速度明显快于人员规模的扩大。
4.私营企业的地区分布
我国的私营企业首先在最富有经济活力的东南沿海地区萌发、成长、壮大,形成相当规模,并从这条“新月型”高经济增长带上,由沿海向内地、由东南向西北成扇面逐步推进。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的统计资料表明,在2001年私营企业的经济总量中,大约有75%左右分布在东部地区,15%左右分布在中部地区,10%左右分布在西部地区。详见表4:
表4
2001年全国私营企业4项指标的地区分布(占全国的比重%)
东、西部地区是我国私营企业发展的两个极端。分省来看,私营企业最发达的省份都集中在东部地区,最不发达的省份则集中在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全国31个省、市、区按私营企业单位数、从业人员、实收资本、营业收入的多少排序,最多的5个省份和最少的5个省份如表5:
表5
2001年各省、区、市私营企业总量指标排序
私营企业最发达的省份与最不发达省份之间的数量差距极大。2001年私营企业从业人数,最多的5个省份平均为311.6万人,最少的5个省份平均只有10.6万人,江苏一个省私营企业从业人数就相当于整个西部地区的总和。私营企业的实收资本总额,最多的5个省份平均为1340亿元,最少的5个省份平均不足60亿元,广东一个省私营企业的实收资本比整个西部地区还多。私营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差距更大,最多的5个省份平均为3880亿元。最少的5个省份平均为80亿元,浙江一个省私营企业的营业收入大大超过整个西部地区的营业收入。
(三)私营企业的社会经济贡献
私营企业是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微观基础,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反过来它又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私营企业的兴起,促进了我国市场的发育和扩张,加快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构建;同时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换,促进了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普查资料看,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私营企业的发展,加快和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2001年全国企业比1996年增加的营业收入38755亿元中,七成以上是私营企业增加的。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经济总量能以平均每年9%以上的速度递增,私营企业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私营企业缴纳的工商税收则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国有企业长期亏损、被迫进行战略调整,集体企业后劲不足、经济贡献率持续下降之际,私营企业异军突起、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私营企业的兴起,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私营企业的资本一半以上投入了第三产业,其第三产业营业收入占全部企业第三产业营业收入总额的1/8,为活跃城乡市场,加强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丰富居民生活内容,做出了贡献。
3.私营企业的发展,扩大了劳动就业,优化了劳动力资源配置。2001年末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3170万人,占全部企业从业人数的近1/5。特别是在城市下岗失业工人增多、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的情况下,私营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支持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成为社会稳定的一个积极因素。
同时,私营企业的发展,客观上造就了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环境,推动着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其灵活机动的经营机制,为国有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私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当前我国私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市场准入问题。当前,私营企业的投资领域仍然存在若干“禁区”,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仍然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一是有些行业早已被某些政府部门及其所属企业所垄断,私营企业往往不能进入或不能充分进入;二是有些早已对外资开放的行业,至今未对私营企业开放;三是有些行业由于体制性障碍导致私营企业不能公平地参加竞争;四是行业进入的前置审批环节繁多,准入条件苛刻,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相比,私营企业在进入某些行业的资格、条件和机会上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二)融资困难。目前,各级金融机构对私营企业,尤其是对私营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十分有限,现有的信用担保服务机构也远不能满足私营企业大的担保需求,私营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担保难的现象。于是,不少私营中小企业被迫把地下钱庄、拖欠贷款等非正式融资渠道、非正规融资手段作为补充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同时,证券市场对私营企业的开放度极低,能通过证券市场直接募集资金的私营企业仍是凤毛麟角。此外,私营企业也不能享受各级政府提供的技术改造贴息贷款等财政优惠政策。由于中长期发展资金的匮乏,使私营企业难以做强做大。
(三)税费负担重。一是双重纳税,除交纳企业所得税外,还要交纳个人所得税;二是不能像国有企业、外资企业那样享受税收优惠。至于对私营企业的收费,问题更多;收费部门和收费项目繁多,重复收费、搭车收费、超标准收费严重,罚款、摊派泛滥。
(四)制度创新问题。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私营企业属于家族制企业,这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的内部结构简单,管理层次较少,成员间具有较高的信任度,企业内部具有较强的合作能力,在经营上也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灵活性,因此,在企业草创时期,与其他企业组织形式相比,在资本筹集、管理效率、信息搜集和监督成本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私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家族制企业中原来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一些积极因素逐步转变为消极因素,由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而产生的宗法性和封闭性特征,极大地制约着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已势在必行。
(五)企业家素质和企业文化、道德问题。我国私营企业家的素质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如小农思想严重,缺乏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思维方式单一,具有盲目冲动的倾向,缺乏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缺乏系统的现代管理知识和向现代企业家过渡的文化底蕴,持续发展的能力不足,等等。我国私营企业中,在企业文化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经营哲学深受传统封建文化的影响,实行家长制管理;企业中人情风盛行,拉帮结派,是非不明;企业精神模糊,企业目标单一。企业诚信意识不高,为获取利润,不择手段,甚至铤而走险,惟利是图、违法经营、偷税漏税、黑金政治等在私营企业中相当普遍。
(六)劳资关系问题。私营企业中劳资关系存在着不平等、不公正、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劳资关系不规范,员工利益得不到有关法律的保护;违反《劳动法》规定,随意延长员工的工作时间,经常克扣和拖欠员工工资;劳动条件差,工作环境恶劣;工人缺乏必要的劳动保障,在养老、失业、医疗等主要劳动保障方面,私营企业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劳资关系问题是埋藏在私营企业中的一根导火索,若不被充分重视,一旦劳资矛盾激化,不仅影响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会危及社会秩序的稳定。
政策性建议及对策
针对我国私营企业发展现状及各种阻碍私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需要从政策、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入手,在市场准入、资金融通、减轻负担、权益保护、依法监管等关键环节上采取有效措施,赋予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集体企业平等的国民待遇,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私营企业进一步持续健康地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一)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法律制度,强化对私营企业主个人财产的法律保护。私营企业的正当权益能否得到保护,私营企业合法的生产经营成果和业主合法财产是否不受侵犯,是直接关系到民间投资积极性的大问题。我国现在的法律体系,在这方面还不够明确、具体。因此,修改和完善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使之适应当前私营企业大发展的客观需要,刻不容缓。在加大对私人财产保护力度的同时,还应考虑颁布《公民家庭财产破产法》、《强制执行法》等法律,防止私营企业主恶意逃避债务,使其权利义务相平衡。
(二)规范和约束政府的税费征收行为,提高政府税费征收工作的透明度,切实减轻私营企业的税费负担。一要对现有的税费项目逐项进行清理,删除和修改不合理的部分,对各种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业实行统一、透明的税费征收办法,真正使私营企业在税赋方面享受”国民待遇”;二是要在政府执法机构中切实建立“收支两条线”的制度,收费收入不允许坐抵各种支出,收费数量也不应与收费人员的收入挂钩;三要把税费项目、税费标准、收取程序、税费用途向社会公开,设立各种方便可行的举报渠道,主动接受企业、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四是加大对“三乱”行为责任人的惩罚力度,并把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
(三)确定市场准入的统一标准。总体思路是:一、凡是竞争性行业,都应该允许私营企业进入;二、目前仍由国有企业控制的传统垄断性行业,也要引入竞争机制,采取适当的方法允许私营企业逐步进入;三、凡属已经和将要对外资开放的行业,都应当对私营企业开放。
为从法律上进行规范,建议制定并颁布《私营企业投资与私营企业市场准入法》。政府还可据此制定和颁布《私营企业投资产业目录》,以国家一定时期内的产业政策为导向,具体规定哪些行业鼓励私营企业进入,哪些行业允许私营企业进入,哪些行业限制私营企业进入,以及非开放行业的开放时间表,以引导私营企业的投资方向,使之符合政府产业政策的要求。
(四)约束政府的投资行为,规范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投资契约关系。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国有企业的转制承包等方面都要采取公开招标、公开拍卖的方式进行,给予私营企业平等参与的权利,避免政府黑箱操作带来的腐败行为和不平等竞争。同时要制定并颁布有关政府特许投资经营的专门法律,用法律来约束政府的相关行为,规范政府与私营投资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把政府对基础建设项目的特许经营权纳入法制化、市场化的轨道。
(五)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和信贷担保体系,为私营企业提供更多、更便捷的金融服务。鼓励确有实力的私营资本通过收购农村信用社等方式组建一批私营中小型金融机构,尽快构建“大、中、小银行共同发展,国有、外资、私营银行互为补充”的多层次金融体系。此外,还应加紧构造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信贷担保服务体系,除政府出资兴办担保机构外,应允许建立国有和民营合资合作的担保基金,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可允许建立民营独资的担保机构,以解决私营企业尤其是私营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六)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融资机制。首先要制定并执行股票市场统一的上市标准,加大私营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的力度。其次要完善股票市场的交易规则,建立和健全市场退出机制,为私营企业风险投资开辟多种变现退出通道。不仅要加快建立“二板市场”,即创业板市场,使成熟的私营高科技企业能够及时上市融资或变现退出市场。还应重新开放“三板市场”,即地方柜台产权交易市场,使那些不具备上“二板市场”条件的私营企业能通过地方柜台产权交易市场兼并重组或进行产权转让。
(七)建立适应私营企业特点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国有银行应增加对那些规模大、业务来往多、资质好的私营企业的贷款额度。同时,探索信贷方式的创新,加大对私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有效拓宽和增加私营企业的贷款投放渠道。
(八)政府依法对私营企业加强引导、监督、管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当前,主要是抓好以下工作:在私营企业中认真落实《劳动法》、《合同法》的各项要求,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加强劳动保护,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保障工人的各项合法权益;依照《工会法》支持、鼓励在私营企业中广泛建立独立的工会组织,以体现工人的意志,保护工人的权利,在私营企业中形成企业主与工人平等的权利利益制衡机制;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监督、检查、规范私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打击目前私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盗用商标品牌、制假贩假、价格欺诈、非法生产经营、欺行霸市等不法行为;依照《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等法规的要求,对私营企业的土地使用、生产过程、生产废弃物的处理及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情况进行全面、长期、常规化的跟踪检查处理;依照《刑法》、《社会治安条例》,对私营企业中存在的腐蚀拉拢政府公务员、吞噬国有资产、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等违反行为,要严厉打击、严肃处理。
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还应创造条件,帮助私营企业主提高思想道德品质素质、文化水平、业务能力和经管管理水平,在私营企业中大力开展继续教育,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对私营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进行持续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文化教育和业务技能教育,从整体上提高私营企业主、管理人员、普通员工的素质,为私营企业走出家族、区域的限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私营企业即将到来的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