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培育商品和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完备、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论文,完备论文,生产要素论文,体系论文,商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市场体系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深刻地认识市场体系的性质和作用,总结我国市场体系发育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探讨加快市场体系培育的途径和具体措施,并把这一重大举措落在实处,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培育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市场体系,指的是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换场所的统一体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具体说来,市场体系是各类市场组织成的统一有机整体,主要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市场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对于市场体系,我们的认识是逐步深入、逐步提高的,经历了一个解放思想,逐步冲破传统观念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对生产资料商品属性的确认开始,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了只把个人消费品视为商品,交换关系只在这些商品中发生作用的局限。但是,由于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仍受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市场关系作用的范围仍然是有限的。党的十二大之后,随着市场调节范围的扩大,推动了体制改革指导思想的发展。十二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论断,强化了“市场取向”的改革,并且,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作为改革的重要任务,首次明确提了出来。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我们党又提出了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1992年邓小平南巡重要谈话中和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就使我们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突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改革目标,强调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
这些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这个进程中,加快推进市场体系的发育,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对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这是因为,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从实质上说,是资源配置方式的革命。资源合理配置,是经济体制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的配置是由预先制定的计划通过直接分配的方式来完成的。实践证明,由于社会需求无限丰富,千变万化。同时,生产力水平发展也没有达到足够高的程度,计划配置资源的功能不可能达到主观设想的合理目标,相反,造成了资源的低效运行,资源浪费,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矛盾。多年以来,我国基本建设方面存在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生产方面存在的片面追求产值,不讲求效益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弊病,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变革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让市场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引导社会资源和要素的流动,配置到最适应的区域、部门,配置到效益好的企业。同时,也促使每个生产单位和部门,以最少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是市场机制作用的场所,市场体系是资源合理配置的载体,没有完备的市场体系,就不可能完成资源配置方式的根本变革。
还应该看到,市场体系的培育,对于能否完成经济改革的各项重要任务影响很大。从企业改革来看,改革的目的是使企业从过去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变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这就需要相应的市场体系加以配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企业自主权,推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比如,企业享有生产投资自主权后,需要培育完善的生产资料市场和金融市场,使企业及时得到所需的生产资料,筹集到所需的资金。企业有了用工自主权和工资分配权则需要劳务市场来调剂劳动力的余缺。企业股份制的推进需要股票市场的完善等等。如果市场体系的培育滞后,就会制约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深化。从政府职能转变看,一方面,市场体系的发育与完善将有力地促进政府职能的转换。企业和其他经济主体越来越依赖市场,促使政府真正从管理微观经济活动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转向发挥规划、协调、监督、指导服务等新的职能。另一方面,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宏观间接调控的中介。有了这一中介,能够为政府提供可靠的市场经济运行的参数,同时间接调控的措施也能有效地通过这一中介迅速传导,从而有效地调控经济的运行。此外,健全的市场体系,对于防止权力介入市场等不规范甚至腐败行为,也具有重要作用。总之,市场体系的培育与企业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
二、现阶段我国市场体系发育的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体系的发育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规模。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已初具规模。1996年底,全国已有各类集贸市场近8万多个,工业小商品批发市场4000多个。 同时还出现了一些辐射功能较大,有特色的专业市场。如山东寿光县的蔬菜市场,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二是市场机制作用的范围。通过市场交换,实行市场价格的商品比重不断上升。我国90%以上的生产资料价格和农产品价格,以及95%以上的工业品价格已由市场来决定。三是市场流通格局。流通领域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多渠道竞争的局面。尤其是集体、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大批进入流通领域。目前,我国商业零售、金融、保险以及产权交易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外资企业参与竞争,市场的开放度不断扩大。四是市场层次。要素市场逐步发育,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的建设已经起步并不断完善。已建立的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上海金属交易所等期货市场发展势头较好。如上海金属交易所自成立至今,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金属交易所。1996年沪、深两市交易所上市公司总数达到了700余家,流通股本分别达186.59亿和158.76亿元。 此外,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也在抓紧建设。总的说来,我国已形成了市场体系的初步框架。但是,真正形成一个充分发育的、规范化的市场体系,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具体说:
1.市场体系的发育发展不平衡。
一是消费品发展比较充分,但生产资料市场发育较慢,一些主要生产资料经营体制和价格还没理顺。二是商品市场发育较快,要素市场则发育滞后,特别是金融市场、劳务市场发展不足,严重影响了市场体系对资源配置的整体协调功能。三是沿海与内陆地区市场发育也有较大差异。四是比较重视有形市场的建设,但无形市场建设往往被忽视。许多地方误认为发育市场就是盖大楼,建摊位,对发展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各种形成的贸易关系重视不够。一些现代化的交易方式如直达供货、物资配送、邮购服务等发展缓慢。
2.市场分割比较严重,交易活动仍带有浓厚的行政特色。
由于我国原先以行政部门和行政地区来组织管理经济,在部门和地区分割下,商品、资金、劳动力、技术在部门间和地区间的流动受到很大限制。在新的形势下,受地方、部门利益驱使,又出现了建立封闭式市场,实行垄断性、排他性、政企不分的经营等新的问题。统一的市场被肢解为孤立的地方市场、部门市场、行业市场,地区封锁、分割市场的倾向仍然比较突出。由于目前市场主体发育比较迟缓,产权不明,政企不分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行政力量的作用很不规范,市场交易行为被扭曲,比如企业产权交易中有的地方政府搞假破产真逃债,金融贷款行为还有不少“长官意志”影响等等。这就严重束缚了市场机制的“自发性”作用,很不利于市场的发育,也搞乱了市场秩序。
3.农村市场体系的发育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产生了诸多的矛盾。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大国,市场体系的建设必须高度重视这个基本国情。否则,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反过来也必然制约整个市场体系的建设。目前的情形是,一方面,农产品市场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特色,且与全国性大市场缺乏联系,信息传递方式功能十分薄弱。农民生产行为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使得农产品难以摆脱“短缺——扩大生产——积压”的循环。另一方面,农业进入市场的相应支持和保护政策也十分不健全,往往只有依靠行政手段来保护农民的利益,容易扭曲农村商品关系,削弱了市场机制对农村资源的配置作用。
4.市场法规体系不完备,交易秩序不健全。
市场运行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这是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虽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大大落后于市场体系发展的需要。不少市场运行的基本的法则还没有制定出来,一些旧的法律法则有的也急待修改。即使是实施中的市场法规也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管理工作还不规范。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随着金融市场和证券期货等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市场风险有逐步加大的趋势。然而,目前市场风险的防范机制很不健全,这是市场体系建设中面临的一个尖锐和紧迫的问题。
5.市场中介组织缺乏,市场的自我组织功能较弱。
市场的自我组织功能主要是靠中介组织依据有关法规来达到的。如能够实行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协调的行业协会、商会和实行社会监督的各类消费者组织。除了这方面中介组织发育不充分外,还缺乏起媒介、传导、协调和服务作用的信息咨询、结算机构、经纪公司和经纪人。政府仍然承担了大量组织市场交易的工作,不仅大大增加了市场运行的成本,而且降低了市场运行的效率。
6.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很不紧密。
在一些主要产业领域,开放还处于试点阶段,仅仅是初步的,有的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垄断经营。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脱节。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缺乏直接的联系,加上人民币不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结果国内市场体系不能快速传导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阻碍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也影响到国内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加快培育市场体系的几点建议
要实现“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的目标,必须认真地总结前一阶段的经验,大胆借鉴国外的先进作法,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1.围绕市场体系的建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过去“重生产轻流通”,以及排斥非国有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等错误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目前要在继续克服上述传统观念影响的同时,结合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推进思想的解放,主要是要摆脱小生产的意识,坚决的消除本位主义、分散主义的影响,树立大流通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观念。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有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而且从长远利益看也是符合本地区、本部门的长远利益的。
2.以全方位发展要素市场为重点,推进市场体系培育。
必须继续大力发展商品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在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的重点产销区,完善各类现货市场,组建有组织有指导的批发市场,有条件地发展期货市场。高度重视商品市场的网络化建设。要把要素市场的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资金市场要在抓短期资金市场建设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发展长期资本市场,吸纳各种社会资金逐步地参与企业的长期投资,支持企业投资体制的转换。劳务市场重点是要建立劳动力合理流动并实行双向选择的劳动就业制度。尤其要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美国的专业技术人员平均一生流动工作12次,日本为10.2次。所以,要率先放开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的工资及其流动上的不合理限制。同时,要进行企业家市场的试验,逐步形成可靠的对企业家能力的客观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科技市场、信息市场,不断提高科技商品和科技人员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对房地产市场,要引导向规范化方向发展。此外,企业产权市场也应有较快的发展,以与统一的市场体系相协调。
3.以加强流通组织建设为重点,深化流通体制的改革。
一是深化国合商业体制的改革。促进流通向产业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要着力发展区域性、全国性的综合商贸集团和企业,并以此为龙头,建立相应的流通网络。与此相适应,对国合商业改革侧重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通过股份制,建立现代化的流通组织。对小型国合零售企业,要进一步放活,包括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等形式,使其经营机制更加灵活。二是改造现行的贸易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公平竞争的流通格局。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专业经营等现代流通交易方式,促进流通体制的改革。三是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事务所、审计事务所、专利事务所、咨询公司、商品检验所、市场公证交易机构、消费者协会、职业介绍所、经纪行、拍卖行、典当行等。
4.高度重视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
农村内部分工的发展,必然进一步促使大批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对这一趋势要进一步鼓励和引导,使其不断增强实力,成为农村流通的一条重要渠道。鼓励和发展农副产品产供销之间的联营、联购、联销等多种形式的联合,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和扶持大型工商企业和乡镇企业进入农村流通领域,发展城乡市场之间的联系。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加强农村的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农民自我服务的商业组织。此外,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保护政策,主要是价格支持政策和稳定供求政策。
5.加快市场制度和法规建设,强化对市场的管理和调控。
按照“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抓紧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包括《贸易法》、《市场法》,完善市场交易规则。加强对市场行政管理、商标管理、质量管理。当前,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加强对市场供需的预测和对市场运行情况的监测。此外,要加强对市场建设的统一领导,避免各自为政。
6.按照市场体系发展的要求,深化以价格体制改革为主的多方面的配套改革。
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改革的方向是竞争性商品和劳务价格应全部放开。价格改革最关键的是要素价格的改革,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化,使利率、工资、地租和地价、汇率等要素价格,形成由市场定价的机制。对此,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加以改革,采取措施,逐步使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接轨。除了价格体制改革之外,以企业改革为中心,深化金融体制、科技体制、劳动人事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使市场体系在更高的层次上,加快发展,不断完善,取得更为突出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