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集约化及其实现途径研究_规模经济论文

我国产业集约化及其实现途径研究_规模经济论文

产业集约化及我国产业实现集约化途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约化论文,产业论文,途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法分类号:F270.3 文献标识码A 文字编号 1009-0614(2001)06-0540-04

一、产业集约化的概念

产业集约化是指产业的发展以资源优化配置为原则,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产业组织结构高度集中,产业内大、中、小企业共生,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产业集约是产业集约化追求的目标。产业集约的程度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指标及其体系加以测度的。

产业是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企业构成的集合或系统,它是一国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产业的集合构成了整个国民经济。产业发展是指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的发展有赖于产业的增长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即产业的发展。当然,实现产业发展也可以是以单纯增加要素投入求得产出数量增加的粗放型,也可以是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实现增加产出的集约型。在粗放型发展方式下,产业扩张走的是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的道路,产业内的企业间缺乏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往往是“大而全”、“小而全”,产业生产力组织水平低下,往往是高投入低产出,资源极度浪费。在集约型发展方式下,产业的发展依靠的是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依靠的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依靠的是产业生产力的合理组织与配置。因此,产业集约化发展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经营规模小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必然结果。由于企业经营规模小,因而数量积累的速度慢,产生质的飞跃的过程长。然而,对产业产出增长的需求又诱使产业要加快发展和增加产出。解决这一矛盾的简单办法就是增加新的生产企业,导致产业发展在一般水平上数量扩张。这将使得业已分散的产业变得更加的分散,产业发展走入粗放型恶性循环的怪圈。

我国经济在计划经济时期,产业的发展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的路,追求国民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往往是一哄而上,生产同类型、同质量产品的企业多达上千家,加上各地方为了局部利益,造成市场分割,产业的发展更是“散、乱、差”。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产业竞争力决定着国家竞争力。因此,我国产业应尽快走上集约化的发展道路。

二、产业集约发展

人类所拥有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要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社会成员需求满足程度的最大化)必须合理配置资源,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如果资源流动不受限制,资源会从利润率(投资利润率)低的产业流向利润率高的产业,最终导致所有产业利润率均等化。在利润率均等化的状态下资源的任何流动都不再增进社会福利,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资源配置最优化,即“帕累托最优”。一般情况下,市场竞争越充分,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与此相反,市场垄断越高,资源配置效率越低。福利经济第一定理表明:完全竞争市场经济的一般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可见,竞争是实现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的途径。然而,如果竞争仅仅停留在低水平上,产业扩张是以要素数量投入的增加为代价,这也将使资源产生极大的浪费。

资源配置的最基本原则就是有效性,即资源的有效配置。从总体来讲,资源的供给总是有限的,无论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人造资源在一定的时期里变化的范围都是有限的。但是,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人们对资源的需求与资源的供给存在着矛盾。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配置资源的基本原则在于追求盈利最大化,即在一定的成本耗费下实现产出最大,或在一定产出下成本最低。这里的“效益最大”是指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总的效益最大,是用最少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社会财富。而与狭隘的效益追求观念有着根本的区别。狭隘的效益追求观念缺乏持续发展的意识指导,缺乏正确认识使用资源的权力与保护资源的责任,追求局部效益牺牲整体效益;追求短期效益无视长远效益。这从根本上违背了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原则。

产业集约化发展不仅是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同时也是从整体效益和长远效益出发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科学途径。在粗放型发展方式下,产业发展建立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之上。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产品成本高,技术含量低,质量差。因而造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国存在大量的小煤炭、小炼油、小水泥、小玻璃、小钢铁、小糖厂等小厂小矿,致使产业集约化程度低,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国能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9%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低30多个百分点,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比发达国家高4倍多。工业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发达国家的10倍以上。

由于产业集约化程度低,因而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与高附加值产品短缺并存。我国主要工业品中有80%以上产品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却每年要花大量外汇进口国内短缺产品。我国是钢铁大国,钢和钢材的生产能力已达到1.4亿多吨,生产能力只利用85%, 同时又要大量进口钢材,国内不能生产而市场又急需的高附加值钢材品种如热轧薄板、冷轧薄板、镀锌板、不锈钢板及石油专用钢管等10多个品种,进口量近800万吨。我国也是世界纺织品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 但每年还要花60亿美元进口高档面料。

三、产业集约发展与产业的规模结构

规模经济通常是指产品的单位成本随规模即生产能力的提高而逐渐降低的规律。不过,它考察的对象通常不是某个具体的企业,而是整个产业。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反映了产业经济规模和规模效益的实现程度。产业规模结构效率既与产业内单个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出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水平的程度和效率。产业集约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结构效率:即产业内的企业处于规模经济水平,企业之间具有科学的分工协作,即产业生产力组织和配置合理,产业处于高效运行状态。在一个集约化发展产业中,达到或接近经济规模的企业的产量占整个产业产量具有较高的比例;产业具有较高的专业化分工水平,纵向一体化的企业的产量占流程各阶段产量的比例分布合理。显然,产业集约化发展需要产业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大量研究表明,产业市场的过度集中和分散都会降低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在市场集中度过高的产业中处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的生产成本常常高于规模较小企业,因为存在着x非效率, 同时垄断还会导致整个产业市场的效率损失,使产业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同时,从产业总体上看,大量不规模经济的企业存在导致了产业规模结构的低效率。从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角度看,集约化发展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市场的主要供应者是达到和接近经济规模的企业。这表明该产业已经充分利用了规模经济效益,产业的长期平均成本达到最低,产业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达到了最优状态。产业发展的低效率状态有两种表现:其一是产业分散状态,即产业市场上未达到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所必须的经济规模的企业是市场的主要供应者。这种状态表明该产业未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益,存在着低效率的小规模生产。其二是产业过度集中状态,即市场的主要供应者是超过经济规模的大企业。由于过度集中,无法使产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大企业的市场力量得到了过度的增强反而不利于提高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妨碍了产业集约化的发展。

我国产业规模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我国年销售收入500 万元以上的机械企业达4.02万户,前300户的集中度仅为20%。 我国煤炭企业多达4万家,94户重点企业集中度不到40%。我国现有汽车厂120多家,年产量之和只相当于国外一个中等汽车厂。国外石化行业最大的炼油厂规模已达4000万t/年,原油加工单系列规模最大的已达1250万t/年,而我国分别只有1600万t/年和800万t/年。我国水泥企业规模仅为8万吨/年,而国外一般都在60万t/年以上。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欧洲和日本,多数产业已经实现了产业规模经济水平的理想状态。美国经济学家贝恩对美国产业的研究发现,在美国70%~90%的产业处于产业规模经济水平的理想状态,即主要生产企业都是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尤其是那些规模经济性显著的产业,如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家电等。

四、产业集约化发展与技术创新

相关研究表明,竞争使得企业具有创新的动机。然而,创新同时也需要大量的投入。熊彼特提出技术创新需要大企业存在。大企业较之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优势。大企业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最大。这是因为:(1)技术创新的成本巨大,只有大企业才能承担。反过来说,一旦创新失败也只有大企业才有能力承担亏损。并用其他成功项目的利润加以弥补,可见大企业更有能力承担技术进步过程中的风险。(2)研究与开发中也存在着规模经济,大企业比小企业更有能力利用和发挥这种规模经济的效益。(3)由于大企业拥有的市场份额更高,并且多从事多元化经营,因此大企业能够从发明和创新活动的成果中获取更高的收益。(4 )维护和巩固垄断地位的需要迫使大企业开展更多的技术发明和创新活动。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仅仅有创新的动机而没有创新的实力是无法取得创新成果的。因此,产业要走上依靠技术创新的集约化发展道路,就必须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企业经营规模。

虽然谢勒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形成垄断地位的大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行为会逐渐消失,市场支配能力将削弱创新的动机,决策过程的低效率、技术开发人员之间的相互倾轧、管理层对某些独特的创新活动的忽略和不支持等将降低创新的能力,从而成为限制技术创新的障碍。应该说在研究和开发的投入能力方面,大企业确实比小企业强。经济学家所做的部分研究数据表明大企业在发明和创新的投入中所占的比重大于其规模的比重,可见在研究与开发的实际投入方面大企业的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不仅证明了大企业投入的能力,而且也无可否认地表明大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意愿。

据对我国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16个行业的调查表明,多数大中型企业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企业由于规模小,因此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严重不足,技术创新人员在全体员工中所占比重极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不足1%,这与国外企业普遍在3%5%相比差距很大。 国民经济各部门急需的高精尖设备大量依赖进口,象数控机床自给率仅占国内市场份额的25%。

五、我国产业实现产业集约化发展的途径

1.产业集约化发展的体制保证。产业集约化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晰、市场条块分割、退出壁垒高等问题妨碍着我国产业的集约化发展。因此,应该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明晰产权,政企分开,打破市场的条块分割,真正做到以企业为主体实现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产业退出壁垒,为产业集约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2.以科学的产业规制促进产业集约化。产业规制是政府或社会对产业经济主体及其行为的规制,目的在于维持正当的市场经济秩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根据我国实践,选择政府民间平衡型产业规制较为适宜。这种产业规制强调保证健全的市场机制运行状态,政府的职责只是保证、保护市场内在的效率,由市场去引导企业,而政府不直接规制企业的活动。

3.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内生变量及其激发。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于产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需要科学的、有效的管理。因此,技术创新首先要解决技术创新决策问题。技术创新决策是企业家做出的。郝莱认为“承担风险是企业家的特征,它与劳动、资本、土地并列为生产要素”。熊彼特认为“只有当他实际上‘实现新组合’时才是企业家”。19世纪末,美国经济学家沃克称企业家是工业进步的策划者。因此,要实现产业集约化发展,首先必须培养一批职业经理人,其次要建立企业家创新激励机制。产业技术创新归根到底是人的行为,因而产业集约化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开发。

产业集约化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加入WTO后的中国经济、 中国的各个产业必将面临全球竞争。因此,产业发展的方式、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将决定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因而,必须加强对产业集约化的研究,大力促进我国产业集约化。

标签:;  ;  ;  ;  ;  

我国产业集约化及其实现途径研究_规模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