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与经济的新关系--论高等教育产业_投资论文

高等教育与经济的新关系--论高等教育产业_投资论文

高等教育与经济的新型关系——再论高等教育产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关系论文,产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02)06-0001-06

进入20世纪以来,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是教育产业化思潮的兴起和教育产业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高等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直接,高等教育正在成为一种新兴产业。与其它物质生产领域中的产业相比,高等教育产业独具特色,并改变着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从生产性向产业性的转变

从理论上讲,教育产业属性与生产性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谈到教育是产业和教育的产业属性,就必然要从教育的生产性着手进行深入分析。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而这就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的教育费用随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注:转引自张会军等主编:《教育产业化实用全书》,开明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马克思的这段阐述揭示了两点:其一,“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其二,要维持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就要进行人力投资,对高一级的教育需要投入更多的经费。教育的生产性是不容置疑的。

经济学家西蒙·W·舒尔茨、加里·贝克尔等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赋予了高等教育的生产性以新的内涵。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知识、技能和生产能力的总和。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都是通过投资才能形成的,它包括用于教育的支出、用于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等。人力资本投资比物力资本投资能够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教育支出形成的教育资本是人力资本的主要部分。教育投资不仅可以增加受教育者未来预期收入,缩小劳动者的收入差别,增强劳动者职业选择和流动的适应能力;同时,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所以教育具有经济功能。由于人力资本是生产要素之一,教育资本是最主要的人力资本,所以教育投资就是生产性投资,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国民收入的增加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该理论明确了教育是一种生产性投资而非消费事业的全新理念。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又出现了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激进的社会化理论和国家论等教育经济学派,但只是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改造、完善,仍然未出现重大突破。20世纪90年代末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思想,教育与知识经济的关系成为新的研究热点。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增长理论”对此进行了探索。该理论认为,技术因素是经济内部选择的结果,技术进步等因素的作用可以使得经济在长期中获得规模效益递增带来的好处;教育与培训、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资和新型经营管理结构的建立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将比以往更加密切。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社会生产总投入的要素可以归结为三种资本:物质资本(M)、人力资本(P)和知识资本(S)。社会总产出Y(国民产值和国民收入)就是这三种资本作用的结果,用公式表示为:Y=F(M,P,S)。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可能直接主导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育具有生产性是否就以此表明教育具有产业性,教育是一种产业呢?客观来讲,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但不能由此推理出教育就是产业,具有产业属性。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往往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它更多地反映的是教育的外溢作用;教育是产业和具有产业属性是指教育服务的规模和性质,反映的是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教育自身的内在特征,教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部分,教育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那么,如何实现教育的生产性向产业属性的飞跃呢?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即教育对国民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教育自身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创造财富的能力,由产生间接经济效益向直接经济效益转变;教育投资和教育消费所形成的教育经济规模总量占GDP的比重持续扩大,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是量变引起质变的结果。两个条件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其中,第一个条件是基础,第二个条件是第一条件的发展。

就实际情况而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据2000年统计,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总的经费中,政府财政性资金实际所占比重仅为56%(《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7期),高校自筹资金有超过财政性资金的趋势,高校具备了一定的经济生产能力(创收能力)。如果将政府提供给高校的财政性资金、高校自筹经费和大学生消费资金加在一起,按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估算的低值(大学生年生均实际成本3万元(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办学体制改革与民办教育发展(之一)》,第43页。)测算,教育的经济规模总量就达到2000亿元以上,占GDP的2.5%,而我国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也不过15%左右。因此,不能不承认我国高等教育在经济规模总量上正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还不包括政府不投入一分钱、自筹办学经费的民办高等学校的投资和消费总量,也没有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所带动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乘数效应)。可以这样认为,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日渐凸现,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将发挥越来越直接的促进作用。

高等教育是一项专业教育,它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为社会直接培养高层次的劳动力,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巨大的收益。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直接决定了高等教育的科类专业结构,使高等教育的专业性具有浓厚的经济学色彩和效用。高等教育服务的复杂程度和资金规模的日渐扩大,使得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必须具有产业发展的意识和经营大学的能力;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包括资金、受教育机会等)将进一步刺激高等教育竞争的加剧,并有可能形成高等教育的行业或专业垄断,从而导致那些被排挤在高等教育行业边缘的机构,为打破这种垄断而借鉴产业发展经验,采取机制创新、降低办学成本及提高办学效益等经济行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所有这一切使高等教育具有了更多成分的产业属性,为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方国家关于教育产业的理论始于20世纪60、70年代。Elchanan Cohn在其所著的《教育经济学》一书中,较早提出,“教育是一种产业(industry)”(注:Elchanan Cohn.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Lexington:D.C.Heath and Company,1972.),这一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不断地有各种价值创造在进行着。由Percy E.Burrup和Vern Brimley及Rulon R.Garfield三人合著、于1974年初版至1996年共出6版的《变革中的教育融资》(Financing education in a climate of change)一书中,明确阐明,“教育:一种重要的产业。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利用资金和其它可利用的资源开发其产品的产业。虽然教育是国家最大的产业,但它提供的是无形的、有价而又难以测量的非物质产品和服务……它不以盈利为目的。美国教育部的统计资料(1990)显示,在过去的10年中,美国每年用于教育的支出持续占GNP的6.9%”(注:Percy E.Burrup etl..Financing education in a climate of change.Mass.:A Simon & Schurster Company,1996.)。1993~1994学年,美国的教育年度财政拨款约4000亿美元,私人企业用于教育和培训的经费据估计有2000亿美元,教育成为美国一项规模巨大的行业(business)和国家经济资源的主要用户。其正规教育所雇佣的人员比其他任何产业部门都要多。1994年,美国教育系统的常规人员包括57774988名学生(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院),大约400万名教师及其助手,近570万名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总计约6900万人(注:Percy E.Burrup etl..Financing education in a climate of change.Mass.:A Simon & Schurster Company,1996.第33页。)。在教育系统中,从特许学校到爱迪生计划,到上市的凤凰大学,与教育产业经营的理念不无关系。

在发展中国家,教育公司的出现是其私立教育(教育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它们通过与专业学校和大学联营等方式,不仅使公司从中获得了规模经济收益,而且促进了私立教育的发展,体现了教育产业的双重属性。巴西的UNIP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校和大学联营机构,它在全巴西拥有450个实验区,约500万学生(从学前直到大学前阶段),4亿美元年周转资金,提供管理、师资培训、工程学、医学和兽医科学等课程的教育和培训服务(注:[英]James Tooly,全球教育产业分析,转引张志义,李家永编:《民办教育的研究与探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页。)。印度NIIT公司是印度最大的计算机教育和培训机构,年周转资金为7300万美元,利润1300万美元。南非教育投资有限公司(Educor)是非洲最大私立教育团体,也是上市公司,它提供小学、中学、第三级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基础教育和合作培训等全方位的教育和培训。Educor有127个联营学校,30多万学生(不包括大量的远程教育学生)。1997年的毕业生就达10万,年周转资金大约在2600万美元,利润600万美元。这些机构堪称教育产业发展的先锋和典范,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界和经济界人士所青睐和赞誉。

种种迹象表明,以高等教育为主的非义务教育产业的发展,扭转了人力资本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后停滞不前的局面,使人力资本理论得以复兴和发展。如果说人力资本理论促进各国普遍增加了对教育的经费投入(量),那么,教育产业的理论及实践则促进了教育制度与机制的创新,增强了教育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对高等教育尤其如此。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教育产业理论是与人力资本理论并列的、独立的新教育经济理论,而不仅仅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产业的悖论

高等教育产业是指高等教育服务所形成的行业集合体,其产品是以高等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简称高等教育服务)为主体、以专门人才为标识的统一体。严格来讲,在外延上,高等教育产业只包括高等学校这个教育单位所形成的行业集合体,而不包括高校校办企业和学校服务企业。因为校办企业和学校服务企业有的属于第二产业,有的属于第三产业,它们在本质上与现代企业是完全一样的,都是以盈利为目的,何况其中部分活动本应该由社会来承办和运作。广义的高等教育产业涵盖高校教育服务领域、校办企业和学校服务企业,这种定义容易混淆高校教育服务领域的特殊产业性质与校办企业和学校服务企业的本质特征。人们谈论高等教育不能以盈利为目的指的是狭义的高等教育产业,因此,采用狭义的高等教育产业概念比广义的高等教育产业概念更能全面理解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也更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我们这个时代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未来的岁月知识经济将更加发达,必将加速以传递、创造和应用及经营知识为主要活动的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的进程,使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融为一体,从社会边缘走入社会的中心,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支柱产业。尤其是为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而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及其所培养的创业人才,不仅为社会增加常规的就业机会,而且还会创造更多的新的工作岗位,直接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高等教育具有新的经济价值。在这一方面,其他产业部门是不具备这一优势和能力的。

高等教育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首先,其所提供的产品是非公共产品,包括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是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一方面,这种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具体表现为在高等教育机会有限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竞争才能获得教育机会,而且一个人受教育就排除另一个人受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具有外部或社会效益,也就是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其他人和全社会均可受益。经济学理论认为,不同性质的产品在供给方式及资源配置方式上各不相同。一般而言,私人产品通过市场来分配,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则通过政治程序或公共选择来分配。我国高等教育在性质上属于准公共产品,其资源配置方式是“混合式”的(注:王善迈主编:《教育经济学简明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是“市场方式与计划配置共存”,包括政府投资、社会力量投资和受教育者缴纳作为教育成本的学费等等。

其次,高等教育既具有生产力属性,又具有上层建筑属性,其服务的领域相当广泛。高等教育产业所提供的服务和培养的专门人才,既涉及精神生活领域,又离不开一定的经济活动;既能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经济效益和收益,促进个人、办学者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又通过知识的传播等精神服务,提高人的素质,提升社会文明水准。

第三,在实现效益的形式上兼顾事业与产业的特点,受公益性与寻利性双重约束。无论民办高等教育还是公立高等教育,其所从事的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公益事业,其社会效益是衡量高等教育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教育过程内部是不能盈利为目标的。同时,高等教育又是耗资巨大、有着极大消费潜力的新兴市场,必须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讲究经济效益。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活动既要提倡奉献,又要讲投资收益,追求全方位的综合效益,包括直接、间接两个层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也是高等教育产业发展根本目的之所在。

第四,多元投资主体和多元产品并存。由于高等教育产业所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其“混合式”的资源配置方式决定了高等教育产业存在多个投资主体,包括政府和民间团体、高等学校自身、私营业主、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等。不同的投资主体,有着各自不一致的投资目的,也就是通过等价或差额交换,得到不同的产品,获得不同的收益。政府、受教育者及其家庭投资高等教育,分别是为了培养大批的社会经济的建设人才和增强学生自身的学识、能力,获得预期的社会收益和个人收益;私营业主则可能是为了从中直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润;办学者希望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受教育者提供一流的教育服务,培养出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赢得声誉,以便在高等教育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于是,高等教育产业的产品就包括了高等教育服务和专门人才(毕业生)等。其中,高等教育服务是高等教育产业的直接即期产品、主流产品,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和市场需求,是高等教育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其理论依据是,教育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一个产业部门。教育产业的产品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教育服务”(注:王善迈主编:《教育经济学简明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页。)。专门人才的成长是学校、家庭、社会和大学生本人等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专门人才不完全是高等教育的产品,而只能是是高等教育产业的标志产品、目标产品、远期产品,着重长远利益,是高等教育服务的延伸、提升和发展。这些产品,有的是直接及时地在高等教育市场中交换,如获得高等教育资格者必须缴纳一定的学费(这种学费由于受产品性质所限,还不能完全由市场调节),才能获准享用高等教育服务;有的则是在间接地滞后地在高等教育市场中完成交换活动,如专门人才的社会收益和个人收益主要是在人才培养周期结束之后才能实现,其整个交换(“买—卖”,投资与回报)过程持续时间比较长久。

从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应该是职能)出发,高等学校是一种具有多种产出的机构。除了人才产出外,高校还可能有科研成果及社会服务成果等。由于评价和计量的困难,因此,有关高校产出的研究关注的主要是高校培养学生有关的产出。在高校培养学生的产出上,存在两种形式的产出,即高等教育服务的直接产出(output)和高等教育服务的间接产出(outcome)。前者是指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获得或养成的知识、技能、态度、品行等,通常表现为高校培养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专门人才(大学毕业生),是通过高等教育过程附加给大学生的教育增值。后者则意味着高校毕业生进入到社会各个部门后,其所获得的教育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收入和个人收益所起的作用。如此说来,高等教育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更加多元化:第一层次产品为高等教育服务,在这个层次,投资和办学者可能直接获得即期收益;第二层次产品为专门人才,投资或消费主体以获得间接综合收益为主。第一层次产品是基础,第二层次产品是第一层次产品的扩展和延伸。

第五,高等教育产业内部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高等教育产业的主导产品是高等教育服务,这种服务是由以教师为主,同时包括办学者、管理者生产和创造的,向受教育者提供用以满足培养人才需要的非实物形态的劳动成果。大学生是在消费、享用教育服务,处于教育消费领域。完成高等教育服务过程,主要依赖教师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和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的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和不可分割,决定了高等教育服务品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服务”的过程(注:丁小浩著:《中国高等院校规模效益的实证研究》,第123页。另外,根据M.Woodhall的解释,经济学家所用的“投资”指用在能产生未来收益的资产上的费用,并以此区分投资和消费;普通消费只带来眼前的满足和利益,但不能创造未来收益;能在未来带来收益的资产称为资本(Martin Carnoy编著,闵维方等译:《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教育者的提供服务过程(生产教育服务)也是受教育者的消费过程(消费教育服务),生产一结束,消费也随之完结,教育服务也就终止。接受教育服务既可以是投资目的,也可以是消费目的。但是投资与高等教育产业的外部市场有直接联系,而消费则属于高教产业的内部服务过程。

高等教育服务是附加了经济价值的教育教学活动,其生产和消费过程与教育学上的教育教学过程是有严格区别的。这倒不是将教学过程市场化、商品化,而是具有产业属性的高等教育的价值的放大。很明显,大学生缴费上学比免费上学更注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因为他们是作为消费者来消费教育服务的,而不只是作为受教育者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在高等教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大学生们具有了多重身份,既是消费者,又是受教育者。教师的角色也趋于多元化。必须注意的是,受教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消费,而是第二层面生产的消费。由于建立在一定知识能力基础上的自我劳动,这种消费才成为现实。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高等教育产业内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

生产和消费的同时进行,使得高等教育的部分收益期缩短。在获得远期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的同时,高等教育机构和大学生可以取得部分直接即期收益,尽管由于产品性质决定了高等教育服务领域只能有限度地实行等价交换,但是,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将吸引更多的力量包括投资者、消费者、办学者等积极投入到高等教育产业中来,加快推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

三、高等教育产业的发生和运作过程

高等教育产业活动过程是一个投入—服务(生产)消费—产出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投入—产出过程、服务—消费过程。高等教育产业的投入—产出过程属于高等教育产业的外部市场关系,它主要受政府与高校、高校与社会和学生之间发生的以市场为基础的供求关系的影响。因此,强调以社会劳动力市场、就业市场为导向,投入相应的教育资源,力求使高校所培养的专门人才取得最大的社会收益和个人收益。完成高等教育投入—产出过程,离不开高等教育服务与消费过程。专门人才的成长需要高等教育服务,高等教育投入要得到合理充分利用,依赖于高等教育服务—消费过程引入市场机制和调节方式,这其中包括办学经费的开源节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各种有效的约束与竞争机制,等等。

高等教育服务—消费过程属于高等教育产业内部具有市场性质的活动,这一活动主要是高校内部的教育经营与管理,活动的主体是学校,活动的承担者是教师、管理经营者和作为消费者的大学生。在高等教育免费的条件下,市场机制是难以发挥作用的,高等教育服务—消费过程只是以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受教育的形式存在;高等教育的缴费上学意味着高等教育服务导入市场运作机制,尽管学费收取标准还没有完全按照成本收费,是不完全的教育价格,但是丝毫不会削弱大学生的“消费者”地位。因此,高校的办学者履行经营者的角色是责无旁贷的。对于高校的非全额成本学费,我们不妨看作是高等教育服务价格的折扣,折扣的差价由政府以财政拨款的形式予以贴现,作为高等教育的社会收益的间接投入。在民办高校,一般是按照成本收费,与教育消费者存在着某种等价交换的关系,大学生是一个十足的教育消费者,要求民办高校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确保“物(教育服务)有所值”,服务—消费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引入市场机制运作后,高等教育服务活动也就从管理向经营过渡。经营有方,管理得当,就可能收入大于支出,产生利润。如果这种利润高于一般的融资收益,而且对办学经营所获得的利润处置合理得当,必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这一服务领域和行业中来,从而刺激高等教育投入和产出规模不断扩大,形成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所以,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解决好“入口”(投入)和“出口”(产出)的问题,还需要做好服务—消费环节的工作,使高等教育产业活动保持协调高效的态势。

高等教育产业活动,也可以称为高等教育产业化,两者都是使高等教育按照产业原理直接面向市场运作及其过程。高等教育产业化是直接面向市场运作高等教育的过程,它“是一个由多重主体参与高等教育的特殊的资源配置过程”,“投资主体间的行为有很大区别”。(注:邬大光,柯佑祥:《关于高等教育产业属性的理论思考》,《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主要表现为多种投资主体参与高等教育产业活动,提供多种产品,存在多种供求关系,投资主体面向市场运作的范围和程度趋于多元化。从投入—产出的层面来讲,高等教育产业投资主体为政府、企业、私营业主、受高等教育者及其家庭,他们是高等教育产业发展所需资源的供给者(第一层次),需求者为高等学校(第一层次,投资需求),或者高等学校为专门人才(毕业生)的供给者,社会用人部门为需求者。政府投资高等教育,是出于高等教育产品的公共性的一面和获得高等教育的预期社会收益,属于高等教育成本的合理负担;受教育者及其家庭作出缴费上大学的决定,主要是为了预期的高等教育个人收益,也主要属于高等教育成本的合理分担;私营业主向高等教育投资,基本属于经济或市场行为,其主要目的是在高等教育领域通过有效经营获得盈利或回报,寻求资本的扩张和增值。这一层次直接提供的产品包括人才及其带来的社会收益和个人收益,间接地通过服务—消费层次完成的教育服务品和利润。在面向市场运作的幅度与深度上,从大到小、从深到浅依次为私营业主、受教育者及其家庭。所以,对投资体制有着巨大差别的民办和公立高等教育而言,在高等教育产业运作尤其是投资目的与回报、盈利方面,应该严格加以区分。

在服务—消费层面,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供给者(第二层次)是高等学校,需求者(第二层次,消费需求)是高等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大学生。大学生消费高等教育服务品的目的在于,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求得一份好职业和获得预期个人收益作准备。高等学校作为投资者和供给者,除了要满足第一层次投资主体的需求外,以便筹集更多的办学经费,还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此,一方面通过自身对现有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成本,提高效益;另一方面借助办学开展有效经营,获得更多的办学资金,从而保证学校经费收入的稳定增长,收支平衡或收大于支,有所盈余。因此,这一层次的产品就包括高等教育服务品及其运作利润。

由于供给者也可以同时是需求者,因此高等教育产业活动过程面临如何既保持自身内部的供求平衡,又不致于跨层次系统的供求产生矛盾冲突。要达到这一目的,离不开高等教育市场的作用。多样性的市场供求,要求(高等)教育供求在交换价值基础上进行市场活动(注:张铁民著:《教育产业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8页。),不然是无法实现供求平衡的。在经济市场上,经常发挥作用的是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市场也只有通过这三大规律,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即促进微观的平衡,促进经济的增长,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此相适应,在高等教育市场上起制约作用的是资源配置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自主办学机制。

但是,高等教育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理想的市场,首先在较长时期内,高等教育是一个卖方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其次,高等教育市场是一个非完全竞争市场,高等教育供求价格难以精确明晰,高等教育供给价格不能完全反映高等教育成本,如未包括高等教育机会成本、教育需求价格很难与教育供给价格相等。而且高等教育产业活动中的各种需求受多种经济的和非经济因素的制约,它并不完全按照市场供求曲线变化。另外,高等教育市场中的市场机制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急功近利、盲目无序,所导致的不只是资源浪费,更可能影响一代人的成才,影响千秋大业。因此,高等教育的供求平衡与高等教育的适度发展,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计划。

高等教育产业活动的复杂之处在于,高等教育产业运行的目标不仅包含着产业的教育目标,还包含着产业的经济目标,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需有效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高等学校的投资与消费、受教育者的投资与消费、高等教育服务品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在收益上包括个人收益、社会收益、校本收益(办学自身收益)和纯经济意义上的民间力量投资办教育的收益,以满足不同投资主体和消费者的需求。全面理解高等教育产业发生和运作过程,有助于明晰和解决其中的复杂问题,建立新的高等教育经济关系,发展和壮大高等教育产业。

标签:;  ;  ;  ;  ;  ;  ;  ;  ;  ;  ;  

高等教育与经济的新关系--论高等教育产业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