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谐机制与和谐社会制度体系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制度论文,社会和谐论文,机制论文,体系论文,和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都是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单元构成的复杂系统。在多层级的反馈调节控制下,复杂系统表现出趋于平衡与和谐的特性。但是,平衡与和谐都是对系统状态的描述,而状态的维持需要相应的机制。与社会复杂性研究刚刚起步相比,生命科学从一诞生面对的就是最典型的复杂系统——生命系统。
一、“多平衡”复杂系统的稳定与和谐
1.生态平衡与稳定的机制。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动态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自我调节机制,即反馈调节机制。反馈是指一个系统或过程的输出可以作为控制信号反过来影响系统的输入或过程,进而对系统的过程和状态进行增、减调节的现象。反馈包括正、负反馈两种类型。负反馈是成熟生态系统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调控模式。负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促使系统维持平衡与稳定。正反馈一般出现在生态系统发育和退化阶段。正反馈的结果是增强或放大最初发生的变化,打破平衡和稳定,使系统远离平衡态。在平衡的生态系统中,任何生态过程都受到某种或某些限制因子负反馈调节的制约,同时也受到某种或某些利导因子正反馈调节的促进,正、负反馈协同作用、相互制衡,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2.“多平衡”与不断进化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
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都是具有“多平衡”属性的复杂系统。沙漠化可以达到某种平衡,但绝不是最优化的平衡。最优化平衡状态下,系统输入输出平衡、结构趋于最优、功能趋于最强,达到安全、稳定与和谐状态。当然,在彻底退化与最优平衡之间,还存在着多种不同水平的生态平衡。同样,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也表现出“多平衡”的属性,不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下,可以达成不同的稳定与平衡。所以,平衡和稳定只是对系统状态的描述,并不意味着必然的和谐,和谐是平衡与稳定的最佳状态。
与生态系统固有的调节机制不同,人为设计的社会制度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文化系统中大量存在“亚和谐”的现象。简言之,促使自然生态系统趋于和谐的基本保证是,把人类对自然的干扰限制在自然生态系统再生补偿能力范围内,让生态规律充分发挥调节作用。促使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趋于和谐的基本途径,是不断打破限制其发展与进化的制度、文化、人口、科技等因素的僵滞,促使其向着更高级的稳定与平衡状态发展。
二、从信息失真到制度失灵:探寻落后的根源
1.信息:系统调控的关键性媒介。
在生态系统的各种组分之间以及各种组分内部都存在着信息传递与信息作用。生态系统的信息流不仅包括个体、种群和群落等不同层级的信息,而且所有生物或环境之间都有多种信息联系。整个生态系统就是一个信息联系的巨系统。信息使整个系统的不同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并在系统调节与整合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媒介作用。
在社会与经济系统中信息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在人类社会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流的加速,人流、物流、能流的流转速度显著加快。如今,由于信息传递的便利,使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国家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互动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真正成为可能。全球化以信息流加速为背景,信息在社会调节与控制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媒介作用。
2.完全信息的重要价值。
在自由竞争条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市场机制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机制,它像一只无形的手发挥着有效配置资源和调剂余缺的作用。微观经济学研究表明,在一系列理想化的条件下,自由竞争的市场可以促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但理想化的假定条件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在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完全等条件下,市场调节机制就可能失灵。也就是说,市场机制客观存在,只是由于信息不完全而导致市场失灵。由于信息不完全导致市场调节的非均衡特征是不可避免的,保证信息完整的基本途径是言论和信息开放。体现社会、经济与文化系统状态的各种信息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完全的反映,再加上合理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的存在,各种系统就可以实现良性的发展。
3.从信息失真到制度失灵:落后国家的通病。
与自然生态系统固有的经过亿万年进化形成的生态调节机制不同,人类社会虽然也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的各种制度却是人为设计的。这些制度无论从发展历史,还是从完善程度上都是有限的。也就是说,自然平衡调节机制是“天成”的,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在人类社会中发挥调节作用的制度是“人为设计”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和非唯一性。自然平衡调节机制不存在失灵的问题,而人类社会不仅存在信息失真(或不对称),而且制度失灵的现象也十分普遍。与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相比,在计划经济、过渡经济条件下,信息失真的现象更是大量存在。市场机制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发挥着“无形的手”的作用,但在计划经济与过渡经济条件下,它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三、制度的价值:和谐社会需要建构什么样的调节机制
根据反馈调节原理:同样的信息,不同的调节机制可以导致不同的系统过程与状态。这实际上涉及到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应选择什么样反馈模式的问题。
1.生态市场经济机制浮出水面。
当今全球经济受市场力量左右,并非受生态学原理制约。令人遗憾的是,市场的信号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商品或服务的全部成本。市场价格往往只体现资源的劳动价值,比如,煤炭的价格其实只是开采煤炭的劳动价格,并不包括资源本身的价值以及资源使用过程中可能造成损害应给予的适当补偿。所以,市场提供给各级经济决策者的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经济需求不断挑战自然系统极限的条件下,由被扭曲的市场信号来引导企业和政府决策,便造就了一种被扭曲了的市场经济——一种正在危害其自然支持系统的经济。
与经济学家不同,生态学家不仅认识到自然资源和生态过程的重要价值,而且还认识到,要想有效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环境基础,就必须把各类生态环境成本加以核算,并使其体现在市场信号中,进而构建基于相对完全信息基础上的生态市场经济。
2.两种调节机制的比较。
纵观历史,凡是出现资源紧张、供不应求的时候,资源价格就会上涨,而价格的上涨又会进一步刺激资源的开发,最终可能导致资源的耗竭。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大体如此。与日俱增的需求一旦超过地下蓄水层的最大可持续供水量,地下水位就开始下降,水井就会干枯。这时,人们就会通过开挖新井,开采更深层的地下水,加速了地下水位下降。根据生态学原理,地下水位一旦开始下降,就不应该再打深井,而是要采取措施提高用水效率和降低耗水规模,使取水量恢复到与地下水可持续供给量保持平衡的程度,这样就可以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这意味着两种不同性质的反馈循环链。一种是在传统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导致资源产量下降、价格上扬,进而刺激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最终导致资源彻底破坏或耗竭。另一种是生态市场经济条件下,当资源产量下降时,采取措施限制资源的开发,并通过提高资源效率等措施降低资源需求量,达到减轻资源需求压力、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两种反馈模式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传统市场经济反馈模式导致资源破坏甚至耗竭,而生态市场经济反馈模式则可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所以,无论是维护和管理生态系统,还是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都应该选择能够反映生态学原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市场经济模式和社会管理模式。
四、我们应该做什么: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体系
上文述及完全信息的重要性和制度的价值,涉及建设和谐社会的两个重要方面;如何保障信息臻于完整真实,以及建立什么样的制度体系才能保证社会在相对完整真实信息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反馈和调节,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谐与持续发展。
言论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反映社会过程和状态的手段。言论不开放、信息不自由不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而且会掩盖在表面平静下的深度的、积聚的矛盾。所以,言论开放、信息自由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从文化进化和思想发展的角度分析,信息的充分传播有利于各种思想和观念的交锋,促进文化选择更加符合客观的理性的标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言论自由”写入宪法予以保障。我国也不例外,只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言论与信息开放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主导性言论覆盖教育、文化、社会舆论的每一个角落,导致思想文化的单一性。科学与文化的发展都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没有开放的言论和思想空间,思维创造只能纸上谈兵。
从信息在调节社会稳定过程中的作用看,开放的言论可以为社会和谐与稳定提供更加完整和真实的信息,从而确保政府能够对社会的状态进行有效的判断和决策,有利于缓和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证社会平稳、和谐与高效发展,避免各种决策机制失灵,也可以有效地降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本。
如何才能保证信息不失真,进而确保决策科学合理呢?开放言论,让各类信息媒体在竞争中求生存。各种媒体都会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而尽展深度挖掘新闻素材之能事。而那些能够及时准确反映重大和重要新闻的媒体自然就会受到更多的关注,生存状况也会好一些。同时,各界民众也应该拥有反映问题、揭露黑暗、社会知情的必要途径,进而形成立体化、网络化的信息舆论体系,把尽可能真实完整的信息呈现给社会。这样,国家就可以获得有关社会、经济运行与文化发展状况的更加完整、真实的信息,为有效缓和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在保证信息完整、真实的条件下,我们还必须建立各种信息在国家制度体系中的表达和生效等机制,使经济与社会系统处于合理、有效的信息调节之下,表现出整体协调、繁荣高效、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的特征。
第一,表达机制: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切实保障言论开放、思想自由,确保各种信息能够及时地、全方位地反映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自然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同时还要保证这些信息本身也处于其他信息的监督之中。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相互监督、相互补充,最大程度地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随着非传统信息传播手段的快速发展,信息流动的自由度和速度迅速提高,信息压制或控制也越来越不可能做到完全彻底。信息自由既是宪法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如果这种权利不能得到国家制度的保障,那么,这种需求必然以非制度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当然,这既不利于国家或政府决策,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二,共识机制: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国家应该建立公民向国家权力机构表达自身或团体利益或立场、反映社会真实情况的机制。建议将我国的人民代表专职化,真正让他们成为人民利益的代表。人民既可以向他们反映民意,他们也名副其实地在人民代表大会中发挥作用,把人民的意志转化为社会共同的认识和行动。这是很好的消除矛盾、形成共识的机制。高效率的共识机制有助于国家和社会核心价值的形成。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和人民的共同理念。它一旦形成,就可以极大地降低国家管理成本、提高实施公共政策的效力。
第三,决策机制:从信息到决策。没有完整的信息,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自然会很大。但是,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仍然依靠拍脑袋做出决策,即使掌握再完整真实的信息,决策失误也不可避免。所以,国家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
第四,协调机制:从决策到行动。如何将社会共识和政府决策有效地贯彻实施,需要相应的机制。社会与经济活动管理方式通常包括:宪法、法律、行政命令、政策、领导指示、领导意见。一个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调节越是在“宪法—法律—行政命令—政策”的范围内进行,社会就会越朝着透明、稳定和可预测的方向发展。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调节越是在“政策—领导指示—领导意见”范围内进行,社会成员就越会用短期利益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人们的短期行为、诈骗行为、投机行为就会越多,社会的不和谐与不稳定问题就会越突出。
第五,监管机制:从行动到反馈、到再协调。监管机制的主要作用是对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本质上是对这些措施的实行情况和效果进行信息反馈和监督控制,以便政府决策和管理系统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各项措施的实施效果。一套完善的社会监管机制在决策调整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表达机制是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监管机制是自上而下的信息收集。通过双向的信息收集和反馈,能够更好地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为科学决策奠定基础。
第六,再分配机制:内部分配的调节机制。为了降低经济不安全感和缩小市场初次分配造成的不平等,国家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从国民收入中汲取必要的经济资源,对初次分配结果进行再分配。这种再分配的依据是所有公民,不论居住地、职业、性别、年龄,都享有平等的经济和社会权利。全体社会成员都应能共同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与我国当前“二元社会”特征相对应,城乡在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以及再分配体系中的地位差别悬殊。这种悬殊不仅表现在户籍限制,更表现为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医疗、就业、养老等方方面面。通过政治与经济体制的改革,最终应该最大限度地建立面向全体国民的公民社会。
第七,整合机制:从条块分割到整体管理。社会是一个多层级的复杂系统,包括个人、家庭、社区、单位等。同样,它的每一个层级都具有自身特有的结构、功能。只有遵循不同社会层级的运行规律,有效协调社会各层级的运行,整合社会管理,才能保障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