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模式与我国城市网络系统的演进趋势_长江经济带论文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与城市网络体系的演化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论文,中国论文,格局论文,趋势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14-12-29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31(2015)07-0054-08

      [DOI]10.13239/j.bjsshkxy.cswt.150708

      一 引言

      2013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超过53%,根据美国城市经济学家诺瑟姆(Northam)提出的城市发展轨迹S型曲线,可知中国已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城市群已成为城镇化的主体空间形态,并且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将成为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的直接推动力。当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以三大经济带和24个城市群为主导的区域经济格局。预测和研判未来区域经济格局和城市网络体系的变化,对制定出与未来发展趋势相匹配的政策,以及促进区域和城市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试图预测中国从当前到2050年的经济重心变化趋势,并从经济联系的角度来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网络体系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展望中国未来的区域经济格局和城市网络体系,以期为中国区域和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采用重心分析模型对未来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进行预测,具体的做法是:首先采用二次指数平滑法,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4个城市群、三大经济带的GDP、人均GDP、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进行预测,然后根据预测的数据进行重心分析。所有的产出指标均转化为可与2012年或2013年比较的实际产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三大经济带1993-2013年的相关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4个城市群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1-2013年),城市经纬度的数据则来源于国家地理信息中心。

      GDP、人均GDP、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具体的预测方法如下:

      

      式(1)中基年t为1999年,T为时间跨度,1999年T=0。具体做法是根据1992-2013年每个省级行政区、2000-2012年每个城市的相关数据,估计出每个省份、城市预测方程中的系数a和b。结果显示:所有省份、城市的估计系数的显著性水平P均小于0.01,且绝大多数省份、城市的拟合优度均在0.9以上,表明中国各省份、城市的GDP、人均GDP和二三产业增加值与时间呈显著线性相关。

      采用的重心分析模型[1]如下:

      

      式(2)中X和Y分别表示重心经度和重心纬度指标,x和y表示地区的经度和纬度指标。本文取各省省会城市的经纬度数据,M表示GDP、人均GDP、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根据预测的数据计算区域的重心地理坐标,可以看出其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和竞争态势。此外,根据重心坐标的变动还可以求出重心移动的距离[2-3]:

      

      其中D为年际重心移动的距离(千米),C为常数111.111。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产业分工专业化的发展,未来中国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要素的流动也将更加通畅。与此同时,城市网络化的发展格局可能发生一些变化,为此本研究从经济联系的角度出发,预测和分析未来中国主要城市间、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度、网络中心势、中心性指数、凝聚子群以及核心—边缘结构的变化,以考察中国城市网络体系的演化趋势。本文分别采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来分析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度和网络体系演化趋势。

      经济引力理论认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存在类似万有引力的规律,即在一定的范围内,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与经济总量和人口的乘积成正比,与地理距离的平方成反比[4-5]。考虑到现实中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并非对称,如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的经济影响往往要大于外围城市对中心城市的经济影响,故采用GDP的权重来修正这种不对称性[6]。

      

      式(4)中F表示经济联系度,P和G分别表示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k表示经济规模的权重。

      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研究网络结构各主体间的关系结构和属性的社会学分析方法。传统的多元统计分析建立在变量的独立性假设的基础之上,往往难以分析关系型数据,而社会网络分析法不仅可以直观地分析关系型数据,还能对城市间的联系强度和方向,以及城市间的整体经济联系程度和相对控制程度等作出清晰的表述[7]。为了预测未来中国城市体系的变动趋势,本文选取中国36个主要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作为网络节点,基于二次指数平滑法预测相关城市人口和GDP数据,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计算出2013-2050年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度,最后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未来中国城市体系、长三角城市体系的演变趋势。

      二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变化趋势的预测结果

      1.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重心的变化趋势

      表1显示,在2031年以前,中国的GDP、人均GDP、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重心均有向东部转移的趋势,其中GDP、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移动距离均超过100公里,人均GDP的重心将移动约200公里。这说明在城镇化进入成熟阶段前,中国的经济重心仍有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的趋势,换而言之,东南沿海地区仍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极。从区域竞争态势的角度看,2013-2031年中国城镇化将有高速发展,中国各省份的经济发展迅速,区域间的竞争也趋于激烈,而东南沿海地区仍然是区域竞争的占优者。到了2031年以后,中国的GDP、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重心基本无变化,这表明当城镇化进入成熟期和稳定发展期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将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产业发展日渐趋于成熟,产业的空间转移活动也相对减弱,区域经济的整体格局趋于均衡。值得注意的是,2013-2031年中国人均GDP的重心呈向北转移的趋势,而2031-2050年人均GDP的重心呈向西北方向转移的趋势。这说明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地区发展重心将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将有利于提升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并进一步缩小其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从而使中国的区域发展趋于均衡。

      

      2.24个城市群经济重心的变化趋势

      本文取中心城市的经纬度作为城市群的经济重心坐标,然后以城市群为单位计算中国城市群的经济重心坐标,以观察中国24个城市群未来的经济重心轨迹变化趋势。

      

      根据城市群经济重心的坐标变化和移动方向,可以基本判断出中国城市群未来的发展格局。未来西南方向上的成渝、海峡西岸等城市群将会迅速崛起,经济重心将向西南方向转移,表明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异在减小。在2012-2050年期间,第三产业有向东南方向转移的趋势,并将继续在东南沿海地区聚集,表明东南沿海地区未来将会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占据优势,其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快于其他地区。对比两个时期的经济重心移动距离,可以看出除了GDP外,2012-2031年人均GDP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重心的移动距离要明显大于2031-2050年,这说明2031年后,中国城市群之间的经济竞争态势开始减弱。与此不同的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中国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将更加活跃,其重心仍有较小的转移趋势。

      3.三大经济带经济格局的变化趋势

      三大经济带分别为长江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包括长江沿岸的上海、重庆、江苏、湖北、浙江、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市,覆盖了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沿海经济带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海南和广西等省市,覆盖了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四川、云南和广西等省市。

      

      图1 2013-2050年三大经济带GDP的变化趋势

      

      图2 2013-2050年三大经济带人均GDP的变化趋势

      

      图3 2013-2050年三大经济带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变化趋势

      

      图4 2013-2050年三大经济带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变化趋势

      

      从规模上看,2013-2050年沿海经济带的GDP、人均GDP、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均明显领先,这说明未来沿海经济带的经济总量仍然领跑三大经济带,并将继续引领中国经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水平要次于沿海经济带,而丝绸之路经济带由于覆盖了传统的西部欠发达省份如甘肃、青海等,其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均低于前两者。从相对占比来看,未来三大经济带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比重的整体格局变化不大。从2013年到2050年,沿海经济带的经济总量所占比重由57.73%上升至58.75%,长江经济带由41.19%上升至45.27%,丝绸之路经济带则由15.93%下降至14.07%。沿海经济带处于领先地位,而长江经济带的总量占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且与沿海经济带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这说明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以上海市为龙头的中心城市将带动长江经济带内的其他内陆省份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缩小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作用。

      从人均GDP来看,沿海经济带与全国平均人均GDP的比值在不断上升,且远高于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表明未来沿海经济带的发展水平依然最高。此外,长江经济带人均GDP与全国的比值有所增加,表明长江经济带的相对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从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来看,沿海经济带的第二产业占比最高,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其第三产业占比远超其他两大经济带,且呈不断增加的趋势;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第二产业占比整体上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也有下降的趋势。这表明未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产业将在三大经济带内出现重构:一方面,沿海经济带将率先实现产业升级,第三产业将是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增长点;另一方面,沿海经济带的部分第二产业将逐步向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转移。

      三 中国城市网络体系的演化趋势

      1.网络密度分析

      网络密度可以反映出网络中各成员间的联系紧密度(表4)。城市间的网络联系密度越大,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就越紧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渠道和合作行为也就越多[8]。

      

      表4显示,全国主要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关系密度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大,这说明中国城市间的经济交往会越来越频繁,城市网络体系也会更加紧凑。2013-2031年,全国主要城市网络密度的增速将明显高于2031-2050年,这表明2013-2031年是中国城市网络体系建设的加速期。同时也可看出,全国主要城市间的网络密度要明显低于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群,其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度较高,且经济联系度的增长变化较稳定。

      2.网络中心势分析

      中心势能够度量整个网络的中心化程度,进而反映整个网络体系的整合度和一致度。本文通过网络中心势分析,来考察中国城市体系的不对称性和不均衡性(表5)。

      

      点出度中心势和点入度中心势可以用来分别测度城市网络体系中的中心城市和其他城市对整个网络的控制力及其控制力的总体差异。表5显示,全国主要城市的点出度中心势明显大于点入度中心势,说明全国主要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存在着较明显的不对称和不均衡现象。而长三角城市群的点出度中心势和点入度中心势相差不大,表明长三角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较为均衡。2031年之后,全国城市网络的点出度中心势将有所增加,而点入度中心势将有所降低,这表明随着新型城镇化进入成熟阶段,中国城市间经济联系的不均衡性在减弱,且中心城市在全国城市体系中所起的作用在增强。而长三角城市群的点出度和点入度中心势将呈上升的趋势,但整体差异不大。这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在网络体系中所起的作用有所增强,同时城市间的竞争也在增强。

      3.凝聚子群分析

      凝聚子群是指那些在网络结构中联系较强、可达性较强、互惠性较大的一些子群体,通过凝聚子群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出城市网络结构中哪些城市间的关系较紧密。如果网络结构中的凝聚子群较多,且凝聚子群相互间的联系较弱,则这样的关系结构不利于整个网络体系的发展。采用Ucinet软件中的CONCOR(迭代相关收敛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表6和表7。

      

      

      从整体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凝聚子群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全国主要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间经济联系网络体系趋于优化。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将全国主要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分成相应的凝聚子群,而根据凝聚子群城市组成的变化可以看出城市网络体系的结构变动趋势。表4、表5显示,以北京、天津为首的第一组子群和以上海为首的第五组子群的辐射能力在增强,其中沈阳将向以北京为首的第一子群靠近,时间约在2040年;南昌和福州将向以上海为首的第五子群靠近,时间约在2040年和2050年;银川则将向由郑州、乌鲁木齐和西安组成的第三子群靠近,时间约在2050年。上述现象表明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区域有所扩大,其中北京的辐射腹地仍然主要在北方,并逐步扩散至东北地区的沈阳;而以上海为中心的子群辐射空间逐渐覆盖至中部城市如合肥、南昌,并延伸至福建沿海。

      各子群的分布具有典型的地理邻近特征,如以北京和天津为代表的凝聚子群主要集中在北方省份,而由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城市组成的群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由广州、深圳、海口等城市组成的群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和海南省,由重庆和成都等城市组成的群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此外,还有由东部沿海和中部城市形成的子群,如以上海为中心的子群不仅包括杭州、宁波等东部沿海城市,也包括合肥、南昌等内陆中部城市,表明未来中国沿江和沿海经济带之间的经济联系在不断增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融合和联系也在增强,整个城市网络结构不断趋于稳定,这将有利于中国城市整体竞争力的形成,特别是有利于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长三角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要明显高于全国主要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并且其网络结构十分稳定,区域一体化程度有所增强。上海与苏锡常形成了较高强度的联系密度,处于凝聚子群的第一梯队。随着上海与南通跨海大桥的开通,到2040年南通将成为以上海为中心的第一凝聚子群成员,表明上海的经济辐射空间范围在进一步扩大。宁波与杭州的经济联系密度也逐渐增加,最终将形成“杭州—宁波—舟山”的稳定子群,台州则从以杭州为中心的子群分离出来。上述现象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密度的凝聚子群具有典型的跨省特征,不同省份城市间的经济联系非常紧密,一体化程度较高。

      4.核心—边缘分析

      世界体系理论认为,整个世界是由核心地带、半边缘地带、边缘地带组成,中心外围理论也将区域分为核心地区和外围地区。有鉴于此,本文运用UCINET软件对全国主要城市、长三角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矩阵进行了分析,并对原始密度矩阵进行了最小值对称化处理,然后运用连续模型测算出各城市的核心度(coreness),将经济核心度超过0.1的城市划分为核心城市,核心度在0.01-0.1之间的划为半边缘城市,核心度低于0.01的划为边缘城市。

      表8和表9显示,中国主要城市间、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网络结构呈明显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中国主要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结构的核心带城市数量将由2013年的7个增加至2050年的13个,而边缘带城市的数量将由2013年的11个减少为8个。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则比较稳定,各带的城市数量的变化不大。上述现象表明,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和区域经济格局的调整,中国主要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结构会发生一定的调整:其中处于核心带的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数量和等级均在增加,而边缘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均在减少;整个城市经济联系的网络不断向中心城市集聚,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且整个城市网络结构的稳定性在增强。

      

      

      2013年,中国主要城市处于核心带的7个城市分别为: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重庆。这7个中心城市主要分布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均属于中国城市经济联系的网络结构中辐射能级最高的城市。2020年,中部两大区域的中心城市郑州和武汉将进入核心带,到2031年后,西部区域的中心城市西安也将进入核心带,表明中西城市在城市网络结构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城市网络结构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2040年南京进入核心带,2050年青岛、成都也相继进入核心带,由此成渝城市群在中国城市网络结构中的地位将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处于边缘带的城市数量将逐渐减少,在2013年处于边缘带的石家庄、海口和南昌将会进入半边缘带,表明在中心城市的辐射下这三个城市在中国城市网络体系中的能级将有所提升。

      2013年,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处于核心带的城市有上海、苏州、无锡和杭州,而南京、南通、镇江、扬州和常州则处于半边缘带,它们既受到核心带城市的辐射,同时也会对边缘地区的城市带来一定的影响。2020年,嘉兴将由边缘带跨入半边缘带。自2031年开始,南京将由边缘带跃迁至核心带,并且长三角两省一市的中心城市将进入核心带,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带辐射的空间将有所扩大,核心城市的空间分布将更加均衡,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网络体系将更加稳定。自2040年起,宁波也将由边缘带进入半边缘带,表明随着宁波与上海等核心带城市联系度的不断增加,宁波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结构中的能级将有所提高。总体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网络体系的结构变化相对较小,并且各城市间具有地理邻近、产业一体化和产业关联度相对较高的特征。综上所述,以上海、杭州、南京为中心城市的长三角城市群在中国城市网络结构中的地位将不断提升,同时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城市体系也将不断微调,网络结构趋于稳固,有望为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群奠定基础。

      四 结论

      本文运用经济重心模型和基于引力模型的社会网络分析模型,对中国未来的区域经济格局和城市网络体系结构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和城市网络体系结构将会发生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一是基于对31个省级行政区的经济重心变化分析,可以看出2013-2031年中国的GDP、人均GDP以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重心均呈向东部转移的趋势,其中GDP、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移动距离均超过了100公里,人均GDP重心的移动距离约为200公里。上述情况表明,在进入城镇化成熟阶段前,中国的经济重心仍然有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的趋势。而进入城镇化的成熟阶段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变化较小,区域经济格局总体上保持稳定,同时地区间的发展水平趋于均衡。

      二是基于对24个城市群的经济重心变化分析,可以看出城市群的GDP、人均GDP、第二产业均有向西南方向转移的趋势,未来成渝、海峡西岸等城市群将会迅速崛起。而第三产业有向东南方向转移的趋势,也就是说未来的第三产业可能将继续向东南沿海地区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集聚。

      三是基于对三大经济带的经济相对变化趋势的分析,可以看出未来沿海经济带将领跑三大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引擎。相比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将分别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上处于领先地位。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将带动内陆各省份经济的发展,从而缩小东部沿海与内陆地区的发展差距。

      四是中国主要城市的网络结构联系度将不断增强,网络结构将趋于稳定,长三角城市群的网络联系会明显高于全国主要城市网络体系。中国主要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度存在较明显的不均衡现象,而长三角城市群间的经济联系相对较均衡。各凝聚子群间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各子群的分布空间具有典型的地理邻近特征,且网络体系趋于优化。中国主要城市间、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间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其中处于核心带的城市将不断增加,处于边缘地带的城市将不断减少。

标签:;  ;  ;  ;  ;  ;  ;  ;  ;  ;  ;  

区域经济模式与我国城市网络系统的演进趋势_长江经济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