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_企业经济论文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_企业经济论文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新能力论文,区域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7;F2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457(2000)03—0031—05

一、国家与区域创新系统

(一)创新

创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着丰富的层次性,在众多的解释或理解中,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A.Schumpeter)1912 年提出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对后来的区域发展研究影响最为深刻。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1]。这里的创新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及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和实现企业的新组织等五种情况。

50年代,在熊彼特的创新和大作用单元理论的影响下,佩鲁提出了区域经济中著名的增长极概念[2]。60 年代弗里德曼借用熊彼特关于发展是由创新波推动的有关思想,将创新和发展的概念引入空间系统中,建立了其独特的极化发展理论体系。弗氏认为,“发展可以看作为一种由基本创新群最终汇成大规模创新系统的不连续累积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阐述了发展与增长、创新与发展之间的不同,提出了创新活动在特定区位产生并实现的基本条件[3]。继之, 保罗·罗默在他的新增长理论中把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认为,好的想法和技术发明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知识的传播以及它的变化和提炼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好的想法和知识非常丰富且能以很低的成本复制,因而收益递减的法则不再成立。[4]

(二)国家创新系统(体系)

随着人们对创新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许多国家开始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增强国家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认识到,作为创新范围和领域的综合集成,国家创新与一般创新相比有更强的整体性与结构性、层次性与有序性、动态性与可控性,于是国家创新系统(亦称国家创新体系,下文不再区分)的概念被提了出来。国家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内各有关部门和机构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是由经济和科技的组织机构组成的创新推动网络[5]。我国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与西方国家80年代提出的以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的国家创新系统概念不同,从国家政府明确提出并组织实施这个角度看,这是把一般性的微观创新活动上升到了国家的宏观层次,把一个国家内的各种创新活动看作一个系统。因而使创新成为从微观到中观和宏观,从主体到环境,从发展到改革,从小改小革到产业结构调整的系统工程。

很显然,国家创新系统不仅包括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还包括政府部门;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那么其创新的绩效应高于各个企业和研究机构、大学和中介机构各创新主体创新绩效的简单叠加。这里既有各执行主体之间的互动效应,又有国家创新系统的整合作用[6]。在这个体系中, 知识和技术的生产、传播与利用将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7]。

(三)区域创新系统

区域(这里指一国内部不同级别的行政区或经济区)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系统既有较密切的联系,又有不同的表现特点。区域创新系统一方面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另一方面又受到国家创新系统的指导或约束。按系统论观点,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因而其运行状态和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系统的质量和效率。

区域创新系统是一定区域内与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实现条件所组成的网络体系,是由相关社会主体(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组成的一个社会系统。与国家创新系统一样,区域创新同样也不能仅理解为技术创新。世界上几个著名的区域创新中心范例像美国的硅谷和128号公路、英国的剑桥科学园、日本的筑波科学城等给人的印象是纯粹的技术创新。事实上,这些区域都凝聚了政府政策引导、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甚至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合力。李岚清副总理指出:“只有当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以及各种社会中介服务组织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统,形成合力,区域创新能力才能显著提高。”[8]在区域创新系统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科研机构和大学都是重要的创新源,教育培训是知识生产、应用和传播的重要环节,中介机构是沟通知识流动的重要环节。

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朱镕基总理也指出,本届政府最大任务是科教兴国。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宏观背景下,各地政府陆续开始了区域创新工程的建设。但由于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与知识技术基础都不尽相同,实施区域创新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选择的战略都应有所不同。为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它来评估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行使监视器功能,它能为地方政府建立区域创新系统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行使检测器功能,它是上级区域评价与协调整个区域创新资源的重要参考;行使引导器功能,它是下级区域实施创新工程的标尺。从理论上讲,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对创新概念本质与内涵理解的进一步深入,是对创新理论的发展。

(一)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

根据前文的分析,区域创新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而且包括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所以决定创新能力的因素不仅取决于教育、科技资源与潜力、企业创新实力、区域综合实力与信息条件,而且取决于区域政策与管理水平,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会失之偏颇。因此,本文设定了六个准则,力求全面而客观地评估区域创新能力。

2.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

区域创新系统实际上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子系统、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子系统、以各级各类学校为主体的知识传播子系统、以企业和社会为主体的技术与知识应用子系统构成的网络体系。而各子系统同样需要一系列指标相互补充才能反映出来。但指标选取必需服从系统性特点,要做到既无冗余又尽可能全面、既有静态又有动态、既有总量水平又有单位水平,相互协调、相互映衬。同时系统不是指标的简单堆砌,为了清晰而便于评价,本文将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与因子层三个层次。

3.可操作性原则

在遵循全面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对指标应尽可能简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资料的易得性,大部分数据可通过地区综合统计年鉴与各种专业年鉴(如城市统计年鉴、教育统计年鉴、科技统计年鉴、工业统计年鉴等)获得,其它部分数据也能通过到相关部门调查获得;二是指标容易量化,对定量指标要保证其可信度,而定性指标应尽量少用,或选取那些能间接赋值或计算予以转化的定性指标(如等级)。

表1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A层 B层 权重 C层 权重单位

C[,1]总人口0.05万人

B[,1]

C[,2]GDP

0.16万元

区 C[,3]地方财政收入 0.14万元

域 C[,4]固定资产原值 0.12万元

0.17

C[,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10万元

合 C[,6]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0.12

万美元

实 C[,7]城市化水平0.12 %

力 C[,8]城市职工平均工次 0.06 元

C[,9]农民人均纯收入0.05 元

C[,1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0.08万元

余额

C[,11]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

0.13 人

B[,2]

C[,12]中等专业和技工学校

0.09 人

教 学生数

育 C[,13]在读研究生数 0.12 人

资 C[,14]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

0.14 %

0.19

比重

与 C[,15]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

0.10 %

潜 C[,16]成年人平均受教育年

0.10 年

力 限

C[,17]万人大学生数 0.11 人

C[,18]高校研究与开发(R&D) 0.11万元

经费

C[,19]年接收大专以上毕业

0.10 人

生人数

C[,20]R&D经费占GDP比重 0.13 %

B[,3]

C[,21]具有高级职称的自然

0.13 人

科 科学人员数

学 C[,22]科技活动机构数

0.08 个

技 C[,23]科技成果转化率

0.10 %

0.19

C[,24]年获专利项数 0.09 项

资 C[,25]科技活动经费收入总

0.09万元

源 额

与 C[,26]重大科技成果项数 0.10 项

潜 C[,27]获国家和省级发明奖

0.10 项

力 与科技进步奖项数

C[,28]技术市场成交额

0.08万元

C[,29]开发新产品项数

0.10 项

C[,30]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

0.12 个

企业个数

C[,3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

0.13 %

GDP比重

C[,32]独立核算企业百元产

0.12 元

B[,4]

值实现利税

企 C[,33]万名职工中具有中级

0.12 人

业 以上技术人员数

0.18

C[,34]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

0.14万元

新 投入

实 C[,35]独立核算企业全员劳

0.12元/人

力 动生产率

C[,36]大中型企业中开发机

0.12 个

构数

C[,37]大中型企业中科学家

0.13 人

与工程师人数

C[,38]邮电业务总量 0.11万元

C[,39]百人拥有电话机数 0.10 部

B[,5]

C[,40]公共图书馆藏书量 0.13万册

信 C[,41]信息咨询业增加值占

0.12 %

0.13

GDP比重

条 C[,42]报刊发行量

0.10万份

件 C[,43]科技情报和文献机构

0.12 个

C[,44]国家级与国际学术会

0.11 次

议次数

C[,45]科技期刊种数 0.11 种

C[,46]图书销售量

0.10万册

B[,6]

C[,47]对高技术产业和教育

0.17等级

区 、科技发展的优惠政策

域 C[,48]高层管理人员数

0.15 人

政 C[,49]知识分子相对待遇 0.18等级

0.14

C[,50]知识园区或高新技术

0.17等级

与 园区管理水平

管 C[,51]对区域创新资源的优

0.17等级

理 化配置水平

水 C[,52]科技进步对区域经济

0.16 %

平 增长贡献率

说明:(1)表中指标除个别表示累积量(如总人口)外, 均以年为单位衡量;(2)C[,47]、C[,49]、C[,50]、C[,51] 中的等级通过专家咨询获得,划分为五个等级: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分别赋给分值1.00、0.75、0.50、0.25、0.00。

4.引导性原则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除了评价功能外,还应发挥引导功能。即引导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注意那些容易忽略的方面,如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因此设置一些导向性指标很有必要。

(二)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指标体系的构建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自上而下将区域创新能力分解为六个准则,即B[,1]区域综合实力、B[,2]教育资源与潜力、B[,3]科技资源与潜力、B[,4]企业创新实力、B[,5] 信息条件、B[,6]区域政策与管理水平。自下而上指参评因子的筛选、 匹配与组合过程。我们根据对区域创新内涵的理解,参考国内外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选取了近百项基础指标,作为因子层的被选对象,然后逐个进行分析,删除那些可被替代或可被包容的指标,最终确定52项参评因子。筛选后留下的52个因子再依据其自身属性以及同其它因子的联系,匹配、组合进六个准则层中去。

通过自上而下的分解和自下而上的组合,最终构成一个三层次的指标体系(见表1)。

三、实例研究——江苏省各地市创新能力评价

(一)指标量化与初步处理

通过各种途径对指标逐个量化,这里根据指标属性分四种情况处理。

1.采用各地市现代化建设监测数据,包括一个指标,即C[,16]—成年人平均受教育年限。

2.用德尔菲法转换定性指标,包括C[,47]、C[,49]、C[,50]、C[ ,51]四个指标。采用问卷形式请省教委、科委、计委等部门的有关同志对全省13个地级市分别评定等级,然后根据8 份问卷的综合情况得出相应的分值。

3.根据规范统计资料求得,包括C[,7]、C[,14]、C[,20]、C[,31] 、C[,39]、C[,41]、C[,52]共七个指标。如C[,7]——城市化水平, 以全市非农业人口除以全市总人口求得;C[,52]——科技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是以1990—1995年为时段,考察按期初、期末的劳动投入量、资本投入量与GDP的年增长率,用公式δ=Y-αk-βl求得。

4.直接取自规范的统计资料,包括除了以上指标外的其它所有40个指标。这些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13个地方统计年鉴以及其它专业统计年鉴(包括江苏省范围内的工业统计年鉴、农村统计年鉴、教育、科技、文化等年鉴、第三产业统计年鉴等)。

按以上方法得到的指标值除了个别百分比和等级分值外,大多数指标都有不同的单位,所以必须对之进行无量纲化。这里运用如下公式进行转换:

n

CC[,i]=C[,i]/ Σ C[,i]

i=1

式中CC[,i]为某指标转换后的无量纲值,C[,i] 为转换前的该指标

n值,ΣC[,i]为全省13个地市该指标值的总和。

i=1

(二)权重确定

仍然采用德尔菲法确定。为了较客观地反应各指标及准则的相对权重,笔者在南京大学范围内邀请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电子、天文、地质、地理、经济、社会学、哲学等共11个专业的11位博士生就咨询表逐项打分,最后汇总并均值化后求得各项指标及准则的权重(见表1)。

(三)评价步骤

第一步:用52个指标权重值构成指标矩阵A.

A=[a[,11],a[,12],……,a[,1,52]]

用全省13个市的每一标准化后的指标值构成指标矩阵B

┌ b[,11] b[,12]…… b[,1,13] ┐

│ b[,21] b[,22]…… b[,2,13] │

A=│

· · …… ·│

· · …… ·│

· · …… ·│

└ b[,52,1] b[,52,2] …… b[,52,13]┘

则A×B得到一个13列×52行的新矩阵即为各市每一指标向对应准则的贡献度。

第二步:先以各准则权重分别乘以各地市该准则各项指标贡献度之和,得该准则对区域创新能力贡献度,再将各准则贡献度分别求和即得13个地市区域创新能力指数(见表2)。

表2 江苏省各地市创新能力排序与分类

地区(市) 南京 苏州

无锡徐州 常州

南通

创新 原始11.067.982

5.957 4.097 3.913 3.764

能力 得分

指数 以南京

1.0000.722

0.538 0.369 0.354 0.340

市为1

聚类 ⅠⅡ

地区(市) 扬州 镇江

盐城

泰州

连云港 淮阴 宿迁

创新 原始2.964 2.753 2.480 2.295 1.898 1.745 1.352

能力 得分

指数 以南京

0.268 0.249 0.224 0.207 0.172 0.158 0.122

市为1

聚类 Ⅲ Ⅳ

(四)简要的分析

从表2的排序结果可以看出,13 个地级市之间创新能力差异是明显的。表中的聚类Ⅰ、Ⅱ、Ⅲ、Ⅳ分别表示创新能力强、较强、一般、较弱。南京、苏州、无锡三市不仅经济实力强、高校与科研机构众多、文化教育发达、信息条件好,而且政策与制度创新水平高,因而明显居于第一梯队。其中南京市虽然经济实力比苏州、无锡弱一些,但作为省会,且为华东地区的次中心,科技、教育发达,人才荟萃,信息条件也好,所以创新能力最强。这说明创新实力虽与经济实力密切相关,但创新资源的综合集成更为重要,同时也说明了特大城市作为创新中心或创新源的重要性。位于第二梯队的徐州、常州、南通三市的创新能力虽相差较小,但三市创新的潜在优势并不相同。其中常州市位于苏南发达地区,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都比较均衡,但总体上与苏州、无锡有一定差距,因而落入第二梯队。徐州市在经济实力上虽逊于常州市,但作为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它实际上是整个苏北,甚至苏、鲁、豫、皖四省毗连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及信息中心,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较多,因而排在了常州的前面。第三梯队四市中的扬州、镇江位于苏中,在全省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且城市发展也有较悠久的历史,创新资源的积聚有一定优势,因而排在了第三梯队的前面。泰州虽然也位于苏中地区,但作为新设地级市,文化教育、科学研究方面都较弱,故排在该梯队最后。第四梯队的三市全部位于苏北,总体上讲,经济在全省都较落后,且城市规模小,因而创新能力弱。其中连云港由于属沿海十四个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又位于亚欧大陆的东端,交通、信息以及基础设施优于其它二市,创新积聚效应较强,因而排在该梯队的前面。

收稿日期:2000—01—19

标签:;  ;  ;  ;  ;  ;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