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儿科 安徽 铜陵 244009)
【摘要】 目的:分析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及升粒细胞药物的疗效。方法:收集符合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断的患儿13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升粒细胞药物为观察组,未使用升粒细胞药物为对照组,比较中性粒细胞恢复至正常的时间。结果:133例中,3岁以内占74.5%;呼吸道感染占87.2%。发病季节以7、8月份和11、12、1月多见。在病程3天内出现占54.9%,7天内出现占85.7%;观察组和对照组中性粒细胞恢复至正常值天数分别为4.51±1.44天、6.18±2.6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以男性多见,多由呼吸道感染引起。及时使用升粒细胞药物可以缩短中性粒细胞恢复至正常的时间。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儿童;临床特点;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7-0026-03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133 cases of children with neutropenia
Sun Linli, Song Wenhui (Tongling, Anhui,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s Analysis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neutropenia and granulocyte drug curative effect. Methods Collected in accordance with neutropenia in the diagnosis of children with 133 cas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Use of litres of granulocyte drugs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unused litres of granulocyte drugs as control group, comparing neutrophil recovery to normal time. Results Among 133 children, 3 years old of less than 74.5%;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87.2%). The winter in July and August 11, 12, and more than 1 month. In the course of 3 days (54.9%), 7 days accounted for 85.7%;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neutrophil recovery to normal days were 4.51±1.44 days and 6.18±2.61days,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s Children see more neutropenia in men, is usually caused by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Timely use of litres of granulocyte drugs can shorten the time of neutrophils back to normal.
【Key words】 Neutropenia; Children;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Treatment
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是由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ANC)减少而出现的一组综合症[1],以后天获得性多见,其中感染为主要因素,是儿科临床常见病症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2]。为进一步提高儿科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本文对133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升粒细胞药物利血生的疗效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在铜陵市人民医院儿科住院并诊断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共133例。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关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标准 [1]。分为2组:观察组抗感染对症治疗基础上,使用利血生升粒细胞治疗;对照组仅抗感染和对症治疗。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133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等临床资料。
1.3 临床特点
1.3.1对象 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儿科共收治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33例,所有患儿入院前均无粒细胞减少病史,无服用抗甲状腺、抗结核药物史,无化疗药物使用史,未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无脾功能亢进,无频繁放射线检查史,排除已经病理诊断或细胞学诊断为恶性肿瘤患儿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儿。研究对象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一般情况 133例患儿中,男性79例(59.4%),女性54例(40.6%),男女比例1.46:1;中位年龄为11月(1月~14岁),~2月3例(2.3%),2月~1岁69例(51.9%),1岁~3岁27例(20.3%),3岁~7岁22例(16.5%),7岁~14岁12例(9%);发病季节以夏季7月、8月,及冬季1月、11月、12月多见。
1.3.3临床表现 133例患儿中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91例(68.4%),其中伴咳嗽31例(23.3%),伴腹泻10例(7.5%),伴纳差11例(8.3%),伴呕吐4例(3%),发热伴皮疹7例(5.3%);原发疾病:上呼吸道感染53例(39.8%),肺炎32例(24%),支气管炎25例(18.8%),咽峡炎6例(4.5%),腹泻病10例(7.5%),幼儿急疹5例(3.8%),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例(2.3%);入院前病程多在2天~4天;平均住院时间6天,住院3~7天100例(75.2%),>7天29例(21.8%);病程3天内73例(54.9%)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病程4~7天内41例(30.8%)出现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前使用过头孢类抗生素73例(54.9%),使用过青霉素抗生素23例(17.3%),使用过大环内酯类抗生素8例(6%),使用过抗病毒类抗生素15例(11.3%),服用退热药15例(11.3%),其中34例用过2种以上抗生素(25.6%),仅36例(27.1%)在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前未使用过任何药物。
1.3.4实验室检查 133例患儿中,hCRP升高26例(19.5%),合并白细胞总数减少66例(49.6%);合并血小板增多20例(15%);合并血小板减少13例(9.8%);免疫功能检测24例(18%),单纯IgG降低11例(8.3%),单纯IgA 降低15例(11.3%),IgG、IgA均降低9例(6.8%);血生化检查38例(28.6%),ALT升高13例(9.8%),CK-MB升高10例(7.5%)。
1.3.5治疗及转归 入院后133例患儿无1例出现严重继发感染。患儿根据情况给予抗感染和对症治疗。抗生素一般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二代,效果不佳用三代头孢类抗细菌治疗;支原体和/或衣原体感染者用阿奇林素或红霉素治疗;腹泻者根据脱水情况补液等。在院期间完成血常规复查100例,至少有1次复查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恢复正常,其中观察组45例,对照组55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儿进行比较: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血常规复查时,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有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2可以看出,经治疗后,虽两组中性粒细胞均能提高,但提高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可以看出,观察组较对照组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时间缩短(P<0.05)。
2.讨论
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比较常见,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男性比例较高,随着年龄增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本研究中,3岁以内患儿占74.5%,1岁内占54.1%,男女比例1.46:1,发病季节以夏季7月、8月,及冬季11月、12月、1月多见。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患儿年龄小,免疫功能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犯;且婴幼儿时期周围血自细胞中细胞比例以淋巴细胞占优势,推测粒细胞减少症的年龄分布与这些因素有关[4],患病儿童中以男性多于女性,考虑可能与人群中男女比例有关。冬夏季节容易发病,其原因与季节变化及环境中优势病毒有关[4-7]。
在临床表现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多为非特异性,临床无特异性表现。患儿常以感染性疾病就诊,进行血常规检查时才发现。原发病以呼吸道感染最多见,大多数患儿伴有发热,而且发热往往是首先并且唯一的临床表现。常于发病后24~48小时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3~5天[5]。此外,目前常用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及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等也可引起药源性粒细胞减少。本组患儿中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达68.4%,原发疾病为呼吸道感染的占87.2%,病程3天内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达54.9%,且在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前使用过2种以上抗生素占25.6%,仅27.1%未使用过任何药物。与国内外研究相符[8-9]。
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原因很多,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儿童以后天获得性为主,多为感染所致,许多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等都可引发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其中以病毒感染最多见[10]。病毒感染可引起机体异常的免疫反应或产生毒素造成骨髓造血组织损伤或抑制造血,导致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外周血粒细胞破坏增加或消耗过多,或通过多种机制综合作用导致发病。本组资料中IgG、IgA降低考虑与病毒感染导致B淋巴细胞抗体产生不足有关;血ALT及CK-MB升高考虑为病毒对肝脏、心肌损害所致;此外,病毒感染还可引起血小板增多或减少[11],其降低是因为病毒直接对巨核细胞抑制作用以及随后发生的免疫反应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病毒性感染时血小板增高也报道屡见报道,这与血小板生成素(TPO)调节失常有关[12、13]。
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多继发于病毒感染,具有自限性,一般不需特殊用药[14]。因继发感染的严重程度与中性粒细胞减低程度相关,故当粒细胞降低至<0.5×109/L时,应尽早应用升粒细胞药物[15]。通过本组患儿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及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的时间比较,可以看出,升粒细胞药物利血生能有效缩短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的时间,在升高程度上并不优于仅抗感染、对症治疗组,说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良性过程。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85-1789.
[2]陈鸿健,徐酉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和治疗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8,35(6):561-563.
[3]周文艳.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75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5):544-545.
[4]于洁,徐酉华.感染相关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05,34(2):176-178.
[5]伍曼仪,黄绍良.现代小儿血液病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14.
[6]王彩丽,张景荣,杨莹.感染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22例临床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4,39(1):11-112.
[7]刘雪,邓军霞,张国成,等.感染相关性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80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3,31(2):154-156.
[8]刘红仙.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85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4):199-199.
[9]王军鹏,吴国访,赵晓红.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及病程[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4):41-42.
[10]耿卫国,李明.副流感病毒致儿童粒细胞减少症50例集中发病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4):99-100.
[11]孙丽娟,董九伟.儿童感染致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6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126-127.
[12]薛嘉泓,何舒杰,郑天文,等.儿童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病因初步分析[J].中国小儿血液,2002,7(2):75-77.
[13]郑雯洁,石海矾,张园海.婴幼儿感染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04,8(3):214-215.
[14]周立萍,鞠秀丽.感染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常见特点分析[J].新医学,2011,42(2):96-99.
[15]刘金梁,陈佰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药物不良反应[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1,11(6):474-478.
论文作者:孙林丽,宋文辉,奚云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1
标签:粒细胞论文; 患儿论文; 儿童论文; 药物论文; 血小板论文; 病程论文; 至正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