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同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湖南会同 418300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影响。方法:将我院8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气活血中药联合西医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疗效满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生活质量,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
本研究探讨补气活血中药联合西医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与单纯西医治疗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组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住院治疗的缺血性中风患者84例。
1.2 伦理审查
遵照赫尔辛基宣言,本研究方案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全过程跟踪。
1.3 随机分组
纳入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
1.4 纳入标准
①患者年龄在40~80岁之间;②患者中医辩证分型属于气虚血瘀型;③患者发病期在2周以内;④首次发病患者;⑤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5 排除标准
①经检查证实由于脑外伤、脑肿瘤、代谢障碍、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脑寄生虫病以及其他心脏病合并房颤所引起的脑栓塞患者;②接受其他相关治疗并且可能对观测指标造成影响患者;③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患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⑤患有精神疾病患者。
1.6 诊断标准
1.6.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拟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中相关诊断标准进行。
1.6.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拟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中相关标准进行。
1.6.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主症:口舌歪斜、半身不遂、感觉减退或消失、言语赛涩;次症:偏身麻木、肢体软弱、气短乏力、面色淡白、心悸自汗、手足肿胀、舌暗淡苔白腻、脉细涩。
1.7 治疗方法
1.7.1 对照组
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给予200mg 丁咯地尔(吉林省辉南长龙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20030278)、750mg胞磷胆碱钠注射液(黑龙江瑞格制药有限公司,H19993352)静脉滴注,每天1次,以治疗21d为一个疗程。并按照《脑卒中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3]中的治疗原则给予患者对症治疗措施。
1.7.2 治疗组
本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组方:黄芪60g、太子参20g、鸡血藤20g、桃仁15g、红花15g、川芎15g、山楂12g、当归12g、赤芍12g、地龙6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以治疗21d为一个疗程,两组均治疗一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定。
1.8 观测指标
①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4]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比较;②采用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S-QOL)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得分越高则表示患者健康状况越高。
1.9 疗效判定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治愈:患者治疗后其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均消失,并且其语言、神志均恢复正常,患者肌力恢复正常或者提高III级以上,基本能够从事简单的工作或者能够独立生活;好转:患者治疗后期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均有所改善,并且其语言、神志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肌力提高在II级以上,同时患者生活能够基本自理或者能够扶杖行动;无效:患者治疗后其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均无变化。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10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建议或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
本研究纳入84例患者为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住院治疗的缺血性中风患者,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及其临床特征均具有着均衡性(P>0.05)。
2.2 临床疗效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5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出现药物相关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西医对于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原则为减少血细胞以及血黏度的积聚,减轻那组织水中以及抗凝,促进血管扩张、稀释患者血液,从而增加机体微循环以及血流速度,改善患者的血供,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缺血性中风属于中医学“中风”的范畴,中医认为中风的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水停而导致的痹阻脑脉、瘀水互结[5]。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气虚,致使气机推动无力、气化功能失调,血液运行无力而导致瘀滞,日久则可形成血瘀于脉之态;水饮之邪与瘀血相互搏结于脑脉,出现脑窍脉络瘀闭[6]。因此在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证型当中,气虚血瘀是一种非常多见的证型。针对气虚血瘀患者,我院采取补气活血法,方中化裁补阳还五汤,本方以补气为主,而活血通络为辅。方中黄芪为君药,补益元气,气旺则能推动血行、瘀去络通;当归、太子参共为臣药,当归活血通络而不伤血,太子参加强黄芪补气之功效;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山楂、鸡血藤为佐药,加强活血祛瘀行气之功效;地龙通经活络,周行全身、以行药力,同为佐药;炙甘草益气、调和诸药,为使药。以上诸药合用,共凑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研究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SS-QOL)评分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补气活血中药联合西医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具有着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2] 黄如训,郭玉璞.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1):73.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7(6):381.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4.
[5] 孙岸弢,王永炎,谢雁鸣,等.缺血性中风早期中医证型与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功能、弛缓性麻痹及肢体痉挛的影响和相关性[J].中医药学报,2014,7(3):39-42.
[6] 张娜,陈志刚,孟繁兴,等.缺血性中风大小动脉病变与预后的关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12):852-856.
论文作者:杨玉凤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0
标签:患者论文; 缺血性论文; 疗效论文; 补气论文; 对照组论文; 西医论文; 评分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