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油储罐的腐蚀与防护(论文文献综述)
杨志[1](2022)在《大型原油储罐内壁底板腐蚀机理及防护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大型原油储罐具有一定的结构特点,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原油储罐应用频率越来越高,在使用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内壁底板会出现腐蚀的情况,内壁底板腐蚀会极大程度上减少储罐的使用周期,原油储罐顾名思义就是存储原油的装置,而原油本身的腐蚀性是比较弱的,内壁底板腐蚀主要是因为油品开采期间,原油中夹杂了一定量的水分和腐蚀介质,在与原油的长期存储中形成水油沉浮状态,在油罐的底部聚集了腐蚀性沉积水,罐底长期处于水浸没状态,沉积水中的组成成分较为复杂,有很多腐蚀性因子,使得罐底部环境腐蚀性增强,产生较大的腐蚀性,而且在外部冲击力作用下也会增大腐蚀性,使得内壁底板出现不同程度上的腐蚀。基于此,本文就对大型原油储罐内壁底板腐蚀机理和防护措施等相关内容进行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概述。
淡勇,王珅,武玮[2](2021)在《储罐外底板腐蚀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随着石油行业的发展,储罐腐蚀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注意。外底板是储罐腐蚀最严重的部位之一。储罐底板腐蚀环境的复杂性增加了防腐工作的难度。通过总结大量文献,分析了储罐外底板土壤腐蚀及杂散电流腐蚀机理。针对底板防护措施中的阴极保护和涂层保护,提出了防护措施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对影响外底板腐蚀的直接和间接因素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了归纳总结,旨在为储罐的建造和防腐提供有益借鉴。
宋肖苗[3](2019)在《常压原油储罐基于风险的检验方法失效概率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石化企业的不断发展,原油的需求量不断上升,我国常压原油储罐数目也随之不断增长呈指数增长。与此同时,原油的物理特性、储罐结构、作业条件等使得储罐具有先天危险性,并且受到人员经验不足、管理疏松等因素的影响,常压原油储罐的失效概率大大提高。使用基于风险的检验方法(Risk Based Inspection,RBI)对常压原油储罐进行风险评估可以有效的实现检验资源的合理分配,降低风险水平。但是基于风险的检验方法中失效概率的计算中仍存在着失效机理与国外差距较大、失效数据缺失以及对原始缺陷考虑较少等问题。因此,针对上述问题,顺应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对常压原油储罐的失效机理进行了动态风险评估,并且对失效概率中的通用设备失效概率因子和设备修正系数因子进行了一定的修正,以便于使得失效概率的分析结果更为准确。首先,对基于风险的检验方法进行了介绍,对于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归纳了 RBI在我国常压原油储罐的应用中存在的重点问题,了解其基本概念、理论支撑、评估流程等,而后分析了几类储罐的结构特征,对其失效形式和失效机理进行了梳理。通过对比事故树、事件树、蝴蝶结模型的优缺点,提出采用蝴蝶结模型与贝叶斯网络相结合的动态分析模型,对某储罐的泄漏事件进行了分析,有效识别其中的高危风险因子和事故最可能发生的途径,并且通过对贝叶斯网络模型的修正实现动态的风险评估,为今后大数据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其次,针对于我国设计制造等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而失效数据却直接从国外标准中获得造成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我国失效数据的处理方法。通过确定我国失效数据的收集内容,而后将统计模型优缺点进行对比选择运用威布尔分析方法进行失效数据的统计,列出了统计模型的详细步骤后,对失效数据的样本空间进行确定。并且通过对近年我国储罐事故和失效数据的统计得出结果对比,发现统计方法符合我国国情并具有科学性。最后,利用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对设备修正系数进行改进。该方法就是将层次分析法(AHP)和灰色综合评价法融合在一起。第一步是依据基于风险的检验(RBI)失效概率评估过程,建立常压原油储罐的失效概率数学模型;其次,在系数修正法的基础上,将设备修正因子划分为一级目标层A、二级要素层B和三级指标层C,利用AHP法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引入灰色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各指标;最后,将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运用到实际案例中。结果表明该方法处理多因素、多层次的综合评价时,可以避免传统打分法可能造成的风险遮蔽问题,同时可以得出各因子对于需设备修正系数的影响大小排序,并据此结果对影响较大的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
汪广超[4](2019)在《基于云理论的原油储罐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逐渐增加,能源紧张越来越明显,能源安全也更加被重视。储罐作为油品储运系统的重要组成设备,其面积大、设备种类杂,储运介质易燃、易爆、高压、有毒,使得管理难度大,储罐失效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生命危害和环境污染,并且维护维修费用也是非常的昂贵。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储罐风险评价,成为储罐完整性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原油储罐的安全性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云推理的方式进行风险评价研究。云模型作为一种较新的数学工具,不仅能考虑评价对象的随机性,而且能考虑其模糊性,实现定性概念和定量数值之间的相互转换。在原油储罐风险评价过程中引入云模型,以云图的形式反映出评价数据的离散程度。在分析储罐结构的基础上,选定以原油储罐为评价对象,并对原油储罐进行危险源辨识和故障树分析,得到其失效基本因素,建立了原油储罐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云理论,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赋权方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以云模型为基础的启发式专家评分法确定主观权重,并采用贝叶斯反馈云模型对主观权重进行检验及修正。对多层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层风险评价研究,结合多层风险评价指标的特点,引入了浮动云模型与综合云模型,结合改进的综合云技术,提出了基于改进综合云技术的多层次多指标云重心评价法。并以某炼油厂原油储罐为例,通过构建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该原油储罐的指标层浮动云模型和目标层综合云模型,确定了该炼油厂原油储罐风险评价等级,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云模型评价结果进行了验证。根据对原油储罐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组合权重的计算以及云模型的风险评价,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原油储罐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为腐蚀因素、设备设施因素和其他因素,它们的风险评价状况分别为“一般”、“一般”和“较轻微”,腐蚀因素有5个二级评价指标,设备设施因素有3个二级评价指标,其他因素有4个二级评价指标,由熵权法确定了各风险指标的客观权重值,云模型的专家评分法确定了各指标的主观权重值,根据差异驱动的方式,计算得到各风险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值,并用层次分析法对组合权重进行验证,确定了组合权重的有效性。由指标层浮动云模型判断各一级指标的风险评价水平分别为:腐蚀因素和设备设施因素处于“一般”,其他因素处于“较轻微”。由改进的云重心评价法计算得到系统云重心向量与一般云重心向量的加权相似度最大,且系统云重心向量与良好云重心向量距离最小,储罐风险评价状态处于“一般”水平。针对储罐风险评价结果,分别提出了生产运行、报警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以及人员管理方面的管理及预防措施。
张增晓[5](2019)在《基于声发射检测的储罐底板腐蚀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在石油生产和储运过程中,有众多的各类储罐用于存储石油。由于这些油品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原油储罐底板随着时间的变化将受到一定的损伤或产生活性缺陷,严重时还会造成储罐泄漏,导致污染环境和诱发着火、爆炸事故发生。储罐罐底是事故发生的重大隐患之一,具有检测难度大,检测成本高等特点。针对储罐罐底的腐蚀现象,以声发射技术为基础,设计并进行声发射腐蚀实验,提出基于声发射腐蚀信号的储罐底板腐蚀评估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对若干原油储罐进行底板腐蚀程度进行评估。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针对储罐底板腐蚀检测难及腐蚀存在较多噪声干扰等问题,设计并制造了一套储罐底板腐蚀模拟装置,该装置可以实现准确、高效的采集模拟装置储罐底板声发射信号的目的,从而更加方便、准确的对其底板腐蚀进行检测。(2)针对储罐底板腐蚀检测过程中可靠性低、实用性较差等问题,提出基于声发射在线检测的腐蚀程度评估方法。以声发射检测得到的特征参数为腐蚀数据,通过特征参数分析对模拟装置底板腐蚀程度进行评估,确定腐蚀发生时其特诊参数的主要范围,并通过超声测厚仪对模拟装置底板进行厚度检测,对不同介质对模拟装置底板腐蚀影响进行分析,确定氯离子的加入是否对模拟装置底板腐蚀具有影响。(3)针对原油储罐在液体加载情况下检测难等问题。提出基于极限学习机的储罐底板腐蚀评估方法,以3个原油储罐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目标储罐进行声发射在线检测,从储罐底板有无渗透、腐蚀程度严重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对其腐蚀严重程度较大的储罐进行漏磁扫描检测,对储罐底板腐蚀进行定量评估,通过两者对比分析,确定声发射检测的可靠性。并以声发射腐蚀信号参数为训练样本,建立基于极限学习机的储罐底板腐蚀等级预测模型,对腐蚀等级进行对储罐底板腐蚀严重程度进行分级预测,并进行综合评估,将评估结果与声发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
徐荣荣[6](2019)在《高含硫原油储罐底板的电化学腐蚀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据统计,我国现役的高含硫原油储罐均存在着或轻或重的腐蚀,腐蚀破坏多为点蚀,多数蚀坑连成片状腐蚀,储罐底板腐蚀穿孔现象最为严重。高含硫原油储罐底板内腐蚀环境主要由油品和沉积水控制。确切地说,造成储罐底板腐蚀直接因素是两者所携带的大量可溶性盐、可溶性气体、pH值和微生物等物质,外部影响因素为环境温度和浸泡周期。对浙江天禄能源有限公司油库内某一高含硫原油储罐进行现场腐蚀调研,发现其底板部位的腐蚀情况最为严重。高含硫原油储罐内油品性质测试表明该罐内原油属高硫低酸原油并具备含水量低、含盐量低、密度大的特性。沉积水水样中含量最高的阳离子为Na+,含量最高的阴离子为Cl-,HCO3-的含量次之,pH值呈中性,溶解氧含量极低,约为0.96mg/L,SRB计数均值为3.0×103个/mL,电导率值也高达4.15uS/cm,然后依据以上数值配置高含硫原油储罐沉积水模拟液。本文结合动电位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技术以及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研究了Q235B碳钢在模拟静态高含硫油品储罐沉积水环境下的腐蚀规律。结果发现:内部环境因素引发的电化学腐蚀情况中,HCO3-的icorr上升最快,对储罐底板腐蚀的影响程度也最高,溶解氧及Cl-含量分别到达1.22mg/L、11700mg/L后,icorr趋于平缓,而H2S的icorr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浓度为4.18mg/L时最大。且通常情况下高含硫原油储罐沉积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小于2.0mg/L。故可以得出结论,对高含硫原油储罐底板的电化学腐蚀影响程度排行为HCO3->Cl->H2S>DO。不接种SRB时,腐蚀主要是由溶解的CO2及氯化物共同影响,主要腐蚀形态为点蚀坑,腐蚀产物硫化物含量极少。当SRB含量小于3.0×103个/mL时,电极表面腐蚀程度较低,对电极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反之则会有明显的腐蚀程度加剧的现象,SRB约为1.2×104个/mL时,腐蚀程度最为严重,腐蚀形态为成片的溃疡状。对比两项外部因素的icorr变化趋势,可以发现温度大于25℃时,icorr上升趋势越来越大;浸泡两天的电极icorr最大,超过两天后,icorr大幅度下降,15天后,趋于平缓;故可以得出结论:在本章控制外部因素实验条件下,在45℃的模拟液环境中,浸泡2天后的电极腐蚀速率最大;在15℃的模拟液环境中浸泡15d以上的工作电极腐蚀速率最低,且温度较浸泡周期对储罐底板电化学腐蚀影响程度更高。
李伟钰[7](2018)在《原油储罐分相区腐蚀机理及气相区防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开采的逐渐深入,国内某油田开采原油中的含水量及腐蚀介质含量逐渐升高,原油品质逐步劣质化,对油品在储罐中的安全存储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储油罐的腐蚀机理及防护手段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将原油储罐下至上分为淤泥相、水相、油水界面、油相、油气界面和气相6个腐蚀环境各不相同的相区,选取不同联合站的三台储罐,利用挂片器在各相区进行现场挂片并分析其腐蚀机理。此外,现场调研发现,罐顶穿孔腐蚀较为严重,为有效治理气相区的腐蚀,本论文提出了气相缓蚀剂腐蚀治理方法,并通过实验室挂片实验研究了其加注工艺。得到如下结论:通过对现场挂片的腐蚀形貌、腐蚀产物成分的分析及气、油、水、泥的介质成分分析,各相区的腐蚀机理分别为:气相区的腐蚀主要由O2、CO2、H2S与冷凝水相互作用导致;油相的腐蚀主要由油相内部的酸、硫化物与含水导致;水相的腐蚀则较为复杂,点蚀程度比较严重,总结分析腐蚀因素主要有溶解氧、溶解盐类(Cl-、Ca2+、Mg2+等)及其导致的结垢、细菌等;泥相的腐蚀主要由SRB导致,点蚀程度最为严重;界面相的腐蚀除了与相邻的两个单一相有关,浓差电池腐蚀也会有重要的影响。综合分析,储罐内部各相区的腐蚀情况,各相腐蚀速率排序为:水相、泥相>气相、油气界面>油水界面>油相,且沉降罐的腐蚀一般比除油罐严重。通过筛选雾化技术及气相缓蚀剂,研究最优缓蚀剂的加注方法,最终形成了储油罐罐顶气相缓蚀剂的应用方案,取得了较好的防护效果。综合考虑雾滴的粒径、安全、施工难度、维修,超声波雾化雾滴粒径最小且便于现场安装及后期维修;此外,电化学实验和腐蚀挂片实验结果表明,亚硝酸二环已胺作为一种工艺技术成熟的气相缓蚀剂,在储油罐气相区也能起到较好的防护效果。空白试验中,气相区发生了严重的腐蚀现象,以喷雾方式添加亚硝酸二环已胺可以达到优异的腐蚀防护效果。综合成本和防腐蚀效果,当喷雾缓蚀剂溶液浓度为200 mg/L,喷雾时间间隔为24 h时,缓蚀作用最显着,缓蚀效率为92.71%。
袁铃岚[8](2018)在《大型储罐底板的阴极保护电位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油储罐的设计日渐大型化,合理地设计、制造和使用大型储罐显得越来越重要,原油储罐底板一旦发生腐蚀泄漏将会对当地的环境产生严重的破坏,并且极易引发灾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对于罐底内外部的腐蚀,最有效的防腐措施就是阴极保护,分析罐底阴极保护电位的分布规律对于预防储罐底板的腐蚀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大型储罐底板阴极保护电位分布规律的研究,对于提高罐底阴极保护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工程意义。本论文以PZ石化大型储罐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大型储罐底板阴极保护电位分布的数学模型,然后采用实验测试的方法,完成钢材Q235的极化曲线实验,根据实际储罐底板外侧的表面状态及接触介质,结合现场的储罐阴极保护电流密度对其修正,确定了数学模型的阴极边界条件,将实测的阳极极化曲线作为阳极边界条件;对数值计算方法进行筛选,然后选用最适合于阴极保护技术的边界元法,并依托基于边界元算法的Beasy CP软件对储罐底板电位的数值模型进行求解;基于PZ石化大型储罐的实测电位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针对网状阳极、柔性阳极同心圆铺设、柔性阳极回形针铺设三种不同的铺设形式,研究阳极形式对大型储罐底板的阴极保护电位分布规律的影响,然后模拟分析了沥青砂层电阻率、砂垫层电阻率和土壤电阻率对罐底电位分布规律的影响,最后分析了罐底空鼓等效面积对罐底电位值的影响,得出大型储罐底板的阴极保护电位的电位分布规律,对PZ石化大型储罐阴极保护系统提出有效的建议。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网状阳极所保护的储罐底板电位分布比柔性阳极同心圆和回形针铺设时最均匀;对大型储罐底板电位影响最大的是沥青砂层电阻率,其次是砂垫层和土壤电阻率;当储罐底板和沥青砂层贴合不完全的时候,随着输入电流的改变,柔性阳极比网状阳极所保护的底板电位分布更不均匀,甚至可能出现过保护的情况。通过研究各种因素对罐底电位分布的影响,可以预测储罐底板的腐蚀情况,判断阴极保护系统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对降低储罐底板的腐蚀风险,保障储罐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肖成磊[9](2016)在《Q235B碳钢在原油储罐罐底沉积水中腐蚀行为研究》文中认为腐蚀是引起绝大多数储罐损坏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其中又以罐底板的腐蚀最为严重,而罐底板的内表面腐蚀要比外表面腐蚀更为严重。一般的原油储罐底部都会有大量的沉积水和沉积物,成分非常复杂,含有大量的腐蚀性介质,极易引起罐底板的腐蚀。因此,本文对原油储罐罐底沉积水对罐底板内表面的腐蚀情况开展了系统的腐蚀机理研究,并研究不同实验条件对腐蚀的影响。首先,应用丝束电极(WBE)技术和电化学阻抗(EIS)技术,研究了缝隙下Q235B碳钢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初始阶段,缝隙内主要为阳极区,缝隙口为阴极区,腐蚀分布并不均匀;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阴极区向缝隙内扩展,阳极区缩小,腐蚀分布趋于均匀化。腐蚀速率随着时间的延长,先减少后增大。然后,应用丝束电极(WBE)、电化学阻抗谱(EI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仪(EDS)、X射线衍射(XRD)和腐蚀失重等技术研究了Q235B碳钢在罐底沉积水中的腐蚀情况,开展了无氧条件、有氧条件、有氧+油泥条件之间的对比实验。研究发现无氧条件下腐蚀挂片表面的腐蚀产物结构比较致密,而有氧条件下的结构相对比较疏松;去除腐蚀挂片表面的腐蚀产物后观察挂片表面形貌,发现无氧条件下腐蚀挂片主要以点蚀为主;有氧条件下腐蚀挂片发生全面的溃疡腐蚀;而在有氧+油泥条件下腐蚀挂片则表现为局部腐蚀,其它区域基本没有腐蚀。三种条件下腐蚀挂片的腐蚀失重都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无氧条件和有氧条件平均腐蚀速率都先减小而后增大;有氧+油泥条件的平均腐蚀速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三种情况测得腐蚀失重平均腐蚀速率变化趋势与电化学测试结果基本一致。其中,在两种有氧条件下测得腐蚀速率都要远远大于无氧条件,说明氧的参与加速了金属的腐蚀,而油泥的存在又进一步加速了金属的腐蚀。本次课题研究以罐底沉积水和沉积物为腐蚀介质,更加接近真实腐蚀环境,实验结论更具有真实性,为腐蚀防护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王磊[10](2015)在《炼厂静设备的腐蚀与防护》文中指出本篇论文经过对炼油厂通常所使用的金属静装备,比如换热器,工艺管线的腐蚀以及原油储罐等其它问题进行研究,发现腐蚀的表面现象,寻找出腐蚀真正的原因,并且给出相应的解决建议,避免或减少腐蚀情况的出现。第一,对于换热器管束的腐蚀问题,建议运用防腐7910涂料方法,解决了腐蚀问题。第二,对于储罐类设备主要分析了原油储罐的腐蚀发生的机理,提出采用厚浆型环氧玻璃鳞片抗静电涂料方法,解决腐蚀问题。第三,对地上工艺管线与埋地管线的腐蚀情况进行分析,探究了带保温的工艺管线的腐蚀状况,寻找出腐蚀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对埋地管线采用环氧煤沥青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结合的方式解决了腐蚀问题。
二、原油储罐的腐蚀与防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油储罐的腐蚀与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原油储罐内壁底板腐蚀机理及防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大型原油储罐内壁底板腐蚀机理分析 |
1.1 电化学腐蚀 |
1.2 冲刷和堆积腐蚀 |
2 原油储罐内部腐蚀防护措施 |
2.1 重防腐涂料 |
2.2 防腐涂料与阴极保护 |
3 结语 |
(2)储罐外底板腐蚀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储罐底板外环境 |
2 土壤腐蚀 |
2.1 含水率 |
2.2 含氧量 |
2.3 pH值 |
2.4 含盐量 |
3 杂散电流腐蚀 |
3.1 交流杂散电流腐蚀 |
3.2 直流杂散电流腐蚀 |
3.3 对阴极保护影响 |
4 阴极保护缺陷 |
4.1 保护电位分布不均匀 |
4.2 影响电位分布因素 |
5 涂层失效 |
5.1 涂层起泡 |
5.2 阴极剥离 |
6 交互作用 |
7 总结与展望 |
(3)常压原油储罐基于风险的检验方法失效概率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RBI国外研究现状 |
1.2.2 RBI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储罐风险评估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风险的检验概述 |
2.1 RBI技术基本概念 |
2.2 RBI技术与传统检验方法的区别 |
2.3 RBI优点及局限性 |
2.3.1 RBI方法的优点 |
2.3.2 RBI方法的局限性 |
2.4 RBI的关键要素 |
2.5 RBI技术的应用范围 |
2.7 RBI技术文件的关系 |
2.8 RBI的方法介绍 |
2.8.1 定性方法 |
2.8.2 半定量方法 |
2.8.3 定量方法 |
2.9 基于风险的检验预期效果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储罐失效机理动态分析 |
3.1 储罐结构 |
3.2 大型原油储罐重大危险源辨识 |
3.3 储罐主要失效形式及失效机理 |
3.3.1 储罐失效形式 |
3.3.2 储罐主要失效机理 |
3.4 事故树分析法 |
3.4.1 事故树的基本概念 |
3.4.2 事故树分析法的步骤 |
3.4.3 事故树的符号及意义 |
3.5 储罐失效事故树的绘制 |
3.6 储罐失效原因分析 |
3.7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动态风险评估 |
3.7.1 事件树与Bow-tie方法概述 |
3.7.2 贝叶斯网络概述及联系 |
3.7.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动态风险评估方法 |
3.7.4 案例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用设备失效概率的改进 |
4.1 系数修正法模型 |
4.2 通用失效概率数据的处理 |
4.2.1 失效数据的收集 |
4.2.2 失效数据的统计模型 |
4.2.3 同类失效概率的计算 |
4.2.4 失效样本容量的确定 |
4.3 统计结果 |
4.3.1 依据事故类型 |
4.3.2 根据事故等级 |
4.3.3 根据事故发生时间 |
4.3.4 根据主要成分化学品分类 |
4.3.5 根据火灾爆炸事故 |
4.3.6 改进建议 |
4.4 实例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设备修正系数的改进 |
5.1 我国常压原油储罐修正系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5.1.2 设备修正系数整体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 层次分析法的改进 |
5.2.1 AHP传统方法简介 |
5.2.2 层次分析法的改进 |
5.2.3 某储罐的设备修正系数各级指标权重的计算 |
5.3 常压原油储罐的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 |
5.3.1 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
5.3.2 常压原油储罐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模型的建立 |
5.3.3 某储罐的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的研究 |
5.4 实例运用对比 |
5.4.1 概述 |
5.4.2 储存物料性质 |
5.4.3 工艺说明 |
5.4.4 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与RBI结果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4)基于云理论的原油储罐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储罐运营安全性方面 |
1.2.2 储罐运营经济性方面 |
1.2.3 储罐风险评价方面 |
1.3 储罐风险评价综述 |
1.3.1 储罐的分类及结构 |
1.3.2 储罐风险评价常用方法 |
1.3.3 储罐风险评价现状 |
1.3.4 云理论研究现状 |
1.3.5 云理论相关知识概述 |
1.3.6 云理论的优势 |
1.4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第2章 原油储罐危险源辨识及故障树分析 |
2.1 原油储罐的危险源辨识 |
2.1.1 储存介质的危险因素 |
2.1.2 储罐及其附属设施的危险因素 |
2.1.3 人员和安全管理危险因素 |
2.1.4 环境危险因素 |
2.2 原油储罐失效故障树分析 |
2.2.1 故障树的符号及意义 |
2.2.2 储罐失效故障树的建立 |
2.2.3 故障树最小割集分析 |
2.2.4 结构重要度分析 |
2.2.5 结构重要度的编程计算 |
2.2.6 储罐失效基本因素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原油储罐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3.2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 云模型的不确定性推理 |
3.4 构建风险评价指标的云推理规则 |
3.4.1 腐蚀因素 |
3.4.2 设备设施因素 |
3.4.3 其他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云计算 |
4.1 指标赋权方法介绍 |
4.1.1 熵权法 |
4.1.2 贝叶斯反馈云模型 |
4.1.3 确定指标主观权重 |
4.1.4 确定指标客观权重 |
4.1.5 指标权重组合方法 |
4.2 储罐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 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的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储罐风险评价的云模型 |
5.1 评价集云模型的表示 |
5.1.1 定性数据的处理 |
5.1.2 确定评价集 |
5.1.3 确定评语云模型 |
5.2 指标集云模型的表示 |
5.2.1 定量指标的云模型表示 |
5.2.2 定性指标的云模型表示 |
5.3 虚拟云模型 |
5.3.1 浮动云模型 |
5.3.2 综合云模型 |
5.3.3 改进的综合云模型 |
5.4 基于综合云技术的云重心评价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某炼油厂原油储罐风险评价 |
6.1 储罐系统简介 |
6.2 专家评价数据采集 |
6.3 确定评价指标的云化模型 |
6.4 指标层浮动云风险评价 |
6.4.1 腐蚀因素浮动云 |
6.4.2 设备设施因素浮动云 |
6.4.3 其他因素浮动云 |
6.5 基于综合云技术的油品储罐风险评价 |
6.5.1 云重心的确定 |
6.5.2 加权相似度的确定 |
6.5.3 评价等级的确定 |
6.5.4 评价结果分析 |
6.6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储罐风险评价验证 |
6.6.1 模糊综合评价法步骤 |
6.6.2 原油储罐的模糊综合评价 |
6.6.3 两种评价方法的比较 |
6.7 管理及预防措施 |
6.7.1 防腐管理 |
6.7.2 设备设施管理 |
6.7.3 人员管理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1.1 原油储罐风险评价体系研究 |
7.1.2 组合权重的研究 |
7.1.3 原油储罐风险评价云模型的研究 |
7.1.4 原油储罐风险评价云模型的应用 |
7.2 创新性描述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5)基于声发射检测的储罐底板腐蚀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储罐底板腐蚀声发射技术研究现状 |
1.3.2 储罐底板腐蚀漏磁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3 储罐底板腐蚀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1.4 存在问题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储罐底板腐蚀模拟装置设计 |
2.1 引言 |
2.2 储罐底板腐蚀模拟装置总体设计方案 |
2.2.1 设计目标 |
2.2.2 设计方案选择 |
2.3 罐体及底板设计 |
2.3.1 材料选择 |
2.3.2 装置设计 |
2.4 传感器夹具设计 |
2.4.1 材料选择 |
2.4.2 装置设计 |
2.5 三角支架设计 |
2.5.1 材料选择 |
2.5.2 装置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介质对储罐底板腐蚀影响研究 |
3.1 引言 |
3.2 声发射信号特征参数关联分析 |
3.3 实验方案 |
3.3.1 储罐底板腐蚀模拟装置实验系统 |
3.3.2 腐蚀介质选择与实验条件设置 |
3.3.3 储罐底板腐蚀实验 |
3.4 不同介质对储罐模拟装置底板腐蚀影响 |
3.4.1 不同介质特征参数关联分析 |
3.4.2 不同介质腐蚀程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极限学习机的储罐底板腐蚀评估方法 |
4.1 引言 |
4.2 基于极限学习机的储罐底板腐蚀评估基本理论 |
4.2.1 极限学习机 |
4.2.2 储罐底板声发射评估方法 |
4.2.3 储罐底板漏磁检测 |
4.3 基于极限学习机的储罐底板腐蚀评估基本步骤 |
4.4 案例分析 |
4.4.1 储罐底板腐蚀实验 |
4.4.2 储罐底板声发射腐蚀评估 |
4.4.3 基于极限学习机的储罐底板腐蚀评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高含硫原油储罐底板的电化学腐蚀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高含硫原油储罐底板腐蚀现状 |
1.3 造成高含硫油品储罐底板电化学腐蚀的因素 |
1.3.1 金属材料的性质 |
1.3.2 电化学内腐蚀环境 |
1.4 课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的意义 |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含硫原油储罐底板腐蚀调研 |
2.1 高含硫原油储罐腐蚀状况现场调研 |
2.2 高含硫原油油品性质分析 |
2.3 高含硫原油储罐沉积水成分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化学腐蚀实验及研究方法 |
3.1 电化学腐蚀实验准备工作 |
3.1.1 工作电极的制备 |
3.1.2 腐蚀试片实验后处理 |
3.1.3 硫酸盐还原菌的培养 |
3.1.4 H_2S水溶液的制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电化学测试 |
3.2.2 腐蚀产物分析及形貌观察 |
第四章 内部介质对底板电化学腐蚀实验分析 |
4.1 溶解氧含量对储罐底板的电化学腐蚀实验分析 |
4.2 H_2S浓度及pH值对储罐底板的电化学腐蚀实验分析 |
4.3 CO_2 含量对储罐底板的电化学腐蚀分析 |
4.4 Cl~-含量对储罐底板的电化学腐蚀分析 |
4.5 SRB含量对储罐底板的电化学腐蚀实验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外部因素对储罐底板的电化学腐蚀实验分析 |
5.1 温度对储罐底板的电化学腐蚀实验分析 |
5.2 浸泡周期对储罐底板的电化学腐蚀实验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原油储罐分相区腐蚀机理及气相区防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常压储罐腐蚀机理研究 |
1.1.1 储罐常见的腐蚀类型 |
1.1.2 储罐腐蚀成因 |
1.1.3 储罐腐蚀研究现状 |
1.2 储罐气相缓蚀剂及雾化技术研究 |
1.2.1 气相缓蚀剂概述 |
1.2.2 气相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
1.2.3 储罐气相缓蚀剂雾化技术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3.1 常压储罐腐蚀机理研究 |
1.3.2 气相缓蚀剂及雾化技术研究 |
第二章 储罐分相区腐蚀机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分相区介质成分测试 |
2.2.1 气体成分测试 |
2.2.2 水相离子含量与溶解氧测试 |
2.2.3 水相和淤泥相SRB测试 |
2.2.4 原油含水量、酸值、含硫量测试 |
2.3 腐蚀挂片实验 |
2.3.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3.2 实验原理 |
2.3.3 平均腐蚀程度的评价 |
2.3.4 实验过程 |
2.3.5 实验结果 |
2.4 分相区腐蚀机理研究 |
2.4.1 气相区腐蚀分析 |
2.4.2 油气界面腐蚀分析 |
2.4.3 油相区腐蚀分析 |
2.4.4 油水界面腐蚀分析 |
2.4.5 水相区腐蚀分析 |
2.4.6 泥相区腐蚀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常压储罐气相区气相缓蚀剂防腐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不同气相缓蚀剂防腐性能研究 |
3.2.1 密闭空间挥发减重实验 |
3.2.2 腐蚀挂片实验 |
3.3 气相缓蚀剂加注工艺研究 |
3.3.1 缓蚀剂最优投放浓度研究 |
3.3.2 缓蚀剂最优投放浓度的电化学实验 |
3.3.3 缓蚀剂最佳喷雾间隔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大型储罐底板的阴极保护电位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储罐底板阴极保护技术的应用现状 |
1.2.2 储罐底板电位分布解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3 储罐底板电位分布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1.2.4 阴极保护数值模拟软件应用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大型储罐底板电位分布模型的建立 |
2.1 储罐底板阴极保护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参数 |
2.1.1 储罐底板的电化学阴极保护理论 |
2.1.2 储罐底板阴极保护的主要参数 |
2.2 大型储罐底板电位分布几何模型的建立 |
2.3 大型储罐底板电位分布数学模型的建立 |
2.3.1 控制方程的建立 |
2.3.2 边界条件的确定 |
2.4 大型储罐底板电位求解方法的比选 |
2.5 模型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型储罐底板电位分布的影响因素 |
3.1 边界条件的确定 |
3.1.1 电化学测试方法简介 |
3.1.2 极化曲线法 |
3.1.3 极化曲线实验内容 |
3.2 罐底介质的电阻率的影响 |
3.3 储罐直径大小的影响 |
3.4 罐底空鼓及等效面积确定的影响 |
3.5 辅助阳极参数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的阳极铺设方式对罐底电位分布的影响 |
4.1 网状阳极铺设时的罐底电位分布 |
4.1.1 罐底介质的电阻率对罐底电位数值的影响 |
4.1.2 罐底空鼓情况对罐底电位数值的影响 |
4.2 柔性阳极同心圆铺设时的罐底电位分布 |
4.2.1 罐底介质的电阻率对罐底电位数值的影响 |
4.2.2 罐底空鼓情况对罐底电位数值的影响 |
4.3 柔性阳极回形针铺设时的罐底电位分布 |
4.3.1 罐底介质的电阻率对罐底电位数值的影响 |
4.3.2 罐底空鼓情况对罐底电位数值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9)Q235B碳钢在原油储罐罐底沉积水中腐蚀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1.1 选题依据与背景情况 |
1.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腐蚀现状分析 |
1.2.1 原油储罐内底板腐蚀现状 |
1.2.2 腐蚀造成的危害 |
1.3 原油储罐底板腐蚀影响因素 |
1.3.1 金属的性质 |
1.3.2 介质因素 |
1.3.3 外部影响因素 |
1.4 腐蚀监测技术 |
1.5 原油储罐内底板腐蚀的原因 |
1.5.1 罐底沉积水 |
1.5.2 H_2S、CO_2、O_2的影响 |
1.5.3 硫酸盐还原菌 |
1.5.4 其他因素 |
1.6 原油储罐的防腐措施 |
1.6.1 合理选材 |
1.6.2 抗静电涂料防腐 |
1.6.3 涂料与阴极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技术 |
1.6.4 热喷铝技术 |
1.6.5 添加缓蚀剂 |
1.6.6 合理的结构防腐蚀设计 |
1.6.7 开发石油脱硫新技术 |
1.7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缝隙腐蚀的电化学研究 |
2.1 前言 |
2.2 丝束电极简介与制备 |
2.2.1 丝束电极简介 |
2.2.2 丝束电极制备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数据的测量及处理 |
2.4.1 WBE测量 |
2.4.2 EIS测量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电极表面电流分布测试 |
2.5.2 电化学阻抗测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碳钢在罐底沉积水中腐蚀行为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2.1 沉积水成份分析 |
3.2.2 实验材料 |
3.2.3 电化学实验 |
3.2.4 失重试验 |
3.2.5 腐蚀挂片表面形态与腐蚀产物分析 |
3.3 结论和分析 |
3.3.1 表面形貌和腐蚀产物分析 |
3.3.2 电化学阻抗测试 |
3.3.3 腐蚀失重 |
3.3.4 电位电流分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因素对碳钢在沉积水中腐蚀行为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4.3 结论和分析 |
4.3.1 表面形貌分析 |
4.3.2 电化学阻抗测试 |
4.3.3 腐蚀失重 |
4.3.4 电流分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炼厂静设备的腐蚀与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综述 |
1.1 炼油设备腐蚀 |
1.2 炼油设备腐蚀检测和控制 |
1.3 本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2 检测方法和仪器 |
2.1 换热器水质检测 |
2.2 金属静设备壁厚检测 |
2.3 有关检测仪器 |
3 换热器的腐蚀与防护 |
3.1 换热器腐蚀的现象 |
3.2 管束内表面腐蚀原因及机理 |
3.3 解决管束内表面腐蚀的措施 |
3.4 小结 |
4 原油储罐的腐蚀与防护 |
4.1 储罐的腐蚀现状 |
4.2 原油储罐的腐蚀原因与机理 |
4.3 解决原油储罐腐蚀的措施 |
4.4 小结 |
5 工艺管道的腐蚀与防护 |
5.1 工艺管道的腐蚀现状 |
5.2 工艺管道的腐蚀原因及机理 |
5.3 工艺管道腐蚀的防护措施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原油储罐的腐蚀与防护(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原油储罐内壁底板腐蚀机理及防护分析[J]. 杨志. 全面腐蚀控制, 2022(01)
- [2]储罐外底板腐蚀的研究进展[J]. 淡勇,王珅,武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4)
- [3]常压原油储罐基于风险的检验方法失效概率的研究与应用[D]. 宋肖苗.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4]基于云理论的原油储罐风险评价研究[D]. 汪广超.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5]基于声发射检测的储罐底板腐蚀评估方法研究[D]. 张增晓.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6]高含硫原油储罐底板的电化学腐蚀实验研究[D]. 徐荣荣.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7]原油储罐分相区腐蚀机理及气相区防腐技术研究[D]. 李伟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8]大型储罐底板的阴极保护电位分布特征研究[D]. 袁铃岚.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2)
- [9]Q235B碳钢在原油储罐罐底沉积水中腐蚀行为研究[D]. 肖成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6)
- [10]炼厂静设备的腐蚀与防护[D]. 王磊.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