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过程的三个“延伸”——兼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语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教学过程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
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这是阅读教学过程的第一个延伸,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确立的第一个素质教育观——学习观。
“延伸”是指必须在传输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和学习能力。它的实质在于变重教为重学,变获得为获取,变被动为主动。从哲学的意义上看,“延伸”不仅表现出一种量的变化,而更是一种质的突破。它蕴含着学习内在力量转换后新的学习能量的生成和积淀。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在我国现存的以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学科潜力为主体的三种教学模式中,运用前两种模式者居多。以学科潜力为主体的第三种模式至今仍属薄弱环节,或者说它还没有完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新的学习观,正是提高学生学科潜力的题中之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等于获得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甚至会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进入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其潜在的智能也将得到充分发挥。所谓“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方为终身之用”的道理也正在这里。这也正是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显而易见,在吸收前两种教学模式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进行第三种模式的探索研究,应是我们明智的选择。
学习方法如何传导?如何教给学生学会学习?笔者认为,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这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行为,思维是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主要心理成分。古代即有“为学之道,必本于思”(程颐语)之说。再者,要为学生提供课堂实践的机会,把学习方法的运用同阅读、演练、操作等结合起来,在其自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使学法更趋于个性化和科学化。当然,方法的指导应与教法的改革融合在一起,这样才会相得益彰,更富成效。这已为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实践所证明。另外,还应注意让学生学会学习心理的自我调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
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的延伸,是阅读教学过程的第二个延伸,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确立的第二个素质教育观——人文观。
当前我国教改的实践主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究其本质,是对完整、健全的人格的追求与培养,即强调教育的人文精神,凸现教育主体的人格特征。这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的新思维已经和正在被愈来愈多的国家所接受。美国曾在全国专业教学标准署制定的优秀教师知识和技能标准中明确提出:“优秀教师热爱青少年,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并且善于使每个学生都学到知识。他们的成功在于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相信每个孩子的潜能。”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亦即第二个延伸的内涵所在。
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信息传输反馈的过程,同时也是复杂的人际交往过程。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会微妙地影响和改变其学习质量。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精神、情感的交流、融汇是绝不可以、也不应该忽视的。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的延伸,是课堂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由之路。这种延伸愈真实,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会愈高。
首先,要注意情感的诱发。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细的加工、处理,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巧妙迂回的提问,富有心机的点拨,形式多样的练习等,把无穷宇宙间的自然奥秘,大千世界的众生百相,人类历史的演进钩沉,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等都揭示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每一个知识点都变成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使每一项活动都成为学生获得进步的阶梯,以至“激情涌动,欲罢不能”。许多优秀教师正是在“课前有悬念,课中有波澜,课后有余音”的不懈的实践中进入了这样的教学境界。
其次,要注意情感的投射。有关研究表明,学习在本质上是一种期待、愿望及实现的过程,它包含着师生间真诚的交往和心灵的契合。情感的投射可通过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来实现。言语行为即评价语言,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成果,用简短、恰当的措辞,或在热情中给予褒奖,或在委婉中道出不足。正确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成功者的“自我意象”,并以此唤起学习的自信心。非言语行为即体态语言,亦即教师用表情、眼神、手势甚至包括人际距离等,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某种暗示。这是一种看不见的课程,它会微妙地进入教学过程,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或心理障碍。
再次,要注意情感的融入。即教师须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通过“角色效应”,将对善、恶、美、丑的褒贬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冲动,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教师的情感“入乎其内”,教材的底蕴才会“出乎其外”,学生的心弦才会被知识内在的力量所叩响。显而易见,文科教学在这一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阅读教学在某种意义上讲,首先应该是人际间的交往,然后才是知识的传输。情感基础是支撑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坚实而辉煌的底座,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心底求知的微弱的火花,并使之得到新鲜空气而更加旺盛的燃烧,应成为广大教师铭记不忘的一个重要信条。
三、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延伸
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的延伸,是阅读教学过程的第三个延伸,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确立的第三个素质教育观——发展观。
发展观意指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即强调提供条件,创造环境,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通过有效的训练,促使知识内化,完善智能结构,达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学习的豁然贯通。传统教学论的主要弊端在于“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把教学的“起点层”作为教学的“目的层”,把有独立意识的学生当成学习的客体。这样在条分缕析、全盘授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位置的附庸化,必然影响学生潜质的开掘,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也将受到严重的遏制。《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报告中指出:“学习应当是一个不断取得能力的过程,并导致积极的行为,创造一个所期望的未来。”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既包含着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认知结构的转化,同时也包含着学生认知结构向能力结构的转化。而且这种质的转化需要在教师的积极传导与学生的主动作用的双向活动中来完成。
知识的迁移与转化,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三种关系。即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法与学法的关系,讲与练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要把握好训练的时间和训练的力度。有些教师的训练意识淡薄,往往照本宣科,滴水不漏,学生的学习仅停留在简单的心理记忆水平上。他们没有较充裕的时间去思考、练习、操作,甚至没有时间去阅读教材。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因为它抽掉了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这一重要的中介环节(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中介环节)。强烈的“一言堂”意识,是影响学生智能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讲与练的失衡将导致课堂教学迅速走向失败。
训练的力度意味着训练的指向性要强,而且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围绕智能目标做到科学、精要、难易适度、富有层次,要靠近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必须按照“大纲”要求,明确单元、章节的训练重点,突出学科的个性特点,因课设项,组织实施。训练的力度愈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就愈快。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那种缺乏实际内涵的机械重复的练习,以增加活动次数来掩盖学习过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主体活动量的简单叠加并不等于主体化的实质。
概而言之,以上三个延伸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它所产生的复合作用,较好地顺应了学生身心的整体发展。用现代科学论的眼光来审视,这三个延伸恰恰是学力因素、人格因素、智能因素等三维度的和谐统一,这也正是当前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我们相信,随着三个延伸的不断实践和素质教育观的确立,阅读教学将会充满更加蓬勃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