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分析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分析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投资增长和消费增长问题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近2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告别短缺经济,但也开始面对消费不振,投资萎缩的问题。199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6843.3亿元, 增长11.1%,扣除物价因素,增长仅8.3%。 按照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数据分析结果,我国经济增长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率之比应为1∶1.5,而1997年这个比例仅1∶0.9,显然不足以支持经济的有力增长。如果今年要达到8%的实际增长率,则实际投资增长率将应该达到12%, 其绝对数量今年应达到28358亿(不考虑价格变动因素)。 若考虑价格变动因素(政府目标是3%的通货膨胀率), 那么固定资产投资要增长3798亿元。

一、为今年GDP增长达到8%的新增投资资金来源和使用分析

首先看国内资金供给。从封闭经济的角度来看,投资增长量来源于国内储蓄的增长。在我国,政府和企业是赤字部门,而居民是盈余部门。那么固定资产增长3798亿元,则要求居民剩余增量有相应的幅度。从资金来源看,今年的资金供给比较紧张。尽管1998年存款准备率下降幅度很大,释放了大量的超额准备金,但是要把它转化为新增贷款有很大的难度。因为银行商业化的要求和央行施行资产负债管理使得银行对贷款的发放更谨慎。而且,为保证国内通货膨胀不超过3%, 对贷款规模的扩大也有所限制。1997年居民剩余为11940亿元。同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估算,1998年居民剩余(包括居民储蓄、现金和其他金融资产)为约14700亿元。相比有2760亿元的增长。这也就是说, 国内资金供给只能弥补固定投资增量3798亿缺口的一半多些。这仅仅考虑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需求。如果考虑到存货投资的增长,和流动贷款的需求,国内的资金缺口将更大。1997年,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比发放的贷款少920亿左右。同年,全国存货增长达1261亿。因此, 即使不考虑其他的资金需求,还有1038亿元需要借入外债、吸引外资流入或靠出口顺差来弥补固定投资的资金缺口。国家统计局研究报告认为1998年的外贸顺差将在150亿美元左右,比1997年减少近250亿美元。从增量资金分析的角度,在国际收支的其他帐户上必须有250 亿美元的流入来弥补这个缺口。从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来看,1998年第一季度的实际外资流入增长9.7%, 估计全年的外资流入将增长约50亿美元。那么,要弥补国内的资金缺口,就必须增加中长期的外债。根据上述分析,按当前汇率(因为中国政府保证不会让人民币贬值)应有约325 亿美元的中长期外债增量。考虑到当前我国偿债率仅为7.3%, 债务率为63.2%,这个数量是可行的。世界银行已经表示1998年给予中国大陆25亿美元的基础设施贷款。那么,中国只须按商业条件在国际市场上融资300亿美元左右。 这是完全现实的。

从国内资金分配来看,据悉1998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将为5000亿元,比1997年的4769.7亿增加230.3亿元,尚有2529.7 亿的资金要从银行信贷以外筹集。估计1998年政府预算支出中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额不会太大,那么主要部分就落在企业直接融资方式和国债余额积累上。

从国债方面来看,1997年国债收入2529亿,支出1916.8亿,净收入为612.2亿。今年由于存款利率下降, 以略高于存款利率发行的国债将比较有市场,但要使其净收入达到2530亿尚有困难。因为,国际上公认的合理的赤字发生额为当年的GDP5%以下,而1998年的预计GDP为83226亿。那么合理的赤字发生上限为4161.3亿。 如果要达到这个水平, 与1996年的软赤字2515亿相比,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从保持国内金融稳定和国际金融稳定角度,还从国内市场容量的角度考虑,都不可能使赤字一下膨胀到这个规模。因此, 从现实的角度来分析, 净国债发生额在800亿左右来弥补资金缺口是现实的估计,那么尚有1730亿的缺口。

以企业直接融资的方式来筹集资金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固定资产投资融资方式。它近年来有两个主要渠道。一是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资本市场运作来融资。二是通过企业自筹资金来弥补。

1997年以上市股权融资方式筹资1325亿。在这个规模上,再进一步扩容有一定的难度。按当前的计算来看,股市今年扩容能维持在这个水平已属不易,期望它能支撑这个新的资金缺口不太现实。据估计,今年以新上市公司发行和上市公司配股等方式能吸收的资金将略高于1997年的水平,约1500亿左右,增长150亿元。那么这意味着还有1580 亿的资金需要以企业自筹资金的方式来支持。

企业自筹资金是改革以来最主要的固定资产投资筹资方式。从1981年到1997年,企业自筹资金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都在65%以上,1989年达到67.8%的历史高水平,1997年达到66.1%。1997年比1996年增长16.2%,达到14482.5亿。在此基础上,只需增长11 %即可解决剩下的资金缺口。这看来是完全现实的。

上述分析是假设居民节余均以银行存款或股票、债券方式持有。如果居民的现金持有比例与居民节余的比例保持在1997年的3.5%, 那么由于新增居民节余中有520亿成为现金,从而无法用于固定资产投资, 国内资金缺口将达520亿。 考虑到今年的降息和广泛存在的高通胀预期,今年的现金投放量将在700亿左右。 那么今年国内固定投资的资金缺口将在1738(700+1038)亿左右,再考虑今年政府赤字约为650亿左右,国内资金缺口为2388亿左右。因此,为弥补国内投资资金不足,只能依靠扩大信贷规模和增大吸引海外资本流入的力度, 其规模应为约350亿美元。即使在东南亚危机打击下,这个规模还是可以达到。

从国内来看,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规模应该向上调整来弥补资金缺口。今年的固定资产信贷规模将应达到5600亿元左右。与1996年和1997年的4576.53亿和4769.7亿相比,这个规模对物价的冲击不会过大, 但是,可能会使物价突破3%的预定目标。

要达到这个信贷规模,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居民储蓄流入银行,再进一步降低利率将会使得更多的资金流出银行体系,以现金的方式存在。1997年现金流通量增加458亿,使得现金流量超过1万亿。大部分现金最终会成为社会游资,这意味着部分居民结余无法成为投资。今年,各大商业银行都把吸收新存款作为保证新增贷款的基本条件。同时,由于在存款和贷款的时间上不同步,这加大了各商业银行总行调整资产负债比例的难度。

从资金的使用来看,喜忧参半。从增长方式来看,企业仍未摆脱外延式的增长方式,对政府提出的集约式增长方式响应不大。1—2月份,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53.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2%, 但增幅下降近8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77.5亿元,增长12.2%,更新改造投资完成99.6亿元,增长1%,房地产投资完成142.9亿元,增长10%。其中更新改造投资增幅大幅度下降。这表明,政府努力推行的增长方式改变并没有得到企业的响应。更新改造投资比重的下降意味着现有企业活力难以增强,企业仍然以外延式的增长方式经营。在当前多数消费品生产能力过剩,消费欲望微弱的情况下,盲目扩大生产能力、企图通过挤市场以求生存的经营方式是难以持续的。

从行业角度来看,投资结构有了改善。能源工业投资累计增长20%,其中石油、电力工业投资增长都超过了20%。电子工业更是保持了近年来的高速增长的势头。在第三产业中,邮电通信业、文教、科研部门的投资增长速度很高。投资结构的变动与政府的产业政策方向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的要求基本相符。

从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投资增长速度最快,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长比较稳定,而中部地区的投资则下降。1—2月份,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新开工项目共计1930个,比去年同期增长45.9%。新开工项目占施工项目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7%上升到今年的9.5%。这表明,由于贷款利率的下调和政府刺激经济的政策逐步到位,企业逐渐加快在建项目的完工进度,并略微增加新投资。经济景气仍然比较冷淡。

二、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强金融风险防范

今年要安置350万左右的新下岗和失业职员,解决1000 万人左右的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经济增长不能低于8%。因此, 固定资产投资已成为普遍认可的推动经济增长的经济手段。

但是,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要防范金融风险。强求投资规模扩大会恶化企业的资本结构,从而为日后金融危机留下祸根。

首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约着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强求扩大投资规模会造成生产能力过剩、投资效率低下。从1997年的情况来看,当年发放的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比实际用于投资的多出近920亿元。 当年工业企业新增产成品库存621亿元。 这表明有相当部分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被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企业面临竞争日益激烈的买方市场,产品产销率提高比较缓慢。1997年产品销售增长率仅高于同期工业产出增长率0.4个百分点。因而企业在流动资金来源不足的情况下,只好挪用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或拖欠其他企业贷款,或两者兼而有之。,1997年底,企业应收帐款额达10955亿元,比年初增长1715亿元。 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对未来的经济景气持悲观态度。1998年第一季度央行发布一份5000家工业企业投资意向研究报告,41%的受访企业表示由于对未来景气的担忧而不愿投资。因此企业宁愿持有流动性较高的库存。

从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看,5000户受访企业中的投资资金中37%源于银行贷款,企业自身积累25%,内部积资金10%,其他为28%。由于当前银行商业化的要求,银行对申请贷款的企业的审查较严,而且企业按公司法要求,计划投资中达不到30%资本金比例的企业不能投资。这样企业投资的规模受严格限制。显然,这有助于提高投资项目的效益和降低贷款风险。

在上述条件制约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速度放缓也就可以预料了。从1998年第一季度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较上年同期增幅下降7.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降,同时国内消费增长放缓。1—2月份的消费旺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8560亿元,同比增长9.5%,比上年同期增幅下降6.6个百分点,因此,第一季度GDP增长仅7.2%左右。

在这样的情况下,强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主要通过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规模。但是在银行商业化经营和资产负债管理的制度约束下,扩大的贷款规模只会倾向效益好和有规模的企业。这些企业在面临极为充裕的资金来源时候,可以迅速扩大其负债率。如果这些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开发方面能保持活力,使得资金周转顺利,那么尚不会有问题。但一旦出现了竞争力下降,就会造成韩国式的金融危机。我们必须警惕一些银行和企业在当前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气候中,制造橡皮充气巨人的倾向。因此,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推动经济增长一定要在《银行贷款规则》和《公司法》有关投资规定的框架内进行。不能盲目地为扩大投资规模而贷款,造成有的企业规模大于市场容量、负债率过高,埋下韩国式金融危机的祸根。

在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同时要防范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这些风险的重要来源是金融管制体系的改革造成的经营环境的变化。

银行在1998年面临两个主要监管体系改革,一是存款准备金、备付金帐户合一,存款准备率下调,准备金利率下调。二是央行放弃贷款规模控制,转而使用资产负债管理监管方式。

对于前者,由于实际存款准备率由约20%降至8%, 同时存款准备金率调低至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释放出的超额准备金约7000亿元。显然,银行无法将之完全转化为贷款。因此,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放慢的情况下,在新的经营条件下,银行如何提高资产质量和收益率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对于企业来讲,由于缺少资本金而无法进行计划规模的投资,而银行受到这个限制就有大量的超额准备金无法使用,是对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严重影响着银行的利润和资本充足率。

为解决这个难题,政府可以发行针对这部分闲置资金的国债,然后将之以资本金方式注入有希望的企业,使之可以按《公司法》的要求进行适当的投资。这样一来就减少了闲置的资源,又减少了单纯扩大贷款规模的风险,提高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降低了金融风险。初步估算,国家只须发行4000亿元特别债券,就可通过资本金比例杠杆效应将这部分转化为有资本金保证的固定资产投资贷款。

因此,在当前企业实际条件约束和银行新的经营条件下,强行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会引起两个潜在的金融的风险。一是少数大企业吹气般地膨胀起来,其负债率过高,有引发韩国式金融危机之可能。另一个是银行由于有过量的超额准备金,资金闲置,造成其赢利能力下降,影响其资本充足率。通过国家发行特别债券吸收这部分资金,以资本金方式注入意欲扶持之企业,则可解决在《公司法》框架内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问题。同时,这也可以成为政府公开市场操作的一个有力工具。因为通过买进和卖出特别国债可以调节货币供给量。

三、今年消费的增长形势的分析

在1997年的GDP增长中,消费作用占59%,投资作用为37%, 净出口因素为4%。为了达到今年8%的GDP增长目标,消费实际增长应为4个百分点左右。根据经济数据分析,我国投资增长的40%会转化为消费的增长,今年的投资实际增长以预计为12%,那么投资的增长为消费增长提供了可能性。

但是可能性并不等于现实。要实现消费的增长,必须有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还要与当前的市场格局等实际情况相符。从中国大陆来看,城镇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发展近年来有较大的差别。从1994年起,农业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率就开始高于非农居民的消费水平增长率,其差值分别为2.4、3.7和7.2个百分点。 这个现象的背景是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以1996年为例,以1980年为100,农村人均收入指数为300.8,而城镇居民仅为233.6。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到农村居民消费收入弹性要大于城镇居民。据分析,农村居民消费的收入弹性较大的原因是,在农村,农民的各种消费已完全市场化,由个人承担。而城镇居民虽然在吃穿用方面市场化了,但在住房、交通、医疗等方面则还享受着政府的种种补贴。城镇居民进入了住房、轿车等高档商品的消费阶段需要较高的储蓄率和储蓄时间也是重要的原因。

当前,城镇居民已面对着一块新的经济革命。失业、下岗等经济阴影笼罩着城镇居民。据统计,1997年城镇居民,减收户达39%,其中绝对减收户达34%。相对减收户为5%。同时,医疗保健制度改革、 住房制度改革将在1998年相继出台。这将增加城镇居民刚性支出的部分,从而增强城镇居民持币惜购的动机。那么,在城镇市场,近期内消费的收入弹性将下降。

城镇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分离对提高消费增长率有重大意义。从城镇市场来看,由于下岗、失业人数的增加和再就业一时难以充分展开,收入增长的幅度不可能太大,那么只有通过提高居民消费率(居民总消费占GDP 之比重)来增加消费。

根据湖南财经学院一份研究报告,1978、1983、1992和1996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率(消费占GDP 的比例)为48.8%、52.4%、48.2%和47.5%,这个水平普遍低于相同人均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尽管这造就了高达41%的国内储蓄率,为中国经济过去2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国内资金,但也造成今天的国内生产过剩。进一步分析我国食品消费占GDP中的比例,即恩格尔系数, 表明,我国人均食品消费水平较低。1983、1992、 1996 恩格尔系数依次为0.311、0.265和0.249, 但是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之比例则过高,1983、1992和1996年分别为0.593、0.55和0.525。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偏低,这造成食品支出在总收入(GDP)中比率偏低,但在消费支出中比例过高。 食品支出水平绝对较低,一方面造成我国人均食品消费质量不够,1993年人均蛋白摄入量每天仅65克,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之75克标准。另一方面这不利于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升。要提高居民的消费率,有两个办法,一是大力推进即将进行的住房制度和医疗制度改革。通过适当的政策和其他措施,使住房和医疗消费成为普通居民可消费的商品,使医疗和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弥补居民为购房而减少的其他消费。把社会保险制度推广开来,把在个人层次上的风险防范提高到社会层次,从而一方面可享受规模经济的好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居民的安全感,来增加其消费支出。

另一个提高居民消费率的办法是适当提高食品价格。由于食品消费弹性较低,因而提高粮食价格并不会使食品支出减少,只会增加。那么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其消费支出就会较其收入增幅更大的幅度增加,这意味着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当然对城镇最困难居民的食品补贴应该实行。只要食品提价使得从高收入户中转移到农民手中的部分有显著的增加,就是可行的。要实现食品价格的提升,不是单纯的靠提高食品价格,而是要在提高质量,增加品种的基础上,通过提高食品附加值来提高食品价格。1996年,附加值较高的水产品消费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家禽和牛羊肉的消费量达到历史第二高水平。食品支出的增加就导致了购买力向农村转移的现象。1995年的城镇食品支出实际增长4.2%。 由于农村获得了城镇食品支出增长,因而它消费的正常食品,如肉类、蛋类、水产类的增长速度很快,其中鱼虾等水产品消费量增长11%,蛋及制品增长4%,家禽增长5.3%。占我国人口80%的农村人口食物质量的改善将提高全国人均食品质量水平。同时整个经济转向附加值高的食品消费模式将扩大消费支出。农村和城镇居民1996年食品总支出增长为10%,实际增长幅度为5.8%。

上述分析证明,食品价格上涨并不会导致食品支出的减少,相反由于食品结构的改善,反而会引起食品支出的增加。这一方面要求农村产业结构的及时调整,增加附加值高的种类的生产,另一方面要大力开拓农村日益扩大的市场。

与农村收入增长和其较高的消费收入弹性不太相符,农村居民在耐用品方面的消费量上升速度较慢。家用电器普及率增长比较缓慢,考虑到农村基础设施就可以找到一些原因了。1996年农村用电总量仅1655.7亿度,仅略高于全国人口20万以下小城市之总用电量(1528.1亿度)。这表明,如果农村的基本现代生活设施,如供电、供水可以满足,那么农村家用电器普及率可能将迅速上升,这将为那些为开工不足而苦恼,为争夺日益饱和的城镇家用市场而费尽心机的家用电器厂商提供一个极为广阔的市场。因此要提高消费量,要抓住农村这块重要市场,而要使这个市场的潜在需求变成实际的购买量,必须改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如果能够大力有效地推广农村及城镇建设,那么农村消费市场的形成和膨胀将很迅速。

尽管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是今年促进消费增长的重点,但要记住消费的主体还是城镇市场。因此,必须保持城镇消费不仅下滑坡而且有所增长。要做到这点除了前述分析的通过扩大附加值高食品的供给外,还要努力开辟其他市场。其中房地产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据专家估计,如果今年的住房改革和房产二级市场交易的活跃能使住宅需求增加到5000—6000万平方米,可以支持GDP0.7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今年城镇市场由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其本身的消费系数低造成消费收入弹性小,其消费增长若不采取一定措施将会很微弱。如果能启动房地产市场等原来由政府补贴的消费,将会增加其消费比例。同时,增加附加值高农产品的产出,将促进城镇食品消费支出,而农村由于消费收入弹性高,将会因农产品收入增加而扩大消费支出,但是农村消费支出扩大受到一系列基础设施限制。因此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热潮之机,加快农村现代化基础的建设和改善,将为释放农村消费市场这巨大能量创造极重要的条件。

标签:;  ;  ;  ;  ;  ;  ;  ;  ;  ;  

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分析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