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新进展--1998年以来我国现代市场体系的完善_国内宏观论文

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新进展--1998年以来我国现代市场体系的完善_国内宏观论文

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新进展——1998年以来我国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简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论文,市场论文,新进展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为了夯实这个基础,1998年以来,我国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

一、价格改革不断深化,加快市场体系发展

第一,进一步完善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是现代市场体系的核心,也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中心环节。在90年代初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合并为市场价格单轨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开消费品价格和服务价格,除13种商品外,所有实物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均由市场形成,基本形成了由政府定价体制向市场价格体制转轨。改革石油价格体制,实现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积极推进垄断行业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特别是公用服务与基础设施领域的价格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普遍采取价格听证制度,增加价格信息公开性,让群众参与监督。如电信收费、铁路运费等价格确定,都实行了听证制度。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也取得了明显进展,资本、产权、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价格形成由市场决定,通过市场价格引导和调节资源流动,使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增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加大发展市场体系的力度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是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商品市场是现代市场体系的基础,要素市场的培育、发展和扩大是现代市场体系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标志。现代市场体系包括各类市场的统一性,更强调生产要素稀缺性的变化,要素流动性的变化。五年来,在商品市场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要素市场有了较快发展。

1.商品市场全面发展。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商品市场,现在商品市场已有了相当规模,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基本形成。批发、零售对内充分开放,对外逐步扩大准入范围。各类现货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迅速,2001年,全国消费品市场86454个,其中,城市市场26699个,农村市场59755个。消费品市场成交额24950亿元,其中,城市市场成交额14320亿元,农村市场10630亿元。全国年成交额超过50亿元的特大型市场30多个。期货市场在规范中也有恢复性发展。

2.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资本市场是这几年重点发展的市场。截至2002年8月底, 全国共有证券公司124家,比1997年底的90家增加了37%,资产总额5626 亿元,比1997年的2200亿元增长1.5倍,净资产达948亿元,资本金总额在5 亿元以上的证券公司达76家,比1997年的14 家增加 4 倍多:证券营业部2880家,从业人员逾10万人;投资咨询公司137家。

截至2002年8月底,我国共有1197家上市公司,比1997年底增加452家,增长了61%。其中,A股上市公司1146家,B股上市公司110家,H股上市公司67家。上市公司发行总股本达到5584亿股,比1997年底的1943亿股增长了187%,市价总值达46503亿元,其中流通市值达15280亿元。市价总值占GDP比重由1997年的23%增长到50%左右。从1997年底到2002年8月底,上市公司累计从股票市场筹集资金5644.9亿元, 其中境内筹资额4836.7亿元,境外筹资额779.2亿元,股票印花税收入累计1414.8亿元。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已经成为亚洲仅次于东京和香港的第三大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证券法》实施后,中国证监会出台了《股票发行核准程序》和《股票发行上市辅导工作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废除了以前新股发行“指标分配、行政推荐”的管理办法,实行新股发行核准制度,为各类企业上市融资提供了均等的市场机会,使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国有企业顺利发行上市。从1998年至2002年五年间,共有539 家中资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包括A、B、H股及红筹股), 其中境内新增上市(A、B股)企业489家,境外新增上市(H股及红筹股)50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新增上市442家,占上市企业总数的82%, 筹集资金7436亿元,占筹集资金总量的91.2%。证券市场5 年来为国有企业筹集的资金,有效地充实了国有企业资本金,促进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特别是2000年以来,包括宝钢股份、中石化、招商银行等一批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大型国有企业相继成功发行上市,中国联通、中石油、中石化等22家大型企业在境外上市筹集资金2632亿元,这些都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发挥了重要作用。

3.劳动力市场快速发展

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市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新机制初步形成,开始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就业渠道日趋多元化,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初步形成。目前我国的职业群体多达1838个,许多新的职业还在不断形成壮大。就业形式日趋灵活多样,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钟点工、弹性工作等各种就业形式迅速兴起。据统计,目前我国通过各种形式灵活就业的人员已经多达5000万人。

——就业结构逐步改善。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由1997年的26.4%提高到2001年的27.7%,增加1796万人。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正在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2001年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为3658万人,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15.3%。

——再就业工作取得较大进展。1998年至2002年上半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累计达2600多万人,其中1726万人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实现了再就业。国有企业职工人数从7131万人减少到5017万人,一大批国有企业职工从第二产业转到了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国有企业富余人员问题有所缓解。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2001年底,全国共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2.6万个,其中公共职业介绍机构1.8万个,占70%。1998 年至2001年四年间,累计为7200万人次提供了就业服务,成功介绍3900万人次实现了就业或再就业。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三化”建设取得较快进展,在全国100个试点城市中,基本实现网络化管理。可以及时向社会发布职业供求信息,并从去年起开始发布全国大中城市劳动力供求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对于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和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

——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的机制初步形成。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到目前为止,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已达1.3亿人, 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在8000万人以上。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据测算,全国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每年寄回家的劳务款在4000至6000亿元。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在加强信息引导和劳务协作的同时,实行“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加强就业管理和服务,加大监督检查工作力度,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底我国从业人员规模为7.3亿人,比1997年增加3200多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1998年到2000年均为3.1%左右,从2001年开始,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经过努力,2002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低于4.5%的计划控制目标。在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结构高速力度不断加大,由于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了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使我国成功地保持了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4.住房市场化进程加快。

——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货币化购房。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货币化购买这一历史性突破,加速了住房市场化进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住房体制已初步形成,城镇职工也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主体。目前,住房实物分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停止,80%以上的城镇可售公房已全部出售给职工,大中城市出售公房达90%以上。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已经达到80%以上。绝大多数城市的住房补贴发放正在逐步进行。这项改革既切断了单位建房、分房的住房供给模式,又提高了职工的购房能力。目前,个人购买商品住房的比例高达95%以上,比1997年提高了28.2个百分点,比1990年提高了66.5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主体发生了根本转变,居民住房消费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开放住房二级市场,健全市场体系。1999年以来,国家逐步完善职工已购公房和经济适用住房进入市场交易的相关政策,允许并鼓励存量住房进入市场交易。目前,二级市场已经全面开放,存量住房交易日趋活跃,房屋租赁市场逐步规范。35个大中城市存量住房交易套数达到新建商品房交易套数的75%,交易额达到新建商品房交易额的20%以上。部分城市房屋租赁登记备案面积已经与新建住房交易量相持平,初步形成了存量与增量联动、买卖与租赁并举的局面,基本形成统一的房地产市场体系。

——加快建立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通过免收土地出让金及其它应征收费用减半征收等措施,降低开发建设成本,同时对成交价格、购买对象和开发单位的利润进行限制,使经济适用住房适应中低收入家庭的支付能力。1999年以来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年竣工面积逐年增加,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初步建立,完善了住房市场体系。

二、大力推进现代流通发展,积极拓展现代营销方式

市场经济越发达,流通的作用就越重要。充分发挥现代流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先导性作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形式根据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调整,是现代市场体系的基础性功能。几年来我们围绕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大力推进现代流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1.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一是在地区上,通过兼并联合、资产重组、参股控股或输出商标、商号和经营管理技术、发展特许经营等方式,鼓励连锁企业扩大现有连锁企业规模。同时,通过合资、合作和联营等方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二是在业态上,从以超市、百货连锁为主,向便利店、专卖店、仓储商店等多业态发展。三是在行业上,在实行集中管理和专卖制度的行业以及新兴服务业中积极发展连锁经营。四是在形式上,在不断完善和规范直销经营的同时,积极探索特许经营的发展模式。为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重点现代流通方式,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制定了《关于连锁经营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国连锁经营“十五”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在国债技改计划中安排流通项目68个,贷款额73.88亿元,促进了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2001年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中,实行连锁经营的企业1124家,门店达21784个,销售额2139.8亿元, 占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销售总额的5.7%。

2.积极推进物流配送发展。一是加强中心城市、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和口岸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重新配置,防止重复建设。上海、北京、天津、广州、大连、厦门、宁波、郑州等一批大中型城市,都制定了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二是塑造多层次、多类型的物流配送格局。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和管理,逐步实现仓库立体化、装卸搬运机械化、商品配货电子化、物流功能条码化、配送过程无纸化,并建立自动补货系统,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率的配送体系。积极整合物流资源,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建设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同时,完善生产资料分销企业的服务功能,为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及零部件的配送服务,逐步建立钢材剪切加工、混凝土、玻璃加工、日用化工产品、食品等专业化加工配送中心。

3.稳妥进行电子商务试点。一是做好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重点抓好标准规范的制定和数字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以标准为前提、以数据为基础的社会化服务平台,创新电子商务应用模式。二是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试点。在钢铁等传统产业中建立上下游客户的网上采购;在粮食等大宗商品批发市场中建立专业网络系统,利用连锁店铺的有形网络,开办网上商店;探索物流企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三是研究制定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包括流通产业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网上销售的相关法规等。

4.努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集团。一是在分销领域对外承诺的市场准入,首先在国内企业中实行,特别是优先在国内连锁企业中实行。二是对不同经济成分的流通企业在政策上一视同仁,实行“国民待遇”。三是加快流通企业改革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突出经营主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四是结合流通企业特点,通过多个企业商品共同采购和配送、转让商号使用权、输出管理等方式,密切企业之间联系,把流通企业做强做大。通过兼并、联合、连锁、代理等多种形式,建立了一批以资产或商品为纽带,主业突出、管理水平高、 辐射范围广、 竞争能力强的大型商贸集团。2001年,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中,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近3000家,70多家流通企业成为上市公司,一批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流通集团企业正在成长。

5.提高现代管理技术、物流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一是在零售企业中推广条码技术、品类管理、商场防损防盗技术及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系统。二是在物流企业中推广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在此基础上构筑现代化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三是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现代流通科技园区,如现代物流园区,把流通业的技术开发、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流通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

6.进一步扩大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一是在《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基础上,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正在研究制定《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管理暂行办法》,争取早日结束试点,转入正常开放。二是推动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和百货店等向中西部地区发展。同时,引进和发展大型购物中心以及便利店、中型超市、专业店等国内相对缺乏的业态,使外商投资的业态结构不断优化。三是加快制定城市商业发展规划和商业利用外资规划,引导外商投资,避免盲目投资和过度竞争。四是注重和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管理和人才,改变我国流通业技术陈旧、管理落后和人才缺乏状况,加快提高我国流通业现代化水平。

三、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阶段性成果

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是现代市场运行的必要条件。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自1998年开始,先后组织开展了打击走私、骗汇、骗取出口退税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活动的专项斗争,取得了明显成果。2001年4 月国务院召开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专项整治行动。抓住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群众反映强烈、对社会危害严重的突出问题,作为整顿工作的突破口,开展了17个方面专项整治斗争。主要是: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农业生产资料、棉花、拼装汽车等为重点,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以查处规避招标、假招标和转包为重点,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以查处偷税、骗税、非法减免税为重点,强化税收征管;以查处地区封锁和部门、行业垄断为重点,打击地方保护主义;以清理压缩音像经营场所,查处非法经营的“网吧”、“游戏机房”为重点,整顿文化市场。重点是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走私和传销,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旅游市场、建筑市场、集贸市场和加油站,强化税收征管等。

1.大规模走私、骗汇和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从1998年到2002年9月,全国海关共查获走私案件53637起,查获走私案值416亿元。海关缉私警察组建3年来,共对12928名走私犯罪嫌疑人依法采取了强制措施,其中向检察机关移送起诉6284名。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专项斗争也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查实出口货物涉税案件金额达323亿元,偷骗税86.6亿元。 坚决果断地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严厉惩处了一批犯罪分子,有效地遏制了大规模走私活动,使海关税收连续3年实现大幅度增长。1998年海关税收是869亿元,1999年几乎翻了一番,增加709亿元,达1578亿元;2000年比上年多达664亿元,达2242亿元;2001年比上年多收256亿元,达2498亿元。 从这几年中央财政情况看,海关税收已经占到中央财政本级收入的1/3。

2.集贸市场专项整治的成效显著。几年来,各级工商行政执法部门共清理各类市场经营主体282.7万户,变更5万多户,注销1.3万户, 吊销9万户,取缔无证经营17万户。全国共清理各类集贸市场48520个,取缔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摊位7.56万个,查封假冒伪劣窝点1.13万个,查处违法违章案件25.87万件,案值26.23亿元。通过整治集贸市场,还严厉打击了抗拒执法、欺行霸市、盗抢财物、黑恶势力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净化了集贸市场经营环境和治安秩序。

3.加油站专项整治持续进行。为了规范加油站的经营行为,国家经贸委牵头制定了《关于规范加油站特许经营若干意见的通知》、《关于做好加油站专项整治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加油站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大了加油站整治的力度。近两年,全国各地共关闭和拆除违规建设和经营加油站6432座,对8254座加油站采取停业整顿措施,整改合格恢复营业的加油站5557座,还有2697座正在继续整改。追究越权审批和违规建设责任人105人,查处经销劣质成品油3.7万吨,查处加油站作弊计量器具4293台。

4.旅游市场打假打非工作力度加大。国家旅游局牵头组织各类综合执法集中大检查3.5万次,出动检查人员38.9万人次, 查处违法违规经营旅行社业务2600余起,违法违规从事导游活动3500人次,购物欺诈行为7000余起,非法从事旅游客运车辆3800余辆,取缔景区周边非法摊点3.5万个。对全国十余万名导游进行了重新登记,对80 %上岗导游进行了现场检查,进一步完善旅游市场的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形成旅游的新经营体系和管理格局。

随着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开展,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违法犯罪活动蔓延的势头得到明显遏制,有关法律、法规得到日趋完善。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正在形成和健康发展。

标签:;  ;  ;  ;  

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新进展--1998年以来我国现代市场体系的完善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