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阅读思考,构建高效语文课堂论文_吕桂艳

激发学生阅读思考,构建高效语文课堂论文_吕桂艳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二十五中学 158100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主阵地,无论是有效还是高效,都应该是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核心理念为自己的教学理念,我们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阅读看作是学生独立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就应该激发学生阅读思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从而获得知识。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现如今有种现象,学生进入初中后,逐渐在课堂上隐没——初一学生回答问题最活跃,初二、初三递减,而到初四干脆就隐退“江湖”,从语文课堂上销声匿迹了。在阅读课堂上,是讲台上老师唱独角戏,只身一人在讲,台下迷迷糊糊一片,昏头胀脑。长此以往,学生变得不想问,不愿问,甚至不会问。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不用说高效课堂,就连课堂有效性也都谈不上。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老师应该努力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他们敢问想问会问。

创设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并且善于质疑,这就需要老师要像课标提出的以学生为本,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平等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质疑,以宽厚的胸怀接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以耐心与智慧去帮助解决每一个提问。要真心地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耐心地引导。同时要充分备好课,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方法来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只有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使学生养成不满足于现成答案,不相信唯一解释的习惯。 例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就有力地阐明这个道理。

二、教授学生阅读方法技巧,使学生会问、善问

“好读书不如乐读书”,这是众所周知的,如何让学生能够快乐地去读书,就要教会学生学会求知,但相当多的学生不知道求知,阅读文本时,表现出:不知道怎样去欣赏,没有掌握一些阅读策略和方法,而这些基本技巧对学生阅读活动的顺利实施、阅读兴趣的构建以及评议课堂效率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模式总是按“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分段括意——分析课文——归纳中心——写作特色”这样的操作流程。这样就把课文割裂成碎片教给学生,惟恐有所缺失,以至造成考试时失分。听过余映潮老师的一节《乡愁》,余老师的语文课堂上,没半点分割,浑然一体,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作者浓浓的“乡愁”,又学会了写诗的技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那么,基本的阅读技能没有掌握,学生面对面一篇课文不知所措,又谈得上高效。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必须讲课文和授方法并生,必须教给学生学习各类文体文章的阅读方法与文体常识。同时,老师还必须评议课堂的内容,扩大学生的背景知识,增加知识储备,减少阅读的障碍,让学生有“疑”善“问”,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

1.可以从文章的题目设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中心。对它的质疑,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比较,自己的猜测与作者的选材有怎样的不同,作者为什么这样构思,由此拓宽学生的阅读思路,提高理解题目的能力和命题能力。

2.再可以从文章重点为入手设疑。重点是作者表达中心的主体部分,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老师引导学生围绕重点质疑,可使学生少走弯路,有利于提高质疑能力。这里所说的重点,既包括重点词语,又可包括重点句子,同时还包括重点段落。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重点内容是买橘送回,围绕这一部分,可引导学生从字、词、句等方面提出问题,如对父亲平时走路用了哪个词语来形容?父亲从月台下去作者又用了哪个字?写得最精彩的是哪几句,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有什么好处?父亲简短的几句话,又能表达父亲什么样的心情?我从父亲的一举一动中又领悟到了什么呢……这些重点问题能够得到解决,那么对整篇课文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3.还可从文章结构入手。对一篇文章,大部分学生都有会去考虑文章内容方面问题,而往往忽略质疑的另一方面——结构。结构像是建筑物的框架、人体的骨骼,它起支撑文章的作用。严谨的结构,新颖的构思,可使人感到文章浑然一体,如同天成。引导学生就文章的结构可进行如下质疑: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能找出反映作者活动时心情的词语吗?文章的结尾有什么作用……等等。教会学生从结构方面质疑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它能够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对文章的理解思路更加清晰,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从文章的难点入手。课文的难点往往是较深,让人回味无穷的内容,学生对此往往不容易抓住,更谈不上理解。如《孔乙己》一文的难点有句子,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其中的“惟一”该如何理解;有段落,如文章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大约”和“的确”是一对反义词,怎么可以用在一起呢?教师应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大脑的加工整理,最后理解这些句子的内涵,探讨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陶行知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在评议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在鼓励学生使之有勇气提问方面下功夫,更要在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上动脑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诱发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创设高效课堂。

论文作者:吕桂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4

标签:;  ;  ;  ;  ;  ;  ;  ;  

激发学生阅读思考,构建高效语文课堂论文_吕桂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